发表于2025-05-23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露似珍珠月似弓浏览联络联络联络联络联络
评分梁涛指出,仁内义外说是儒家思想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仁内义外说来源于孔子的仁和礼的关系问题。孔子谈仁和礼的关系时,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规范。如果给子思的思想定位的话,“仁内义外”更为接近,子思强调仁内和义外的统一,认为道德实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在的自觉和外在的培养。而告子提出仁内义外说,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孟子和告子辩论中,意识到了仁内义外说的矛盾,所以提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样一种最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作为仁义礼智之端,而不用亲亲、孝悌等。孟子通过告子对儒家的攻击发现了仁内义外的矛盾,提出了仁义内在说。另外一个问题是,孔子讲仁和礼,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规范的习俗。孔子认为人的道德规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形于内心的,一个是普遍认可的规范。孔子没说形于内和形于外,恰恰是把仁义礼智圣看成是一个整体,一套范畴体系。这种表述方式有问题,圣只能形于内,不可能形于外。竹简改成“不形于内谓之行”,为何要这样改?义是道德规定,不是内心的。
评分露似珍珠月似弓浏览联络联络联络联络联络
评分梁涛指出,仁内义外说是儒家思想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仁内义外说来源于孔子的仁和礼的关系问题。孔子谈仁和礼的关系时,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规范。如果给子思的思想定位的话,“仁内义外”更为接近,子思强调仁内和义外的统一,认为道德实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在的自觉和外在的培养。而告子提出仁内义外说,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孟子和告子辩论中,意识到了仁内义外说的矛盾,所以提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样一种最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作为仁义礼智之端,而不用亲亲、孝悌等。孟子通过告子对儒家的攻击发现了仁内义外的矛盾,提出了仁义内在说。另外一个问题是,孔子讲仁和礼,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规范的习俗。孔子认为人的道德规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形于内心的,一个是普遍认可的规范。孔子没说形于内和形于外,恰恰是把仁义礼智圣看成是一个整体,一套范畴体系。这种表述方式有问题,圣只能形于内,不可能形于外。竹简改成“不形于内谓之行”,为何要这样改?义是道德规定,不是内心的。
评分梁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认为将《缁衣》、《鲁穆公问子思》归于思孟学派不妥。因为思孟学派的成立本身是一个假说,《韩非子》中讲儒分为八,其中有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而且他们取舍相反各不同,这说明子思和孟子思想是不一样的。另外,“五行”与“四行”在思想上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各有侧重。我不同意天人之分与荀子接近。荀子谈天人之分,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穷达以时》讲天人之分,是人和命运之分,“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天是一种穷达祸福的偶然性,天人的差别就是人要尽人之份,尽人事以待天命,这和孟子思想非常接近。孟子把天人之分发展为性命之分。孟子讲“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也,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杜维明指出,孟子是从情感中发现一种普世道德。他从亲亲入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普世道德的根基就是人禽之辩的“几希”,“几希”就是普遍意义的道德情操,性善就是心善,心善就是心中四端的普世化的东西。《性自命出》中的性情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性善理论,但可以为复杂的性善学说创造许多条件。但郭店竹简文献中是否看到思孟学派的枢纽和附凑,尚不清楚。这里面另外一个问题,孟子到宋明以后才突出,孟子在宋代的发展是否还是先秦时期的孟子,李泽厚先生明显看出宋儒的孟子和先秦的孟子的区别。
评分梁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认为将《缁衣》、《鲁穆公问子思》归于思孟学派不妥。因为思孟学派的成立本身是一个假说,《韩非子》中讲儒分为八,其中有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而且他们取舍相反各不同,这说明子思和孟子思想是不一样的。另外,“五行”与“四行”在思想上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各有侧重。我不同意天人之分与荀子接近。荀子谈天人之分,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穷达以时》讲天人之分,是人和命运之分,“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天是一种穷达祸福的偶然性,天人的差别就是人要尽人之份,尽人事以待天命,这和孟子思想非常接近。孟子把天人之分发展为性命之分。孟子讲“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也,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杜维明指出,孟子是从情感中发现一种普世道德。他从亲亲入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普世道德的根基就是人禽之辩的“几希”,“几希”就是普遍意义的道德情操,性善就是心善,心善就是心中四端的普世化的东西。《性自命出》中的性情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性善理论,但可以为复杂的性善学说创造许多条件。但郭店竹简文献中是否看到思孟学派的枢纽和附凑,尚不清楚。这里面另外一个问题,孟子到宋明以后才突出,孟子在宋代的发展是否还是先秦时期的孟子,李泽厚先生明显看出宋儒的孟子和先秦的孟子的区别。
评分内容不错,资料翔实,描写精彩。
评分梁涛认为,“道始于情”有两种发展路向。一种是道德形上学,即从人性视野理解情,将情赋予以道德,“天命之谓性”,《性自命出》谈性都是自然之性。一种是后人对情的理解,宋明理学将其归到形而下层面的气质之性。荀子认为顺情性为礼。《性自命出》讲性是天地和谐的状态,能否依据郭店竹简提出情感形上学?王博认为,道并不包括仁在内,也不包括义在内,可能是《性自命出》中的礼乐制度,与仁始于情是两码事。
评分梁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认为将《缁衣》、《鲁穆公问子思》归于思孟学派不妥。因为思孟学派的成立本身是一个假说,《韩非子》中讲儒分为八,其中有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而且他们取舍相反各不同,这说明子思和孟子思想是不一样的。另外,“五行”与“四行”在思想上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各有侧重。我不同意天人之分与荀子接近。荀子谈天人之分,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穷达以时》讲天人之分,是人和命运之分,“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天是一种穷达祸福的偶然性,天人的差别就是人要尽人之份,尽人事以待天命,这和孟子思想非常接近。孟子把天人之分发展为性命之分。孟子讲“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也,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杜维明指出,孟子是从情感中发现一种普世道德。他从亲亲入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普世道德的根基就是人禽之辩的“几希”,“几希”就是普遍意义的道德情操,性善就是心善,心善就是心中四端的普世化的东西。《性自命出》中的性情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性善理论,但可以为复杂的性善学说创造许多条件。但郭店竹简文献中是否看到思孟学派的枢纽和附凑,尚不清楚。这里面另外一个问题,孟子到宋明以后才突出,孟子在宋代的发展是否还是先秦时期的孟子,李泽厚先生明显看出宋儒的孟子和先秦的孟子的区别。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