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9版)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9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利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行政
  • 公共事务
  • 政治学
  • 行政管理
  • 政府
  • 政策分析
  • 组织行为
  • 公共管理
  • 社会科学
  • 第九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2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68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公共管理学经典教材原版影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2
字数:1085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由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领域杰出的公共行政学家,美国佐治亚州100位当代有影响的人物尼古拉斯·亨利编写,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公共行政的学科发展范式、公共组织、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政府问关系以及行政伦理等。它反映了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一直是北美各大学公共行政专业学院受欢迎的教科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公共行政的学科发展范式、公共组织、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政府间关系以及行政伦理等。本书是第九版它反映了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一直是北美各大学公共行政专业学院受欢迎的教科书。本书自问世以来多次再版一直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亨利是一位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专长于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管理研究。他先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享利教授著书十余本,发表论文几十篇共论文获得过《美国公共行政评论》颁发的埃德文·O·斯坦恩奖。他曾就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新默默西哥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所领导的佐治亚南部大学曾被CNN专题报道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颗新星,而他本人也步入了佐治亚州100位当代最有影响人物的行列。

目录

Preface vii
Acknowledgments ix
Part One: Paradigm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
Chapter I Big Democracy, Big Bureaicracy 4
Constraint: The Context and Tradi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ttenuations: The Legacy of Limit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7
Government, Public Leaders, and Public Trust 11
Bureaucrats: Image and Reality 13
Revolt and Resistance: Americans and Governmental Growth 14
Why Bureaucracy? 15
Explaining Things 16
Power: The Gray Eminence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 17
Chapter 2 Public Administrations Century in~ Quandary 29
The Beginning 29
Paradigm 1: 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 1900-1926 30
Paradigm 2: The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on, 1927-1937 32
The Challenge, 1938-1950 34
Reaction to the Challenge, 1947-1950 36
Paradigm 3: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Political Science, 1950-1970 37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Science: Bureaucracy in the Service of Democracy 40
Paradigm 4: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anagement, 1956-1970 41
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the "Public"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42
The Forces of Separatism, 1965-1970 45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Neither Management Nor Political Science 46
Paradigm 5: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70-? 48
Governance: Toward a New Paradigm? 49
Part Two: Public Organizations 57
Chapter 3 The Threads of Organizations: Thebries 58
Models, Definitions, and Organizations 58
The Closed Model of Organizations 59
The Open Model of Organizations 62
The Political Executive System: Politics in Administration 270
The Professional Career System: The Person over the Position 273
The Profess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System: Embracing the Professions of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274
Race, Sex, and Jobs: The Challenge of Affirmative Action 276
Does Publ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ave a Future? 290
Part Four: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303
Chapter 10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305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 Brief History 305
Political Sci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06
The Incrementalist Paradigm of Public Policy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307
The Rationalist Paradigm of Public Policy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314
The Problems of the Paradigms 320
The Strategic Planning Paradigm of Public Policy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321
Strategic Planning: The Public Experience 322
Truly Universal Strategic Planning 326
Chapter 11 Intersectoral Administration 331
Chapter l2 IntergovernmentalAdministration 379
Chapter 13 Toward a Bureaucratic Ethic 426
Appendix A: Information Sources, Journals, and Organizations in Public
Appendix B: Annotated Information Sourc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ppendix C: Selected Annotated Journals Relevant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455
Appendix D: Selected Academic,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Interest Organizations
Appendix E: Correct Forms of Address for Public Offidals 463
Appendix F: Becoming a Public Administrator 465
Appendix G: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fic Administration Code of Ethics 473
Name Index 475
Subject Index 477
Chapter 4 The Fabric of Organizations: Forces 79
Chapter 5 The Fibers of Organizations: People 115
Part Three: Public Management 147
Chapter 6 Clarifying Complexity: Problems of Public Management 150
Chapter 7 Corruptions Consequence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ublic Program
Chapter 8 The Public Budget: Purposes and Processes 214
Chapter 9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 the Public Sector 250

前言/序言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9版)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掌握公共领域的运作机制、政策制定过程、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公民参与的动态,对于构建高效、公平、 responsive 的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应对复杂社会问题,乃至促进社会整体福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9版)》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系统阐释这一关键领域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实践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的力作。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当代公共行政的复杂性,并为其在公共部门或其他相关领域展开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石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为读者构建一套扎实的理论认知框架。它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出发,深入剖析“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公共行政被视为一种活动,一种管理实践,是政府机构为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而公共事务则是一个更广阔的范畴,涵盖了所有与公共领域相关的议题,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公共服务的设计与提供。 本书将重点梳理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科学管理、官僚制理论,到后来的新公共管理(NPM)、后新公共管理(Post-NPM)以及当前的网络治理、参与式治理等思潮。每一代理论的兴起都源于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现实的回应,也带来了对政府职能、组织模式、效率衡量以及公众关系的新思考。例如,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强调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原则,如市场竞争、客户导向和绩效评估,深刻地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公共部门运作方式。然而,其局限性也促使了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演进,更加注重合作、网络化治理以及公民的参与和赋权。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与公共行政紧密相关的几大理论分支,包括: 政策分析与决策理论: 探讨政策是如何被识别、制定、选择和实施的。我们将考察不同的政策分析模型,如理性选择模型、增量主义模型、混合扫描模型,以及它们在现实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应用。同时,还将关注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因素、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组织理论与管理: 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组织,如部门、机构、委员会等,并探讨其内在的权力结构、沟通机制和激励体系。组织变革、领导力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也将得到详尽阐述。 公共财政与预算: 公共财政是公共行政的血液。本书将解释政府如何筹集资金(税收、债券等),以及如何进行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我们将讨论预算的分配原则,如效率、公平和问责,并分析不同预算模式的优劣,例如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 公共部门伦理与问责: 在公共服务领域,伦理规范和问责机制是维护公众信任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公共服务人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如正直、公正、保密和公共服务意识。同时,还将分析各种问责机制,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公众监督,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公共部门。 公共行政的实践维度:政策、服务与治理 理论的构建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本书在理论基础上,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公共行政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践。 政策过程与管理: 政策的生命周期——从议题形成、议程设置,到政策制定、合法化,再到政策执行、评估——将是本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政策,如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以及它们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包括资源限制、官僚惰性、利益博弈以及意外后果,将得到深入剖析。本书还将强调政策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估方案来衡量政策的成效和影响。 公共服务的设计与提供: 公共服务是政府与公民互动的最直接体现。本书将广泛探讨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服务提供模式的优劣,例如直接提供、外包、公私合营(PPP)等,并关注服务质量的衡量、客户满意度以及服务的可及性。数字化转型对公共服务提供带来的影响,如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也将成为重点内容。 治理的演变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治理”模式正在被更为多元和互动的“善治”(Good Governance)所取代。本书将深入探讨“治理”的概念,包括自上而下的决策制定与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如何有机结合。特别地,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的治理创新: 网络化治理: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不再是唯一的行动者。本书将探讨政府如何与其他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私营企业以及公民社会网络协同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这种跨部门、跨主体的合作模式,虽然带来了效率和创新的可能,但也伴随着协调成本、责任不清等挑战。 参与式治理: 强调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动参与。本书将介绍各种参与式治理的机制,如公众咨询、听证会、市民议会、社区规划等,并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参与平台,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发声,并真正影响政策和服务的制定。公民参与的挑战,如信息不对称、代表性问题以及“搭便车”现象,也将得到探讨。 数字治理: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效率和透明度。本书将分析数字治理在公共服务提供、政策制定、政府运作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等。 当代公共行政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更将目光投向当下公共行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与跨国治理: 在一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全球健康危机、经济危机等,已经超越了国界。本书将探讨公共行政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这些跨国挑战,以及国际组织、双边与多边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公共行政: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目标。本书将讨论绿色公共行政的概念,包括如何在政策制定、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环境法规、激励政策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来推动绿色转型。 公民信任与社会资本: 在许多国家,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普遍不高。本书将分析导致信任危机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提升透明度、加强问责、改善服务质量以及促进公民参与来重建和维护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在促进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也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应对不确定性与韧性建设: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如自然灾害、经济衰退、流行病等,公共部门的韧性变得尤为重要。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多元化资源配置以及跨部门协调来增强公共部门应对不确定性和危机的能力。 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等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和政府运作方式。本书将进一步探讨技术如何重塑公共行政,包括提升服务效率、优化决策过程、实现个性化服务等。同时,也将警示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如失业、数据滥用、算法偏见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结论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9版)》是一本面向未来、立足现实的权威指南。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公共行政宏大理论框架的钥匙,更为其洞察和应对公共领域瞬息万变的实践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工具。本书的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前沿问题的关注,使其成为所有致力于公共服务、政策制定、政府管理以及希望深入了解公共领域运作的学子、专业人士和关注公共事务的公民的必备读物。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公共行政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并为成为更加有效的公共领域参与者和贡献者做好充分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九版中关于“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的部分,这本书在这个主题上的阐述可以说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作者不仅梳理了经典的组织理论,比如官僚制、科学管理等,还详细介绍了新制度主义、交易成本理论等当代组织理论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领导者在组织中角色的分析,从不同学派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领导力,比如变革型领导、服务型领导等等,以及它们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实际的案例,比如某个城市在经历改革时,领导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来凝聚人心、推动变革,这些案例的细节描写非常丰富,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体会到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权衡。此外,关于组织文化的部分也很有启发。作者强调了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识别和塑造积极组织文化的策略。这让我意识到,在公共部门,一个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决策过程的讨论,包括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模型以及群体决策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公共部门复杂的决策环境非常有帮助。虽然有时章节内容比较密集,需要花时间去消化,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对于理解公共组织如何运作、领导者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启示。

评分

最近重读了《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的最新版,说实话,这本书确实是我的“老朋友”了,每次翻开总能有新的收获。这次主要关注了其中关于“政策执行”的章节。作者在这一部分花了很大的篇幅,从宏观的政策设计到微观的基层落实,层层剖析。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情境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解释政策执行困境的理论流派印象深刻。情境主义者认为,政策执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利益集团的影响等等,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当地在推进某个环保政策时遇到的种种阻力,很多时候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结构主义则更侧重于政策执行系统本身的制度设计、资源分配、组织协调等方面。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我比较欣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政策执行的复杂性。而且,在提到“网络治理”的部分,虽然我并不是直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作者将其与传统的科层制进行了对比,并指出在信息时代,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模式越来越重要,这让我对未来的公共管理模式有了更深的思考。整本书的逻辑脉络清晰,语言也比较严谨,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总体来说,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政策执行理论与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参考书。

评分

我在阅读《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九版时,对其中关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章节格外感兴趣。这本书在这个主题上的论述,可以说是既接地气又具有理论深度。作者从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到激励机制、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的探讨,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公共部门在选人用人、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与私营部门的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公共部门特点的管理策略。比如,在讨论绩效评估时,书中强调了在公共部门,除了效率和效益,公平性、问责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也是重要的评估维度,这让我对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公共部门员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书中关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部分也很有启发。作者分析了当前公共部门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灵活的工作制度、提升组织吸引力等等。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研究,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整体效能。这本书在这个部分,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并重,对于我理解和优化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评分

这次重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九版,我把重点放在了“政府改革与创新”这一章节。这部分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对于不同类型政府改革的分类和分析。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更近期的“善治”理念,书中详细梳理了这些改革思潮的演变过程、核心理念以及实践中的成效与挑战。我比较关注书中关于“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的讨论。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新兴技术在提升政府服务效率、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方面的潜力,还深刻剖析了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数据安全、数字鸿沟、技术依赖等问题。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分析,我看到了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的巨大可能性,但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其与制度设计、组织文化和公众需求相结合。书中还探讨了“伙伴关系治理”的概念,强调了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展示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利益协调、责任分担等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共治。整本书在这个部分,既有理论上的高度,也有实践中的深度,对于理解和推动政府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借鉴。

评分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九版在“公共政策分析”这一块做得非常出色,我从中受益匪浅。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分析工具和现实困境紧密结合。比如,在介绍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方法时,作者并不是孤立地讲解,而是通过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如医疗改革、交通规划等,来演示这些工具如何被运用,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过程中,识别并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影响力和潜在反应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接受度和有效性。书中通过一些跨国合作项目和国内基层治理的案例,具体展示了如何运用访谈、问卷、焦点小组等方法来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另外,关于政策评估的章节也很有价值,作者详细介绍了过程评估、效果评估、影响评估等不同类型的评估方法,并强调了评估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于改进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我发现,书中对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设计也有很细致的探讨,从规制性工具到激励性工具,再到信息性工具,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供了如何根据具体政策目标和情境选择最适合工具的建议。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比较学术化,但逻辑清晰,语言精准,对于想要掌握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入门和进阶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