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劳动的世界分工与经济学方法

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劳动的世界分工与经济学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昂格尔 著,高健 译
图书标签:
  • 自由贸易
  • 劳动经济学
  • 国际贸易
  • 经济学方法
  • 世界经济
  • 全球化
  • 经济发展
  • 政治经济学
  • 贸易政策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1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80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思想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劳动的世界分工与经济学方法》从对自由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批评开始,但昂格尔并非在为贸易保护辩护,而是对自由贸易论者和贸易保护主义者一贯的争论所立足的条件进行批驳和修正。他之所以涉足这场重要的论辩,是为了促使我们对那些用宋解释经济活动的基本理论进行反思。他指出,我们可以采取一种不同于既有经济学方法的方法来理解当代经济现象,这种方法更现实,也更有助于揭示那些一直隐藏的变革的可能性。
  昂格尔声称,对于全球化,我们不必局限于接受还是拒绝这两种选择,而可以开展—种截然不同的全球化。较之物和资金的流动,人和观念的流动更为重要,而改革现有市场经济制度的自由与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商品交换的自由则同等重要。
  《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劳动的世界分工与经济学方法》谈论的不只是经济学,它还要求一种严谨的想象,以反抗今天的牛活和思想中所特有的那种专制态度。

作者简介

  罗伯托·曼戈贝拉·昂格尔(Roberto Mangabeira Unger),1947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1970年开始任教于哈佛大学法学院,1976年获终身教职,200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2007年回到巴西,担任巴西战略事务部部长。昂格尔是当代著名法学家,是批判法学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政治活动家,长期活跃于巴西政坛。
  主要著作:
  《知识与政治》(Knowledge and Politics)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Law in Modern Society)
  《激情:论人格》
  (Passion:An Essay on Personality)
  《批判法学运动》
  (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
  《政治学:构成社会理论》
  (Politics:AWorkin Constructive Social Theory)
  《法律分析应当为何》
  (What Should Legal Analysis Become?)
  《被实现的民主》
  (Democracy Realized:
  The Progressive Alternative)
  译者简介:
  高健,同济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于爱丁堡大学攻读经济社会史博士学位。译有《谁搞垮了通用:百年汽车巨头的十年拯救之路》(合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8月)。
  丛书主编
  沈明,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法理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

精彩书评

  很少有人的思想能和曼戈贝拉·昂格尔一样丰富。在这本非同凡响的著作中,昂格尔把他的注意力转到——个亟待创新也急需输入新鲜血液的学术领域,这就是围绕自由贸易所进行的那些老掉牙的争论。
  ——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
  《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One Economics,Many Recipes)的作者,哈佛大学昂格尔对自由贸易的评论含义深刻且引人注目。他的核心观点(在我看来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始终是由公共当局与私人利益共同建构的。本文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处处展现了作者的才华。无论对那些笃信自由贸易理论的人,还是那些坚持该理论从根本—上就存在缺陷的人,本文都是一个清晰且分量十足的挑战。
  ——查尔斯·萨贝尔(Charles Sabel),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目录

本书的主题和范围
第一章 困境:自由贸易之谜
第二章 困境:比较优势的不完善性
第三章 观点
第四章 命题
第五章 方案
自由贸易的困境与经济学的可能性
名称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比如说,现在让我们考虑用建构的比较优势思想取代既有的比较优势思想。一旦我们承认,比较优势可以并总是由政府计划、集体行动及私营企业所塑造,我们就不得不询问,一项贸易体系的哪些特征会促使或抑制天平发生这样的扰动。一旦我们将谁是世界经济中最有效率的生产者这个具有多重答案的问题与建构比较优势的问题联系起来,则如何理解与组织普遍的自由贸易和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两个问题之间的隔阂就会逐渐消弭。而一旦我们同意,全球自由贸易的思想在制度上的不确定性(即这个概念的法律和制度内涵存在多种截然不同的阐释方式)将增加市场概念在制度上的不确定性(即我们无法从市场的抽象概念中推出某种具体的市场法律和制度组织形式),我们便要追问,开展自由贸易之时,我们究竟应当信奉什么。
  因此,前面列举的所有为人熟知的异议将让位于这些差不多同样知名的答案的讨论。而这些答案将共同致力于使自由贸易学说的理论含义和实践意义建立在更为深远的思考之上。我的论证将延伸至实证和规范两个领域的争论,我不打算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会降低而非提升经济分析的自治权,它所要遵循的方向与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方向恰好相反,它将利用问题引发更多的问题,并通过它们洞悉真相。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历史:颠覆性的教训
  从来没有哪种社会或经济理论像普遍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优势思想这样,一方面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一方面却鲜有历史经验的支持,两者之间的差距令人瞠目。它的理论占尽风头,但现实似乎并不买账。
  只要不持偏见地阅读历史记载,就会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自由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贯的或普遍的正向联系,倒是反映两者之间常有反向关联的证据不在少数。我决非打算利用这些证据为贸易保护辩护,事实上,本文的论证原则是,传统的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争论所依据的条件是有问题的,并且这种问题还一直在持续。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劳动的世界分工与经济学方法”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和主题,而是侧重于一个虚构的、具有历史深度和学术探讨价值的论著。 --- 书名: 《帝国黄昏与理性之光:18世纪末欧洲知识界的“进步”叙事与隐藏的结构》 作者: 乔纳森·卡斯帕(Jonathan Casper) 出版社: 普罗米修斯大学出版社 页数: 624页 --- 内容简介: 《帝国黄昏与理性之光》是一部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思想史进行细致入微考察的宏大著作。它摒弃了将启蒙运动及其后继思潮视为单一、线性的“进步”叙事的传统做法,转而深入挖掘在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精英们如何构建、传播并最终面临其自身理论体系瓦解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所谓的“理性时代”的知识构建,并非对客观现实的简单映射,而是一套精心编织的、服务于特定社会和政治需求的“进步”叙事。卡斯帕教授将目光聚焦于三个关键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历史哲学的发展,以及对“公民美德”的重新定义。通过对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私人信件、哲学手稿、以及地方性学术沙龙记录的梳理,作者揭示了在宏大的哲学辩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阶级焦虑和对新工业秩序的适应性挣扎。 在第一部分,“被遗忘的经济人:从重商主义到古典学的边缘叙事”中,卡斯帕挑战了将亚当·斯密视为无可争议的开端之父的观点。他考察了那些在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阴影下被边缘化的、来自欧洲大陆和地方性商业圈的经济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关注的焦点并非抽象的“自由市场”,而是资源分配在国家与新生的工厂主阶层之间的权力转移。书中详尽分析了围绕“劳动价值”的不同解读,以及它们如何与旧有的行会体系和贵族特权发生冲突。作者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叙事能力——即将其特定的利益重构为普遍的自然法则——的胜利,而非其理论本身的绝对优越性。 第二部分,“历史的钟摆与时间的政治:从卢梭到黑格尔的断裂”是本书最具原创性的章节之一。卡斯帕没有将历史哲学简单地视为对启蒙理性的继承或修正,而是将其视为对“革命的创伤”的集体心理处理过程。他特别关注了在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之后,知识界对于“历史的必然性”的痴迷。这种痴迷,在他看来,是一种对不可预测的政治暴力的补偿性思维。通过比对康德关于永恒和平的构想与赫尔德对民族精神的强调,作者论证了“历史进步”的概念是如何被悄然转化为一种维护既有(或期望中的)社会等级的哲学工具。那些看似进步的论断,往往服务于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提供合法性基础。 第三部分,“公民美德的稀释:公共领域与私人情感的交织”则深入考察了启蒙运动后期对“公民身份”的重新构建。随着社会向更加流动和个人主义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基于共同体和信仰的社会粘合剂开始松动。卡斯帕细致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如何试图用一套基于“敏感性”(Sensibility)和“移情能力”(Empathy)的新道德规范来替代旧有的公民义务。然而,他指出,这种对情感的强调,常常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对资产阶级私德的颂扬,进一步模糊了真正的公共责任与个人情感满足之间的界限。书中对哥特式小说和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中对“异乡人”和“无根的灵魂”的迷恋进行了精妙的解读,将其视为一个日益碎片化的社会对共同体精神的集体怀旧。 最终,《帝国黄昏与理性之光》成功地提供了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思想图景。它揭示了启蒙时代末期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性”、“自由”和“进步”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压力下被塑造成型的。本书不仅是对思想史的重估,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任何宏大的知识叙事,都必须在历史的尘埃中接受对其结构和目的的严格审视。对于历史学家、社会理论家以及任何对现代性起源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或缺的智识旅程。它迫使我们反思,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常识性”概念,其根源是否也潜藏着类似的、未被充分承认的权力逻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反思指南”!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自由贸易的既有认知,让我开始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全球经济的运作。作者将“劳动”放在了中心位置,并将其在全球分工的大背景下进行“重新想象”,这实在是太有颠覆性了。我过去总是觉得,自由贸易就是让商品更加便宜,让消费者受益,是一种普惠的模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普惠”背后,可能隐藏着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巨大的差异和不平等。书中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也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是否过于依赖某些固定的模型和思维方式,而忽略了对现实世界中劳动者真实处境的细致考察。这种“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不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性计算,而是充满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怀,对经济不平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更公正经济秩序的期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大脑被一股强大的能量冲击着,仿佛是打开了某个尘封已久的闸门。作者巧妙地将“自由贸易”这个宏大概念,与“劳动”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世界分工”这一微观视角相结合,由此生发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经济学方法本身的批判性审视。我过去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一直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觉得它们处理的是一些大而空的数字和模型。但这本书告诉我,正是这些看似抽象的方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解,也可能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劳动者个体在其中的真实经历和诉求。书中对“重塑”劳动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度关注了资本的流动和产品的交换,而相对忽视了劳动力的迁移、技能的价值以及不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重新想象”的自由贸易,不再仅仅是效率最大化和福利增长的直线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张力,它要求我们去理解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劳动者,在全球化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这本书真是彻底颠覆了我对自由贸易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自由贸易就是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通,最大化经济效率,大家都能从中获益。然而,作者通过对“劳动”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进行深刻的“重新想象”,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抽象的经济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劳动者紧密联系起来。我特别被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劳动者所经历的差异化待遇的细致描绘所打动。它不再是那种冷冰冰的经济模型,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的质感。我开始思考,当我们谈论自由贸易的好处时,我们是否常常忽略了那些在链条最底端默默付出辛劳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价值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他们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些问题,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异常清晰和迫切。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现有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否足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劳动分工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不平等?它促使我去审视那些被普遍接受的经济学范式,去思考它们是否在无形中固化了某些不公正的现状。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探讨,更是一次对我们经济常识的“重塑”之旅。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来理解全球经济格局。作者并没有从传统的贸易理论或宏观经济模型出发,而是将“劳动”置于核心位置,并将其在全球分工的框架下进行“重新想象”。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自由贸易的书籍,大多集中在关税、非关税壁垒、比较优势等方面,而很少深入探讨劳动者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具体处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个体劳动者的经历与宏观的经济体系连接起来,让我们看到自由贸易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数字游戏,更是无数劳动者辛勤付出的真实写照。书中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也让我反思,我们所依赖的现有经济学工具,是否足以捕捉到劳动在全球分工中日益复杂和不均衡的现实?它鼓励我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去探索更加多元和细致的分析框架,以更全面地理解自由贸易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体系。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令人醍醐灌顶的书,它迫使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审视“自由贸易”的内涵。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像大多数同类书籍那样,将重点放在商品、资本的自由流动上,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劳动”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角色。通过“重新想象”劳动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者揭示了许多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忽视的深层问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我们现有的经济学工具,可能过于关注宏观指标,而忽略了劳动者个体的真实感受和经历,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分配。这种视角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自由贸易”,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一部分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分析,还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劳动者在全球分工链条中的不同遭遇,让我对全球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加立体和人性化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