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奎松 著
图书标签:
  • 边缘群体
  • 底层社会
  • 悲剧
  • 社会问题
  • 人物纪事
  • 现实主义
  • 文学
  • 小说
  • 社会纪实
  • 小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218106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3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33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杨奎松教授新学术成果,还原八个“四类分子”的人生经历,折射特殊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态。

内容简介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身败名裂的团支书|提心吊胆的大夫|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搞关系”的业务员|“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前 言 / i

代 序 / v

一、重归“人民”路 / 1

二、隐瞒历史的后果 / 37

三、摘不掉的帽子 / 71

四、“反动”的代价 / 115

五、团支书的“堕落” / 145

六、沉重的档案 / 177

七、“非政治性收容” / 211

八、“海外关系”之灾 / 253

附录:问题人物知多少 / 311

前言/序言

  前 言  “边缘人”这一用语源自于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可以用来指那些因难以适应地位或环境改变而滑落到群体边缘,无法融入社会主流的人。对于任何社会来说,边缘人都是非常特殊并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些人,因此,写边缘人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是,历史研究往往更看重反映社会主流动向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严格依据档案史料去考察并呈现真实的边缘人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那些不入流的小人物就更难得有人去关照了。  写这样一本讲小人物,而且主要是讲当年被认为是“问题”人物的书,和我研究中共建国史的工作有关,但主要还是和我一向重视的史学研究要有人性关怀的观念有关。我们所研究的历史,说到底都是人的历史。无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变化多么复杂多样,相对于只有短短几十年日子可过的大多数个体生命而言,大概很少人会愿意让自己的一生变得太过坎坷和复杂。但很可惜,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恰恰赶上了这样一个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快得让人几乎来不及适应的时代。  撇开1949年以前将近半个世纪内乱、外侵、革命、战争持续不断的动荡历史不算,1949年发生的社会变动,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恐怕都称得上是天翻地覆了。何况随之而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种种运动之频繁,不仅震荡社会,而且还会一次又一次地清扫出许多新的“牛鬼蛇神”出来。这些人,以及那些还够不上这等资格但身上“问题”多多、无法受到组织信任者,当年恐怕都可归入到社会边缘人的行列了。  本书考察研究的几个“问题”人物,多多少少都能和这“牛鬼蛇神”沾上点边。至少,他们都曾经滑落到主流社会的边缘。选择他们作为研究考察对象的一个主要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们的生平资料相对集中且容易发现。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透过他们的生平、故事、案例,今人可以很直观地体察到当年中国底层社会多侧面的丰富的人性表现,可以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到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人生百态。  由于本书的研究考察主要基于原始档案,故没有将从未被建立过个人档案的农村地富分子列入其中。本书考察的对象或多或少都受过教育,多半都在1949年前有过工作经历,1949年以后或在政府机关,或在工矿企业,或在军事部门,或在学校医院,或在服务行业工作。他们的共同特点,除了都是单位人以外,最主要的就是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历史研究不是给人做师爷,帮人做传记、证清白的,因此,我在交待说明他们当年的“问题”与他们坎坷命运的关系的时候,并不企图依照当下的观点,为他们做怎样的辩白。任何社会都有主流和边缘存在,边缘人融不进主流社会的原因往往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也很难一概而论。故本书所提供的,基本上还是一种社会史的研究素材,而且也不去尝试还原传主个人历史的全部真相。此点还请读者鉴察。  作为一本多少带有一些传记性质的著述,本书理当更多地拓展资料的来源,比如应当尽可能去借助田野和口述史料等。可惜,对于故人过去的这些经历,多数当事人家属子女还不愿意触及,因此我在这方面的收获实在有限。极少量的访谈内容及田野调查资料,也应当事人家属的要求,只能以曲折的形式表现在正文里,未能一一对应地加以注释说明。  这也包括本书所谈及的所有当事人及关系人的姓名,或他们生活工作的单位及地点,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角度,书中也都做了技术处理。  杨奎松  于上海虹桥怡景园  代序  我已经记不得他的名字了,但是他那刚过了而立之年就已显出苍老的面孔和略带佝偻的身躯,却总是会浮现到我的眼前来。记得我头一次看见他的时候,只觉得他又矮又小又老又瘦,一副猥琐的样子。当时狱警拉开牢门,他毕恭毕敬地弓背低首,面对牢门,满脸堆笑,活脱脱一个油头滑脑的老犯人。  …………  当时的我,和被捕之前一样,不过是个工人。我的确不能从法律的角度来判断他该不该杀。但他的被杀,还是让我感到悲哀和困惑。  和这个“反革命分子”相处几个月的直觉告诉我,他在本质上并不是个坏人。至少,他和那些造成严重破坏、思想极端对抗的所谓“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有很大的不同。即使不考虑他投靠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动机,只从其投靠的事实来看,其罪充其量也只是未遂的反革命意图而已。既是意图,且行动未遂,自然也就没有和不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有行动固然可以定罪,但无严重后果则罪不至死,当属至理。  这位不过三十多岁的“老犯人”的悲剧命运,让我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像他这样一个好人家出身的孩子,那样轻易地就被他的家庭抛弃了?为什么一个犯了错误的少年一定要用那样的方法来惩治,以至于近朱近墨,愈陷愈深,无以自拔?为什么当时要制定什么“四类分子”的政策,而将有过这种那种犯罪经历者逐出城市,送去农村管制劳动,从而造成被管制者的悲惨命运呢?为什么新中国建立几十年,始终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标准,动辄要靠脱离法律程序的所谓“严打”来惩治犯罪?为什么《惩治反革命条例》不区分意图与行动、已遂与未遂,仅凭思想言论即可入罪,仅凭意图不管有无造成严重后果,即可判处无期或死刑?更重要的是,和他的相处,使我彻底动摇了过去从书本和电影里得来的那种观念,即凡是“反革命”就一定是坏人。因此,我不能不开始质疑,有没有可能有些“反革命”是被这个社会不合理的制度或其他形式的迫害行为所逼出来的呢?如果一个本质上不坏的好人同时又是“反革命”的,我们又应当怎样来对待呢?  实际上,自1980年代以后,这个社会上许多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四类分子”全部被摘了帽子,甚至连“反革命”也已经不能入人以罪了。过去被视为反动的“人性”“人道”以及“人权”等观念和意识,也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方语言当中了。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问:为什么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我们的社会会以那样一种轻视人的生命、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方式运行呢?为什么我们当年一定要根据人们对特定的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等态度的不同,把人简单地分为“革命”和“反革命”,或划成三六九等,并决定人的贵贱生死呢?  我是幸运的,赶上“四人帮”被打倒,“天安门事件”被平反,因而不仅没有成为当年政治斗争和所谓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还有幸读了大学,甚至能够从事起非政治的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四人帮”没有被打倒,如果“天安门事件”没有被平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谁又知道我的命运将会如何呢?即使有了如此机会,又有多少人因为过去时代所刻下的烙印而不能像我这样幸运呢?当年那些共同在干校、在工厂劳动的兄弟,有不少比我聪明能干,他们理当接受更好的教育,找得更好的出路,却未能如愿。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后,反而因文化程度和所在企业效益差下岗或早退,经济窘困,生活大不如前。每想及此,又怎能不让人感叹世道的不公呢?  因此,我很庆幸能有机会从事现代历史的研究,它让我能够利用我所学的专业,回过头去努力澄清我内心中多得不可胜数的疑问,去替许许多多蒙冤者找到一个他们一生都想得到的解释,去思考这个社会用什么方法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让所有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再被恐惧的阴霾所笼罩,过上平静的生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阐述该书内容,但不包含原书的实际情节。 --- 图书简介: 《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洞察社会褶皱下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挣扎 本书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冷峻的笔触,聚焦于现代社会结构边缘地带的个体生存图景。它并非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却又各自孤立的“切片”式记录。作者深入到那些常被主流话语忽略的角落,捕捉那些在社会运行中被边缘化、被误解,甚至是被主动疏离的生命轨迹。 这部作品的核心在于对“边缘”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它探讨的“边缘人”并非单一的群体标签,而是指代那些在特定社会规范、经济结构或文化认同上,处于临界状态的个体。他们可能是失业的中年人,在技术更迭的洪流中无处安放;可能是背负着沉重家庭历史的年轻人,无法融入既定的成功叙事;也可能是因为一次意外的错误,便被社会信用体系永久标记的失败者。 结构与视角:多维度的现实交织 全书结构精巧,采用碎片化叙事与深度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作者并没有试图将所有人物串联成一个统一的阴谋论或控诉,而是选择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去描摹他们日常生活的质地与纹理。 第一部分:身份的漂移与重塑 本部分着重刻画“身份认同危机”。书中描绘了数个尝试跨越阶层壁垒但最终功亏一篑的人物。例如,一个出身于传统手工业家庭的匠人,在面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冲击时,如何竭力维护其技艺的尊严,最终却陷入财务与精神的双重绝境。这里的“悲剧”并非源于道德的沦丧,而是源于时代齿轮无情地碾压了其存在的价值基础。作者细致描摹了他们试图通过学习新技能、改变外在形象,或迁徙至新的城市来寻求“第二次生命”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如何一次次被现实的“隐形门槛”所阻挡。他们试图成为“中心”的一部分,但最终发现,他们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外界的空气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隐秘的角落与制度的疏离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制度设计在无意中制造出的“系统性排斥”。它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因为制度的僵化或信息的不对称而受困的人群。书中描绘了一位因长期护理生病的亲属,而无法按时缴纳社保,最终在需要关键医疗救助时被系统拒之门外的退休教师。叙事中,作者着重表现了制度的“冰冷”与个体的“绝望”之间的巨大鸿沟。这里的“问题”并非指向个体自身的缺陷,而是指向一个缺乏弹性和人情味的复杂机器。他们并非不遵守规则,而是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恰恰将他们推向了无人问津的角落。 第三部分: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脆弱 这是全书最具张力的一部分,探讨了当生存压力达到极限时,个体道德选择的复杂性。书中呈现了几个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游走于法律与伦理边缘的人物。这部分内容极其克制,拒绝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作者通过展现他们做出艰难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对后果的预判以及事后的自我审视,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脆弱与韧性。例如,一个为了给孩子筹集昂贵的治疗费用,而参与到非正规金融活动中的母亲,她的行为动机是至高的“爱”,但其后果却是自我毁灭。作品旨在引发读者思考:在结构性的困境面前,个体道德的界限应如何界定? 写作风格与价值取向 《边缘人》纪事拒绝煽情。作者的叙事腔调是冷静、克制且富有同理心的。他没有将这些人物塑造成“受害者”的标签,而是坚持呈现他们作为有尊严的、有复杂思想的“人”的形象。书中的语言精准,善于捕捉日常场景中那些微小的、足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一杯廉价咖啡的苦涩、旧毛衣上的线头、深夜无人回应的电话。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直面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地“视而不见”的社会侧面。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边缘不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它考验着整个社会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的承载能力。 阅读本书,如同参与一场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小人物,其悲剧性命运,往往是我们共同社会肌体的病灶所折射出的扭曲倒影。这是一部关于沉默的呐喊,关于在喧嚣中被遗忘的个体历史的沉重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味,那种略显斑驳的色调,仿佛在讲述着一段被时间冲刷、却又无法抹去的过往。我初次翻开它,就被那种沉重的氛围所吸引,仿佛一下子被拉进了一个灰色地带,那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被命运反复拿捏的无奈。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入木三分,那种在社会边缘徘徊,既不被主流接纳,又难以完全脱离主流的矛盾状态,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是那些人物在困境中,试图抓住一丝光亮却最终徒劳无功的画面。它不是那种能让人读完拍手称快的爽文,而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社会肌理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裂痕与痛楚。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迫使你重新思考“正常”与“边缘”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以及我们是如何在无形中构建了这些隔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默片,大量的留白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力量感。它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情节,而是依靠环境的压抑和人物间微妙的互动来推动故事发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运用,很多时候,人物之间未说出口的话,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具杀伤力。那些个体在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挣扎、被推搡的场景,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压抑。它不是在控诉,而更像是一种冷静的记录,记录下生命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如何被塑形,最终呈现出令人唏嘘的形态。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心脏的一阵收缩,那种对命运不公的无力感,真实得让人不寒而栗。

评分

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对于场景的切换和时间线的处理堪称高妙。故事线索看似分散,实则暗合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被遗忘的可能性”。不同角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如同几条河流汇入同一片沼泽,最终都失去了各自的形状。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相反,它勇敢地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生存的残酷底色。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比起那些直白的宣泄,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让读者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所站立的“安全地带”究竟有多么坚固。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世界。里面的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们只是在时代的错位中,或因一次偶然的失足,或因性格的某些特质,被推向了边缘。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她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受害者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复杂的、甚至有些自相矛盾的人性。你会在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种对归属感的渴望,对被理解的期盼,以及在绝望中爆发出的微弱的反抗。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搜寻现实中是否有这样一群“透明人”。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社会学观察报告,披着文学的外衣,探讨着个体在宏大叙事面前的渺小与脆弱,引人深思,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情绪层面的共鸣,而非情节上的跌宕起伏。它像一首低沉的大提琴曲,旋律缓慢却极富张力,每一音符都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重量。它迫使我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主流话语过滤掉的声音和面孔。那些小人物的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缩影。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质感,粗粝却又充满温度,让人在心痛之余,感受到一丝难得的人性光辉——即便是在最深的黑暗中,那些微小的善意或挣扎,依旧值得被铭记。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敬畏去阅读的作品,它对人性的挖掘,远超一般的畅销书所能达到的深度。

评分

国共关系史的必读书,修订版增加了好多篇幅!

评分

特殊时期小人物的遭遇,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相当好的书,推荐大家购买,非常好好看,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国共关系史的必读书,修订版增加了好多篇幅!

评分

速度快,物美价廉,支持京东

评分

小人物身后有大历史。很好的图书。

评分

书确实是好书啊 不错不错

评分

感人的故事,令人感概万千,精神的东西总是令人神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