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曆史地圖集

世界曆史地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芝聯,劉學榮 編
圖書標籤:
  • 世界曆史
  • 曆史地圖集
  • 地圖集
  • 世界地圖
  • 曆史
  • 地理
  • 參考書
  • 教育
  • 科普
  • 圖鑒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地圖齣版社
ISBN:9787503124358
版次:1
商品編碼:1009065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2-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7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地圖集是以反映世界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區疆域為主的綜閤性參考地圖集。編圖的目的是為大專院校師生、中學教師、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提供一本學習和研究世界曆史的工具書。參加編繪這部地圖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學長期從事世界曆史教學的學者,他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閤大專院校世界曆史教學、具有中國特色、簡明適用的世界曆史地圖集。
  我國自古就有“左圖右史”的傳統。如果我們能把各個曆史時期不同國度人們的活動納入地圖,並對照中國的曆史事件,就能使我們獲得比較全麵、準確的地域概念,從而加深我們對世界曆史的具體理解。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趨頻繁,形勢需要我們更多地瞭解世界各國的國情,從曆史到現實,從政治、經濟到國際關係等。將這些內容用地圖錶現齣來,不僅令人一目瞭然,而且易於記憶。再次,一部世界曆史地圖集,也是其他各種學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種工具書,具有多種用途與參考價值。
  本地圖集設計和內容取捨的原則,是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力求扼要地、客觀地反映世界曆史進程。圖幅的選取和內容的詳略,以周一良、吳於廑主編的《世界通史》四捲本為基礎。這套教材雖然編寫時間較早,但在過去幾十年中被國內各高校廣泛采用,至今仍有較大影響。當然地圖集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即地圖集在結構、編排、內容等方麵在四捲本基礎上努力有所改進提高,使其自成體係。
  本地圖集編選的時限範圍,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海灣戰爭與東歐劇變。分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部份;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國際關係方麵的事件和政區疆域,並適當地選瞭一些人民革命鬥爭的圖幅。作為一部世界曆史地圖集,當然應包含中國史的內容,因為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圖,對世界曆史的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在本地圖集中中國史應占有一定的篇幅,既突齣瞭中國特色,也便於中外對照。
  編製《世界曆史地圖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國曆史邊界和對重大曆史事件(包括革命運動)的看法。本地圖集對此持慎重態度。有關中國的曆史邊界,我們參考瞭已公開齣版的八捲本《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國現代史地圖集》等。其他國傢的曆史邊界,特彆是近代、現代部分的曆史邊界,求以國際條約為基礎;無條約依據的盡可能參閱有關兩國齣版的曆史地圖,或美、俄、英、法等國齣版的曆史地圖。

內頁插圖

目錄

裏封 前言 目次
人類的起源
世界主要文明發源地和農耕與畜牧的起源
亞非洲歐古代文明的發展(公元前4韆年代-公元5世紀)
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前1085年)
兩河流域
蘇美爾和阿卡德(迄公元前2000年)
古代巴比倫和亞述(迄公元前6世紀)
古代西亞和比非
西亞和比非(公元前400年左右)
以色列和和舒利亞(公元前860後)
西亞和比非(公元前600年代左右)
愛琴海諸國和腓尼基各城邦古代文明
波斯帝國(公元前5世紀前後)
古代中國
春鞦列國(公元前770-476年)
戰國形勢(公元前475-前221年)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和異族入侵
孫雀王朝(公元前3世紀)
中國秦時期(公元前221-前207前)
中國西漢時期(2年)
古代希臘城邦(公元前8-前6世紀)
雅典努力的擴張(公元前5世紀)
希波戰爭(公元前500-前499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前404年)
馬其頓東侵及其後的西來和北非(迄公元前3世紀中葉)
古代意大利(公元前5世紀)
羅馬徵服意大利(公元前5-前3世紀)
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年)
羅馬共和國(公元前3-前1世紀)
羅馬達剋起義(公元前73-前71年)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公元前1-公元2世紀)
羅馬帝國的分裂(4世紀)
亞歐民放大遷徙(5世紀)
西羅馬帝國的崩潰(5世紀)
貴霜帝國(2世紀初)
亞非歐商業往來(2世紀)
絲綢之路
非洲文明
美洲文明
古代朝鮮(迄5世紀)
古代日本(迄4世紀)
亞非歐宗教傳播(迄5世紀)
中國東漢時期(140年)
中國三國鼎立形勢(262年)
中國南北朝魏宋時期(449年)
5世紀末的歐洲
481一614年的法蘭剋王國
7世紀末韻英吉利
中國隋時期(612年)
查理帝國(768—814年)
查理帝國的分裂
843年的分裂
870年的分裂
8一11世紀諾曼人的對外徵服
中世紀早期的印度
6—7世紀的拜占廷帝國和斯拉夫人
5—7世紀哥特人與倫巴德人的國傢
8—9世紀斯拉夫人的分布
中國唐前期(669年)
中國唐中期(741年)
中國唐後期(820年)
中國唐代中外交通
玄奘西行(629—645年)
鑒真東渡(748年6月一754年2月)
7—9世紀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分裂(8世紀後半期一9世紀)
9一11世紀的拜占廷帝國
10一11世紀的基輔羅斯
塞爾柱突厥與花刺子模國傢(1l一13世紀初)
中國宋遼時期(1111年)
十字軍東侵(1096一1270年)
中國元時期(1330年)
12—13世紀中期的德意誌和意大利
英法百年戰爭和農民起義(1337—1453年)
12世紀下半期英格蘭在法蘭西的領地
12—14世紀初的法蘭西
15世紀後半期的英格蘭
15世紀後半期的法蘭西
ll一15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1世紀的西班牙
12—13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4一15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4—15世紀的意大利
歐洲文藝復興和大學的分布
15世紀末的歐洲經濟
13—14世紀的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
鬍司戰爭(1419—1434年)
13—15世紀的波蘭立陶宛大公國
成吉思汗的帝國(1206—1227年)
帖木兒帝國(1370—1405年)
1462—1533年的俄羅斯
13—14世紀的印度
中國元代中外交通
馬可?波羅行程示意圖
13一15世紀的拜占廷和奧斯曼的擴張
13—14世紀的拜占廷和土耳其人
15世紀奧斯曼的擴張
德國農民戰爭(1524—1525年)
中國明前期(1433年)
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
新航路的探索
16—17世紀初期的法蘭西
16一17世紀初期英國農民起義
尼德蘭資産階級革命(1566—1609年)
俄羅斯的對外擴張
1533一1598年的擴張
1640—1667年嚮西擴張
1598—1800年嚮東擴張
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
16—17世紀的瑞典
16—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
中世紀後期的印度和東南亞
中朝兩國抗擊日本侵略(1592—1598年)
中世紀後期的日本
中世紀初期中日交通
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15世紀末一17世紀上半葉)
1648年的歐洲
17世紀英國資産階級革命
17—18世紀的法國
17—18世紀普魯士的興起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5年)
1763~1i的歐洲
七年戰爭的歐洲戰場(1756—1763年)
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5年)
17—18世紀沙俄嚮西、嚮南擴張
沙俄割占中國領土示意圖
1878年前的奧斯曼帝國
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1772—1795年)
17—19世紀初的日本
18世紀上半期的印度
1763年歐洲國傢在北美洲的殖民地
荷蘭對印度尼西亞的徵服
荷蘭殖民者在爪哇的擴張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
來剋星頓之戰(1775年)
非洲奴隸貿易(15—19世紀)
英國工業革命(迄1850年)
法國資産階級革命
大革命時期的巴黎
拿破侖帝國與拿破侖戰爭(1799—1812年)
拿破侖帝國的失敗(1813一1815年)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獨立戰爭後的拉丁美洲國傢
1840年時的中國
鴉片戰爭形勢(1840年6月一1842年8月)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1856年10月一1860年11月)
1848—1849年的歐洲革命
巴黎工人六月起義(1848年)
意大利的統一(1859—1870年)
德意誌的統一(1864.一1871年)
奧匈二元帝國(1867年)
18世紀末一19世紀美國疆域的變遷
阿拉斯加
夏威夷群島
美國西進運動中印第安人保留地的變遷
美國內戰(1861—1865年)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1848—1852年)
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19世紀60年代)
19世紀中期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
1876年前西方殖民者對非洲的侵略
普法戰爭(1870一1871年)
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一5月28日)
國際工人運動和第一國際(19世紀中期)
馬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
列寜在十月革命前夕的主要活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東南亞
朝鮮農民戰爭(1894—1895年)
菲律賓革命和抗美戰爭(1896—1917年)
帝國主義對非洲的瓜分(1914年)
埃及軍民抗英戰爭(1882年)
蘇丹馬赫迪起義(1881—1896年)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
帝國主義早期資本輸齣(迄1914年)
國際壟斷組織分割電工器材工業市場(迄1914年)
國際壟斷組織分割石油工業市場(迄1914年)
早期帝國主義戰爭
美西戰爭(1898年)
英布戰爭(1899一1902年)
日俄戰爭(1904一1905年)

前言/序言

  本地圖集是以反映世界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區疆域為主的綜閤性參考地圖集。編圖的目的是為大專院校師生、中學教師、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提供一本學習和研究世界曆史的工具書。參加編繪這部地圖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學長期從事世界曆史教學的學者,他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閤大專院校世界曆史教學、具有中國特色、簡明適用的世界曆史地圖集。
  我國自古就有“左圖右史”的傳統。如果我們能把各個曆史時期不同國度人們的活動納入地圖,並對照中國的曆史事件,就能使我們獲得比較全麵、準確的地域概念,從而加深我們對世界曆史的具體理解。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趨頻繁,形勢需要我們更多地瞭解世界各國的國情,從曆史到現實,從政治、經濟到國際關係等。將這些內容用地圖錶現齣來,不僅令人一目瞭然,而且易於記憶。再次,一部世界曆史地圖集,也是其他各種學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種工具書,具有多種用途與參考價值。
  本地圖集設計和內容取捨的原則,是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力求扼要地、客觀地反映世界曆史進程。圖幅的選取和內容的詳略,以周一良、吳於廑主編的《世界通史》四捲本為基礎。這套教材雖然編寫時間較早,但在過去幾十年中被國內各高校廣泛采用,至今仍有較大影響。當然地圖集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即地圖集在結構、編排、內容等方麵在四捲本基礎上努力有所改進提高,使其自成體係。
  本地圖集編選的時限範圍,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海灣戰爭與東歐劇變。分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部份;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國際關係方麵的事件和政區疆域,並適當地選瞭一些人民革命鬥爭的圖幅。作為一部世界曆史地圖集,當然應包含中國史的內容,因為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圖,對世界曆史的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在本地圖集中中國史應占有一定的篇幅,既突齣瞭中國特色,也便於中外對照。
  編製《世界曆史地圖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國曆史邊界和對重大曆史事件(包括革命運動)的看法。本地圖集對此持慎重態度。有關中國的曆史邊界,我們參考瞭已公開齣版的八捲本《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國現代史地圖集》等。其他國傢的曆史邊界,特彆是近代、現代部分的曆史邊界,求以國際條約為基礎;無條約依據的盡可能參閱有關兩國齣版的曆史地圖,或美、俄、英、法等國齣版的曆史地圖。
《山川形勝:古代中國的疆域變遷與文化交融》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上古傳說至清朝中葉,中國核心疆域的形成、拓展與內部結構的演變曆程。我們並非簡單羅列朝代更迭下的版圖增減,而是聚焦於地理環境、民族互動、經濟活動與國傢戰略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中國”這一復雜實體。 第一部分:文明的搖籃與早期拓邊(先秦至秦漢) 本部分首先審視瞭黃河與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地理基礎。通過對夏商周三代齣土的青銅器銘文、甲骨蔔辭的考古學解讀,結閤地理學對早期聚落分布的研究,還原瞭“中原”概念的形成過程。重點探討瞭夏代傳說中對“四方”的初步認知,以及周代封建製度下,宗法血緣與地理區域相結閤的早期治理模式。 秦的統一,標誌著地理空間第一次被納入中央集權的行政框架。我們詳細考察瞭秦始皇在嶺南、北方(匈奴地區)的軍事行動,並非僅僅關注“疆域綫”的拉伸,而是深入分析瞭郡縣製如何超越傳統血緣紐帶,成為整閤不同地理單元的工具。漢代對西域的經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我們分析瞭“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僅是貿易路綫的打通,更是農耕文明與草原、綠洲文明之間長達數百年的文化、技術、人口交流的復雜過程。本書通過對敦煌文書、齣土簡牘的分析,揭示瞭河西走廊地區漢代屯墾與軍事防禦體係的精妙設計,以及這片區域在多民族共存背景下的早期社會結構。 第二部分:分裂與融閤的張力(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關鍵的“重塑期”。本書摒棄瞭傳統史學中“鬍漢對立”的簡單敘事,轉而關注北方遊牧民族的內遷、定居、漢化,以及南方士族在水係發達地區的文化保守與創新。我們利用人口遷徙模型和方言地理學的初步成果,分析瞭“衣冠南渡”對江南地區經濟結構(特彆是水利灌溉技術和稻作技術)的深刻影響。 隋唐帝國時期,疆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本書的重點在於分析唐朝“羈縻府州”製度的創新性。這一製度如何巧妙地平衡瞭中央集權與地方差異?我們通過對《冊府元龜》中相關記載的梳理,探討瞭唐朝對西域、漠北、東北亞地區(如粟末靺鞨、吐蕃)的政治、軍事與文化滲透策略。特彆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河隴地區的控製力減弱,如何導緻瞭藩鎮割據對內陸地理格局的重塑,這是理解後世五代十國地方割據的重要前提。 第三部分:從內陸帝國到多民族共管(宋元明清前期) 宋代,麵對遼、金、西夏的並立,中國政治中心第一次長期失去瞭對傳統北方核心區域的控製。本書詳細比較瞭宋朝在東南沿海的經濟重心轉移(特彆是海外貿易的興盛),與宋廷在西北、東北邊疆建立的防禦體係(如環慶、永興軍路)之間的關係。我們關注宋朝如何通過技術(如火藥在攻防中的應用)和外交手段(如歲幣製度),來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地緣政治平衡。 元朝的建立是地理整閤的一次空前飛躍。本書重點分析瞭濛古帝國在歐亞大陸上的統治,如何通過驛站係統($Yam$)極大地加速瞭信息、人員、物資在廣闊疆域內的流通。對於元朝的“行省”製度的起源,我們將其置於遊牧民族“路”的治理經驗與傳統州縣製的結閤的視角下考察,並分析瞭其對明清地方行政區劃的深遠影響。 明代初期,對中原的收復與衛所製度的推行,是國傢權力嚮外圍地區滲透的體現。本書詳細考察瞭鄭和下西洋的地理意義——它展示瞭明朝強大的海權潛力,以及最終選擇迴歸“內嚮型”陸權戰略的復雜原因。後期,對西南夷、東北女真的治理,體現瞭“改土歸流”政策的逐步醞釀及其對特定地理環境的適應性挑戰。 第四部分:大一統格局的最終確立(清代前期) 清朝的版圖奠定瞭現代中國的地理基礎。本書將乾隆“十全武功”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審視。我們深入探討瞭雅剋薩之戰與《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標誌著農耕帝國與北方遊牧力量在遠東地區的權力邊界的正式劃定。 重點分析瞭對濛古、西藏、新疆地區的整閤過程。不同於前朝的簡單軍事徵服,清朝利用瞭藏傳佛教的宗教影響力、以及與各部落首領間的聯姻與冊封製度,構建瞭一種以宗主權為核心的“多重邊疆”治理模式。本書詳細梳理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對準噶爾汗國的軍事打擊,並非僅僅是領土的擴張,更是對西部地理走廊控製權的最終確立。我們同時展示瞭這一廣闊疆域內部,不同民族在賦稅、法律、風俗習慣上的差異性,以及中央政府如何維持這種差異性的平衡,最終形成一個高度復雜但又統一的地理實體。 結語:地理記憶與文化認同 全書最後總結,中國曆史的疆域變遷,是“中心”對“邊緣”的不斷消化、吸收與重塑的過程。這些地理上的互動,最終沉澱為一種文化記憶——關於山川、河流、民族融閤的集體敘事,這些記憶共同塑造瞭我們對“中國”這一地域概念的理解。本書力圖通過對空間、行政、民族互動的精細描繪,為讀者構建一幅動態、立體的古代中國山川形勝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設計美學角度來評價,這本書絕對可以算作當代圖書裝幀藝術的一個典範。它的封麵設計就極具前瞻性,沒有采用任何具象的曆史元素,而是以抽象的色塊和綫條構成瞭某種動態的、仿佛時間流逝的視覺效果,非常抓人眼球。內頁的字體選擇也頗具巧思,正文采用瞭一種高可讀性的襯綫體,而在圖注和引文部分則巧妙地切換到無襯綫體,這種微妙的對比有效地區分瞭信息層級,讓讀者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更加清晰有序。更絕的是,它在某些關鍵的轉摺點,會使用與主體風格迥異的“藝術化”插頁,這些插頁仿佛是曆史的“快照”,用極簡的筆觸勾勒齣關鍵的曆史場景,起到瞭很好的節奏把控作用。它不僅僅是一本用來學習的資料,更是一件可以陳列、可以細品的藝術品。每次翻閱,都能從視覺上獲得新的愉悅感。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匠心獨運,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市麵上許多同類書籍,在處理多民族、多文明交匯的復雜區域時,往往會因為立場或篇幅限製而顯得含糊其辭。但這本則展現瞭驚人的中立性和詳盡性。它用一係列微觀案例,展示瞭文化融閤與衝突的復雜過程,而非簡單地貼上“侵略”或“被同化”的標簽。例如,它對某個特定時期內,不同宗教符號在同一片疆域內的共存與演變進行瞭細緻的剖析,這種深挖的態度非常值得稱贊。印刷質量方麵,書頁的抗反光處理做得極好,即便是強光下閱讀,那些精密的綫條和標注也不會産生刺眼的眩光,這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優點。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厚度雖然可觀,但閱讀體驗卻異常輕盈,因為它提供的是知識的深度,而非閱讀的負擔。

評分

我是一名常年進行戶外徒步和探險的愛好者,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將自然環境與人類曆史活動緊密結閤的讀物。這本新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特殊需求。它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總是將人類的創造與腳下的土地聯係起來。比如,在講述早期貿易路綫的形成時,它詳細分析瞭山脈的走嚮、河流的枯榮如何決定瞭商隊的風險與收益,這與我親身穿越那些古老隘口時的體驗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書中的插圖並非那種標準的、冷冰冰的製式地圖,而是融入瞭大量的地貌學特徵和人文景觀的示意圖,色彩運用大膽而和諧,充滿瞭藝術感染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著圖錶冥想,想象著幾韆年前的先民們,是如何在相似的條件下做齣生存抉擇的。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很多純文字史書無法給予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腳下這片土地的深層意義,不再僅僅是風景,更是曆史的見證者。

評分

這本新近入手的人文地理讀物,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而是以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書中的排版設計非常精妙,大量采用瞭跨頁的大幅插圖和富有設計感的圖錶,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脈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平衡感——既不過分強調宏大的曆史進程,也不拘泥於瑣碎的細節,而是巧妙地在兩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例如,在探討古代文明的興衰時,作者沒有堆砌密集的年代數字,而是通過描繪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生活場景,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厚重。裝幀質量也堪稱上乘,紙張的選擇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閤上書本時,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剛剛結束瞭一次充實而愉快的旅途,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下一頁,去探索未知的疆域。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我閱讀過的,在提升知識趣味性和視覺體驗方麵做得最為齣色的作品之一,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類文明軌跡抱有好奇心的人。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偏嚮“工具書”性質的齣版物一嚮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會流於錶麵化或信息堆砌。然而,這本讓我颳目相看。它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對“關聯性”的深度挖掘。它絕非簡單地羅列事件和地名,而是緻力於展示不同文化、不同時間節點上的相互影響和地理製約。書中對氣候變化如何驅動族群遷徙,以及關鍵地理要塞如何決定戰爭勝負的分析,邏輯鏈條非常完整且富有洞察力。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行文流暢,用詞精準,少有那種為學術而學術的矯揉造作。每當看到一個全新的概念或理論被引入時,總能立刻找到與之對應的視覺輔助材料進行佐證,這種“圖文互證”的模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對於想建立完整知識框架而非碎片化記憶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結構性幫助是無價的。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嚮導,引導你從宏觀視角審視人類文明的復雜網絡,而不是簡單地指嚮一個個孤立的點。

評分

書非常好,非常有助於形成曆史觀

評分

很多圖都被用在初中曆史書上,看瞭很親切。為瞭懷舊,看看還是蠻好的。

評分

非常好,很好很不錯,非常好,很好很不錯,很好,非常好,很不錯,很好非常好,非常好,很好很不錯,很好,非常好,很不錯,很好非常好好,非常好,很好很不錯,很好,非常好,很不錯,很好非常好不錯,很好非常好

評分

封皮綢布質感,高級,全銅版紙印刷,超高清,好書,買來配閤世界史看的。

評分

恩,不錯,很好的曆史地圖集

評分

一如即往的好 五星京東 五星服務 五星享受 非常感謝!

評分

挺好的工具書,看曆史書籍時可以對照參考,很好。

評分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評分

曆史地理不分傢。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