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1895—1965), 历史学家、外交家。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以主张史学改革著称于时。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联大使、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等职。1965年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70岁。
  总 论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已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满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十九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日本的原有土地不过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四十余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我们也可以把俄国作个例子。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司哥(即莫斯科,下同)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尼瓦河(即涅瓦河,下同)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塔林(即斯大林,下同)还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十九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却是在十九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一八七八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我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事业的益处,人民已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以至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十九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计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基马尔,于是始得复兴。基马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他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立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
  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让我来谈谈我刚读完的这本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重塑。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探讨文化冲突的表面现象,而是聚焦于“混杂性”(Hybridity)这一核心概念,分析在信息和人口加速流动的今天,个体和群体是如何在传统根源与异质文化输入之间建构新的自我认同的。作者以几个精彩的案例进行论证,比如在跨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中,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如何交织融合形成新的审美范式,以及移民社区如何在保持母语的同时,创造出适应新生活环境的混合语境。书中的论述风格充满了后现代的思辨色彩,充满了对“纯粹性”和“本质主义”的解构。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叙事,指出身份认同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容器,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协商和再定义的场域。对于那些关心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治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锐利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让我们不再用二元对立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和“他们”的文化界限。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手边的这本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技术与社会结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很多人可能觉得那个时代就是一片蒙昧,但这本书展示了一个充满精巧适应和缓慢进步的社会图景。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考古学和历史文献佐证,详细梳理了重犁的发明、三圃制的推行如何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进而直接催生了人口增长和城镇的复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农业技术视为孤立的进步,而是将其置于封建制度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比如,圈地运动与领主权力的扩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佃农对新技术采纳的抵触心理,这些都反映了技术革新在保守的社会结构中遭遇的巨大阻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感受到农民弯腰播种的辛劳,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技术革新如何以极其缓慢但不可逆转的方式,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埋下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它不是一本关于国王或战争的书,却解释了支撑整个中世纪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部关于古希腊哲学的思想脉络的书,简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巨匠的名字和他们的核心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诞生的社会土壤和彼此之间的辩证关系。比如,书中对“理型论”的阐述,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讲解,而是结合了当时雅典城邦政治的衰落与精英阶层对绝对真理的渴望进行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知识与德行”这一对古老命题时所展现的思辨深度,他巧妙地引入了赫拉克利特的“变动不居”与巴门尼德的“永恒同一”之间的张力,将这场跨越百年的论战还原成了鲜活的思想交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正坐在雅典的集市上,与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一同追问生命的意义和正义的本质。那些看似晦涩的逻辑推演,在作者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而富有生命力,让人不禁反思现代社会中,我们所依赖的价值体系是否依然能经受住最严苛的理性拷问。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锤炼思维的工具,让我们能够以更审慎、更具历史维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这本书,当代神经科学前沿:从突触可塑性到意识的解码,简直是一本打开通往人脑秘密宝藏的钥匙。它摒弃了那些过于通俗化的比喻,直接深入到分子和细胞层面,探讨神经元网络是如何通过经验学习而重塑自身的。作者在解释“长时程增强作用”(LTP)时,使用了极其严谨的电生理学描述,但同时又巧妙地将其与记忆的巩固过程联系起来,使得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变得可理解、可想象。我尤其赞赏它对“意识”这一终极难题的探讨,书中并没有给出傲慢的定论,而是系统地梳理了整合信息理论(IIT)与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等主流模型的争论焦点和实验依据,让人意识到我们距离真正理解“自我”的产生还有多远。阅读完后,我对每一个日常行为——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情感波动——背后复杂的生物学机制都有了全新的敬畏感。它强迫你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也许不过是高度复杂、尚未完全被观测到的神经元集合体所产生的一种宏观涌现现象。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二十世纪的太空竞赛史,简直就是一剂肾上腺素!它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官方文件堆砌感,而是以一种近乎好莱坞大片的叙事节奏,将美苏两国在冷战阴影下那场惊心动魄的科技较量娓娓道来。作者显然做了海量的口述历史采访,那些关于火箭发射失败后宇航员和地面控制人员之间的紧张对话,那些秘密会议室里关于预算削减和政治施压的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书中对早期宇航员选拔过程的描述,那种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不断挑战,读起来让人心惊肉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Sputnik 1号”成功发射后美国社会产生的“Sputnik Shock”的分析,那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落后,更是一种对民族自信心的巨大打击,由此引发的教育改革和科研投入,彻底改变了后半叶的美国格局。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与个人英雄主义、微观的工程学挑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深刻理解到,有时候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竞争欲望和对未知领域的纯粹好奇心。
评分喜欢在京东买书,绝对正版,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好。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有时间仔细看看 jd plus价格合适 立马入手
评分送的很快,当天定,当天就到了。厉害厉害
评分不错,挺好的,我挺喜欢的
评分看起来还不错,看起来还不错,看起来还不错,看起来还不错,看起来还不错,看起来还不错。
评分包装很好,一直在京东买书,方便又便宜,先囤着,买书不会吃亏
评分京东真给力!昨天晚上下单今天就收到了!速度非常快!包装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