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小型网络中难以体验的网络知识点,尽在《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
专门的史局级网管实战,业内同行难觅
深入详尽的大中型配置案例,直击专业需求
高级Windows&Linux;设备配置,全面囊括
精析Windows域配置和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多域环境下的DNS、域信任和站点部署
多域环境下EXS2003邮局系统部署
详解Linux网络配置和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Linux系统管理
DNS和DHCP网
内容简介
《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是“全国网管技能水平考试”(NMSE)(网管认证)中级培训、认证指定教材的一本,全面介绍了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中所必须掌握的专业实战技能。全书共12章,分为三篇:高级Windows域管理和应用篇(主要包括多域环境下域控制器的部署配置,多域、多DNS服务器环境下的DNS服务器部署配置,站点复制和域信任的部署配置,多域环境下的Exchange Server 2003邮件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RedHat Enterprise Linux 5系统管理和服务器配置篇(如RHEL 5系统和程序的安装,RHEL 5系统用户、文件和权限管理,RHEL 5 DNS、DHCP和Samba服务器深入配置等)、Cisco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与管理篇(主要包括Cisco交换机和路由器网络操作系统使用,二/三层接口、VLAN、STP、VTP、路由、NAT配置与管理等)。《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所介绍的内容均以大量模拟示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不是泛泛而谈),涵盖了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实战操作部分的主要内容。《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将本级另两本认证教材:《金牌网管师(中级)网络工程方案规划与设计》、《金牌网管师(中级)网络实验手册》一起共同构成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王达,任何一个与王达接触的人都会发现他勤奋的鲜明个性。已经拥有跨国公司成熟、完善的大型网络维护、管理和网络工程设计经验的王达,可谓技术全面,而十年笔耕不辍,身兼国内多家著名IT媒体(如天极网、IT168、e800等)专栏作家的经历就更令人关注了。从1996年,王达便开始了专栏写作,多次刊载在当时的《电脑知识》、《电脑报》、《电子报》等相关频道中。到2001年,宽带网络开始普及,国内众多新型网络媒体纷纷涌现之时,他已经成为Yesky.com(天极网)、IT168和e800的专栏作者了,自此开始了大量的稿件创作,完成了许多重量级的专题、行业评论文章的写作。以其高效率的写作速度和丰富的技术内容逐渐成为知名IT作者。王达的图书创作是从2001年底开始的,他的图书以实用、专业和系统等特点著称,赢得了读者,和专业人士的认可。从人民邮电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直到电子工业出版社飞思科技“网管员必读系列”的大获成功。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高级Windows域网络配置与应用篇
第1章 域环境下的域控制器部暑
1.1 子域控制器的安装示例
1.2 FSMO角色基础
1.2.1 5种FSMO角色
1.2.2 FSMO角色划分的缘由和部署建议
1.3 FSMO角色的查看、转移与抢占方法
1.3.1 FSMO角色的Windows界面查看和转移示例
1.3.2 FSMO角色的netdom.exe工具查看示例
1.3.3 FSMO角色的Ntdsutil.exe工具查看和转移示例
1.3.4 FSMO角色的Ntdsutil抢占示例
1.4 全局编录服务器及配置
1.4.1 全局编录域控制器的目录功能
1.4.2 启用或禁用全局编录服务配置示例
1.4.3 自定义全局编录属性示例
第2章 多域环境下DNS、域信任和站点部曼
2.1 多域环境下的DNS服务器规划
2.1.1 DNS的名称空间规划
2.1.2 DNS服务器的规划
2.2 DNS区域复制及配置
2.2.1 区域和域之间的差异
2.2.2 AXFR和IXFR区域传输及原理
2.2.3 区域传输配置示例
2.2.4 DNS通知配置示例
2.3 子域DNS区域创建
2.3.1 ActiveDirectory子域DNS区域的创建与委派示例
2.3.2 应用服务器子域的创建示例
2.4 信任关系的部署
2.4.1 信任关系基础
2.4.2 单向外部域信任关系的创建与验证示例
2.4.3 双向外部域信任关系的创建与验证示例
2.4.4 双向可传递林信任的创建与验证示例
2.4.5 快捷信任的创建示例
2.4.6 SID安全筛选
2.5 站点及复制配置
2.5.1 站点概述
2.5.2 站点创建考虑
2.5.3 新站点创建示例
2.5.4 子网并与站点关联创建示例
2.5.5 向站点中添加域控制器示例
2.5.6 站点内和站点间复制概述
2.5.7 配置站点间复制示例
第3章 多域环境下Exchage Server 2003邮局系统的安装与部署
3.1 Exchange Server 2003基础
3.1.1 Exchange Server 2003支持的网络环境
3.1.2 Exchange Server 2003的邮件组件
3.2 Exchange Server 2003邮局系统的安装
3.2.1 Exchange Server 2003安装程序的改进
3.2.2 Exchange Server 2003系统的安装要求
3.2.3 安装第一台Exchange Server 2003服务器前的服务启用确认
3.2.4 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支持工具
3.2.5 用dcdiag工具测试DC和DNS解析
3.2.6 用netdiag工具测试网络连接
3.3 Exchage Server 2003的正式安装
3.3.1 利用ForestPrep工具扩展ActiveDirectory架构
3.3.2 利用DomainPrep工具进行域准备
3.3.3 Exchange Server 2003系统程序组件的安装
3.4 在林中安装其他Exchange Server 2003服务器
3.5 为不同域Exchange服务器委派不同的Exchange管理员
3.6 Exchange用户、组对象的创建与配置
3.6.1 与:Exchange用户和组对象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3.6.2 将现有的用户指定为已启用邮箱的用户
3.6.3 将现有的用户指定为已启用邮件的用户
3.6.4 创建已启用邮箱的用户
3.6.5 创建已启用邮件的用户
3.6.6 创建或配置已启用邮件的组
3.6.7 创建:tnetOrgPerson对象
3.7 Exchange对象的Exchange属性配置
3.7.1 用户属性对话框“Exchange常规选项卡配置
3.7.2 已启用邮箱用户的“Exchange功能选项卡配置
3.7.3 用户属性对话框“Exchange高级选项卡配置
3.8 管理地址列表
3.8.1 Exchange服务器默认地址列表
3.8.2 用户、组账户和联系人筛选属性配置示例
3.8.3 用户地址列表的创建与配置示例
3.8.4 脱机地址列表的创建与配置示例
3.8.5 地址列表收件人更新配置示例
3.9 Exchange公用文件夹存储配置
3.9.1 公用文件夹存储创建示例
3.9.2 配置新的公用文件夹示例
3.9.3 启用公用文件夹邮件功能并配置邮件属性示例
3.10 Intemet邮件发送及Outlook客户端配置
3.10.1 使用向导配置Intemet邮件示例
3.10.2 Outlook2003的客户端配置和邮件
收发示例
第二篇 RHEL5Unux系统管理篇
第4章 RHEL5系统安装与基础配置
4.1 Linux基础
4.1.1 认识Linux
4.1.2 Linux系统基本目录结构
4.1.3 Linux系统磁盘分区格式
4.1.4 两个基本Linux系统分区
4.2 RHEL5系统的安装
4.2.1 RHEL5系统可选的安装方式
4.2.2 RHEL5系统安装的引导示例
4.2.3 RHEL5系统的正式安装示例
4.2.4 在虚拟机中手动安装RHEL系统示例
4.2.5 RHEL5系统语言包的转换示例
4.3 RHEL5系统的基本设置与操作
4.3.1 RHEL5系统桌面设置更改示例
4.3.2 RHEL5系统登录界面设置更改示例
4.3.3 RHEL5系统系统时间和输入法设置示例
4.3.4 RHEL5系统SCIM输入法平台安装与设置示例
4.3.5 RHEL5系统文件浏览器基本操作示例
4.3.6 RHEL5系统终端窗口操作与配置示例
4.4 RHEL5系统初始化设置示例
第5章 RHEL5系统管理
5.1 rpm程序包的安装
5.1.1 了解rpm程序包
5.1.2 利用RPM管理器安装rpm程序包示例
5.1.3 利用RPM管理器删除(卸载)程序包示例
5.1.4 利用RPM管理器更新程序包示例
5.1.5 利用RPM管理器查询程序包示例
5.1.6 校验已安装的rpm程序包示例
5.1.7 其他EPM选项
5.2 编译、安装.tar.gz、.tar.bz2程序包示例
5.2.1 tar命令使用示例
5.2.2.targz程序包的解压示例
5.2.3 编辑程序安装配置文件示例
5.2.4 tN程序包的编译和安装示例
5.3 Linux文件查看命令及应用示例
5.3.1 is命令及应用示例
5.3.2 find命令及应用示例
5.3.3 cat命令及应用示例
5.3.4 more命令及应用示例
5.3.5 grep命令及应用示例
5.4 文件复制、移动和删除命令及应用示仞
5.4.1 cp命令及应用示例
5.4.2 mv命令及应用示例
5.4.3 rm命令及应用示例
5.5 目录创建、删除、切换和挂载命令及应用示例
5.5.1 Linux系统目录基础及目录切换
5.5.2 mkidr命令及应用示例
5.5.3 rmdir命令及应用示例
5.5.4 mount命令及应用示例
5.6 Linux系统用户和组基础
5.6.1 Linux系统用户和组群管理概述
5.6.2 Linux用户和用户配置文件
5.6.3 Linux组和组配置文件
5.7 Linux系统的主要用户管理命令
5.7.1 useradd/adduser命令及应用示例
5.7.2 passwd命令及应用示例
5.7.3 usermod命令及应用示例
5.7.4 其他用户管理命令
5.8 Linux系统主要的组管理命令
5.8.1 groupadd命令及应用示例
5.8.2 groupmod命令及应用示例
5.9 Linux系统用户和组对文件访问权限配置命令
5.9.1 Linux系统文件访问权限查看示例
5.9.2 chmod命令及应用示例
5.9.3 用数字表示用户访问权限配置示例
第6章 REHL5系统DNS/DHCP服务器配置
6.1 REI-IL5DNS服务器配置基础
6.1.1 Linux系统DNS服务器配置的基本思路
6.1.2 RHEL5系统DNS服务器程序安装示例
6.1.3 更改RHEL5系统DNS服务器计算机名示例
6.1.4 配置RHEL5系统DNS服务器TCP/IP协议示例
6.2 RHEL5系统主要DNS服务器配置
6.2.1 主配置文件name.conf全局配置示例
6.2.2 在主配置文件中添加区域声明示例
6.3 DNS区域配置文件配置
6.3.1 RHEL5系统DNS服务器常用资源记录配置语法
6.3.2 DNS服务器正向查找区域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6.3.3 DNS服务器反向查找区域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6.3.4 启动并测试named进程示例
6.4 辅助DNS服务器配置示例
6.5 RHEL5系统DHCP服务器配置
6.5.1 RHEL5系统DHCP服务器程序包安装示例
6.5.2 RHEL5系统DHCP服务器配置文个配置示例
6.5.3 RHEL5系统DHCP服务器测试示例
6.5.4 RHEL5系统DHCP客户端配置示例
第7章 REHL5系统Samba服务器配置
7.1 Samba服务器配置基础和程序包安装
7.1.1 Samba服务概述
7.1.2 Samba服务器配置文件
7.1.3 Samba服务器的工作模式及设置
7.1.4 Samba配置中所使用的主要命令
7.1.5 Samba服务器程序包的安装
7.2 Samba.conf主配置文件主要设置解析
7.2.1 smb.conf全局设置选项解析
7.2.2 smb.conf共享资源定义设置选项解析
7.3 share模式下的Samba服务器配置示例
7.3.1 share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3.2 测试share主配置文件
7.3.3 Windows系统主机匿名访问Samba服务器
7.3.4 Linux系统对Samba服务器共享目录的访问
7.4 user模式Samba服务器配置示例
7.4.1 user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4.2 创建与配置smbpasswd密码文件
7.4.3 创建与配置smbusers用户账尸文件
7.4.4 Windows系统主机访问user工作模式Samba服务器
7.5 ads模式Samba服务器配置示例
7.5.1 ads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5.2 krb5.conf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5.3 nsswKch.conf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5.4 把Samba服务器加入到AD域
第三篇 交换机、路由器配置篇
第8章 Cisco设备网络操作系统基础
8.1 CiscoIOS系统Cu基础
8.1.1 IOSCu命令模式
8.1.2 IOSCu帮助系统
8.1.3 理解缩写命令
8.1.4 理解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
8.2 访问lOS系统Cu
8.2.1 使用Console接口访问Cu
8.2.2 配置Felnet访问lOS系统Cu的密码
8.3 使用基于Cu的设置程序配置交换机
8.4 CiseoCatOS系统CLI基础
8.4.1 CatOSCLI命令模式
8.4.2 CatOS系统Cu命令帮助
8.4.3 访问CatOS系统Cu
8.5 CiscoIOS系统交换机基本参数配置
8.5.1 使用配置模式来配置交换机
8.5.2 校验运行配置设置
8.5.3 保存运行配置设置到启动配置文件中
8.5.4 查看NVRAM中的启动配置
8.5.5 配置默认网关
8.5.6 配置静态路由
第9章 Cisco设备接口配置与管理
9.1 了解Catalyst交换机的接口类型
9.1.1 以太网接口
9.1.2 交换端口
9.1.3 可路由端口
9.1.4 交换机虚拟接口SVI
9.1.5 Uplink端口
9.1.6 以太网管理端口
9.1.7 以太网通道端口组
9.2 接口配置基础
9.2.1 接口类型和标识
9.2.2 配置接口的流程
9.2.3 配置接口范围
9.3 配置IOSCatalyst交换机二层接口
9.3.1 配置二层以太网接口为访问端口
9.3.2 配置以太网接口为二层中继端口
9.3.3 设置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
9.3.4 配置接口Auto-MDIX自动识别
9.4 Catalyst交换机管理IP地址配置
9.4.1 管理接口类型
9.4.2 Catalyst4500/4000/5500/5000/6500/6000管理接口
9.4.3 在运行Cat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sc0接口
9.4.4 在运行Cat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s10接口
9.4.5 在运行Cat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mel管理以太网接口
9.4.6 在运行I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管理接口
9.4.7 为二层固定配置交换机配置管理接口
9.5 配置CiscoCatalyst交换机的三层接口
9.5.1 理解三层接口
9.5.2 三层接口的基本配置
9.6 以太网通道基础
9.6.1 以太网通道概述
9.6.2 端口通道接口
9.6.3 端口聚合协议(PAgP)
9.6.4 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
9.6.5 负载均衡和转发方法
9.7 配置以太网通道
9.7.1 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
9.7.2 配置二层以太网通道
9.7.3 配置三层以太网通道
9.7.4 配置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
9.7.5 从以太网通道中删除接口
……
第10章 Cisco设备的VLAN/VTP配置与管理
10.1 Catalyst交换机VLAN基础
10.2 Catalyst交换机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
10.3 Catalyst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配置
10.4 Catalyst交换机VTP基础
10.5 CatOS系统交换机以太网端口中继配置
10.6 IOS系统交换机VTP配置
10.7 Catalyst交换机VLAN间路由及配置
10.8 Cisco设备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
第11章 Catalyst交换机STP、RSTP配置与管理
11.1 理解STP
11.2 STP端口状态
11.3 STP的增强特性
11.4 理解IEEE 802.1w RSTP
11.5 IOS Catalyst交换机的STP配置示例
11.6 为IOS Catalyst交换机中继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
11.7 STP增强特性配置示例
第12章 Cisco路由器配置
12.1 基本Cisco路由器配置
12.2 路由器接口配置
12.3 为Cisco路由器配置路由
12.4 把Cisco路由器配置为DHCP服务器
12.5 Cisco路由器ADSL接入配置
12.6 Cisco路由器NAT基础
12.7 Cisco静态NAT及基本配置步骤
精彩书摘
在Windows2000Server及WindowsServer2003的每个林中,至少有5个指派给一个或多个域控制器的操作主机角色。在每个林中,林范围的操作主机角色必须只出现一次;在林中的每个域中,域范围的操作主机角色必须在每个域中出现一次。所有这些操作主机角色默认都是林或者域中的第一台域控制器来担当的。
1.林级别操作主机角色
在林级别下,有两个操作主机角色:
架构主机(Schema.Master)
架构主机是用来管理整个林架构的操作主机角色,控制整个林中所有Active:Directory对象和属性的定义。我们知道,在活动目录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象,如用户、组、计算机、打印机等。这些对象都有一系列的属性,对象和属性之间就好像表格一样存在着对应关系,构成活动目录数据库。那么这些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由谁来定义的,就是这里所说的架构主机。具有架构主机角色的域控制器是可以更新林目录架构的唯一DC。这些架构更新会从架构主机复制到林中的所有其他域控制器中。架构主机是基于林的,整个林中有且只有一个架构主机。
因为林架构更新方面肯定不会是经常进行的,而且更新的数据量一般不会很大,所以架构主机域控制器在性能方面的要求不会很高,但必须保证可用性。
域命名主机(DomainNamingMaster)域命名主机也是一个林级别的操作主机角色。它的主要作用是管理林中域的添加或删除任务,以及添加或删除描述外部目录的交叉引用对象。如果你要在现有林中添加一个域或者删除一个域,那么必须要和域命名主机联系。如果域命名主机当前失效,则域的添加和删除任务肯定会失败。
因为在域网络中添加或者删除域控制器的操作也不会经常进行,更不会同时进行大量的域控制器操作,所以域命名主机也不需要高性能,但仍需要保证服务器的可用性。
前言/序言
本书作为面向实战的“网管师”中级认证的唯一指定教材,当然它也必须是面向实战的。但要编写这样一本中级(相当于当前的“网络工程师”级别)全实战教材,其难度非同一般。现在说到网管员的工作,大家往往只会联想到那些中小型企业中单域、单服务器(最多两台)的简单网络管理,而说到网络工程师,大家可能又马上会联想到那些一大堆复杂理论,根本没有意识到,在大中型企业中同样需要特色化、面向操作的技能需求,而不仅是那些没有与实际工作挂上钩的一大堆理论。但作为“网管师”这样一个分级,且要全实战的认证来说,其教材肯定不能像以前网络工程师图书那样仅讲一大堆理论,必须与实际的网络工程工作相联系。中小型企业网络管理类图书市面上比较多,全都介绍的是单域、单服务器(最多两台)环境下的Windows域管理,或者还包括一些浅尝辄止的系统服务器配置。而专门针对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的图书,特别是实战类型的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类图书,可以说是说风毛麟角。这样一来,读者很难再有机会继续深入学习,出现整个学习过程知识点断层现象,同时也造成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也就是与中小型企业那样的错误认识。这也是许多人认为现在的网管员是低技术,甚至非技术工作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只要充分了解大中型企业对我们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人员的技能要求就可以写出具有非常强实战效果的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图书。如中级“网管师”认证的两本主要教材中,笔者是这么定位的,本书,即《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采用面向操作的实战方式编写。本书介绍纯粹是根据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特色和技能要求来组织内容,编写实际案例的,不再重复在初级认证的《金牌网管师一一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一书中介绍过的内容,如在Windows系统平台网络管理中,紧接着中小型企业中的单域、单服务器域网络管理。
《智联乾坤:大中型企业网络构筑与运维实战》 内容梗概 本书聚焦于大中型企业复杂网络环境的规划、设计、部署、管理与维护,旨在为网络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价值的指导。本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从宏观的网络战略规划到微观的设备配置优化,再到突发问题的快速响应与解决,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企业网络知识体系。 第一篇:企业网络蓝图的绘制——战略规划与设计 在本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大中型企业网络建设的基石——战略规划与设计。 企业网络需求分析与定位: 业务驱动的网络设计: 深入剖析不同行业(如制造、金融、电商、医疗、教育等)大中型企业在网络方面的核心业务需求。例如,制造业对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的低延迟要求;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与合规性不容忽视的压力;电商企业对高并发访问与弹性伸缩的强大支持;医疗行业对信息隔离与远程诊断的可靠性;教育行业对教学资源共享与在线学习的便捷性。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这些业务需求转化为具体、可落地的网络技术指标。 网络发展趋势与前瞻性规划: 探讨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企业网络中的应用潜力与实践挑战。分析IPv6的部署策略与优势,以及云计算、边缘计算对企业网络架构带来的变革。强调构建具备未来演进能力的网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和技术环境。 成本效益分析与资源优化: 引导读者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评估,包括硬件采购、软件许可、带宽租赁、人力资源等。探讨开源解决方案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虚拟化、集中管理等方式优化资源利用率,降低TCO(总体拥有成本)。 企业网络架构设计原则与模型: 分层与模块化设计思想: 详细阐述分层网络模型(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设计理念及其在大型网络中的优势,包括提高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故障隔离性。介绍模块化设计,将网络功能分解为独立的模块,便于部署、升级和维护。 高可用性与容灾备份策略: 深入讲解冗余设计(如链路聚合、设备冗余、电源冗余)、环路防护协议(如STP及其优化方案)在保障网络连续性中的关键作用。介绍VRRP/HSRP等网关冗余技术,以及如何设计多活、热备等容灾方案,确保关键业务的持续运行。 安全性设计原则: 强调“安全左移”的理念,将安全融入网络设计之初。讲解网络隔离(VLAN、VRF)、访问控制列表(ACL)、防火墙部署、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以及VPN(虚拟专用网络)等安全机制的合理配置。 性能优化与扩展性考量: 讨论如何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预估网络流量,规划IP地址空间(IPv4/IPv6),以及为未来业务增长预留足够的带宽和设备性能。 核心网络区域设计详解: 数据中心网络(DC Network): 深度剖析现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如Spine-Leaf架构),讨论东西向流量的优化、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等Overlay技术在虚拟化和云环境中的应用。讲解网络虚拟化、多路径技术(ECMP)以及存储网络(SAN)的连接与管理。 企业园区网络(Campus Network): 详细介绍园区网络的层次化设计,无线网络(Wi-Fi 6/6E)的覆盖规划、认证与漫游策略,以及IoT(物联网)设备接入的管理。讨论PoE(Power over Ethernet)的应用场景,以及访客网络的设计。 广域网(WAN)连接与优化: 分析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SD-WAN(Software-Defined WAN)、互联网VPN等多种广域网连接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探讨如何通过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保障关键业务流量,以及如何实现多活、链路负载均衡。 分支机构网络连接: 介绍如何为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分支机构构建稳定、安全的网络连接,包括IPsec VPN、SSL VPN等技术的使用,以及集中管理和远程配置方案。 第二篇:网络设备的精耕细作——部署与配置 在本篇中,我们将聚焦于网络设备的实际部署与精细化配置。 交换机(Switch)高级配置与管理: VLAN划分与Trunk配置: 深入讲解VLAN的划分原则、瘦身Trunk配置、QinQ(Q-in-Q)技术在多租户环境中的应用。 路由交换技术(Layer 3 Switching): 掌握OSPF、BGP等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与调优,理解路由聚合、路由重分发在大型网络中的作用。 端口安全与访问控制: 配置端口安全特性,如MAC地址绑定、端口限速,以防范 unauthorized access。 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优化: 深入理解PVST+、RSTP、MSTP等STP变种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BPDU Guard、Root Guard等功能优化STP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 链路聚合(LAG/LACP): 配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实现带宽叠加和链路冗余。 路由器(Router)核心功能配置: 路由协议深入解析: 详细配置与故障排查OSPF、EIGRP、BGP等路由协议,理解metric、administrative distance等概念。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策略: 配置静态NAT、动态NAT、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以及双向NAT,满足企业内外部网络访问需求。 DHCP/DNS 服务配置: 部署与管理DHCP服务器,实现IP地址的自动分配,并对DNS服务器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域名解析的高效与稳定。 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实施: 配置流量分类、标记、队列管理(如WRR、WFQ)和拥塞避免(如WRED)技术,保障关键业务的带宽和低延迟。 防火墙(Firewall)安全策略部署: 区域划分与策略配置: 建立安全区域(如Trust, Untrust, DMZ),并为各区域配置精细化的访问控制策略。 应用层防火墙(Next-Generation Firewall, NGFW)功能: 掌握应用识别、URL过滤、IPS/IDS集成、内容过滤等高级功能,实现深度包检测(DPI)。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搭建: 配置IPsec VPN、SSL VPN,实现站点间安全连接和远程访问。 NAT与策略联动: 理解NAT与防火墙策略的配合,实现安全策略的有效落地。 无线网络(Wireless Network)部署与优化: AP(Access Point)规划与部署: 根据建筑结构、用户密度进行AP的选址与覆盖规划,避免信号盲区和同频干扰。 控制器(Controller)配置与管理: 掌握无线控制器(WLC)的集中管理、用户认证(如WPA2/3-Enterprise, RADIUS)、漫游优化、负载均衡等功能。 Guest Network 安全设计: 为访客提供安全隔离的网络接入,包括 Portal 认证、带宽限制等。 网络管理与监控系统(NMS)配置: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协议应用: 配置SNMP Agent,实现对网络设备状态的监控。 Syslog服务器搭建: 集中收集设备日志,便于故障排查和安全审计。 NetFlow/sFlow 数据采集与分析: 收集流量信息,分析网络流量模式,识别异常流量。 第三篇:网络运营的精细化管理——监控、优化与故障排除 在本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网络的高效运行、持续优化以及快速故障排除。 网络性能监控与分析: 关键性能指标(KPIs)识别与监控: 识别带宽利用率、延迟、丢包率、吞吐量、设备CPU/内存占用率等关键指标,并配置告警阈值。 可视化监控工具使用: 掌握Zabbix, Nagios, PRTG, SolarWinds等主流NMS工具的使用,进行网络拓扑展示、性能曲线分析。 流量分析工具应用: 使用Wireshark, tcpdump等工具进行抓包分析,诊断网络通信问题。 日志分析与告警响应: 建立高效的日志分析流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对告警进行有效响应。 网络优化策略与实践: 带宽管理与流量工程: 通过QoS策略、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等技术,优化关键业务的带宽分配。 链路负载均衡与冗余利用: 配置ECMP、VRRP/HSRP等,实现流量的有效分担和故障切换。 网络设备配置优化: 定期审查设备配置,去除冗余项,优化参数设置,提升设备性能。 IP地址规划与管理: 实施科学的IP地址规划,定期审计,防止地址冲突。 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 故障定位方法论: 掌握由顶向下(Top-down)和由底向上(Bottom-up)的故障定位思维。 常见网络故障分析: 连接性故障: Ping, Traceroute的应用,物理连接检查,ARP缓存分析。 性能下降故障: 流量拥塞,丢包,延迟过高,CPU/内存过载。 路由不通故障: 静态路由配置错误,动态路由协议收敛问题,路由策略冲突。 DNS/DHCP故障: 服务不可用,解析错误,地址分配问题。 安全策略拦截故障: 防火墙规则错误,IPS/IDS误判。 无线网络故障: 信号弱,连接不稳定,认证失败。 故障排除流程与文档记录: 建立标准化的故障排除流程,强调问题记录、原因分析、解决方案实施及验证。 网络安全加固与风险管理: 安全策略审计与更新: 定期审查防火墙规则、ACL,及时更新安全策略,抵御新型威胁。 漏洞扫描与补丁管理: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及系统漏洞。 入侵检测与响应(IDS/IPS): 配置和管理IDS/IPS系统,及时发现并阻断恶意攻击。 安全意识培训: 强调用户安全意识在整体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计划: 制定并演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计划,降低安全事件的影响。 网络变更管理与文档规范: 变更管理流程: 建立规范的变更申请、审批、实施、验证流程,降低变更风险。 网络文档的编写与维护: 强调网络拓扑图、IP地址规划表、设备配置清单、操作手册等文档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支撑。 本书特色 紧密结合实际: 所有技术讲解均围绕大中型企业网络应用的实际场景展开,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深度与广度兼备: 覆盖了从宏观设计到微观配置的各个层面,既有广阔的视野,又不失技术细节的深度。 实战导向: 强调动手实践,鼓励读者通过实验环境进行验证和学习。 前沿技术融合: 及时引入和解读SDN、SD-WAN、IPv6等前沿技术在大中型企业网络中的应用。 问题解决导向: 重点关注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帮助读者快速成长为解决网络问题的专家。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有一定网络基础,在大中型企业从事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系统工程师、IT经理等岗位的人员。也适用于希望系统学习企业网络规划、设计、部署、管理与运维的在校学生和相关IT从业者。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独立负责大中型企业复杂网络环境的构建与维护,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