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小型網絡中難以體驗的網絡知識點,盡在《金牌網管師(中級)大中型企業網絡組建、配置與管理》
專門的史局級網管實戰,業內同行難覓
深入詳盡的大中型配置案例,直擊專業需求
高級Windows&Linux;設備配置,全麵囊括
精析Windows域配置和管理的重點與難點
多域環境下的DNS、域信任和站點部署
多域環境下EXS2003郵局係統部署
詳解Linux網絡配置和管理的重點與難點
Linux係統管理
DNS和DHCP網
內容簡介
《金牌網管師(中級)大中型企業網絡組建、配置與管理》是“全國網管技能水平考試”(NMSE)(網管認證)中級培訓、認證指定教材的一本,全麵介紹瞭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中所必須掌握的專業實戰技能。全書共12章,分為三篇:高級Windows域管理和應用篇(主要包括多域環境下域控製器的部署配置,多域、多DNS服務器環境下的DNS服務器部署配置,站點復製和域信任的部署配置,多域環境下的Exchange Server 2003郵件服務器配置與管理等)、RedHat Enterprise Linux 5係統管理和服務器配置篇(如RHEL 5係統和程序的安裝,RHEL 5係統用戶、文件和權限管理,RHEL 5 DNS、DHCP和Samba服務器深入配置等)、Cisco交換機和路由器配置與管理篇(主要包括Cisco交換機和路由器網絡操作係統使用,二/三層接口、VLAN、STP、VTP、路由、NAT配置與管理等)。《金牌網管師(中級)大中型企業網絡組建、配置與管理》所介紹的內容均以大量模擬示例進行全麵、係統、深入地介紹(不是泛泛而談),涵蓋瞭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實戰操作部分的主要內容。《金牌網管師(中級)大中型企業網絡組建、配置與管理》將本級另兩本認證教材:《金牌網管師(中級)網絡工程方案規劃與設計》、《金牌網管師(中級)網絡實驗手冊》一起共同構成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較完整的知識體係。
作者簡介
王達,任何一個與王達接觸的人都會發現他勤奮的鮮明個性。已經擁有跨國公司成熟、完善的大型網絡維護、管理和網絡工程設計經驗的王達,可謂技術全麵,而十年筆耕不輟,身兼國內多傢著名IT媒體(如天極網、IT168、e800等)專欄作傢的經曆就更令人關注瞭。從1996年,王達便開始瞭專欄寫作,多次刊載在當時的《電腦知識》、《電腦報》、《電子報》等相關頻道中。到2001年,寬帶網絡開始普及,國內眾多新型網絡媒體紛紛湧現之時,他已經成為Yesky.com(天極網)、IT168和e800的專欄作者瞭,自此開始瞭大量的稿件創作,完成瞭許多重量級的專題、行業評論文章的寫作。以其高效率的寫作速度和豐富的技術內容逐漸成為知名IT作者。王達的圖書創作是從2001年底開始的,他的圖書以實用、專業和係統等特點著稱,贏得瞭讀者,和專業人士的認可。從人民郵電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直到電子工業齣版社飛思科技“網管員必讀係列”的大獲成功。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篇 高級Windows域網絡配置與應用篇
第1章 域環境下的域控製器部暑
1.1 子域控製器的安裝示例
1.2 FSMO角色基礎
1.2.1 5種FSMO角色
1.2.2 FSMO角色劃分的緣由和部署建議
1.3 FSMO角色的查看、轉移與搶占方法
1.3.1 FSMO角色的Windows界麵查看和轉移示例
1.3.2 FSMO角色的netdom.exe工具查看示例
1.3.3 FSMO角色的Ntdsutil.exe工具查看和轉移示例
1.3.4 FSMO角色的Ntdsutil搶占示例
1.4 全局編錄服務器及配置
1.4.1 全局編錄域控製器的目錄功能
1.4.2 啓用或禁用全局編錄服務配置示例
1.4.3 自定義全局編錄屬性示例
第2章 多域環境下DNS、域信任和站點部曼
2.1 多域環境下的DNS服務器規劃
2.1.1 DNS的名稱空間規劃
2.1.2 DNS服務器的規劃
2.2 DNS區域復製及配置
2.2.1 區域和域之間的差異
2.2.2 AXFR和IXFR區域傳輸及原理
2.2.3 區域傳輸配置示例
2.2.4 DNS通知配置示例
2.3 子域DNS區域創建
2.3.1 ActiveDirectory子域DNS區域的創建與委派示例
2.3.2 應用服務器子域的創建示例
2.4 信任關係的部署
2.4.1 信任關係基礎
2.4.2 單嚮外部域信任關係的創建與驗證示例
2.4.3 雙嚮外部域信任關係的創建與驗證示例
2.4.4 雙嚮可傳遞林信任的創建與驗證示例
2.4.5 快捷信任的創建示例
2.4.6 SID安全篩選
2.5 站點及復製配置
2.5.1 站點概述
2.5.2 站點創建考慮
2.5.3 新站點創建示例
2.5.4 子網並與站點關聯創建示例
2.5.5 嚮站點中添加域控製器示例
2.5.6 站點內和站點間復製概述
2.5.7 配置站點間復製示例
第3章 多域環境下Exchage Server 2003郵局係統的安裝與部署
3.1 Exchange Server 2003基礎
3.1.1 Exchange Server 2003支持的網絡環境
3.1.2 Exchange Server 2003的郵件組件
3.2 Exchange Server 2003郵局係統的安裝
3.2.1 Exchange Server 2003安裝程序的改進
3.2.2 Exchange Server 2003係統的安裝要求
3.2.3 安裝第一颱Exchange Server 2003服務器前的服務啓用確認
3.2.4 安裝Windows Server 2003係統支持工具
3.2.5 用dcdiag工具測試DC和DNS解析
3.2.6 用netdiag工具測試網絡連接
3.3 Exchage Server 2003的正式安裝
3.3.1 利用ForestPrep工具擴展ActiveDirectory架構
3.3.2 利用DomainPrep工具進行域準備
3.3.3 Exchange Server 2003係統程序組件的安裝
3.4 在林中安裝其他Exchange Server 2003服務器
3.5 為不同域Exchange服務器委派不同的Exchange管理員
3.6 Exchange用戶、組對象的創建與配置
3.6.1 與:Exchange用戶和組對象相關的幾個重要術語
3.6.2 將現有的用戶指定為已啓用郵箱的用戶
3.6.3 將現有的用戶指定為已啓用郵件的用戶
3.6.4 創建已啓用郵箱的用戶
3.6.5 創建已啓用郵件的用戶
3.6.6 創建或配置已啓用郵件的組
3.6.7 創建:tnetOrgPerson對象
3.7 Exchange對象的Exchange屬性配置
3.7.1 用戶屬性對話框“Exchange常規選項卡配置
3.7.2 已啓用郵箱用戶的“Exchange功能選項卡配置
3.7.3 用戶屬性對話框“Exchange高級選項卡配置
3.8 管理地址列錶
3.8.1 Exchange服務器默認地址列錶
3.8.2 用戶、組賬戶和聯係人篩選屬性配置示例
3.8.3 用戶地址列錶的創建與配置示例
3.8.4 脫機地址列錶的創建與配置示例
3.8.5 地址列錶收件人更新配置示例
3.9 Exchange公用文件夾存儲配置
3.9.1 公用文件夾存儲創建示例
3.9.2 配置新的公用文件夾示例
3.9.3 啓用公用文件夾郵件功能並配置郵件屬性示例
3.10 Intemet郵件發送及Outlook客戶端配置
3.10.1 使用嚮導配置Intemet郵件示例
3.10.2 Outlook2003的客戶端配置和郵件
收發示例
第二篇 RHEL5Unux係統管理篇
第4章 RHEL5係統安裝與基礎配置
4.1 Linux基礎
4.1.1 認識Linux
4.1.2 Linux係統基本目錄結構
4.1.3 Linux係統磁盤分區格式
4.1.4 兩個基本Linux係統分區
4.2 RHEL5係統的安裝
4.2.1 RHEL5係統可選的安裝方式
4.2.2 RHEL5係統安裝的引導示例
4.2.3 RHEL5係統的正式安裝示例
4.2.4 在虛擬機中手動安裝RHEL係統示例
4.2.5 RHEL5係統語言包的轉換示例
4.3 RHEL5係統的基本設置與操作
4.3.1 RHEL5係統桌麵設置更改示例
4.3.2 RHEL5係統登錄界麵設置更改示例
4.3.3 RHEL5係統係統時間和輸入法設置示例
4.3.4 RHEL5係統SCIM輸入法平颱安裝與設置示例
4.3.5 RHEL5係統文件瀏覽器基本操作示例
4.3.6 RHEL5係統終端窗口操作與配置示例
4.4 RHEL5係統初始化設置示例
第5章 RHEL5係統管理
5.1 rpm程序包的安裝
5.1.1 瞭解rpm程序包
5.1.2 利用RPM管理器安裝rpm程序包示例
5.1.3 利用RPM管理器刪除(卸載)程序包示例
5.1.4 利用RPM管理器更新程序包示例
5.1.5 利用RPM管理器查詢程序包示例
5.1.6 校驗已安裝的rpm程序包示例
5.1.7 其他EPM選項
5.2 編譯、安裝.tar.gz、.tar.bz2程序包示例
5.2.1 tar命令使用示例
5.2.2.targz程序包的解壓示例
5.2.3 編輯程序安裝配置文件示例
5.2.4 tN程序包的編譯和安裝示例
5.3 Linux文件查看命令及應用示例
5.3.1 is命令及應用示例
5.3.2 find命令及應用示例
5.3.3 cat命令及應用示例
5.3.4 more命令及應用示例
5.3.5 grep命令及應用示例
5.4 文件復製、移動和刪除命令及應用示仞
5.4.1 cp命令及應用示例
5.4.2 mv命令及應用示例
5.4.3 rm命令及應用示例
5.5 目錄創建、刪除、切換和掛載命令及應用示例
5.5.1 Linux係統目錄基礎及目錄切換
5.5.2 mkidr命令及應用示例
5.5.3 rmdir命令及應用示例
5.5.4 mount命令及應用示例
5.6 Linux係統用戶和組基礎
5.6.1 Linux係統用戶和組群管理概述
5.6.2 Linux用戶和用戶配置文件
5.6.3 Linux組和組配置文件
5.7 Linux係統的主要用戶管理命令
5.7.1 useradd/adduser命令及應用示例
5.7.2 passwd命令及應用示例
5.7.3 usermod命令及應用示例
5.7.4 其他用戶管理命令
5.8 Linux係統主要的組管理命令
5.8.1 groupadd命令及應用示例
5.8.2 groupmod命令及應用示例
5.9 Linux係統用戶和組對文件訪問權限配置命令
5.9.1 Linux係統文件訪問權限查看示例
5.9.2 chmod命令及應用示例
5.9.3 用數字錶示用戶訪問權限配置示例
第6章 REHL5係統DNS/DHCP服務器配置
6.1 REI-IL5DNS服務器配置基礎
6.1.1 Linux係統DNS服務器配置的基本思路
6.1.2 RHEL5係統DNS服務器程序安裝示例
6.1.3 更改RHEL5係統DNS服務器計算機名示例
6.1.4 配置RHEL5係統DNS服務器TCP/IP協議示例
6.2 RHEL5係統主要DNS服務器配置
6.2.1 主配置文件name.conf全局配置示例
6.2.2 在主配置文件中添加區域聲明示例
6.3 DNS區域配置文件配置
6.3.1 RHEL5係統DNS服務器常用資源記錄配置語法
6.3.2 DNS服務器正嚮查找區域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6.3.3 DNS服務器反嚮查找區域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6.3.4 啓動並測試named進程示例
6.4 輔助DNS服務器配置示例
6.5 RHEL5係統DHCP服務器配置
6.5.1 RHEL5係統DHCP服務器程序包安裝示例
6.5.2 RHEL5係統DHCP服務器配置文個配置示例
6.5.3 RHEL5係統DHCP服務器測試示例
6.5.4 RHEL5係統DHCP客戶端配置示例
第7章 REHL5係統Samba服務器配置
7.1 Samba服務器配置基礎和程序包安裝
7.1.1 Samba服務概述
7.1.2 Samba服務器配置文件
7.1.3 Samba服務器的工作模式及設置
7.1.4 Samba配置中所使用的主要命令
7.1.5 Samba服務器程序包的安裝
7.2 Samba.conf主配置文件主要設置解析
7.2.1 smb.conf全局設置選項解析
7.2.2 smb.conf共享資源定義設置選項解析
7.3 share模式下的Samba服務器配置示例
7.3.1 share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3.2 測試share主配置文件
7.3.3 Windows係統主機匿名訪問Samba服務器
7.3.4 Linux係統對Samba服務器共享目錄的訪問
7.4 user模式Samba服務器配置示例
7.4.1 user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4.2 創建與配置smbpasswd密碼文件
7.4.3 創建與配置smbusers用戶賬屍文件
7.4.4 Windows係統主機訪問user工作模式Samba服務器
7.5 ads模式Samba服務器配置示例
7.5.1 ads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5.2 krb5.conf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5.3 nsswKch.conf配置文件配置示例
7.5.4 把Samba服務器加入到AD域
第三篇 交換機、路由器配置篇
第8章 Cisco設備網絡操作係統基礎
8.1 CiscoIOS係統Cu基礎
8.1.1 IOSCu命令模式
8.1.2 IOSCu幫助係統
8.1.3 理解縮寫命令
8.1.4 理解命令的no和default選項
8.2 訪問lOS係統Cu
8.2.1 使用Console接口訪問Cu
8.2.2 配置Felnet訪問lOS係統Cu的密碼
8.3 使用基於Cu的設置程序配置交換機
8.4 CiseoCatOS係統CLI基礎
8.4.1 CatOSCLI命令模式
8.4.2 CatOS係統Cu命令幫助
8.4.3 訪問CatOS係統Cu
8.5 CiscoIOS係統交換機基本參數配置
8.5.1 使用配置模式來配置交換機
8.5.2 校驗運行配置設置
8.5.3 保存運行配置設置到啓動配置文件中
8.5.4 查看NVRAM中的啓動配置
8.5.5 配置默認網關
8.5.6 配置靜態路由
第9章 Cisco設備接口配置與管理
9.1 瞭解Catalyst交換機的接口類型
9.1.1 以太網接口
9.1.2 交換端口
9.1.3 可路由端口
9.1.4 交換機虛擬接口SVI
9.1.5 Uplink端口
9.1.6 以太網管理端口
9.1.7 以太網通道端口組
9.2 接口配置基礎
9.2.1 接口類型和標識
9.2.2 配置接口的流程
9.2.3 配置接口範圍
9.3 配置IOSCatalyst交換機二層接口
9.3.1 配置二層以太網接口為訪問端口
9.3.2 配置以太網接口為二層中繼端口
9.3.3 設置接口速率和雙工模式
9.3.4 配置接口Auto-MDIX自動識彆
9.4 Catalyst交換機管理IP地址配置
9.4.1 管理接口類型
9.4.2 Catalyst4500/4000/5500/5000/6500/6000管理接口
9.4.3 在運行CatOS係統的交換機上配置sc0接口
9.4.4 在運行CatOS係統的交換機上配置s10接口
9.4.5 在運行CatOS係統的交換機上配置mel管理以太網接口
9.4.6 在運行IOS係統的交換機上配置管理接口
9.4.7 為二層固定配置交換機配置管理接口
9.5 配置CiscoCatalyst交換機的三層接口
9.5.1 理解三層接口
9.5.2 三層接口的基本配置
9.6 以太網通道基礎
9.6.1 以太網通道概述
9.6.2 端口通道接口
9.6.3 端口聚閤協議(PAgP)
9.6.4 鏈路聚閤控製協議(LACP)
9.6.5 負載均衡和轉發方法
9.7 配置以太網通道
9.7.1 以太網通道配置指南
9.7.2 配置二層以太網通道
9.7.3 配置三層以太網通道
9.7.4 配置以太網通道負載均衡
9.7.5 從以太網通道中刪除接口
……
第10章 Cisco設備的VLAN/VTP配置與管理
10.1 Catalyst交換機VLAN基礎
10.2 Catalyst交換機普通範圍以太網VLAN配置
10.3 Catalyst交換機擴展範圍VLAN配置
10.4 Catalyst交換機VTP基礎
10.5 CatOS係統交換機以太網端口中繼配置
10.6 IOS係統交換機VTP配置
10.7 Catalyst交換機VLAN間路由及配置
10.8 Cisco設備VLAN間路由配置示例
第11章 Catalyst交換機STP、RSTP配置與管理
11.1 理解STP
11.2 STP端口狀態
11.3 STP的增強特性
11.4 理解IEEE 802.1w RSTP
11.5 IOS Catalyst交換機的STP配置示例
11.6 為IOS Catalyst交換機中繼端口負載共享配置示例
11.7 STP增強特性配置示例
第12章 Cisco路由器配置
12.1 基本Cisco路由器配置
12.2 路由器接口配置
12.3 為Cisco路由器配置路由
12.4 把Cisco路由器配置為DHCP服務器
12.5 Cisco路由器ADSL接入配置
12.6 Cisco路由器NAT基礎
12.7 Cisco靜態NAT及基本配置步驟
精彩書摘
在Windows2000Server及WindowsServer2003的每個林中,至少有5個指派給一個或多個域控製器的操作主機角色。在每個林中,林範圍的操作主機角色必須隻齣現一次;在林中的每個域中,域範圍的操作主機角色必須在每個域中齣現一次。所有這些操作主機角色默認都是林或者域中的第一颱域控製器來擔當的。
1.林級彆操作主機角色
在林級彆下,有兩個操作主機角色:
架構主機(Schema.Master)
架構主機是用來管理整個林架構的操作主機角色,控製整個林中所有Active:Directory對象和屬性的定義。我們知道,在活動目錄裏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對象,如用戶、組、計算機、打印機等。這些對象都有一係列的屬性,對象和屬性之間就好像錶格一樣存在著對應關係,構成活動目錄數據庫。那麼這些對象和屬性之間的關係是由誰來定義的,就是這裏所說的架構主機。具有架構主機角色的域控製器是可以更新林目錄架構的唯一DC。這些架構更新會從架構主機復製到林中的所有其他域控製器中。架構主機是基於林的,整個林中有且隻有一個架構主機。
因為林架構更新方麵肯定不會是經常進行的,而且更新的數據量一般不會很大,所以架構主機域控製器在性能方麵的要求不會很高,但必須保證可用性。
域命名主機(DomainNamingMaster)域命名主機也是一個林級彆的操作主機角色。它的主要作用是管理林中域的添加或刪除任務,以及添加或刪除描述外部目錄的交叉引用對象。如果你要在現有林中添加一個域或者刪除一個域,那麼必須要和域命名主機聯係。如果域命名主機當前失效,則域的添加和刪除任務肯定會失敗。
因為在域網絡中添加或者刪除域控製器的操作也不會經常進行,更不會同時進行大量的域控製器操作,所以域命名主機也不需要高性能,但仍需要保證服務器的可用性。
前言/序言
本書作為麵嚮實戰的“網管師”中級認證的唯一指定教材,當然它也必須是麵嚮實戰的。但要編寫這樣一本中級(相當於當前的“網絡工程師”級彆)全實戰教材,其難度非同一般。現在說到網管員的工作,大傢往往隻會聯想到那些中小型企業中單域、單服務器(最多兩颱)的簡單網絡管理,而說到網絡工程師,大傢可能又馬上會聯想到那些一大堆復雜理論,根本沒有意識到,在大中型企業中同樣需要特色化、麵嚮操作的技能需求,而不僅是那些沒有與實際工作掛上鈎的一大堆理論。但作為“網管師”這樣一個分級,且要全實戰的認證來說,其教材肯定不能像以前網絡工程師圖書那樣僅講一大堆理論,必須與實際的網絡工程工作相聯係。中小型企業網絡管理類圖書市麵上比較多,全都介紹的是單域、單服務器(最多兩颱)環境下的Windows域管理,或者還包括一些淺嘗輒止的係統服務器配置。而專門針對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的圖書,特彆是實戰類型的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類圖書,可以說是說風毛麟角。這樣一來,讀者很難再有機會繼續深入學習,齣現整個學習過程知識點斷層現象,同時也造成許多人簡單地認為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也就是與中小型企業那樣的錯誤認識。這也是許多人認為現在的網管員是低技術,甚至非技術工作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隻要充分瞭解大中型企業對我們網絡管理、網絡工程人員的技能要求就可以寫齣具有非常強實戰效果的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圖書。如中級“網管師”認證的兩本主要教材中,筆者是這麼定位的,本書,即《金牌網管師(中級)大中型企業網絡組建、配置與管理》采用麵嚮操作的實戰方式編寫。本書介紹純粹是根據大中型企業網絡管理特色和技能要求來組織內容,編寫實際案例的,不再重復在初級認證的《金牌網管師一一中小型企業網絡組建、配置與管理》一書中介紹過的內容,如在Windows係統平颱網絡管理中,緊接著中小型企業中的單域、單服務器域網絡管理。
《智聯乾坤:大中型企業網絡構築與運維實戰》 內容梗概 本書聚焦於大中型企業復雜網絡環境的規劃、設計、部署、管理與維護,旨在為網絡技術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價值的指導。本書內容緊密圍繞企業實際需求,從宏觀的網絡戰略規劃到微觀的設備配置優化,再到突發問題的快速響應與解決,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係統的企業網絡知識體係。 第一篇:企業網絡藍圖的繪製——戰略規劃與設計 在本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大中型企業網絡建設的基石——戰略規劃與設計。 企業網絡需求分析與定位: 業務驅動的網絡設計: 深入剖析不同行業(如製造、金融、電商、醫療、教育等)大中型企業在網絡方麵的核心業務需求。例如,製造業對實時數據采集與控製的低延遲要求;金融行業對數據安全與閤規性不容忽視的壓力;電商企業對高並發訪問與彈性伸縮的強大支持;醫療行業對信息隔離與遠程診斷的可靠性;教育行業對教學資源共享與在綫學習的便捷性。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將這些業務需求轉化為具體、可落地的網絡技術指標。 網絡發展趨勢與前瞻性規劃: 探討SDN(軟件定義網絡)、NFV(網絡功能虛擬化)、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在企業網絡中的應用潛力與實踐挑戰。分析IPv6的部署策略與優勢,以及雲計算、邊緣計算對企業網絡架構帶來的變革。強調構建具備未來演進能力的網絡,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業務和技術環境。 成本效益分析與資源優化: 引導讀者進行全麵的成本效益評估,包括硬件采購、軟件許可、帶寬租賃、人力資源等。探討開源解決方案在特定場景下的優勢,以及如何通過虛擬化、集中管理等方式優化資源利用率,降低TCO(總體擁有成本)。 企業網絡架構設計原則與模型: 分層與模塊化設計思想: 詳細闡述分層網絡模型(如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的設計理念及其在大型網絡中的優勢,包括提高可管理性、可擴展性和故障隔離性。介紹模塊化設計,將網絡功能分解為獨立的模塊,便於部署、升級和維護。 高可用性與容災備份策略: 深入講解冗餘設計(如鏈路聚閤、設備冗餘、電源冗餘)、環路防護協議(如STP及其優化方案)在保障網絡連續性中的關鍵作用。介紹VRRP/HSRP等網關冗餘技術,以及如何設計多活、熱備等容災方案,確保關鍵業務的持續運行。 安全性設計原則: 強調“安全左移”的理念,將安全融入網絡設計之初。講解網絡隔離(VLAN、VRF)、訪問控製列錶(ACL)、防火牆部署、入侵檢測/防禦係統(IDS/IPS)以及VPN(虛擬專用網絡)等安全機製的閤理配置。 性能優化與擴展性考量: 討論如何根據業務需求選擇閤適的網絡設備和傳輸介質,預估網絡流量,規劃IP地址空間(IPv4/IPv6),以及為未來業務增長預留足夠的帶寬和設備性能。 核心網絡區域設計詳解: 數據中心網絡(DC Network): 深度剖析現代數據中心網絡架構(如Spine-Leaf架構),討論東西嚮流量的優化、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等Overlay技術在虛擬化和雲環境中的應用。講解網絡虛擬化、多路徑技術(ECMP)以及存儲網絡(SAN)的連接與管理。 企業園區網絡(Campus Network): 詳細介紹園區網絡的層次化設計,無綫網絡(Wi-Fi 6/6E)的覆蓋規劃、認證與漫遊策略,以及IoT(物聯網)設備接入的管理。討論PoE(Power over Ethernet)的應用場景,以及訪客網絡的設計。 廣域網(WAN)連接與優化: 分析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SD-WAN(Software-Defined WAN)、互聯網VPN等多種廣域網連接方式的優缺點及適用場景。探討如何通過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保障關鍵業務流量,以及如何實現多活、鏈路負載均衡。 分支機構網絡連接: 介紹如何為分布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分支機構構建穩定、安全的網絡連接,包括IPsec VPN、SSL VPN等技術的使用,以及集中管理和遠程配置方案。 第二篇:網絡設備的精耕細作——部署與配置 在本篇中,我們將聚焦於網絡設備的實際部署與精細化配置。 交換機(Switch)高級配置與管理: VLAN劃分與Trunk配置: 深入講解VLAN的劃分原則、瘦身Trunk配置、QinQ(Q-in-Q)技術在多租戶環境中的應用。 路由交換技術(Layer 3 Switching): 掌握OSPF、BGP等動態路由協議的配置與調優,理解路由聚閤、路由重分發在大型網絡中的作用。 端口安全與訪問控製: 配置端口安全特性,如MAC地址綁定、端口限速,以防範 unauthorized access。 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優化: 深入理解PVST+、RSTP、MSTP等STP變種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BPDU Guard、Root Guard等功能優化STP的收斂速度和穩定性。 鏈路聚閤(LAG/LACP): 配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實現帶寬疊加和鏈路冗餘。 路由器(Router)核心功能配置: 路由協議深入解析: 詳細配置與故障排查OSPF、EIGRP、BGP等路由協議,理解metric、administrative distance等概念。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策略: 配置靜態NAT、動態NAT、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以及雙嚮NAT,滿足企業內外部網絡訪問需求。 DHCP/DNS 服務配置: 部署與管理DHCP服務器,實現IP地址的自動分配,並對DNS服務器進行優化配置,確保域名解析的高效與穩定。 QoS(Quality of Service)策略實施: 配置流量分類、標記、隊列管理(如WRR、WFQ)和擁塞避免(如WRED)技術,保障關鍵業務的帶寬和低延遲。 防火牆(Firewall)安全策略部署: 區域劃分與策略配置: 建立安全區域(如Trust, Untrust, DMZ),並為各區域配置精細化的訪問控製策略。 應用層防火牆(Next-Generation Firewall, NGFW)功能: 掌握應用識彆、URL過濾、IPS/IDS集成、內容過濾等高級功能,實現深度包檢測(DPI)。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搭建: 配置IPsec VPN、SSL VPN,實現站點間安全連接和遠程訪問。 NAT與策略聯動: 理解NAT與防火牆策略的配閤,實現安全策略的有效落地。 無綫網絡(Wireless Network)部署與優化: AP(Access Point)規劃與部署: 根據建築結構、用戶密度進行AP的選址與覆蓋規劃,避免信號盲區和同頻乾擾。 控製器(Controller)配置與管理: 掌握無綫控製器(WLC)的集中管理、用戶認證(如WPA2/3-Enterprise, RADIUS)、漫遊優化、負載均衡等功能。 Guest Network 安全設計: 為訪客提供安全隔離的網絡接入,包括 Portal 認證、帶寬限製等。 網絡管理與監控係統(NMS)配置: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協議應用: 配置SNMP Agent,實現對網絡設備狀態的監控。 Syslog服務器搭建: 集中收集設備日誌,便於故障排查和安全審計。 NetFlow/sFlow 數據采集與分析: 收集流量信息,分析網絡流量模式,識彆異常流量。 第三篇:網絡運營的精細化管理——監控、優化與故障排除 在本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實現網絡的高效運行、持續優化以及快速故障排除。 網絡性能監控與分析: 關鍵性能指標(KPIs)識彆與監控: 識彆帶寬利用率、延遲、丟包率、吞吐量、設備CPU/內存占用率等關鍵指標,並配置告警閾值。 可視化監控工具使用: 掌握Zabbix, Nagios, PRTG, SolarWinds等主流NMS工具的使用,進行網絡拓撲展示、性能麯綫分析。 流量分析工具應用: 使用Wireshark, tcpdump等工具進行抓包分析,診斷網絡通信問題。 日誌分析與告警響應: 建立高效的日誌分析流程,及時發現潛在問題,並對告警進行有效響應。 網絡優化策略與實踐: 帶寬管理與流量工程: 通過QoS策略、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等技術,優化關鍵業務的帶寬分配。 鏈路負載均衡與冗餘利用: 配置ECMP、VRRP/HSRP等,實現流量的有效分擔和故障切換。 網絡設備配置優化: 定期審查設備配置,去除冗餘項,優化參數設置,提升設備性能。 IP地址規劃與管理: 實施科學的IP地址規劃,定期審計,防止地址衝突。 網絡故障診斷與排除: 故障定位方法論: 掌握由頂嚮下(Top-down)和由底嚮上(Bottom-up)的故障定位思維。 常見網絡故障分析: 連接性故障: Ping, Traceroute的應用,物理連接檢查,ARP緩存分析。 性能下降故障: 流量擁塞,丟包,延遲過高,CPU/內存過載。 路由不通故障: 靜態路由配置錯誤,動態路由協議收斂問題,路由策略衝突。 DNS/DHCP故障: 服務不可用,解析錯誤,地址分配問題。 安全策略攔截故障: 防火牆規則錯誤,IPS/IDS誤判。 無綫網絡故障: 信號弱,連接不穩定,認證失敗。 故障排除流程與文檔記錄: 建立標準化的故障排除流程,強調問題記錄、原因分析、解決方案實施及驗證。 網絡安全加固與風險管理: 安全策略審計與更新: 定期審查防火牆規則、ACL,及時更新安全策略,抵禦新型威脅。 漏洞掃描與補丁管理: 使用漏洞掃描工具,及時發現和修復設備及係統漏洞。 入侵檢測與響應(IDS/IPS): 配置和管理IDS/IPS係統,及時發現並阻斷惡意攻擊。 安全意識培訓: 強調用戶安全意識在整體網絡安全中的重要性。 安全事件應急響應計劃: 製定並演練安全事件應急響應計劃,降低安全事件的影響。 網絡變更管理與文檔規範: 變更管理流程: 建立規範的變更申請、審批、實施、驗證流程,降低變更風險。 網絡文檔的編寫與維護: 強調網絡拓撲圖、IP地址規劃錶、設備配置清單、操作手冊等文檔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是網絡管理的重要支撐。 本書特色 緊密結閤實際: 所有技術講解均圍繞大中型企業網絡應用的實際場景展開,提供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深度與廣度兼備: 覆蓋瞭從宏觀設計到微觀配置的各個層麵,既有廣闊的視野,又不失技術細節的深度。 實戰導嚮: 強調動手實踐,鼓勵讀者通過實驗環境進行驗證和學習。 前沿技術融閤: 及時引入和解讀SDN、SD-WAN、IPv6等前沿技術在大中型企業網絡中的應用。 問題解決導嚮: 重點關注網絡故障的診斷與排除,幫助讀者快速成長為解決網絡問題的專傢。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於有一定網絡基礎,在大中型企業從事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係統工程師、IT經理等崗位的人員。也適用於希望係統學習企業網絡規劃、設計、部署、管理與運維的在校學生和相關IT從業者。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獨立負責大中型企業復雜網絡環境的構建與維護,提升專業技能與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