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趟民國:1912-1949年間的私人生活

去趟民國:1912-1949年間的私人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仰東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私人生活
  • 曆史文化
  • 社會生活
  • 風俗習慣
  • 舊時光
  • 民國風雲
  • 曆史紀事
  • 時代記憶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9132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8212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上個世紀20年代,周作人說:“我們於日用必須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纔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鞦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上個世紀30年代,豐子愷說:“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種重要的養料,其重要幾近於麵包。彆人都在為瞭獲得麵包而犧牲趣味,或者為瞭堆積法幣而抑製趣味。我現在有幸而沒有走上這兩種行徑,還可省下半隻麵包來換得一點趣味。”上個世紀40年代,錢穆說:“從鴉片戰爭五口通商直到今天,全國農村逐步破産,閑散生活再也維持不下來瞭,再不能不嚮功利上認真,中國人正在開始正式學忙迫,學緊張,學崇拜功利,然而忙迫緊張又哪裏是生活的正軌呢。功利也並非人生理想,到底值不得崇拜,而且中國人在以往長時期的閑散生活中,實在亦有許多寶貴而可愛的經驗,還常使我們迴憶與流連。這正是中國人,尤其是懂得生活趣味的中國人今天的大苦處。”

作者簡介

劉仰東,祖籍遼寜,生於呼和浩特,在北京長大。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清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人民政協報高級編輯。著有《紅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等。

目錄

自序
1.男女
2.飲食
3.穿戴
4.居所
5.齣行
6.傢境
7.傢事
8.癖好
9.做派
10.性格
11.起居
12.習慣
13.聚會
14.交遊
15.恩怨
16.年節
17.意趣
18.識見

精彩書摘

李叔同齣傢數年後,一次,他在浙江師範教過的學生李鴻梁去廟裏拜訪。弘一法師說:你來得很巧,今天寺裏吃“羅漢菜”,你在這裏吃中飯。開飯時,李見桌子上擺著六碗菜,弘一法師換上破衣,指著桌上兩碗同樣的菜對李說:“這就是羅漢菜。”又說明瞭另外四色不同樣的菜,是他特地告訴廚房臨時添的,可知僧眾平時午飯隻有一種菜。所謂羅漢菜,是蠶豆、豇豆、茄子等等用白水煮熟再加上一點鹽的一種什錦菜,各種菜都能充分保持原味。弘一法師大概偏好這一口,那天就著羅漢菜吃瞭三碗飯。
印光法師是弘一法師的前輩,他自甘清苦的飲食風格,與弘一類似。印光是陝西人,喜吃饅頭,每頓飯僅粗菜一碗,未瞭必用饅頭將菜碗擦乾淨吃掉,或用開水衝菜底當湯喝。他一生雲遊四方,住上海太平寺時,一位姓關的居士請他去吃齋,他謝絕再三而不得,便要求隻需高裝饅頭一盒,豆腐渣一碗,關居士照辦,他纔答應。更有甚者,他雲遊至蘇州報國寺時,有一次因菜裏所用醬油稍好,把寺裏的明道法師訓瞭一頓。
修女劉淑靜說,修女院的夥食以稀飯、花捲為主,有時吃窩頭,成菜多半是醃蘿蔔、,僅午飯有炒菜。院長則可以吃到白饃乃至白糖、水果。此外,修女院對教會規定的“齋期”必須嚴格遵守。如每星期五為天主教“瞻禮六”,這天忌食傢畜肉或其他熱血動物肉,但魚蝦類冷血動物肉例外。對於一般修女來說,此規矩形同虛設,因為她們一年到頭極少能吃到肉。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定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與您提供的書名《去趟民國:1912-1949年間的私人生活》內容無關。 --- 圖書名稱:失落的帝國:羅馬帝國晚期的社會、文化與信仰重塑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曆史學傢的名字]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學術齣版社的名稱] ISBN: [此處可虛構一個標準ISBN號] 頁數: 680頁(含彩插與地圖) 定價: 128.00元 --- 內容簡介 一部深入剖析羅馬帝國衰落期(公元3世紀至5世紀)社會肌理、文化變遷與精神轉摺的恢弘巨著。 本書並非著眼於宏大的軍事戰役或王朝更迭的綫性敘事,而是選擇瞭一條深入羅馬社會細胞的路徑,探究在這兩個世紀的動蕩與重塑中,帝國精英、普通公民乃至邊緣群體是如何生活、思考和適應這個“舊世界”的終結與“新時代”的萌芽的。作者拒絕將這一時期簡單地視為一個“衰落”或“崩潰”的階段,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復雜、充滿活力且極具創造性的“轉型期”。 第一部分:帝國的物質基礎與社會斷裂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公元3世紀危機後,帝國經濟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不同於早期的地中海貿易網絡,帝國晚期的地方化趨勢顯著增強。我們詳細考察瞭“大地産”(Latifundia)的興起,以及自由小農逐漸淪為依附佃農(Coloni)的過程。書中特彆關注瞭財政壓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通過對銘文和考古發現的分析,揭示瞭貨幣貶值、稅收加重如何重塑瞭城市與鄉村的關係。 一個核心論點是“都市的收縮與鄉村的重塑”。曾經輝煌的城市中心開始萎縮,公共生活的形態發生變化,防禦工事取代瞭宏偉的廣場。我們探討瞭城市精英(Curiales)的睏境——他們一方麵被皇帝賦予維護城市運轉的責任,另一方麵卻因承擔連帶稅負而走嚮破産。這種精英階層的結構性睏境,極大地削弱瞭帝國自上而下的治理能力。 第二部分:文化場域的變遷與身份重構 文化是檢驗帝國韌性的試金石。本部分深入分析瞭在異族遷徙、瘟疫流行和政治動蕩中,羅馬人如何重新定義“羅馬性”(Romanitas)。 作者挑戰瞭傳統上認為的“文化斷裂”論,指齣古典遺産在地方層麵持續發揮作用。我們考察瞭晚期修辭學與法律教育的存續情況,以及它們如何被地方權勢人物所繼承和改造。同時,本書也細緻描繪瞭“蠻族”文化元素如何滲透到帝國肌理之中。例如,在軍隊的服飾、習俗乃至語言中,日耳曼語素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不再僅僅是軍事上的接觸,而是社會融閤的開始。 一個亮點章節聚焦於“文學中的懷舊與現實”。我們分析瞭像奧古斯丁、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等作傢的作品,揭示瞭他們麵對一個正在改變的世界時,所産生的焦慮、失落感以及對往昔黃金時代的追憶,這些情感構成瞭晚期羅馬精英階層復雜的心靈地圖。 第三部分:信仰的革命:從多神到一神 本書的第三部分集中於基督教的勝利及其對帝國社會結構的顛覆性影響。這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更迭,更是權力結構、慈善觀念乃至傢庭倫理的全麵重構。 我們不再將基督教的興起視為一個單一的、綫性的過程,而是將其視為多重信仰競爭中的一個勝利者。本書詳細比較瞭基督教、異教的復興運動(如尤利安皇帝的嘗試),以及新興的、更具吸引力的神秘主義教派(如密特拉教和所羅門教)。 重點研究瞭教會的世俗化與地方化。隨著帝國行政體係的削弱,主教(Bishops)的角色日益重要,他們開始承擔起城市管理、司法仲裁和賑濟災民的職能,這使得教會成為穩定地方秩序的關鍵力量。書中通過對早期大主教區(如米蘭、阿奎萊亞)的個案研究,展示瞭教會權力如何從東方帝國的控製下逐漸獨立齣來,並在西方世界扮演瞭“繼承者”的角色。 此外,我們還深入探討瞭禁欲主義(Asceticism)在社會中的地位。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和修道院運動的興起,提供瞭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羅馬榮譽體係(Dignitas)的生活路徑,吸引瞭大量失意的精英和尋求精神慰藉的民眾。這種對現世拋棄的思潮,深刻地影響瞭晚期羅馬人的價值觀。 結論:轉型的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道,羅馬帝國晚期不是一個簡單地“走嚮死亡”的時代,而是一個“痛苦孕育新世界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帝國的物質衰退與精神的深刻變革交織在一起,為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形成奠定瞭基礎。理解這一時期的復雜性,是理解我們自身文明起源的關鍵。 --- 主要特色: 跨學科方法: 結閤考古學、銘文研究、社會經濟史和宗教史的最新成果。 微觀視角: 聚焦於社會結構、日常生活和個體經驗,而非僅關注皇帝與戰爭。 論點創新: 挑戰傳統“衰落論”,強調轉型、適應與地方能動性。 豐富插圖: 包含大量晚期羅馬城市規劃圖、貨幣圖像與教會建築復原圖。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安排非常欣賞,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各個章節之間既獨立成篇,又通過共同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它沒有綫性地推進,而是采取瞭一種主題式的劃分,比如專門有一部分探討“娛樂”在那個時代的形態——從戲麯到新式電影的衝擊,再到傢庭自娛自樂的方式。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避免瞭時間軸帶來的沉悶感。作者對材料的駕馭能力堪稱一流,引用的那些私人信件、日記片段,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和提煉,絕非簡單的引用,而是成為瞭支撐論點的有力證據。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看清瞭“現代性”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和重塑一個古老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其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時,還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或晦澀難懂,畢竟“私人生活”這個主題很容易寫得漂浮。但讀下去纔發現,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接地氣,充滿瞭煙火氣和生活智慧。它不像是在“寫”曆史,更像是在“復原”場景。比如,書中對當時各種社交禮儀和禁忌的描述,那叫一個詳盡!從一張名片的遞交方式,到請客吃飯的點菜順序,無不透露齣那個時代微妙的權力結構和階層劃分。這些內容,恰恰是宏大敘事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卻是構建“真實感”的關鍵。我甚至覺得,如果當時的年輕人能讀到這本書,或許能少走不少彎路——當然,這話說得有點誇張,但足以證明這本書在還原生活質感方麵的成功。它的節奏把握得也很好,讀起來毫不拖遝,總能抓住讀者的好奇心。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人味兒”。它沒有去評判誰對誰錯,誰進步誰落後,而是純粹地呈現瞭“他們當時就是那麼活著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時間觀念”的描述。在那個信息傳播緩慢、生活節奏與今日截然不同的年代,人們如何安排一天的作息?一場遠方的來信需要等待多久?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卻是理解那個時代心境的鑰匙。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將那些泛黃的文字和物件,重新賦予生命力。讀完之後,我對自己現在的“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産生瞭一種審視,反思我們是不是為瞭追求速度,而失去瞭某種更深層次的從容與連接。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同理心”。

評分

這本關於民國時期私人生活的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沒有落入那種宏大敘事的老套路,而是從一個非常切身的角度,帶我們走進瞭那個變革動蕩的年代。比如,書中對當時普通傢庭的衣食住行描寫得極為細膩,讓人仿佛能聞到舊上海弄堂裏的煙火氣,感受到北方大戶人傢鼕日裏爐火的溫度。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通過講述一頓飯的變遷,就能窺見整個社會思潮的流動。它讓我們看到,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背景下,人們的喜怒哀樂、柴米油鹽,纔是構成那個時代最鮮活的底色。讀起來,仿佛真的和那些老照片裏的人對視瞭一般,充滿瞭曆史的溫情和人性的洞察,完全不是那種枯燥的史料堆砌。這本書的文字功力也值得稱贊,遣詞造句既有文人墨客的雅緻,又不失生活化的親切感。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太妙瞭,它真的做到瞭“去標簽化”,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民國。以往讀到的很多關於那個時期的作品,要麼是激昂的革命史,要麼是浪漫的文人軼事,但這本書卻把鏡頭對準瞭“尋常人傢”的客廳、書房,甚至是閨房。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女性地位變遷的探討,它沒有簡單地將女性描繪成受害者或解放者,而是展示瞭她們在傳統與現代拉扯中的掙紮與適應。比如,某個小市民傢庭裏的太太如何在新式教育和舊式禮教間周鏇,那種微妙的心理活動,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精心修復的老電影,色彩斑斕,層次豐富,讓人不得不為作者的敏銳和耐心所摺服。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時間,轉化成瞭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時間”。

評分

正版圖書,印刷不錯,值得品讀,物流給力。

評分

挺好

評分

挺好

評分

好評東西正宗以後還會光顧

評分

書很好,有包裝,內容不錯,學習中

評分

東西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裏爾剋的這兩句詩“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對我來說有如持久的鍾聲,綿延不絕,意味深長,尤其在當今亂世,或許可引發更深一層的思考--對於以寫作為畢生事業的人來說,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寫作、如何理解並處理生活與寫作的關係。

評分

書很好,值得閱讀,圖書品質沒的說,京東小哥服務很好!

評分

一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