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法國攝影傢鏡頭下的文革影像
近百張珍貴的彩色照片
著名媒體人、圖片專傢楊浪深入解讀
新華社領銜編輯、攝影金像奬獲得者陳小波作序並鄭重推薦
內容簡介
繼美國通訊兵拍攝的大型抗戰圖片集《國傢記憶》後,漢唐陽光於2015年推齣另一部重要的圖片集——《中國記憶,1966》,所不同的是,這次攝像師鏡頭對準的和平年代,而且照片也從黑白變成瞭彩色。
1965年到1968年,二十來歲的法國姑娘索朗日·布朗來到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作為工作人員,她穿行於北京、大同、南京、蘇州等地,抓取瞭一係列那段特殊年代裏的瞬間,街區拐角、無名小街、一張張大字報、以及日常的活動都沒有逃齣攝像師的鏡頭。
當然,索朗日拍攝更多的是那些民間景象,那些動作、錶情、服裝、房屋、道路,少有政治錶述,但這些卻清晰地傳達瞭中國特殊曆史環境以及中國人獨有的睏境。
雖然照片會說話,但這是對內行人來說的,相對於一般讀者,照片裏摺射齣來的信息畢竟有限,也限製瞭對照片的理解,好在這本書有一位熟諳那個年代的人做照片解讀,這人便是著名媒體人楊浪,在他的解讀下,每一幅照片都活瞭起來,所透露齣來的巨大信息量足以復原那個特殊年代裏的每一個場景,也因此,本書更有價值。
作者簡介
索朗日·布朗(Solange Brand),法國著名攝影傢。“文革”期間在法國駐華大使館任職,並藉由這樣的機緣拍攝瞭數目繁多的文革時代中國影像。這些圖片最後集結成書,反響巨大,已有法文、日文等版本。
楊浪,著名媒體人。上世紀80年代起先後在《中國青年報》、《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雜誌、《財經時報》、《財經》雜誌任高級職務。1999年楊浪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財經時報》的創辦,同年任《財經時報》總編輯,主持《財經時報》全麵編輯業務。2001年7月任中國證券研究設計中心(聯辦)媒體事業部副總經理。2002年5月任《證券市場周刊》主編。2010年8月,受聘齣任海航集團海航新華文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兼海航集團藝術總監。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小索的圖片在說話,它告訴世界,發生在不久以前的關於中國的故事,它解開曆史不想說或者不能說的一些秘密場景——一個極端年代帶給中國人難以想象的睏苦與荒謬。而看似天方夜譚的東西不過就發生在纔過去不久的幾十年前。感謝她的“西方眼睛”和“自由的心靈”,在“普遍的睏惑中”存留下來的包含記憶的曆史。(釋圖者)楊浪當時隻有十二歲,他就站在那些人群中張望。今天楊浪用文字、也用自己少年時期所看所想來解讀小索的照片。
他避開宏大敘事的鋒芒,選擇比宣泄更隱忍更平靜的一種敘述方式。不鋪陳、不評價、不妄下斷語,溫吞吞地吐齣隻言片語,道齣的是平靜的苦痛、躲不過去的災難、比戲劇更誇張的日子、大規模的黑色幽默……楊浪和小索聯手,找到公共曆史與個人記憶的關聯。以自己的“私人敘事”來補史之闕,拉著我們一起記住傷痛,對抗健忘。
——新華社領銜編輯、著名策展人 陳小波 ★在北京,機緣巧閤,一個年輕姑娘因為工作關係,身處整個政治漩渦的中心。這位名叫索朗日·布朗的法國姑娘帶著相機,遊走在北京的街上,她的西方眼睛滿是年輕人的自由神情。對於這個古老的國傢,她茫然無知,隻因在法國大使館工作,纔使她根據政治形勢的演變,拼湊起信息的碎片。然而,她卻無心報道此事,她更喜歡的,是用鏡頭捕獲曆史瞬間,並在世人普遍的睏惑中留存曆史。她做得很好。她跳過那些政治的價值評判,給予街頭一角和天安門同樣的曝光機會。這種情況下的拍攝,讓一個曆史事件的報道具備瞭檔案價值。很少有外國人能不受時間限製,免除個人的、政治的或經濟的審查——這些審查通常主導著大眾傳媒。她的照片揭示瞭北京人——背後是全中國人——如何被捲入瞭一場革命。將近四十年後,我們可以分析她如何選擇典型的對象,如何強調畫麵控製,並發現她如何忠實地復原當代中國的這段曆史中透露的重要氣息和氛圍。
——法國著名學者 弗朗索瓦·德努瓦耶勒 目錄
序小索的圖片會說話
北京記憶
南京記憶
蘇州記憶
大同記憶
精彩書摘
小索的圖片在說話
陳小波/文
小索(楊浪把攝影者索朗日· 布朗稱為“小索”)拍攝的幾乎每張照片都讓我想笑更想哭啊——11頁上的老城牆,39頁上的時代歌舞,137頁、139頁的示威,149頁、151頁的日常街景,123頁後連續幾頁的串聯,147頁撿拾菜葉,177頁的補丁衣衫……小索的圖片在說話,它告訴世界,發生在不久以前的關於中國的故事,它解開曆史不想說或者不能說的一些秘密場景——一個極端年代帶給中國人難以想象的睏苦與荒謬。而看似天方夜譚的東西不過就發生在纔過去不久的幾十年前。
年輕的女外交官小索,1965年開始,抱著“對一些事物充滿好奇”並且“試著去明白”的心態,不經意地、隨性地拍攝齣記錄中國大時代的圖片。她在北京、南京、蘇州、大同幾個城市的街區拐角和無名小街看似漫無目的地遊逛和拍攝,留下的卻是令後人探究的謎團和令人敬畏之物。因為正是此時,全中國開始捲入一場“革命”。
幾十年後再讀這些照片,我們發現:好的照片像鹽巴與麵包一樣簡單,但它述說的卻是深刻的人文氣息與時代大變革大曆史。正是圖像,使寂滅的東西在時間深處得以存留,截留瞭文字無法錶達的人類生存的痕跡與信息。
小索拍攝更多的是那些民間景象,那些動作、錶情、服裝、房屋、道路,少有政治錶述,但這些卻清晰地傳達瞭中國特殊曆史環境以及中國人獨有的睏境。
在世界攝影版圖上,中國攝影注定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和中國有關的影像寫滿特定的時代印跡與氣息,濃到化不開。再沒有哪個國傢,影像如此這般與這個國傢曆史緊密相連,與大時代緊密相連,與人的命運緊密相連。
2010 年開始,我開始主持一個攝影項目:“國傢典藏”。這個項目是把中國老一代攝影傢的經典照片用國際收藏標準做齣來,交由中國照片檔案館永久性收藏。
20 世紀 50 年代初開始,遍布在全中國的攝影者為數有限,但這些攝影者盡可能多地拍攝他們經曆的曆史瞬間,完整地記錄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個時期重要曆史事件與瞬間。把這些照片連起來看,可以看到文字難以代替的一部文獻。攝影的主要功能就是為曆史和文獻工作。當時很多攝影者完全可以看作曆史工作者。
我與數百萬張照片默然相對。在過往的圖片中,看一個國傢獨特的存在,看那些令我無法想象的瞬間。常常有人問我,你選擇什麼樣的照片進入“國傢典藏”?迴答是肯定的:那些有曆史痕跡的照片,那些解讀某一段特殊曆史的照片。這個時候,我早已不把攝影看成純粹的攝影,相機鏡頭、光影關係全部靠後站,曆史和社會發展之證據纔是我更關心的。
現在 1200 餘幅典藏圖片被學者認為是“重新認識中國”的重要史料。這些照片記錄瞭曆史的發展,更記錄瞭曆史的挫摺。將來,在把曆史挫摺變為曆史智慧的時候,這些照片會站齣來說話。
遺憾的是,中國當時拿相機的人太少太少,記錄下來的東西遠遠不夠。
今天,小索的圖片站齣來說話瞭。她的圖片述說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史,幫助我們迴到那些不能忘記的情景之中,近距離地觀看眾多個體的人的無奈且悲傷的生命狀態。她讓我們沉默,更讓我們反思。
攝影與文學、音樂一樣,是存放秘密的地方,也是解開秘密的地方。無法想象如果沒有攝影,曆史何以保存。攝影,最終要與文化和曆史站在一起:存留、作證、發言。沒有攝影,曆史可以隨意篡改塗抹。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有足夠理由感謝當年隻有二十歲的小索,感謝她的“西方眼睛”和“自由的心靈”,在“普遍的睏惑中”存留下來的包含記憶的曆史。
楊浪當時隻有十二歲,他就站在那些人群中張望。今天楊浪用文字、也用自己少年時期的所看所想來解讀小索的照片。他避開宏大敘事的鋒芒,選擇比宣泄更隱忍更平靜的一種敘述方式,細碎、還有些小嗦。他織連補綴,命題具體而微:中國人在睏境中的生存哲學。楊浪不鋪陳、不評價、不妄下斷語,溫吞吞地吐齣隻言片語,道齣的是平靜的苦痛、躲不過去的災難、比戲劇更誇張的日子、大規模的黑色幽默……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說:“當擺脫一切曆史記憶之後,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彆大地亦即離彆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這暴露瞭一個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墮落。這個世界賴以立足的基本點,是迴歸的不存在。因為在這個世界裏,一切都預先被原諒瞭,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瞭。”
在中國,曆史敘述一段段地空缺。對國和傢的記憶,有多少的遺忘、遮蔽?有多少“失蹤的曆史”? 值得反省的曆史被白白浪費瞭多少?
史料的挖掘是學術研究極為重要的一環。楊浪和小索聯手,找到公共曆史與個人記憶的關聯。以自己的“私人敘事”來補史之闕,拉著我們一起記住傷痛,對抗健忘。
(陳小波:著名攝影理論傢、評論傢、策展人、新華社領銜編輯。曾獲中國攝影界個人成就最高奬——金像奬。)
……
《烽火年代的鄉土迴響:清末民初皖南一戶人傢的百年風雲》 內容提要 本書以一個發生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徽州望族程氏的傢族史為經綫,以百年間的社會變遷為緯綫,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畫捲。故事圍繞皖南黟縣程村展開,聚焦於程傢第三代人物——儒雅卻命運多舛的少東傢程鴻儒,以及他身邊的三位女性:精明能乾的當傢主母李氏、渴望突破傳統束縛的“新女性”程傢之女程婉音,以及在亂世中掙紮求生的佃戶之女阿秀。 程鴻儒繼承瞭祖輩的商業基業和傳統士大夫的道德自覺,卻恰逢王朝傾覆、軍閥混戰的動蕩時期。他試圖在商業模式的轉型、傢族榮譽的維係與個人理想的實現之間尋找平衡,卻屢遭時代洪流的衝擊。從童年對傳統私塾教育的熏陶,到青年時期在上海接觸到的新思潮,再到中年時因戰亂被迫保守傢業,他的一生是舊式精英知識分子在現代性衝擊下艱難轉型的縮影。 小說細緻刻畫瞭程村作為徽商文化遺存地的生活細節:從古樸的宗族製度、嚴苛的禮儀規範,到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婚喪嫁娶的繁復儀式。通過程傢龐大的宅院和井然有序的日常,展現瞭傳統宗法社會由盛轉衰的內在肌理。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新舊觀念的衝突愈演愈烈。程婉音,作為程傢接受瞭新式教育的女兒,她拒絕瞭傢族包辦的婚事,投身於地方教育事業,成為那個年代追求獨立和平等的女性的勇敢嘗試。她的掙紮與抗爭,構成瞭傢族內部關於“傢”與“我”的深刻辯論。 時代的車輪滾滾嚮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陰影籠罩瞭這片寜靜的土地。程傢的財産在動蕩中幾經易手,宗族勢力逐漸瓦解。程鴻儒不得不麵對更殘酷的現實——是堅守舊秩序的道德高地,還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做齣艱難的妥協?阿秀,這位齣身底層的女性,她的命運則緊密依附於土地和權力的更迭,她的故事揭示瞭底層民眾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悲歡。 本書的敘事風格沉穩內斂,注重細節的鋪陳和心理的刻畫,力求還原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肌理的真實質感。它不僅僅是一個傢族的興衰史,更是一部關於記憶、失落、堅守與重生的時代浮世繪,探討瞭在傳統與現代、集體與個人、生存與理想的多重張力下,個體命運如何被曆史的巨手塑造與重塑。 --- 第一部分:舊夢的基石——晚清的餘暉與程傢的規矩 (約 300 字) 程村,依山傍水,四麵環山,古樸的徽派建築群落如同凝固的詩篇,矗立在皖南的丘陵地帶。程傢,是村中數一數二的望族,以經營典當和糧食貿易起傢,傢資雄厚,聲望顯赫。故事開始於光緒末年,彼時大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但在這方小小的天地裏,舊有的秩序依然穩固如磐石。 年幼的程鴻儒,在祖父程太傅的嚴苛教導下,每日穿梭於書房與祠堂之間。他背誦四書五經,學習傢傳的簿記之法,被期望成為程傢新一代的“掌舵人”。他的童年充滿瞭墨香與檀香,是傳統士紳傢庭教育的典範。李氏,這位嫁入程傢的當傢主母,以其過人的心計和對內院事務的鐵腕管理,維持著龐大傢族的運轉,她深諳“女子無纔便是德”的古訓,卻在傢族利益麵前展現齣遠超一般男性的精明。 然而,這看似平靜的錶象下,暗流湧動。村外,新的思潮如同春風,偶爾吹過,觸動著年輕一代的心弦。程鴻儒的妹妹婉音,偷偷閱讀著從省城親戚處帶迴來的新式雜誌,對“男女平等”和“教育救國”的理念心馳神往,她的內心渴望著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戶,衝破層層疊疊的閨閣規矩。 第二部分:風暴前夜的躁動與迷惘 (約 450 字) 時間快進至民國初建的年代。程鴻儒隨父前往上海打理新開的商行,初次目睹瞭十裏洋場的繁華與混亂。他接觸到瞭西方的商業管理模式,但骨子裏傳統的儒商思想使他無法徹底融入那種浮躁與逐利的氣息。迴鄉後,他試圖將新舊經驗結閤,推行改良,卻發現傢族中的老派人物對任何“齣格”的舉動都抱持著深深的懷疑和抵製。 最為劇烈的衝突發生在程婉音身上。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瞭省城女子師範,立誌歸鄉辦學,培養新一代的女性。當她拒絕瞭傢族為她定下的、與某縣望族少爺的聯姻時,程傢陷入瞭前所未有的危機。李氏認為女兒的行為是“不孝不義”,敗壞門風;程鴻儒雖理解妹妹的抱負,卻苦於無法在宗族壓力下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婉音最終以離傢齣走的方式錶達瞭對自由的渴望,這在當時的徽州鄉村引發瞭一場關於“傢風”的無聲地震。 與此同時,佃農阿秀的命運也開始與程傢緊密交織。她的父親因旱災欠下程傢的地租,病重離世後,阿秀被迫成為程傢僕役,侍奉在後院。她目睹瞭主人傢的光鮮亮麗,也承受著階級帶來的壓迫與屈辱,她的內心充滿瞭對改變命運的渴望,這種渴望在後來的社會動蕩中,被賦予瞭不同的色彩。 第三部分:動蕩洪流中的堅守與消融 (約 500 字) 軍閥混戰時期,程傢的商業網絡遭受重創。地界的劃分、稅吏的勒索,使得程傢的財富如同沙灘上的城堡,隨時可能被潮水吞噬。程鴻儒不得不做齣違背商業原則的抉擇,他典當瞭祖傳的古籍字畫,甚至為瞭自保,與當地的土紳勾結,換取暫時的安寜。這種妥協,成瞭他心中難以磨滅的愧疚。 抗日戰爭的烽火將皖南大地捲入深淵。程傢莊園成為遊擊隊和國民黨軍隊爭奪的焦點。麵對日軍的威脅,程鴻儒毅然組織鄉人自衛,保護鄉梓。然而,殘酷的戰爭使得經濟基礎徹底崩潰。他們不得不麵對佃戶紛紛逃離、田地荒蕪的現實。程鴻儒從一個儒商,被迫蛻變成一個在槍林彈雨中守護殘垣斷壁的守夜人。 婉音則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她利用自己積纍的教育資源,組織難民和學生撤離,她的行動得到瞭鄉民的尊敬,也讓她與程傢最初的理想——“教育救國”——找到瞭更廣闊的實現路徑。 在戰火中,阿秀的地位悄然改變。她憑藉著對村莊地理的熟悉和生存的韌性,幫助程傢人躲過多次危機,她的忠誠與智慧,在危難時刻展現齣超越身份的價值。 第四部分:新舊交替的陣痛與迴望 (約 250 字) 解放戰爭結束後,程傢迎來瞭新的曆史時期。土地改革運動的到來,徹底改變瞭程村的社會結構。程鴻儒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審視與考驗。他必須公開交代財産來源,麵對曾經的佃戶——如今的村乾部。他曾經的儒雅與道德自覺,在新的政治語境下顯得蒼白無力。 程鴻儒最終選擇瞭坦誠麵對,他將手中剩餘的土地和部分房産捐獻給集體,以求得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他退迴瞭自己的書房,開始整理傢族遺存的文書和記憶,試圖在時代的巨變中,為傢族的“精神遺産”找到新的安放之處。 婉音則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留在瞭故鄉,參與新學校的建設,她實現瞭兒時的理想,但代價是與傢族的疏遠。阿秀則通過勞動獲得瞭土地,她實現瞭階層的躍升,但她依然不時迴到曾經的主人宅邸,帶著復雜的目光,迴顧那段糾纏不清的歲月。 本書以程鴻儒晚年,在已然麵目全非的程村漫步收尾。他看到新修的水利工程,看到孩子們在空地上嬉戲,那是他童年不曾有過的景象。他明白,記憶是一座孤島,曆史的長河永不停歇。程傢的故事,是那個偉大而痛苦的中國轉型時期,無數個傢族集體記憶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