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术史十议》所收的是巫鸿在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这个专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纵横驰骋,惟意所之”的领域。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美)巫鸿 著作 巫鸿,有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当我读到关于材料与工艺的章节时,我简直惊呆了。很多艺术史著作往往将重点放在“主题”或“风格”上,而将“材料”视为次要的背景信息,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不同颜料、媒介和支撑物如何限制和塑造了艺术家的表达。比如,通过分析中世纪蛋彩画的易碎性和光泽感,来解释为何当时的圣像画必须保持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扁平化的处理方式;再比如,对二十世纪早期工业合成颜料的出现,如何解放了野兽派画家对色彩的狂热使用。这种对物质层面的深挖,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艺术作品的方式——它们不再是漂浮在空中的纯粹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与物理世界紧密联系的产物。这种务实的、甚至有点“匠人精神”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鲜,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懂得何时需要放慢速度,进行深度聚焦,何时又需要快速跳跃,展现宏观图景。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艺术家或作品时的态度——不偏不倚,而是将各方的论点清晰地并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比如,对于某位被后世评价极高的现代主义先驱,书中并未回避其作品中存在的文化挪用争议,而是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它不是在给我灌输“标准答案”,而是在邀请我加入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关于美与意义的深刻讨论。读完合上书页时,我感到自己对视觉世界的敏感度,确实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说实话,我最害怕的就是那种空泛的赞美之词,诸如“杰作”、“不朽”之类的形容词堆砌起来毫无意义。一本真正好的艺术评论,应该提供的是一套可供读者自己建构理解世界的工具,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它在阐述某个具体流派的形成背景时,总是会细致地剖析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哲学思潮乃至科学发现如何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取向。例如,它对摄影术的出现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绘画中“再现”任务的论述,就极其精准和深刻。它不是简单地说“因为有了相机,所以画家才开始抽象化”,而是深入探讨了那种认知危机——当“真实”的定义被技术挑战后,艺术家们被迫转向内部世界和纯粹形式的探索。这种层层剥开的分析,让我对那些看似突然爆发的艺术革命,有了更扎实的理解基础。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光是封面上的那几幅古典油画复制品就足够让人驻足良久。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标准的学院派教科书,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密密麻麻的年代考据,毕竟“史”这个字摆在那里,总让人联想到枯燥的知识灌输。然而,翻开内页才发现,作者的笔触异常灵动,他似乎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而不是冷峻的学者。他没有急于罗列从史前洞穴壁画到文艺复兴的线性时间轴,反而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探讨。比如,其中有一章专门剖析了“光影”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的象征意义,从早期的宗教绘画中那种刻意营造的神圣光芒,到印象派对自然光瞬息万变的捕捉,再到现代主义对人造光源的解构,那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这个对艺术史了解不深的人,也仿佛推开了一扇扇通往大师心灵世界的窗户。那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与一位饱读诗书、谈吐风趣的老朋友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而不是对着冰冷的文字做功课。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一套固定的框架去套牢整个艺术发展历程的理论感到不耐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和叛逆精神,任何企图将其驯服于单一逻辑的尝试,最终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更欣赏那些能够捕捉到艺术作品背后复杂张力和文化断裂点的解读。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边界的消融”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而是相当大胆地将东方美学中的“留白”概念,与西方现代主义中对负空间的运用进行了跨文化的对话。这种跨越地域和时空的比较,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艺术现象获得了更宏大、更具普遍性的解释。读到关于版画艺术如何从边缘技术走向主流表达的部分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清晰地看到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却同样具有生命力的艺术脉络是如何悄然汇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