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设计调研是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师在信息时代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本书多方面地就这一主题开展讨论。首先定性地介绍了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头脑风暴法、自我陈述法、实验法等,然后阐述常用的调研分析方法,如数量对比分析、知觉图、鱼骨图、卡片归纳法、情景法、人物角色法、故事板、可用性测试、A/B 测试、用户点击行为分析、流量、转化率、跳出率、网站数据分析和大数据调研方法。很后本书介绍了设计调研的一般流程,以及如何从设计调研到设计洞察,并且提供了两个不同设计方向的教学案例:网站设计调研的案例来自阿里巴巴集团,是关于一个产品――指数的产生和迭代过程;环境艺术设计的案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是关于上海文化商厦的场地调研。第二版新增阿里集团设计师孙予加的“3.3 基于大数据的调研和设计”,很好全面深入的大数据调研方法介绍。另外,在“3.5 场地空间设计调等 戴力农 主编 戴力农,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同济建筑硕士,上海交大工业设计学士。曾任UXPA·中国理事。撰书12本。主要研究领域:用户研究、空间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新产品战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精髓,那可能就是“深度去芜存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已不再是难题,如何高效地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具有决策价值的“真知”才是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提炼能力。它像一个高精度的过滤器,将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参差不齐的行业经验和理论碎片,经过熔炼和重构,最终呈现出高度纯化、直击核心的知识结构。我特别欣赏它对“舍弃”的艺术的强调——哪些信息可以暂时忽略,哪些维度是当前阶段必须聚焦的。这种“做减法”的智慧,比单纯地“做加法”要困难得多,也更有价值。它教给读者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的聚焦,最终目标是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商业环境时,能够迅速穿透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本质。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方法论的系统性”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侧重于罗列工具箱里的各种“锤子”和“扳手”,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首先为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蓝图”。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需要这样做”的底层逻辑。这种对原理的执着探究,使得书中所介绍的任何一种技术或流程,都拥有了极强的可迁移性。举个例子,书中关于“观察者偏差”的章节,它不仅指出了陷阱,还提供了一整套从前期准备到现场执行、再到后期数据清洗的去偏校验体系,这个体系的完整度和闭环性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只是教你画一张图,而是教你如何建立一套持续产生高质量洞察的生态系统,这对于任何需要依赖信息输入做决策的岗位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沉稳的蓝色调和简洁的字体排版,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且深入的印象。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那种油墨的清香混杂着纸张特有的气息,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享受。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设计者的用心良苦,文字的行距、段落的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密度的同时,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传达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元素去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是将所有的视觉焦点都引向了核心内容本身,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准设计素养的体现。即便是作为一本偏向理论和方法的书籍,它在“可读性”这个维度上所下的功夫,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方都非常尊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整体而言,光是作为一件实体物品摆在书架上,它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价值和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实战温度”,完全没有那种纸上谈兵的疏离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点背后,都埋藏着无数次失败的经验和反复打磨的教训。例如,在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利益相关者访谈时,作者穿插了几个极具画面感的“失败案例”——那些因为提问方式不当而导致信息被过滤或误导的场景。这些片段读起来就像是直接从项目现场“抓取”出来的素材,充满了真实的人性博弈和沟通的微妙之处。正是这些鲜活的、甚至有些残酷的细节,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方法论活了起来,赋予了它即时的应用价值。它不是让你去背诵标准流程,而是武装你应对真实世界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读完后,我立刻跃跃欲试,想要将书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到我手头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去检验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是精密的机械结构,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齿轮咬合般顺滑而必然。初读时,我甚至有些担心其专业性会使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抽象的概念,通过一系列清晰的层级和生动的类比,转化为可供实践操作的步骤。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问题界定”的讨论,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通过几个跨行业的案例对比,细致剖析了不同情境下“好问题”与“坏问题”的本质区别,那份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这种行文风格,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说教,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耐心地在你耳边拆解他毕生的心得,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指导,又不乏微观的实战技巧支撑,读完后,你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思维重塑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