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礼记·大学篇》原是讲如何做儒家功夫,在儒家典籍中独详著其为学门径次第,后世言儒学者所必资取,但古今解说多有歧异。伍庸伯、严立三是梁漱溟很为折服的两位儒家学者,对儒学学说有精深见解,特别是两位先生对《大学》书文的解说,梁漱溟以为很为恰当,发前人所未发,能以很切近平妥之儒家功夫道路昭示后学,有胜于前贤。故梁漱溟特编著本书,将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辑于一处,并做详细解读与补充,供有志于儒家功夫者参考。 伍庸伯,严立三 著;梁漱溟 编著 伍庸伯(1886—1952),名观淇(旧名冠球),字庸伯,广东番禺南浦村人。保定陆军大学毕业后留任教官,同时又兼任参谋本部某局第三科科长。1921—1924年回粤,致力于乡治建设。后参加抗日,被称为”儒将”。1950年入京访友,并受邀讲解《大学》及《论语》、《孟子》诸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且富有音乐性的,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完全没有一般古籍那种晦涩难懂的隔阂感。作者似乎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句子长短错落有致,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它讲述了一位隐士如何通过学习音乐和书法来陶冶情操,书中对古琴的音色、笔锋的起落的描绘,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性的“声光电”展示。我读到他描述抚琴时“指尖轻触,万籁俱寂,而后声起,如山涧清泉,潺潺入心”的那一段时,几乎可以想象出那个空灵的境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美学修养”如何内化为人格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一个高贵的心灵,必然会以一种优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教你如何把日子过出诗意和风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新颖,它采用了一种“三位一体”的结构,分别从“体魄的锤炼”、“知识的积累”和“意志的磨砺”三个维度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格养成路径。我特别欣赏它对“体魄”的重视,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古人如何坚持早起、如何练习呼吸吐纳,以及如何通过规律的作息来保持身体的活力,认为“身体是修道的基石”。这与当下许多只强调精神层面的书籍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强调,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起坚韧的意志去面对人生的巨大挑战。书中的案例选取也极其丰富,横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职业背景的人物,从戍边的将军到深宫的贵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修身法门”。这种包容性和多角度的论证,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读完后让人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全面地夯实和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体”来展开,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深谙世事的老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促膝长谈。这位“老者”并不直接传授什么宏大的道德准则,而是通过讲述他年轻时犯下的错误、经历的挫折,以及最终如何通过内省和坚持日常的自我要求,最终走出迷茫的过程,来展现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轨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章,描述主人公在仕途失意后,如何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他所负责的一片田地的耕耘之中,如何学习农人的勤劳、观察天时的变化,并从中领悟到“功到自然成”的道理。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到微观劳动中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和代入感。它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教条去束缚人,而是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让你明白,真正的强大,来源于对每一个当下瞬间的负责任的态度。读完这一段,我感觉自己也沾染上了一股泥土的芬芳,脚步也变得更加踏实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引人入胜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本探讨古代哲人如何修身养性的书,它并没有直接讲述儒家思想的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古人是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实践“修身”的。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士大夫早晨醒来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细致的个人仪式来调整心神,以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正直。它没有用艰涩的理论去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而是通过讲述主人公如何专注于观察一片竹叶的生长过程,如何在其中体悟到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从而拓展自己的心胸。读到这些部分,我仿佛能闻到清晨竹林的湿润气息,感受到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笔触间流露出对传统生活美学的深深敬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放下浮躁,开始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节奏和精神状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手册”,而非纯粹的学术著作,它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珍视那些被现代生活遗忘了的、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朴素真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信息量大得惊人,但它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你心甘情愿地被它牵引着深入。它不像其他强调“立德”的书籍那样聚焦于外在的规范,而是着重探讨“心性”的锤炼过程。书中有一段关于“克己复礼”的解读,它没有直接引用原典,而是通过对一个古代学子在面对家族内部复杂人际关系时的矛盾心理的细致刻画,来展现“礼”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和尊重的微妙平衡。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种人类情感的幽微之处,比如嫉妒、傲慢、怯懦,然后展示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通过理智和同理心去驯服这些内心的“野兽”。阅读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理探险,作者提供了地图,但最终需要你自己去穿越迷雾。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接受知识要深刻得多,因为它是由自己“走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