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之门径

儒家修身之门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庸伯,严立三著梁漱溟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修身
  • 国学
  • 传统文化
  • 道德修养
  • 为人处世
  • 人生哲学
  • 自我提升
  • 经典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2919
商品编码:10491168179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伍庸伯,严立三 著;梁漱溟 编著 定  价:4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页  数:283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02919 伍庸伯与严立三先生《礼记·大学篇》解说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梁漱溟
《礼记·大学篇》解说伍庸伯口述马仰乾等编录
《礼记·大学篇》通释严立三
《礼记·大学篇》伍氏学说综述梁漱溟
第二编伍庸伯与陈亚三先生论学
释《孟子·尽心》章陈亚三
答陈亚三书伍庸伯
伍庸伯先生的讲话黄艮庸记录
附录:《孟子·尽心》章论辨有关文字
伍陈往复论学书读后记梁漱溟
第三编伍庸伯先生传略与严立三先生事略
伍庸伯先生传略梁漱溟
严立三先生事略梁漱溟
编后记梁培宽

内容简介

《礼记·大学篇》原是讲如何做儒家功夫,在儒家典籍中独详著其为学门径次第,后世言儒学者所必资取,但古今解说多有歧异。伍庸伯、严立三是梁漱溟很为折服的两位儒家学者,对儒学学说有精深见解,特别是两位先生对《大学》书文的解说,梁漱溟以为很为恰当,发前人所未发,能以很切近平妥之儒家功夫道路昭示后学,有胜于前贤。故梁漱溟特编著本书,将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辑于一处,并做详细解读与补充,供有志于儒家功夫者参考。 伍庸伯,严立三 著;梁漱溟 编著 伍庸伯(1886—1952),名观淇(旧名冠球),字庸伯,广东番禺南浦村人。保定陆军大学毕业后留任教官,同时又兼任参谋本部某局第三科科长。1921—1924年回粤,致力于乡治建设。后参加抗日,被称为”儒将”。1950年入京访友,并受邀讲解《大学》及《论语》、《孟子》诸书。
严立三(1892—1944),名重,字立三,别号劬园,中年以后以字行,湖北麻城人。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总队长、训练部长,被称为”黄埔良师”。抗日战争期间,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代理省。1940年7月辞职,着手撰写《〈礼记·大学篇〉考释》一书,提出了与程颐、朱熹不同的见解。
梁漱等
穿越千年的智慧,开启通往内圣的旅程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在名利场中奔波,在欲望的漩涡中沉浮。然而,有一种声音,穿越千年,依然回响在我们的心中,指引我们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那便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在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修身之道,为无数渴望自我超越的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精神殿堂的大门。 这本书,并非是对某个时代、某个学派的枯燥学术梳理,也不是对某个哲人思想的简单罗列。它是一次深沉的探索,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实践指南。我们将一同走进儒家修身养性的核心世界,领略其为何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依然成为无数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滋养。 一、 溯源而上,探寻儒家修身的基石 要理解儒家修身的精髓,我们必须先回到它的源头。孔子,这位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如同一泓清泉,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他所提出的“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并非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构成个体人格完善的基石。“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它要求我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与需求,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 “礼”,则是在“仁”的指导下,行为规范的体现。它不是繁文缛节的束缚,而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是为了让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懂得尊重他人,维持社会和谐的准则。从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到国家大事的礼仪规章,礼无处不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们约束欲望,培养谦逊和自律。 “义”,是辨别是非善恶,坚持正道,做出合乎道义的选择。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义提醒我们坚守原则,不为私利所动,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是判断事物是否合乎天理人情的准绳。 “智”,是明辨事理,通晓人情世故,具备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智慧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性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引导我们理性思考,避免盲从和偏见。 “信”,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是个人品格的重要体现。言必信,行必必果,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并最终赢得社会的尊重。 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是儒家修身体系的支柱。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模型。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概念的内涵,结合历史典故与生活实例,展现它们在古代中国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 修身之道,从何处着手?——内省、克己与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目标呢?本书将为您详细解读儒家修身的几个关键路径: 内省: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是儒家修身最核心的方法之一。孔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反思并非为了自责,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掌握反思的工具和方法,将内省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家庭、工作、社交等不同场景下进行反思,以及如何将反思的成果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是修身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便是仁的实践。人性的欲望是多样的,而社会的诱惑更是无处不在。克己,并非是压抑或否认欲望,而是学会如何理性地管理和引导欲望,使其不至于失控,不至于伤害他人,不至于违背道德原则。本书将深入探讨克己的实践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面对各种诱惑,如何通过自律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实现自我超越。我们将分享一些经典的克己案例,并提供可操作的克己技巧,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懒惰、冲动、贪婪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在儒家修身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主动性。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探求,是对自身品格的塑造。儒家认为,学习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根本途径。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儒家对学习的独特见解,不仅仅是学习圣贤的书籍,更包括从实践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他人身上学习。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如何将所学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三、 儒家修身在生活中的实践——从“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修身理念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层层递进。从个人的内心修炼,到家庭的和睦,再到社会的和谐,儒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框架: 孝悌:家庭的和睦之道 “孝悌”是儒家修身的首要内容。孔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培养仁爱之心的起点。本书将深入探讨孝悌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愚孝,而是建立在尊重、关爱和责任基础上的亲情实践。我们将分析孝悌在现代家庭关系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效地实践孝悌,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忠恕:交友之道与待人之道 “忠恕”是儒家关于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的具体体现,而“忠”则意味着尽心尽力,忠诚待人。本书将阐释忠恕之道如何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得到体现。我们将探讨如何用宽恕的心对待他人的不足,如何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友善的社会环境。 修身齐家:小家庭的理想模型 “修身”是“齐家”的基础,而“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句话看似宏大,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内心平和、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建立一个充满爱与秩序的家。本书将聚焦于“家”这一重要的社会单元,探讨儒家如何看待家庭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如何通过个人的修身,带动家庭的和睦与进步。我们将分析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儒家思想,培养下一代的优良品德。 治国平天下:崇高的人生理想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修身理念的终极追求,虽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并非实际的目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却是激励我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动力。本书将从修身的角度,解读“治国平天下”的深层含义,它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担当。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个人的修身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微小,亦有其价值。 四、 儒家修身的现代价值与传承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物质的丰富,科技的进步,信息的爆炸,都可能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感到焦虑和不安。然而,儒家修身的智慧,恰恰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力武器。 本书将为您揭示儒家修身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个人品格,培养坚韧的意志,更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醒,做出明智的决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与现代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本书还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家修身的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将古圣先贤的智慧融入当代的生活,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闪耀光芒,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次心灵的远航,一次智慧的启迪。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愿您在这场探索之旅中,收获心灵的丰盈,生命的智慧,以及通往真正自我的勇气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引人入胜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本探讨古代哲人如何修身养性的书,它并没有直接讲述儒家思想的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古人是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实践“修身”的。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士大夫早晨醒来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细致的个人仪式来调整心神,以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正直。它没有用艰涩的理论去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而是通过讲述主人公如何专注于观察一片竹叶的生长过程,如何在其中体悟到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从而拓展自己的心胸。读到这些部分,我仿佛能闻到清晨竹林的湿润气息,感受到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笔触间流露出对传统生活美学的深深敬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放下浮躁,开始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节奏和精神状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手册”,而非纯粹的学术著作,它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珍视那些被现代生活遗忘了的、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朴素真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新颖,它采用了一种“三位一体”的结构,分别从“体魄的锤炼”、“知识的积累”和“意志的磨砺”三个维度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格养成路径。我特别欣赏它对“体魄”的重视,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古人如何坚持早起、如何练习呼吸吐纳,以及如何通过规律的作息来保持身体的活力,认为“身体是修道的基石”。这与当下许多只强调精神层面的书籍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强调,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起坚韧的意志去面对人生的巨大挑战。书中的案例选取也极其丰富,横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职业背景的人物,从戍边的将军到深宫的贵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修身法门”。这种包容性和多角度的论证,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读完后让人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全面地夯实和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且富有音乐性的,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完全没有一般古籍那种晦涩难懂的隔阂感。作者似乎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句子长短错落有致,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它讲述了一位隐士如何通过学习音乐和书法来陶冶情操,书中对古琴的音色、笔锋的起落的描绘,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性的“声光电”展示。我读到他描述抚琴时“指尖轻触,万籁俱寂,而后声起,如山涧清泉,潺潺入心”的那一段时,几乎可以想象出那个空灵的境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美学修养”如何内化为人格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一个高贵的心灵,必然会以一种优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教你如何把日子过出诗意和风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信息量大得惊人,但它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你心甘情愿地被它牵引着深入。它不像其他强调“立德”的书籍那样聚焦于外在的规范,而是着重探讨“心性”的锤炼过程。书中有一段关于“克己复礼”的解读,它没有直接引用原典,而是通过对一个古代学子在面对家族内部复杂人际关系时的矛盾心理的细致刻画,来展现“礼”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和尊重的微妙平衡。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种人类情感的幽微之处,比如嫉妒、傲慢、怯懦,然后展示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通过理智和同理心去驯服这些内心的“野兽”。阅读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理探险,作者提供了地图,但最终需要你自己去穿越迷雾。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接受知识要深刻得多,因为它是由自己“走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体”来展开,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深谙世事的老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促膝长谈。这位“老者”并不直接传授什么宏大的道德准则,而是通过讲述他年轻时犯下的错误、经历的挫折,以及最终如何通过内省和坚持日常的自我要求,最终走出迷茫的过程,来展现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轨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章,描述主人公在仕途失意后,如何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他所负责的一片田地的耕耘之中,如何学习农人的勤劳、观察天时的变化,并从中领悟到“功到自然成”的道理。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到微观劳动中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和代入感。它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教条去束缚人,而是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让你明白,真正的强大,来源于对每一个当下瞬间的负责任的态度。读完这一段,我感觉自己也沾染上了一股泥土的芬芳,脚步也变得更加踏实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