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彩 按需出版】电子音乐技术/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 人民邮电出版社

【虎彩 按需出版】电子音乐技术/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 人民邮电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田 译
图书标签:
  • 电子音乐
  • 音频技术
  • 录音艺术
  • 音乐制作
  • 声学
  • 混音
  • 母带
  • 音乐工程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译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虎彩图书POD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56973
商品编码:1015310191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理想读者是那些了解和喜欢任意类型的电子音乐并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还有那些想学习如何从头开始制作电子音乐的人,他们想从底层的振荡器出发,沿着采样、调频、滤波、波形整形、延时等一路前行。这是要耗费大量时间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声音合成时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的图书。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种技术或一个领域的理论描述开始,然后以一系列实际例子(总共超过100个)结束,内容涵盖了范围很广的各种应用。《电子音乐技术》在写作时通篇采用了统一化的方法,例如,在第2章对待采样和波表合成问题时,作者就把它们作为同一种底层技术的不同特殊情形来处理。《电子音乐技术》虽然以数学的方式进行理论阐释,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仅限于三角函数和复数。


  本书既是一本很好的电子音乐教科书,又是一本对电子音乐家和计算机音乐研究者很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读物。

  
 

目  录

第1章 正弦、幅度与频率 1
1.1 幅度的度量 2
1.2 幅度的单位 3
1.3 对幅度的控制 5
1.4 频率 5
1.5 合成一个正弦 6
1.6 信号的叠加 9
1.7 周期信号 9
1.8 关于软件示例 12
1.8.1 Pd的简介 12
1.8.2 如何找到并运行这些示例 14
1.9 示例 14
1.9.1 幅度恒定的定标器 14

1.9.2 以分贝为单位进行幅度控制 16


1.9.3 使用包络发生器进行平滑的幅度控制 17
1.9.4 大三和弦 18
1.9.5 在频率和音高之间进行转换 18
1.9.6 更多的加性合成 19
练习 21

第2章 波表与采样器 23
2.1 波表振荡器 26
2.2 采样 28
2.3 经过包络处理的采样器 31
2.4 音色拉伸 33
2.5 内插 36
2.6 示例 40
2.6.1 波表振荡器 40
2.6.2 一般情况下的波表查找 41
2.6.3 把波表当作采样器 43
2.6.4 循环采样器 44
2.6.5 交叠的样本循环器 46
2.6.6 自动的读取点进动 46
练习 48

第3章 音频与控制计算 51
3.1 采样定理 51
3.2 控制 53
3.3 控制流 54
3.4 把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值控制流 58
3.5 框图中的控制流 59
3.6 事件检测 59
3.7 将音频信号作为控制 60
3.8 对控制流的操作 62
3.9 Pd中的控制操作 64
3.10 示例 65
3.10.1 采样和折叠 65
3.10.2 将控制转换为信号 67
3.10.3 非循环波表播放器 68
3.10.4 从信号到控制 69
3.10.5 模拟风格的音序器 70
3.10.6 MIDI风格的合成器 71
练习 72

第4章 自动化与单音管理 75
4.1 包络发生器 75
4.2 直线和曲线的幅度形状 77
4.3 连续及非连续的控制变化 79
4.3.1 静音 79
4.3.2 切换-斜变 80
4.4 多复音 81
4.5 单音分配 82
4.6 单音标签 83
4.7 Pd中的封装 85
4.8 示例 86
4.8.1 ADSR包络发生器 86
4.8.2 用于幅度控制的转移函数 88
4.8.3 加性合成:里塞特的钟声 89
4.8.4 加性合成:频谱包络控制 91
4.8.5 多复音合成:采样器 92
练习 96

第5章 调制 97
5.1 频谱的分类 97
5.2 音频信号的相乘 99
5.3 波形整形 103
5.4 频率和相位调制 108
5.5 示例 110
5.5.1 环形调制及频谱 110
5.5.2 八度分频器和共振峰相加器 111
5.5.3 波形整形与差音 112
5.5.4 使用切比雪夫多项式进行波形整形 113
5.5.5 使用指数函数进行波形整形 115
5.5.6 正弦波形整形:奇偶性 116
5.5.7 相位调制与FM 117
练习 119

第6章 设计频谱 121
6.1 载波/调制波模型 122
6.2 脉冲串 123
6.2.1 通过波形整形得到脉冲串 124
6.2.2 通过波表拉伸得到脉冲串 125
6.2.3 所得频谱 126
6.3 可移动的环形调制 128
6.4 相位对齐的共振峰发生器 130
6.5 示例 133
6.5.1 波表脉冲串 133
6.5.2 简单的共振峰发生器 135
6.5.3 双余弦载波信号 136
6.5.4 PAF生成器 138
6.5.5 经过拉伸的波表 140
练习 140

第7章 时间平移与延时 141
7.1 复数 142
  复正弦 143
7.2 时间平移和相位变化 144
7.3 延时网络 145
7.4 循环延时网络 149
7.5 功率守恒与复延时网络 152
7.6 人工混响 155
  对混响器进行控制 157
7.7 可变平移与分数平移 158
7.8 对延时线进行内插的保真度 161
7.9 音高平移 162
7.10 示例 166
7.10.1 固定的非内插延时线 166
7.10.2 循环的梳状滤波器 167
7.10.3 可变延时线 167
7.10.4 执行顺序与延时时间的下限 169
7.10.5 非循环延时线中的执行顺序 171
7.10.6 用非循环梳状滤波器作为八度倍频器 172
7.10.7 时变的复杂梳状滤波器:沙铃 173
7.10.8 混响器 174
7.10.9 音高平移器 176
练习 177

第8章 滤波器 179
8.1 滤波器的分类 180
8.1.1 低通和高通滤波器 180
8.1.2 带通和阻带滤波器 181
8.1.3 均衡滤波器 182
8.2 基本滤波器 183
8.2.1 基本非循环滤波器 183
8.2.2 第二种形式的非循环滤波器 185
8.2.3 基本循环滤波器 185
8.2.4 复合滤波器 186
8.2.5 复滤波器的实值输出 187
8.2.6 用一个循环滤波器的代价构建两个循环滤波器 187
8.3 设计滤波器 188
8.3.1 单极点低通滤波器 189
8.3.2 单极点单零点高通滤波器 190
8.3.3 斜坡滤波器 191
8.3.4 带通滤波器 192
8.3.5 尖峰和阻带滤波器 192
8.3.6 巴特沃思滤波器 193
8.3.7 使用有理函数拉伸单位圆 195
8.3.8 巴特沃思带通滤波器 197
8.3.9 时变系数 198
8.3.10 循环滤波器的冲激响应 199
8.3.11 全通滤波器 200
8.4 应用 201
8.4.1 减性合成 202
8.4.2 包络跟踪 203
8.4.3 单边带调制 205
8.5 示例 206
8.5.1 预制的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器 206
8.5.2 预制的时变带通滤波器 207
8.5.3 包络跟踪器 207
8.5.4 单边带调制 208
8.5.5 直接使用基本滤波器:斜坡和尖峰 209
8.5.6 制作和使用全通滤波器 210
练习 211

第9章 傅里叶分析与重合成 213
9.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213
9.1.1 傅里叶变换的周期性 214
9.1.2 把傅里叶变换作为加性合成使用 215
9.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15
9.2.1 直流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15
9.2.2 平移和相位改变 217
9.2.3 一个正弦的傅里叶变换 218
9.3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219
9.4 音频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和重建 222
9.4.1 窄带压扩 224
9.4.2 音色冲压(经典声码器) 225
9.5 相位 226
  频道之间的相位关系 229
9.6 相位捣碎(Phase Bashing) 230
9.7 示例 232
9.7.1 Pd中的傅里叶分析与重合成 232
9.7.2 窄带压扩:噪声抑制 234
9.7.3 音色冲压(“声码器”) 235
9.7.4 相位声码器时间弯曲器 237
练习 239

第10章 经典波形 241
10.1 对称性与傅里叶级数 242
  锯齿波与对称性 244
10.2 剖析经典波形 245
10.3 基本波形的傅里叶级数 247
10.3.1 锯齿波 248
10.3.2 抛物线波 249
10.3.3 方波和对称三角波 249
10.3.4 普通(非对称)三角波 250
10.4 对折叠预测和控制 252
10.4.1 过采样 252
10.4.2 三角波 253
10.4.3 跃迁的粘接 253
10.5 示例 256
10.5.1 把多个锯齿波组合起来 256
10.5.2 用于频带受限锯齿波的策略 257
练习 258

参考文献 261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265第1章  正弦、幅度与频率
  1.1  幅度的度量
  1.2  幅度的单位
  1.3  对幅度的控制
  1.4  频率
  1.5  合成一个正弦
  1.6  信号的叠加
  1.7  周期信号
  1.8  关于软件示例
    1.8.1  Pd的简介
    1.8.2  如何找到并运行这些示例
  1.9  示例
    1.9.1  幅度恒定的定标器
    1.9.2  以分贝为单位进行幅度控制
    1.9.3  使用包络发生器进行平滑的幅度控制
    1.9.4  大三和弦
    1.9.5  在频率和音高之间进行转换
    1.9.6  更多的加性合成
  练习
第2章  波表与采样器
  2.1  波表振荡器
  2.2  采样
  2.3  经过包络处理的采样器
  2.4  音色拉伸
  2.5  内插
  2.6  示例
    2.6.1  波表振荡器
    2.6.2  一般情况下的波表查找
    2.6.3  把波表当作采样器
    2.6.4  循环采样器
    2.6.5  交叠的样本循环器
    2.6.6  自动的读取点进动
  练习
第3章  音频与控制计算
  3.1  采样定理
  3.2  控制
  3.3  控制流
  3.4  把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值控制流
  3.5  框图中的控制流
  3.6  事件检测
  3.7  将音频信号作为控制
  3.8  对控制流的操作
  3.9  Pd中的控制操作
  3.10  示例
    3.10.1  采样和折叠
    3.10.2  将控制转换为信号
    3.10.3  非循环波表播放器
    3.10.4  从信号到控制
    3.10.5  模拟风格的音序器
    3.10.6  MIDI风格的合成器
  练习
第4章  自动化与单音管理
  4.1  包络发生器
  4.2  直线和曲线的幅度形状
  4.3  连续及非连续的控制变化
    4.3.1  静音
    4.3.2  切换-斜变
  4.4  多复音
  4.5  单音分配
  4.6  单音标签
  4.7  Pd中的封装
  4.8  示例
    4.8.1  ADSR包络发生器
    4.8.2  用于幅度控制的转移函数
    4.8.3  加性合成:里塞特的钟声
    4.8.4  加性合成:频谱包络控制
    4.8.5  多复音合成:采样器
  练习
第5章  调制
  5.1  频谱的分类
  5.2  音频信号的相乘
  5.3  波形整形
  5.4  频率和相位调制
  5.5  示例
    5.5.1  环形调制及频谱
    5.5.2  八度分频器和共振峰相加器
    5.5.3  波形整形与差音
    5.5.4  使用切比雪夫多项式进行波形整形
    5.5.5  使用指数函数进行波形整形
    5.5.6  正弦波形整形:奇偶性
    5.5.7  相位调制与FM
  练习
第6章  设计频谱
  6.1  载波/调制波模型
  6.2  脉冲串
    6.2.1  通过波形整形得到脉冲串
    6.2.2  通过波表拉伸得到脉冲串
    6.2.3  所得频谱
  6.3  可移动的环形调制
  6.4  相位对齐的共振峰发生器
  6.5  示例
    6.5.1  波表脉冲串
    6.5.2  简单的共振峰发生器
    6.5.3  双余弦载波信号
    6.5.4  PAF生成器
    6.5.5  经过拉伸的波表
  练习
第7章  时间平移与延时
  7.1  复数
      复正弦
  7.2  时间平移和相位变化
  7.3  延时网络
  7.4  循环延时网络
  7.5  功率守恒与复延时网络
  7.6  人工混响
      对混响器进行控制
  7.7  可变平移与分数平移
  7.8  对延时线进行内插的保真度
  7.9  音高平移
  7.10  示例
    7.10.1  固定的非内插延时线
    7.10.2  循环的梳状滤波器
    7.10.3  可变延时线
    7.10.4  执行顺序与延时时间的下限
    7.10.5  非循环延时线中的执行顺序
    7.10.6  用非循环梳状滤波器作为八度倍频器
    7.10.7  时变的复杂梳状滤波器:沙铃
    7.10.8  混响器
    7.10.9  音高平移器
  练习
第8章  滤波器
  8.1  滤波器的分类
    8.1.1  低通和高通滤波器
    8.1.2  带通和阻带滤波器
    8.1.3  均衡滤波器
  8.2  基本滤波器
    8.2.1  基本非循环滤波器
    8.2.2  第二种形式的非循环滤波器
    8.2.3  基本循环滤波器
    8.2.4  复合滤波器
    8.2.5  复滤波器的实值输出
    8.2.6  用一个循环滤波器的代价构建两个循环滤波器
  8.3  设计滤波器
    8.3.1  单极点低通滤波器
    8.3.2  单极点单零点高通滤波器
    8.3.3  斜坡滤波器
    8.3.4  带通滤波器
    8.3.5  尖峰和阻带滤波器
    8.3.6  巴特沃思滤波器
    8.3.7  使用有理函数拉伸单位圆
    8.3.8  巴特沃思带通滤波器
    8.3.9  时变系数
    8.3.10  循环滤波器的冲激响应
    8.3.11  全通滤波器
  8.4  应用
    8.4.1  减性合成
    8.4.2  包络跟踪
    8.4.3  单边带调制
  8.5  示例
    8.5.1  预制的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器
    8.5.2  预制的时变带通滤波器
    8.5.3  包络跟踪器
    8.5.4  单边带调制
    8.5.5  直接使用基本滤波器:斜坡和尖峰
    8.5.6  制作和使用全通滤波器
  练习
第9章  傅里叶分析与重合成
  9.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9.1.1  傅里叶变换的周期性
    9.1.2  把傅里叶变换作为加性合成使用
  9.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9.2.1  直流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9.2.2  平移和相位改变
    9.2.3  一个正弦的傅里叶变换
  9.3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9.4  音频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和重建
    9.4.1  窄带压扩
    9.4.2  音色冲压(经典声码器)
  9.5  相位
      频道之间的相位关系
  9.6  相位捣碎(Phase Bashing)
  9.7  示例
    9.7.1  Pd中的傅里叶分析与重合成
    9.7.2  窄带压扩:噪声抑制
    9.7.3  音色冲压(“声码器”)
    9.7.4  相位声码器时间弯曲器
  练习
第10章  经典波形
  10.1  对称性与傅里叶级数
      锯齿波与对称性
  10.2  剖析经典波形
  10.3  基本波形的傅里叶级数
    10.3.1  锯齿波
    10.3.2  抛物线波
    10.3.3  方波和对称三角波
    10.3.4  普通(非对称)三角波
  10.4  对折叠预测和控制
    10.4.1  过采样
    10.4.2  三角波
    10.4.3  跃迁的粘接
  10.5  示例
    10.5.1  把多个锯齿波组合起来
    10.5.2  用于频带受限锯齿波的策略
  练习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声音的魔术:现代录音与音频工程的深度探索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声音的创造、捕捉、处理和再现充满热忱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现代音频技术知识体系。我们不关注某一特定出版物的介绍,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音频工程领域的前沿与精髓。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严谨的理论阐述以及对实践技巧的细致剖析,本书将带您领略声音的物理特性如何转化为可控的数字信号,并最终塑造成震撼人心的听觉体验。 第一章:声学基础与听觉科学的交汇 声音,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学原理。本章将从波动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探讨声波的产生、传播与衰减规律。我们将详细解析频率、振幅、相位这些核心参数如何影响我们对音高的感知、响度的体验以及声音的空间感。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花大量篇幅介绍人类听觉系统的复杂机制。从耳廓的收集作用到耳蜗的频率解析能力,再到大脑皮层的声音感知与解释,我们将探究声音信息是如何被生物学硬件接收并转化为心理学体验的。这包括对掩蔽效应、双耳效应(如时间差和强度差定位)的精确描述,为后续的混音与声场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人耳如何工作”,是掌握任何录音技术的前提。我们将分析心理声学测试方法,例如MUSHRA和ABX测试,让读者明白客观测量数据与主观听感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麦克风技术:捕捉瞬息的灵魂 麦克风是声音采集链的起点,其选择与运用直接决定了录音的“本真性”。本章将对各类专业级麦克风进行分类解析。我们不仅会讨论动圈、电容(特别是大振膜与小振膜)、铝带麦克风的构造原理、瞬态响应和频率响应特性,更重要的是,将深入探讨它们在不同录音场景下的适用性。 空间拾音技术将是重点。我们将详细讲解XY、ORTF、A-B(Spaced Pair)、Decca Tree等立体声/多声道拾音阵列的几何布局、相位关系构建以及它们如何营造出特定宽度和深度的声场。此外,对于复杂的环境声学处理,例如使用测量麦克风进行房间模式分析,以及如何通过麦克风阵列实现波束成形(Beamforming),本书也将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操作流程。如何通过改变拾音角度和距离,精确地控制近讲效应和环境反射,将是本章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第三章:数字信号处理(DSP)的数学基石 从模拟电压到离散时间的数字世界,转变的桥梁在于采样与量化。本章将严谨地梳理模数转换(ADC)和数模转换(DAC)的过程,清晰解释奈奎斯特频率、量化噪声、有效位数(ENOB)等关键指标的意义。我们将剖析数字音频的存储格式,如WAV、AIFF以及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技术的原理差异。 随后,我们将进入数字信号处理的殿堂。傅里叶变换(FT)及其快速算法(FFT)是理解均衡器、滤波器和混响算法的钥匙。本章将用直观的图表解释正弦波、方波的时域与频域表现,并详细推导FIR和IIR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对于动态处理,我们将深入探究压缩器、限制器、门限器的工作机制,不仅仅停留在“旋钮设定”,而是探讨前馈、反馈电路的响应时间、拐点(Knee)的形状对瞬态信号的雕刻效果。 第四章:音频后期制作:混音与母带的艺术 后期制作是将原始素材升华为成品音乐的炼金术。混音阶段,本书强调的是“空间感”和“平衡”的构建。我们将系统地讲解轨道管理、电平对齐(Gain Staging)的重要性,以确保信号链的信噪比处于最佳状态。 在效果器应用方面,我们将超越预设的模板,探讨如何基于声学原理来设计定制化的效果链。例如,如何利用多段压缩和并行处理来驯服极具挑战性的低频部分;如何通过精确的延迟和混响时间控制(RT60)来模拟特定厅堂的声学特性;如何运用相位对齐工具来解决多麦克风录音中常见的相位抵消问题。 母带处理(Mastering)作为最后一道关卡,要求制作者拥有宏观的听感判断力。本章将聚焦于响度标准化(Loudness Normalization)——深入解析LUFS、TP(True Peak)标准及其在不同发行平台上的要求。我们将探讨限幅器、立体声扩展器和最终EQ的应用哲学,确保音乐在任何回放系统中都能保持其清晰度、冲击力与情感色彩。 第五章:沉浸式音频与未来趋势 音频技术正朝着更加维度化的方向发展。本章将聚焦于环绕声、沉浸式音频(如Dolby Atmos, 3DSound)的底层技术和工作流程。我们将解析对象基、基于声场的渲染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头部相关传输函数(HRTF)来欺骗人耳,创造出精确的三维声像定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音频技术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例如游戏音频中间件(如Wwise, FMOD)中的参数化音频设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中的空间音频交互逻辑。对未来技术的展望部分,将涉及深度学习在音频分离、声音设计自动化中的潜力,引导读者保持对行业最新动态的敏锐感知。 总结: 本书拒绝流于表面的操作指南,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可迁移的音频工程知识体系。每一章节都旨在培养读者“像工程师一样思考”的能力,理解每一个技术决策背后的声学、物理和心理学依据。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刻掌握,读者将能够自信地应对从小型家庭工作室到大型专业录音棚的任何挑战,真正成为声音的驾驭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手头上的这本书是关于《专业音频接口与数字传输协议详解》的。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这类主题会过于枯燥,充满了各种协议编号和数据速率的表格,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以一种“解密”的方式展开,从最基础的模拟信号转换(ADC/DAC)开始,逐步深入到AES3、ADAT、以及现在流行的基于网络的Dante协议。作者对不同协议的优缺点、时钟同步的复杂性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对比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网络音频延迟的章节,他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延迟,还详细对比了不同硬件实现下的抖动(Jitter)表现,甚至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故障排除的案例。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构建大型、稳定、低延迟系统的用户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让你明白,为什么有时候选择一个更贵的接口不只是为了品牌溢价,而是底层传输机制的稳定性带来的保障。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作者的写作功力在于,他能把这些极其底层的技术细节,串联成一个完整、可理解的系统架构图,让人看完后对整个数字音频基础设施的构成有了清晰的脉络。

评分

哇,最近刚啃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实践》,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音频世界的新大门!这本书对于那种想深入了解声音是如何被量化、编码和处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份宝藏。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非常清晰的实例和图示,把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这些听起来玄乎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实时音频处理的延迟问题,作者居然能把复杂的算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得如此巧妙,让我这个刚入门的小白也能大致理解为什么专业设备会有那样的工作流程。特别是书里提到的一些开源库的使用方法,简直是手把手教你从理论走向实践,这点对于我们这些动手能力比死记硬背要强很多的学习者来说,太重要了。读完后,我对混音台后面那些旋钮和推子的作用,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调整参数,而是带着目的性去塑造声音的质感了。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书中的软件环境介绍略显老旧,但核心的理论知识是永恒的,自己动手更新一下工具链完全不成问题。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兼具,强推给所有对音频技术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读到像《录音棚混响与空间模拟技术》这样专注于单一效果处理的专业书籍。通常的技术书籍会把混响、延迟、压缩等效果器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用近半本书的篇幅,专门来探讨“空间感”这件事。它从物理声学的角度出发,讲解了早期反射声、扩散声和直达声的特性,然后过渡到算法模拟,清晰地区分了板式混响、弹簧混响和卷积混响的音色差异。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染色”的描述,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某个混响器听起来“温暖”或“明亮”,而是用图表和频谱分析展示了这些听感是如何由早期的谐波衰减和低频能量的分布决定的。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歌曲的鼓听起来像是录在巨大教堂里,而另一些人声却像是录在小房间里——这完全是混响尾迹的长度和密度在起作用。这本书真正培养的是一种“空间听力”,让你在混音时,不再是单纯地加效果,而是真正地在“设计一个房间”给你的乐器。这是对听觉感知的巨大提升。

评分

我最近读了《音乐制作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匠人精神”。它不像那种纯粹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和年轻一代分享他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作者在讲解麦克风摆位和房间声学处理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入微。他不仅仅告诉你“哪个位置好”,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个位置好,声音的相位关系、反射波的干涉模式……这些都用非常直观的语言描述了出来,甚至还配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手绘草图。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情感表达”和“声音叙事”的探讨。在那个部分,作者跳出了纯粹的技术层面,谈论如何通过声音的动态范围、频率平衡来引导听众的情绪,这对于很多只关注技术参数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提醒——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打动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文字富有感染力,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录音棚里那些微妙的决定,有了更人性化的理解,不再觉得那些资深工程师的决策是玄学,而是积累和洞察力的体现。

评分

我最近正在研读一本关于《合成器设计与电子音色构建》的书,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电子乐器声音的认知。过去我总觉得合成器就是一堆预设声音,按一下就有效果,但这本书硬是把我拉回了基础的振荡器(Oscillator)层面。它详细剖析了各种波形(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的频谱构成,然后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包络(ADSR)、LFO 和滤波器的作用机制。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模进合成”和“减法合成”的详细对比,作者甚至还加入了一些关于FM合成和波表合成的入门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数学层面,但足以让你明白每一个电子音色是如何像搭积木一样被构建出来的。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在我的DAW里尝试搭建一个基础的贝斯音色,体会到如何通过轻微改变一个参数来让声音“活”起来,那种成就感是使用预设音色完全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抽象的“音色设计”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流程,让学习者真正掌握创造声音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成为预设的“播放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