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芥子园画谱》(亦称《芥子园画传》)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园”这部书的名气很大。《芥子园画谱》自300多年前出版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光绪年间的“巢勋本”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全书通过国画艺术家们多年作画、教学与出版的经验,同时结合中老年初学者的学习特点进行编辑出版。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 吴蓬 临本,吴蓬,杨为国 编 著作 吴蓬,字稚农,号无篷、仁弘居士、石门散人,室名白雪斋、明琴草堂、月底箫声楼。浙江嘉兴人,生于一九四一年,当代有名画家。能文,善古琴。书法篆刻皆精。有《吴蓬画集》、《研田耕耘录》、《国画初步系列教学丛书》行世。倡立「五行品味说」,以金木水火土之征衡味书画。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套《芥子园画谱》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但它需要的是一个愿意沉浸进去的学习者。我曾尝试用它来指导我画一些写生作品,发现它提供的那套结构化的“范式”,能迅速地帮我理清眼前景物的内在骨架。例如,在处理远山的层次感时,它立刻就给出了几种经典的皴法作为参考,而不是让我凭空想象。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可能是,由于原稿的时代特点,某些特定主题的描绘(比如近现代的某些植物或动物)可能不会有详尽的展现,但对于打磨传统功底而言,它无疑是镇山之宝级别的存在。这套书与其说是画谱,不如说是国画技法与审美哲学的一部活字典,值得反复摩挲、终生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心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尤其欣赏那种留白的处理,不同于现在市面上很多画册恨不得把每一寸都填满的风格,它懂得“藏拙”的艺术。看着那些线条,线条里蕴含的结构逻辑和笔墨间的呼吸感,简直让人移不开眼。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光是临摹其中几页的草虫和树木,就已经觉得自己的眼界被拓宽了不少。它不是那种手把手教你“怎么画”,而是更像一位老先生在旁边轻声耳语,告诉你“你看,自然界的万物本该如此运行”。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消化那些看似简单的笔触背后蕴含的深意,但一旦入了门,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速成教程都无法替代的。它更像是一部修身养性的工具书,而不是快餐文化下的产物。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在傍晚时分,泡一壶清茶,静下心来对着那些木刻版画细细揣摩。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它不是把所有难点一股脑抛给你,而是从最基础的笔法结构开始,一步步引导你进入复杂的构图和意境的营造。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人精神的现代人,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精神栖息地”。我发现,当我尝试去临摹那些看似简单的竹叶时,我的呼吸都变得有节奏了,心境也随之沉淀下来。这种学习过程,与其说是技法的训练,不如说是一种心性的磨砺和对传统审美趣味的熏陶,非常治愈。
评分坦白说,我刚开始翻阅这套画谱时,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是流传已久的经典,我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印刷质量跟不上我对细节的要求。结果出乎意料地好,装帧的纸张很有质感,印制出来的墨色层次丰富,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和晕染过渡也清晰可见。我主要关注的是花卉和禽鸟的部分,那些对花瓣脉络和鸟类羽毛的处理,简直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总结。对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范本——它不是在教你如何“画出”一朵花,而是在提炼“花之所以为花”的本质特征。每幅图的旁边,虽然文字不多,但那种意境的引导,却足够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立体的自然场景。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传统笔墨精神的保留和传承。我以前也接触过一些近现代的画册,总觉得少了点“气韵生动”的味道,可能是因为临摹的底本不够纯正。但这一版《芥子园画谱》,无论是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还是对皴法、点苔的细致区分,都做得极为考究。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山石的画法部分,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千岩万壑的雄浑气势,那种“以少胜多”的哲学思想,完全融入在了笔墨之中。我试着模仿了几种不同的皴法来画一块顽石,发现每一种皴法背后都有其对应的观察角度和心境。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于一堆图例的集合,它更像是一部“观看世界”的方法论教材,教会你如何用画家的眼睛去看待日常的一草一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