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森林美学》既是一本研究森林美学的大学教科书,也是一本全面介绍森林美学知识的大众读物。它不仅向读者系统介绍了什么是森林美学,回顾了森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剖析了森林美的本质、特性和影响森林美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它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了森林美的具体表现,包括:森林的整体美、个体美和环境美,森林美的集中表现——森林公园美,以及森林美的延伸——宗教植物美。另外,它还探讨了创造森林美的途径、鉴赏森林美的历史和具体表现,以及培育森林美审美素质的方法。
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理解和学习森林美学的知识读物,也是引导读者去欣赏森林之美的生动讲义,同时也可以作为森林人文和生态研究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赵绍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形态”与“森林文化学”等。主持和撰写了《寻觅哲学之路》、《哲学新境界》、《公孙龙子》等多部著作,发表了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森林美与景观美”等的论文几十篇。1997年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森林美学
第二节 森林美学的由来和发展
第三节 研究森林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森林美的本质、特性以及影响森林美的因素
第一节 森林美的本质
第二节 森林美的特性
第三节 影响森林美的因素
第二章 森林的整体美
——森林美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一节 森林概述
第二节 我国天然林的分布、构成及其美学特征
第三节 我国人工林的种类、构成及其美学特征
第三章 森林植物的个体美
——森林美的具体表现之二
第一节 森林植物个体概述
第二节 森林植物个体美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古树名木
第四章 森林的环境美
——森林美的具体表现之三
第一节 森林环境概述
第二节 自然环境美
第三节 人文环境美
第五章 森林美的集中表现
——森林公园
第一节 森林公园概述
第二节 森林公园的核心——森林景观
第三节 我们国家的森林公园
第六章 森林与宗教
第一节 佛教与森林
第二节 寺庙与山林
第三节 神树、奇木、风水树
第七章 森林美的创造
第一节 森林美创造概述
第二节 森林美创造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第三节 附属设施建设-森林公园道路
第八章 森林美的鉴赏
第一节 森林美鉴赏概述
第二节 我国自然与森林审美观的发展历史、鉴赏方法以及主要观点
第三节 我国森林美鉴赏的传统领域和具体表现
第九章 森林美审美素质的培育
第一节 素质和审美素质概述
第二节 审美素质的培育
第三节 审美素质、森林审美素质培育的实施
附录森林小词典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2.“森林美学是关于森林美的学说”
这个观点在V.扎里施提出自己观点之后不久就被提了出来,认为森林美学不仅仅是施业林美的问题,应该扩大到整个森林,德国林学家施瓦帕赫(Schwappach)就认为森林美学应该是“森林美的学问”。他所使用的概念是 Wald stherik这个复合词,“waid”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切林地和林木结合的森林有机体,即包括作为森林核心的施业林(正在经营中的森林),也包括非施业林,还包括与森林相连的草地。与其同时代的巴塞(Basse)在其主编的“林业辞典”中也采用了这个提法。对此做出最切实有效的分析,应该是日本林学家、森林美学家今田敬一教授(1896—1981),他在1934年出版的《森林美学史纲要》一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森林美学是关于森林美的学说”,并指出其具体内容应该有机地包括两个方面:“①森林美本质的研究;②关于森林美的培育、保存及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毫无疑问,这个观点是在V.扎里施观点基础上的扩展,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扩展”,而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①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森林美学研究的范围不仅仅是指施业林,应该是指所有的森林。研究范围的扩大,绝不单纯是一个数量概念,同时是一个质的飞跃,范围扩大了,眼界开阔了,所需探讨的问题多起来了。②研究的内容有所改变,至少是克服了一种错误认识,在扎里施时代施业林的美化和造园艺术是截然分开的,扎里施十分强调森林美学与造园艺术不是一回事。而许多林学家、森林美学家,特别是日本的今田敬一教授看来,森林美学与造园艺术虽然是有区别的,但更重视的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这和当时日本非常重视造园艺术有关,和当时日本讲造园艺术、讲造景离不开森林的美化有关。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林学家、森林美学家,包括今田敬一教授在内,他们关于森林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其基本精神同扎里施的观点是一致的,这就是把森林的美,仅仅是当作森林本身的、客体的、外在的现象来加以研究。虽然,在今田敬一那里,森林美学的文学性强于森林美学的科学性。
前言/序言
欣赏大自然的美、森林的美,可以说是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典籍《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森林美”的记载,主要是通过对“森林植物”的描写,阐述人世间的情怀。中国古代哲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影响中国传统思想几千年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创了鉴赏自然美的先河。从中国的历史进程来说,至少到魏晋南北朝以后,已经涌现出大量专门以自然、以森林为题材的诗歌、绘画和园林艺术,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当然,把“森林美”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还只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现在大家都公认“森林美学”是19世纪末由德国人V.扎里施创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森林美学”创立后不久就赶上了两次世界大战,“森林美学”的研究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在创立“森林美学”的故乡——德国更是无人问津。一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属于本来意义上的“森林美学”才呈现出复苏的迹象。在日本、在我国台湾都有一些新的“森林美学”专著问世,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森林美学”的观点经过日本学者的介绍传到了我国大陆。不过到目前为止,真正是我国大陆自己研究的成果还不是很多,系统的理论成果更是十分有限。
这本《森林美学》的出版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森林美学的发展和运用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寂静的低语:都市丛林中的自然回响》 在这座日新月异、钢筋水泥筑起的巨大迷宫里,我们习惯了马达的轰鸣,屏幕的闪烁,以及人潮涌动的喧嚣。然而,在这繁忙的日常之下,是否还有一丝早已被我们遗忘的宁静?是否还有一种古老而深沉的力量,正以一种不为人察觉的方式,在城市的脉搏中轻轻跳动? 《寂静的低语:都市丛林中的自然回响》并非一本关于如何重返荒野的指南,也并非对乡村生活的诗意赞歌。它是一次对我们内心深处与自然连接的细腻探寻,一次对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新唤醒这份遗失连接的温柔叩问。作者并非是一位隐士,而是我们中间的普通人,一个在办公室格子间里工作,在拥挤地铁中穿梭,却始终无法割舍对自然一丝眷恋的都市灵魂。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深入城市这片“丛林”的肌理,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的、却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痕迹。从公园里一棵被岁月雕刻的老树,到窗台上几株顽强生长的小草;从清晨鸟儿细微的啁啾,到雨滴落在柏油路上的声音;从黄昏时分天空变幻的色彩,到夜晚城市灯火下偶然窥见的星辰——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在喧嚣中留下的低语,等待着有心人去倾听。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都市生活中与自然相遇的种种瞬间。书中没有宏大的自然景观,也没有野外探险的惊心动魄。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那些常常被我们匆忙的脚步忽略的细节。例如,你会读到作者如何在繁忙的工作间隙,驻足观察一只在水泥缝隙中努力觅食的蚂蚁,并从中体悟到生命顽强的意义;你会跟随他一起,在某个周末的早晨,走进城市里最不起眼的街角公园,感受那里被高楼环绕却依然生机勃勃的绿意,并回忆起儿时在田野里奔跑的无忧无虑。 《寂静的低语》并非仅仅记录这些零散的观察,它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自然瞬间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情绪、思维和生活态度。作者认为,即使身处钢筋水泥的牢笼,我们依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内在的连接从未断裂,只是被生活的喧嚣所掩盖。通过重新关注这些微小的自然元素,我们能够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甚至激发创造力和灵感。 书中,作者将分享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自然的“微连接”。这可能包括: “都市寻迹”: 引导读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城市环境,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的绿色,例如屋顶花园、阳台上的盆栽、甚至是一个被遗忘的废弃空地长出的野草。作者会分享他如何在一次次“寻迹”中,发现了城市中意想不到的生命力,以及这些发现如何为他的生活带来惊喜。 “感官唤醒”: 鼓励读者放下手机,用五感去重新体验城市中的自然。倾听风吹过高楼的呼啸,感受雨水打在皮肤上的微凉,嗅闻雨后泥土的芬芳,观察不同光线下建筑和树木的色彩变化。作者会详细描述这些感官体验如何帮助他从麻木中苏醒,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节奏共鸣”: 探讨如何从自然的节律中汲取力量。例如,观察日出日落的变化,感受季节的更替,甚至学习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智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与自然同步的呼吸。作者会分享他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作息,让身体和心灵重新获得活力。 “心灵花园”: 强调在内心为自己开辟一个“心灵花园”。即使无法亲身走向自然,也可以通过想象、冥想、以及回味与自然的连接时刻,来滋养自己的内心。作者会分享他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在焦虑和压力之下,找到内心的安宁之所。 《寂静的低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观察”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感知”和“连接”的书。它并非倡导一种逃离式的回归,而是鼓励我们在当下,在所处的环境中,发现并拥抱那份来自自然的慰藉和力量。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次次深刻的感悟,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不“自然”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与自然共鸣的触点,并从中获得滋养和启迪。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缓缓地流淌进读者的心田,唤醒那些沉睡已久的情感。他坦诚地分享自己的困惑、挣扎以及最终的顿悟,让读者感到亲切,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对话。 《寂静的低语》适合所有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疲惫、迷失,渴望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人。无论你是一个对自然充满向往却难以付诸实践的上班族,一个对生活感到倦怠的年轻人,还是一个在喧嚣中渴望片刻宁静的长者,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内心花园的门。它提醒我们,即使身处“都市丛林”,我们依然可以听到那来自远古的、温柔的低语,并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开始留意自家阳台上的那盆绿植,会在上班途中多看一眼路边的野花,甚至会在夜晚仰望星空,回忆起童年关于星辰大海的梦想。你可能会发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不平凡的美好,而这份美好,正是来自那永恒不变的自然回响。它就在那里,等待着你,用一颗开放的心去聆听,去感受。 这本书,是一份送给所有在都市中挣扎前行者的礼物,它不是要你离开,而是要你发现,发现即使在最不“自然”的环境中,你依然拥有与自然连接的无限可能,并从中获得安宁、力量与智慧。让《寂静的低语:都市丛林中的自然回响》成为你重新认识生活、重拾内心力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