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年届百岁的著名导演汤晓丹被誉为一中国战争电影之父,他以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的电影人生,把自己的一生置身于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写自己也写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更描述了一个大时代的各种人物的众生相,记录了中国电影人物的活动,揭示了中国电影界的内幕,铭刻着一代电影人在沧桑巨变后的深沉思索,从一个导演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百年电影的艰难进程。这是他的第一部自传,也是一部艺术人生的教科书。
内容简介
年届百岁的著名导演汤晓丹被誉为“中国战争电影之父”,他以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的电影人生,把自己的一生置身于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写自己也写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更描述了一个大时代的各种人物的众生相,记录了中国电影人物的活动,揭示了中国电影界的内幕,铭刻着一代电影人在沧桑巨变后的深沉思索,从一个导演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百年电影的艰难进程。这是他的第一部自传,也是一部艺术人生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汤晓丹(1910- )中国电影导演。1931年开始电影生涯。1934年后,在香港从事电影活动。抗战爆发后,在重庆从事电影导演工作。1945年后回到上海,从事电影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代表作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是“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第一位获奖者。被誉为“中国战争电影之父”。
内页插图
目录
1
童年:漂泊南洋
中学被开除
冒险在上海
从《白金龙》起步
收获在香港
闯荡西南
山城的雾
重返上海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历
《胜利重逢》及总结会
社会大课堂
军事片年代
从《不夜城》的“夜”到《红日》的“红”
“文革”后期:《新渡江侦察记》和《祖国啊,母亲》
3
走向新时代:《傲蕾·一兰》
再创辉煌:《南昌起义》和《廖仲恺》
退休前的遗憾
往事总是成追忆
感恩新中国60年
精彩书摘
童年:漂泊南洋
漂洋寻父
回忆我的童年,仿佛细嚼一粒苦涩味的干果。刚放进嘴里时,感到的是石子般的坚实;时间长了,才会感到它的刺喉的滋味。尽管如此,我仍然乐于品味它,因为它是自我形成的开始。
1910年的农历二月廿二日,云山村的天空阴云密布,风刮得呼呼响。正是春寒料峭时,我却呱呱哭叫着来到人间。
云山村属漳州华安,在福建南部。美丽的九龙江顺流而过,乡亲们把它称为九龙谭。传说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有九条龙在江里洗过澡,因此而得名。这当然也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奇怪的却是云山村的日照时间一年有千千多个小时,雨水也充足,但五谷并不丰收。除了天然的怪石和林子外,耕地还是很荒凉的。村里的壮年男子常常三五结伴,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漂洋过海上。其实,出洋的人也不是个个都发迹的。
人们总是怨恨苍天无眼,又祈求苍天赐福。
我的父亲汤纯祥就是在我出生前两个月,随家乡的水客远走南洋的。他最后才落脚西爪哇,靠做小商贩糊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瓜哇属非交战国管辖,借道的车辆和行人猛增。我父亲住的僻郊小镇变成了热闹的公路,他在路边开了一家小杂货铺。收入多了,他还常常托水客带些钱回家。母亲把钱留着,准备带着我同去西爪哇。
在我六岁那年,我便跟着母亲坐小木船离开了云山村,到漳州浦南码头换大木船到厦门,然后改乘大轮船到新加坡。为了省钱,我们买的是统舱票。在海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颠来簸去,足足折腾了近三十天。沿途除了起伏的浪涛外,远处是茫茫一片。海浪大的时候,我恶心极了,睡着也难过。到新加坡以后,除了上下旅客外,还有苦力上船搬运货物。我很想上岸走走,母亲和同路的水客都不同意,大家都是第一次远,亍,都怕走散了。两天后,货轮离开新加坡港继续航行。在爪哇的巴城停靠时,我们都提行李上了岸。接着又坐了一天的火车,才到茂兀市。我是第一次坐火车,车窗外不断快速闪过的景色,使我感到十分惊奇。七八个钟头很快就过去了。最后我们从茂兀市又坐了一段路的马车,才到基亚维镇。父亲的杂货铺就开在那里。
我们娘俩怀着极大的喜悦找到父亲时,他却大吃一惊,似乎并不欢迎我们去。原来父亲在外面闯荡多年,历尽艰辛,当地一位陈姓侨商见他为人忠厚,起早摸黑地苦干,很喜欢他,就要收他做女婿。父亲为了生活,不便吐露家有妻儿的真情,含糊其辞地答应下来。陈氏母亲比我父亲大几岁,为人善良,他们结婚后,苦心经营小店,生活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也很顺心。他们结婚几年,没有小孩,精力都扑在了生意上。
对于父亲在茂兀的这些变故,我母亲一点也不知道。彼此见了面才算清醒过来。我母亲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她有一手好针线活手艺。她不吵不闹,在离杂货铺不远的地方找了一间木屋,带着我另立门户。
陈氏母亲也通情达理,还搬了些东西送来,还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架缝衣机。母亲开始为附近的大人小孩做衣服。大改小,旧翻新,缝缝补补。她样样都干,收费也低廉。母亲的活很快就越接越多,白天晚上忙个不停。父亲还时常送些钱过来。陈氏母亲很喜欢我,见我去杂货铺时,总是给些吃的让我带回家,也给我一些零钱。我都如数拿回家交给母亲。
坐着马车上小学
大约在我快满七岁的时候,父亲要送我到茂兀市的一所基督教小学去读书。这所学校的主办人是一位印尼华裔传教士,学校里有好几位外国教师。学校离家有一段路。正好杂货铺有一辆运送货物的马车,每天早出晚归往来于城乡之间。为了上学不迟到,我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坐上马车后,才慢慢吃起来母亲塞给我的饼。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光影的蜕变:世界电影发展史纲 引言: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变迁,并不断重塑着我们的感知世界。本书《光影的蜕变:世界电影发展史纲》并非对某一特定主题或年代的聚焦,而是一部宏大、系统梳理全球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到当代前沿的演进脉络的学术性通史。它旨在为电影爱好者、专业研究者以及对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多维度的世界电影发展全景图。 第一部分:无声的黎明与技术的萌芽(1895-1927)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电影艺术的“史前时代”及其初啼——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如何将科学奇观转化为大众娱乐。我们将详细分析早期电影制作者,如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对魔术和叙事手法的开创性探索,如何奠定了电影视觉语言的基础。 重点章节将剖析“野牛城”时期(如艾德温·S·鲍特斯的影响)对长片叙事结构的确立,以及D.W. 格里菲斯在蒙太奇理论和镜头语言规范化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尽管其作品在今日的伦理视角下需审慎对待,但其对电影语法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本阶段的叙事重心将落在欧洲先锋电影的崛起,尤其是德国表现主义(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如何通过布景、灯光和夸张的表演来表达潜意识的焦虑,以及苏联的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如何将电影视为一种理性的、具有社会动员力的工具,探讨“吸引的定律”与“知性蒙太奇”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有声革命与黄金时代的构建(1927-1950年代初) 有声电影的引入,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剧烈的技术与艺术的碰撞。本书详述了这一变革如何淘汰了一批不适应的演员和导演,同时催生了全新的叙事可能性。 美国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及其工业化生产模式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我们将分析米高梅、华纳兄弟、派拉蒙等大制片厂如何通过类型片的标准化(西部片、歌舞片、黑色电影等)来确保资本的稳定回报,并塑造了美国大众的集体文化想象。特别是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兴起,如何通过光影对比、宿命论叙事和对战后心理创伤的描摹,成为特定时代精神的缩影。 在欧洲,受战争影响的电影制作转向了更具人文关怀的领域。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衰落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形成了鲜明对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德西卡、罗西里尼的作品)如何抛弃棚内布景,走向街头,用非职业演员和纪实手法捕捉贫困与道德困境,为后世的真实感美学树立了标杆。 第三部分:新浪潮的冲击与艺术的解放(1950年代中-1970年代)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剧变,催生了对既有电影规范的反思与颠覆。本部分聚焦于打破好莱坞传统叙事模式的“新浪潮”运动。 法国新浪潮(Cahiers du Cinéma群体,如特吕弗、戈达尔)被视为这一时期的核心。本书着重分析了“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形成及其对电影制作理念的颠覆——将导演视为电影的唯一作者。新浪潮对跳切、手持摄影、即兴对白等手法的运用,是对传统电影“隐形”拍摄手法的公然挑战,强调电影的个人化表达。 与此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其他地区的重要实验。例如,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如何深入挖掘宗教、死亡和人类精神的形而上学困境;日本的黑泽明和沟口健二如何将东方美学融入到史诗叙事和对社会阶层的细腻观察中;以及东欧(如波兰学派)对历史创伤和集体记忆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分:商业巨制与后现代的迷思(1970年代末-1990年代) 1970年代中叶,以《大白鲨》和《星球大战》为标志的“新好莱坞”商业模式开始向“大片时代”过渡。本书分析了好莱坞如何成功地将电影制作与全球市场营销相结合,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重塑了观众的期待。 在艺术层面,这一时期呈现出复杂的分裂。一方面,商业片的视觉奇观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进电影,表现为对类型片元素的戏仿、对元叙事的解构(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以及对现实与虚构界限的模糊处理。 本书也将详细探讨德国“新德国电影”的探索,以及香港电影在类型片(功夫片、警匪片)中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这些都为全球电影的多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挑战与全球视野的拓展(21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数字摄影和后期制作技术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但也带来了关于“电影本质”的深刻讨论。本部分关注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发行模式和观众的观看习惯。 全球化使得电影产业的格局不再以好莱坞为绝对中心。本书将重点考察韩国新浪潮电影(如奉俊昊)如何将精湛的工业技术与对社会阶层矛盾的尖锐批判完美融合;以及拉丁美洲电影(如墨西哥三杰)在保持本土文化特性的同时,如何成功打入国际主流视野。 最后,本书将探讨当代电影面临的挑战:超级英雄叙事的饱和、独立电影的生存困境,以及动画电影在技术与艺术上达到的新高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评估当前电影状态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框架。 结语: 《光影的蜕变:世界电影发展史纲》致力于提供一种跨越国界、贯穿世纪的电影史观。它不仅梳理了技术和风格的演进,更重要的是,它将电影视为时代精神的镜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们如何运用光影的魔力,捕捉人类永恒的困惑与希望。本书力求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构建起一座理解电影艺术宏伟殿堂的坚实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