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

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景屏,康怡 著
图书标签:
  • 乾隆
  • 清朝
  • 历史
  • 帝王
  • 传记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中国历史
  • 君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ISBN:9787504849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28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0
字数:3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姓氏:爱新觉罗名字:弘历年号:乾隆庙号:高宗谥:纯(全称清高宗纯皇帝) 兄弟排行:第四乾隆在位60年,又当3年多的太上皇帝在他执政期闸,勤于政务,要年如一日,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六次南巡,深入治水工地,为根治水患出谋划袋,维护国家统一,建立《十全武功》,开拓边疆地区,奠定了国家的版图,因俗衙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和睦,对避暑山庄外八庙的营建,使得由蒙古各部组成的血肉长城嘲若金汤,坚决抵制了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的侵略要求,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推上了高峰,但他却没有留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他天分聪明,博览群书,挥毫泼墨,吟诗作画,热衷收藏,品位甚高.精力过人,学贯中西,哨鹿射措,洋溢勇气。欣赏西洋物品,却不玩物丧志,这是一个掌握满、汉、蒙、藏、维多种语言文字的皇帝,是一个留下诗作弛全唐诗总量都要多的皇帝:是一个既掌握儒学典籍,又能同喇嘛救,高僧盘道的皇帝.也是一个能同西方传教士一起探讨反射式塑远镜原理的皇帝,不停地探索伴随糟一颗永不满足的心灵。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大学士梁诗正等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已。”

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坐标上,乾隆君临天下的六十年被定格在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至乾隆六十年的除夕,基本上贯穿了十八世纪的中后期。而从横断面来看,乾隆的施政方针及其特点、乾隆的治国齐家之术以及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以及乾隆与后妃的关系等等,则成为一个个诱人解读的热点。乾隆很有个人魅力,也留下不少风流韵事。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乾隆无疑是一位功业显赫的皇帝。他熟练地掌握几种少数民族语言,精通汉学,勤于政务,对边疆的开拓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
   然而那时的大洋彼岸也有一位伟人,此人就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当华盛顿八年任满去当普通公民时,他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为美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乾隆在他当政六十年即将退位的时候、在他当了3年多的太上皇驾鹤西去的时候,给他的继承人都留下了什么呢?请看《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
   《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以清代档案、乾隆朝实录、乾隆御制诗文集等史料为依据,以多年的研究为基础,再现乾隆皇帝的个人魅力与性格特点,展示乾隆的用人之道、治国之术,再现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揭示乾隆王朝兴衰嬗变的规律,以史为鉴。《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趣味性,雅俗共赏。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君临天下
一、雍正之死
1.死因之谜
2.史料揭密
二、乾隆即位
1.秘密立储
2.宣读密旨
3.弘历即位
三、乾隆初政
1.宽猛互济
2.罢免张照
3.释放宗室成员
4.取缔扰民举措
四、外宽内严
1.放宽文网
2.处死曾静、张熙
3.体味施政尚严
五、普免钱粮
1.康熙首次普免钱粮
2.乾隆五次普免钱粮
3.乾隆与康熙的差异:免粮不免租

第二章 乾纲独断(上)任用宰辅
一、前朝班底
1.军机处首席鄂尔泰
2.内阁首辅张廷玉
3.一朝天子一朝臣
二、椒房勋戚讷亲
1.讷亲其人
2.破格提拔
3.赐令自尽
三、皇后之弟傅恒
1.傅恒家族
2.崛起政坛
3.宰辅生涯
四、真宰相刘统勋
1.不畏权贵
2.敢讲真话
3.两年宰相
五、事实上的宰相于敏中
1.天子门生于敏中
2.聪明反被聪明误
3.盖棺而未定论
六、出将人相的阿桂
1.阿桂家世
2.屡立军功
3.十八年的宰辅
七、八旗子弟和坤
1.和珅身世
2.能力与机遇
3.乾隆的管家
4.有争议的人物

第三章 乾纲独断(中)驾驭督抚
一、闽、浙巡抚卢焯
1.从州县做起的卢焯
2.分家案受贿与发往军台效力
二、久任封疆的尹继善
1.满族进士
2.年轻的封疆大吏
3.久任两江总督
三、关注教化的陈宏谋.
1.揭露垦荒中的不实
2.关注民生重视教育
……
第四章 乾纲独断(下)考核州县道府
第五章 惩办贪污
第六章 第六章 十全武功
第七章 六次南巡
第八章 理藩侧影
第九章 暗流涌动
第十章 乾隆与后妃
第十一章 终结盛世
第十二章 传统的羁绊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1.宽猛互济
乾隆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的政治气氛中度过的,施政尚严的雍正朝统治给宝亲王弘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雍正幼年“喜怒不定”,在康熙的管束下有所收敛,然而当雍正登上皇帝的宝座、当康熙的约束不复存在,被压抑多年的性格弱点就要急剧膨胀,于是施政随意同极端专制、刑法苛刻就成为雍正十三年统治的突出特点。
乾隆在居藩邸时写过一篇《宽则得众论》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论述施政尚宽,强调当政者要“宽以待物”、“宥人细故”,只有这样“人亦感其恩而心悦诚服矣”,简言之:为政宽大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乾隆撰写此文绝非泛泛而论,而是有感于雍正的“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虽勤于为治”,也无异于“始皇之程石观书,隋文之躬亲吏职”。
乾隆时代的开始,是以变更雍正时期的举措为起点。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雍正特别信赖的和尚文觉禅师及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被新君驱逐出宫禁。雍正对佛教、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研究佛教、获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把一些和尚、老道召进皇宫。道士张太虚、王定乾以炼丹得宠,而文觉禅师则因在政治上出谋划策被雍正“倚之如左右手”,据说年羹尧、隆科多案件以及胤禊、胤禟的被幽禁与突然死亡等事件,文觉禅师均参与其间。因而乾隆主持政务才两天,就把这些不安分的和尚、道士驱逐出宫,并把雍正赐予他们的御笔亲书的翰宝也全部收回。对于在政治上兴风作浪的文觉禅师,乾隆特地做出令其徒步返回原籍长洲的规定,并责令地方官员对其严格管束,以示严惩。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假设的、不包含“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相关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 --- 书名:《星辰的挽歌:失落的奥瑞恩文明探秘》 作者:艾莉莎·凡·德·梅尔 译者:林 宇 出版社:寰宇人文典藏 定价:RMB 128.00 开本:16开 页数:680页 ---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光芒万丈的篇章被时间淘洗殆尽,只留下模糊的低语和破碎的遗迹。本书《星辰的挽歌:失落的奥瑞恩文明探秘》,并非是一部记录传统历史的编年史,而是对一个在现有考古学和历史学体系中几乎不被承认——甚至被视为神话——的古老文明——奥瑞恩的深度田野调查与理性重构。 奥瑞恩文明,据推测活跃于距今约八千年至一万两千年前的冰河纪末期,其遗迹零星散布于地球上几处被地质变迁掩埋的极寒或极热地带。作者艾莉莎·凡·德·梅尔,一位以其严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著称的独立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耗费了近二十年的光阴,走访了包括格陵兰冰盖深处、南极洲边缘的非正式考察区,以及中亚干旱高原下的秘密洞穴网络。她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在技术和哲学上远超同期其他人类群体的文明,是如何在巅峰时期戛然而止,并最终从地球的记忆中彻底抹去的? 本书的第一个核心突破点,在于作者对“低语石”(The Murmuring Stones)的破译工作。这些由一种罕见硅酸盐构成的,遍布全球的碑文碎片,曾被误认为是自然风化或早期人类的涂鸦。然而,通过梅尔博士引入的“形态语言学”分析模型,她揭示了这些符号背后隐藏的,一套极度复杂的语意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记录了奥瑞恩人的社会结构、天文观测,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他们对“熵增”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宇宙终极命运的哲学思辨。奥瑞恩人并非毁于简单的战争或瘟疫,他们的衰亡,似乎是一场经过精密计算、近乎“自我熄灭”的文明抉择。 第二部分,作者将焦点转向奥瑞恩的工程技术。令人震惊的是,根据从西伯利亚冻土层中挖掘出的微型结构分析,奥瑞恩人掌握了对“零点能”的某种初级应用,这解释了他们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建造出那些需要巨大能源才能维持的宏伟地下都市。书中详细描述了“回音穹顶”的结构原理——一种利用地壳共振来稳定内部微气候的建筑技术。这些描述并非建立在科幻臆想之上,而是基于对出土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残留分析,辅以严谨的理论力学推算。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理解他们如何将自然律动融入到每一块砖石之中。 本书的叙事视角独特,它并非仅仅罗列证据,而是将读者带入考古现场,感受解谜的艰辛与震撼。梅尔博士在书中坦诚了她所面对的来自主流学术界的巨大阻力、资金的匮乏,以及数次深入险境的生命威胁。她与一支由地质学家、密码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组成的非正式国际团队的合作经历,本身就是一曲关于知识探索的英雄赞歌。 更深层次来看,《星辰的挽歌》探讨的是一种关于“完美”与“存在”的悖论。奥瑞恩文明似乎达到了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他们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却主动选择了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挽歌”,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严肃的疑问:当一个文明穷尽了所有可能的知识领域后,继续存在的意义何在?书中引述的奥瑞恩最后一位记录者的独白:“光芒太盛,必将引来无尽的黑暗。我们选择在黎明前静默,将钥匙藏入时间的深渊。”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无可辩驳的严谨性,搭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失落文明”模型,挑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的固有认知。它不仅是对考古学的贡献,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阅读此书,如同参与一场跨越万年的对话,聆听星辰陨落前最后的、也是最清晰的回响。 --- (附注:本书包含大量高分辨率三维重建图、文物扫描图谱及专业术语的详细注释,适合历史爱好者、考古学界人士及对人类文明起源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光看书名就觉得气势磅礴,让人肃然起敬。我一直对清朝历史,尤其是乾隆盛世非常感兴趣。那个时代,大清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想象一下,一个皇帝能够稳定统治长达六十年,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很好奇,在这六十年里,乾隆皇帝是如何平衡帝国各方面的力量,又是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的?他对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又分别有着怎样的考量和作为?书名里的“君临天下”四个字,更是暗示了其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在这权力之下,他所塑造的那个辉煌时代。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乾隆形象,不仅仅是历史书上那些冰冷的记载,而是他作为一个决策者、一个统治者,他内心的挣扎、他的远见卓识,亦或是他的局限性。我想了解那些关于他如何巩固皇权、处理民族关系、应对外部挑战的细节,以及他所推行的那些政策,究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当然,我也想知道,在那繁华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矛盾和危机,为日后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皇帝的传记,更是对一个时代的画像,我对它充满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伟大王朝和统治者充满好奇,《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清朝盛世的好奇心。书中对乾隆皇帝长达六十年的统治时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从他年轻时的锐意进取,到中年时的稳固朝政,再到晚年的有所作为,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身临其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乾隆皇帝如何巩固自身统治、处理宗室关系以及推行一系列文化政策的论述印象深刻。他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如何应对官僚体系的腐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乾隆皇帝统治中的一些阴影,比如文字狱的出现,以及后期的一些失误,这使得整个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背后,离不开杰出的领导者,而乾隆皇帝无疑就是其中一位。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国家疆域的巩固,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读完《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这部大作,我的脑海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书中对于乾隆皇帝近六十年的统治生涯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从他初登皇位时的雄心壮志,到晚年权力的稳固与挑战,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我尤其被书中对乾隆皇帝政治手腕的刻画所震撼,他如何运用政治智慧,平衡满汉矛盾,笼络文武百官,又如何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将大清王朝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书中对乾隆时期文化艺术的繁荣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那些浩如烟海的艺术品、诗词歌赋,以及遍布各地的皇家园林,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我仿佛能看到乾隆皇帝本人,他不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更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极高品味和深厚造诣的文化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那个时代,塑造着整个国家的风貌。这本书让我对“盛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精密的计算、果断的决策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共同造就的。

评分

《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这部书,简直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艺术的百科全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仔细阅读完,并且反反复复地回味。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乾隆皇帝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做出选择,如何运用权术和智慧来维系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我被书中对于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如何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的描写所吸引,例如处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何与西方列强进行初步的接触,以及如何处理与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这些内容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所具备的超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此外,书中也提及了乾隆皇帝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他对藏书、绘画、瓷器等艺术品的大力推广和收藏,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君临天下”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责任的体现,是智慧的较量,是历史的沉淀。

评分

《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这位清朝皇帝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他不过是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帝王,但读罢全书,我才意识到,他的统治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邃得多。书中对于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无论是边疆地区的叛乱,还是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博弈,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与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的部分,这对于理解当时中国的统一格局至关重要。同时,书中也探讨了乾隆皇帝在经济和民生方面的政策,虽然篇幅不像政治和军事那样宏大,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他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思考。他所推行的那些改革措施,尽管有些在今天看来可能存在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出于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考量。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乾隆,他既有作为帝王的威严和魄力,也有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