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在土壤的物质循环、养分转化、毒物降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生态农业建设、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矿山复垦以及海滨盐土改良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计划支持的部分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适当加入南京大学盐生植物实验室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中的*新研究进展。 本书共分八章,**章、第六章由刘五星编写,第二章由陈玉胜编写,第三章由吴向华编写,第四章由贲爱玲编写,第五章由吴向华、刘五星编写,第七章由张焕仕、吴向华编写,第八章由吴向华、张焕仕编写。全书由吴向华、刘五星统稿。
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是现代土壤学、微生物学与生态工程相互渗透, 结合形成的新兴研究方向。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的基本 理论、研究进展和技术方法。
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主要是通过向土壤中接种微生物或改良土壤环 境以刺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达到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土传病害、降解土 壤中的污染物以及加快土壤生态恢复等目的。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土 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在生态农 业建设、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矿山复垦以及海滨盐土改良等方面起着日益 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态 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海滨盐土改良、矿山复垦等 方面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可供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专业 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全书由吴向华、刘五星统稿。
**章 绪论
一、土壤微生物
二、生态工程
三、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学基础
**节 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原核微生物的形态
二、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三、培养基
第三节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二、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
第四节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二、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
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四、微生物的培养
五、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五节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基因突变
二、基因重组
三、微生物育种
四、基因工程
五、菌种的保藏
第三章 土壤与微生物
**节 土壤性质
一、土壤定义
二、土壤的组成
三、土壤性质
四、土壤资源
第二节 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二、土壤中的微生物
三、土壤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
四、微生物区系对土壤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中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一、共栖关系
二、共生关系
三、竞争关系
四、拮抗现象
五、寄生关系
六、捕食关系
第四章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节 微生物与碳循环
一、碳素循环的基本过程
二、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三、淀粉和糖的分解
四、纤维素的分解
五、果胶物质的分解
六、半纤维素的分解
七、其他不合氮有机物质的分解
八、产甲烷细菌群
第二节 微生物与磷循环
一、磷素循环的基本过程
二、解磷微生物的种类
三、微生物解磷机制的研究
四、磷素污染
第三节 微生物与氮循环
一、氮素循环的一般过程
二、氨化作用
三、硝化作用
四、反硝化作用
五、固氮作用
六、氮素污染
第四节 微生物与其他元素循环
一、硫素循环
二、铁锰钾等元素循环
第五章 微生物在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节 微生物肥料
一、微生物肥料概论
二、固氮菌
三、解磷菌
四、硅酸盐细菌(解钾菌)
五、根际促生菌
第二节 微生物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湿地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
一、农业面源污染
二、人工湿地
三、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
第六章 微生物在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节 微生物在有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
二、微生物在有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原理
三、影响微生物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因素
四、微生物与有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五、修复案例——微生物在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第二节 微生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强化重金属植物修复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转化
三、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固定
第七章 微生物在海滨盐土生态工程中的作用
**节 解磷微生物在海滨盐土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一、盐碱土的定义
二、盐碱土的形成过程
三、我国盐碱土的分布及特征
四、发展盐土农业的紧迫性
五、解磷菌剂在海滨盐土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六、案例分析
第二节 生态种植对盐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农业
三、生态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四、盐土生态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
第八章 微生物在矿山复垦生态工程中的作用
**节 矿区生态恢复概述
一、矿区生态恢复
二、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三、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四、国内外矿区利用微生物复垦现状
第二节 丛枝菌根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一、促进土壤物质循环
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三、稳定土壤结构
四、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逆性
第三节 煤矿生物修复——脱硫、抑制氧化
一、脱硫微生物
二、煤炭微生物脱硫机理
三、微生物脱硫方法
四、影响煤炭微生物脱硫的因素
五、微生物脱硫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最近接触的一本书,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来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其叙述方式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它追溯了过去几百年不同地区农业实践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特别是那些被遗忘的传统农耕智慧。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在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时,那些具备高度生物多样性的农田系统表现出的显著韧性,这与那些单一作物大田的脆弱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的笔触细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融入了对农民群体在面对环境变迁时的生存智慧的赞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最前沿的生态工程,往往需要回溯到最深厚的历史经验中去寻找灵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理想。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著作,内容真是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研究,将复杂的生态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书中详细描绘了不同生境中物种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特别是对那些在食物网中扮演“关键物种”角色的微生物群落的描述,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理论与实际观察相结合,比如他分析了某种特定真菌在森林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缺乏这种真菌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风险。我尤其欣赏它对“生态位”概念的深入探讨,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进行生态修复时,简单地引入优势物种往往是徒劳的,而重建功能多样性才是长久之计。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自然探索之旅,让人对生命本身的精妙设计感到敬畏。
评分我最近对关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一本特别注重“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应用。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地关注宏大的全球环境问题,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微观尺度——城市内部的水文循环、绿地系统的构建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维护。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从透水铺装到雨水花园的设计参数,都描述得十分细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生态廊道”在碎片化城市环境中构建的策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直接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非常精美,大量使用了工程设计图和实景照片,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技术细节变得直观易懂。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其基础在于对自然过程的模仿和尊重。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农业的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有一本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直接讲土壤的那种硬核技术书,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生态工程思维来构建和管理现代农业系统。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生态学的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单一作物管理模式,而是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核心作用。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不同植被覆盖如何影响水分循环和养分流失,以及如何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强调“整体性”的叙述方式,让你明白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产生连锁反应。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未来的农业发展必须是生态导向的,不能再走高投入、高污染的老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韧性的解决方案框架,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那种将生态学原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努力,非常值得推崇。
评分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着重探讨了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生态恢复的产业转型路径。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批判性视角和前瞻性思维。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弊端,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书中关于“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和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量化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承载能力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问题层面,而是提供了一套详细的、可操作的工程学框架,指导企业和社会如何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重新设计生产流程。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所接触的许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成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商业分析与环境科学的融合,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是一本能推动实际变革的重量级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