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设计基础

注塑模具设计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静编 著
图书标签:
  • 注塑模具
  • 模具设计
  • 塑料模具
  • 机械设计
  • 制造业
  • 工程技术
  • 模具工艺
  • 注塑成型
  • CAD/CAM
  • 工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88862
商品编码:1027607726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最美藏地时光
作 者:柴庆春 萧先太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丛书名: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版 次:第1版
页 数:285
ISBN :9787512410022
定价: 39.8 元 本店价: 29.85 元
折扣:【75】 节省:9.95 元
分类:  →  
货号:1364783
图书简介 藏地风马旗早已超出单纯风景、单纯宗教、单纯祈福的意义,而是,将真、善、美铺陈在朴实无华的大地上,在吟唱着一首人性走向佛性的生命颂歌。
柴庆春、萧先太编著的《最美藏地时光》涉及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藏区的自然人文风光,精选专业图片200余张,以故事为主线,文字精彩生动,文图结合,带给你独特的美的体验。
藏地风马旗早已超出单纯风景、单纯宗教、单纯祈福的意义,而是,将真、善、美铺陈在朴实无华的大地上,在吟唱着一首人性走向佛性的生命颂歌。
柴庆春、萧先太编著的《最美藏地时光》涉及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藏区的自然人文风光,精选专业图片200余张,以故事为主线,文字精彩生动,文图结合,带给你独特的美的体验。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现代材料科学前沿: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 图书简介 《现代材料科学前沿: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 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材料科学领域最新发展与核心理论的综合性专著。本书旨在为材料学、化学工程、物理学以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工程师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全书的叙事逻辑紧密围绕材料的“微观-介观-宏观”三级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展开,重点剖析了新材料的设计原理、先进表征技术以及面向特定功能化需求的工程应用策略。 本书摒弃了传统材料学教材中过于侧重基础晶体结构和经典热力学平衡态的论述,转而将重点放在非平衡态材料体系、复杂多相材料的界面行为、以及智能响应性材料的设计哲学上。全书共分十二章,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应用的完整链条。 第一部分:材料的微观调控与界面科学(第1章至第4章)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决定材料最终性能的微观尺度因素,尤其是复杂界面和缺陷的调控策略。 第1章:原子尺度下的能带结构与电子态 本章详细阐述了半导体、绝缘体和金属的电子结构差异,引入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预测材料基本电子性质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缺陷工程——如点缺陷、位错和晶界——如何系统性地影响材料的电学和光响应特性,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缺陷能级在催化和光电转换中的关键作用。 第2章:先进表征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光谱学 本章聚焦于现代材料表征的“利器”。详细介绍了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在晶格尺度成像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像差校正技术的应用。同时,深入探讨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等表面敏感技术,阐明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对材料表面化学态和元素分布进行精确量化,这是理解表面催化和腐蚀机理的基础。 第3章:材料界面调控:从物理吸附到化学键合 材料的性能往往由界面决定。本章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型界面(固-固、固-液、固-气)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演变过程。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界面工程实现功能耦合,例如在异质结中构建内建电场以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以及如何通过分子层沉积(ALD)技术精确控制界面厚度和化学活性。 第4章:高熵合金(HEA)与非晶材料的结构无序性 本章是关于复杂结构材料的专题章节。高熵合金因其“高熵效应”展现出优异的力学和耐腐蚀性能。本章分析了其结构弛豫、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并将其与传统固溶体进行了对比。同时,深入探讨了金属玻璃(非晶合金)的超冷却液态区(GFA)形成机制、剪切带的萌生与扩展,以及如何通过纳米结构化来提高其韧性。 第二部分:功能化与结构设计的跨尺度耦合(第5章至第8章) 本部分将视角从微观结构提升到介观尺度,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实现特定宏观功能,特别是针对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领域的需求。 第5章: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与限域效应 本章聚焦于量子点、纳米线和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制备及其独特的物理性质。详细分析了量子限域效应(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如何改变能带结构和光学发射特性。针对纳米结构的热电转换效率、储能密度等关键指标,提出了基于尺寸和形貌的优化设计路径。 第6章:先进复合材料:纤维增强与纳米填料的协同增效 本章侧重于工程应用中的结构-性能优化。详细论述了碳纤维、陶瓷纤维增强材料的损伤容限和疲劳性能。特别引入了多尺度建模(Multiscale Modeling),用以预测纳米填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片层)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状态、界面有效载荷传递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增强效应和导电/导热性能的提升。 第7章:多孔与骨架材料:高比表面积的工程化 本章专门探讨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的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以及多孔陶瓷。重点讨论了孔径分布、拓扑结构对气体吸附/脱附动力学、催化反应的选择性、以及离子传输性能的影响。内容覆盖了这些材料在气体分离、储氢和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潜力。 第8章:自修复与自适应材料的化学机制 本章面向“智能材料”前沿。详细解释了化学驱动的自修复机制,包括微胶囊破裂释放修复剂、交联网络重构等。对于自适应材料,则探讨了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可逆共价键合体系(如Diels-Alder反应)如何实现对外界刺激(温度、pH、光照)的响应,并在结构损伤后恢复预设形态或功能。 第三部分:面向能源与环境的材料创新(第9章至第12章)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聚焦于当前全球关注的能源转化、存储和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材料体系。 第9章:电化学储能材料:界面副反应与寿命预测 本章深入锂离子电池和下一代固态电池的电极材料。侧重分析了高电压下正极材料的表面降解机理(如析氧、结构坍塌)和负极材料的SEI(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动态演化。对于固态电解质,重点讨论了界面接触电阻的降低策略和离子迁移率的提升路径。 第10章:光催化与电催化:活性位点与反应动力学 本章聚焦于高效催化体系的设计。在光催化方面,探讨了可见光响应型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分离效率,以及如何通过表面缺陷或异质结工程优化表面活性位点。在电催化方面,详细解析了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的Tafel斜率、过电位与催化剂晶格氧活性位点的关联。 第11章: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材料 本章关注材料与生命系统的交互作用。详细阐述了医用植入物所需材料(如钛合金、生物陶瓷)的腐蚀行为、生物活性因子释放控制,以及如何通过表面微纳结构调控细胞粘附与增殖。同时,深入分析了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高分子材料的体内水解降解动力学和机械性能衰减速率。 第12章:材料基因组计划(MGI)与计算材料学 本章展望了材料发现的未来范式。系统介绍了高通量计算(High-Throughput Computation)、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在材料相图预测、性能优化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强调了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加速从“试错法”到“目标导向设计”的转变,实现新材料的快速筛选与理性设计。 总结: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跨学科性、对前沿技术的聚焦以及强调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现代研究范式。它不仅教授“什么材料具有什么性能”,更深入探究了“如何通过精确的结构设计,使材料实现特定的宏观功能”。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一套系统性的工具和思维,以应对当前材料科学领域最复杂和最紧迫的工程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注塑模具设计基础》的实操指导性未达到我的预期,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流道设计和冷却系统布局的挑战时,书中的案例分析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运用高级CAE软件进行模具性能预测和优化迭代的深入探讨,比如如何精确模拟塑料熔体的流动前沿、剪切热效应以及缩孔的形成机制,并提供相应的参数调整策略。然而,书中对于这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疑难解答。比如,在处理高分子材料热塑性差异较大、收缩率不一致的部件时,传统的设计经验往往难以奏效,这时候急需的是结合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反馈修正的方法论,而不是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希望未来修订版能增加更多关于模具钢材选型、表面处理技术对模具寿命和产品质量影响的案例,以及在快速原型制造和增材制造技术背景下,模具设计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工程师应对日益精密的制造需求。

评分

阅读完这本《注塑模具设计基础》后,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扎实,但对于现代模具制造工艺的跟进略显滞后。书中对几何公差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注塑机的类型和锁模力来反推模具结构合理性的部分,讲解得非常透彻,为初学者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但是,在讨论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集成时,内容明显不足。例如,对于多腔模具的自动脱模机构设计,特别是涉及复杂顶出系统和自动取件机械臂接口兼容性方面的讨论,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制造业对“黑灯工厂”的追求,使得模具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型工具,它还必须是整个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高度模块化的单元。这本书如果能在结构设计部分,融入更多关于快速换模(SMED)技术在模具结构上的体现,以及如何设计易于维护和故障诊断的模块化单元,那其价值将会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排版和术语解释倒是清晰明了,对于刚踏入模具行业的新手来说,算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它详细解释了分型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拔模斜度的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不过,我发现书中对于非标准件和特殊结构件的模具设计经验分享非常有限。比如,涉及双色注塑、包胶注塑等复杂工艺时,模具的基座设计、滑块机构的防错设计,以及如何保证不同材料界面的结合强度,这些实际操作中极易出错的关键点,书中着墨不多。这些高级工艺往往是决定一个模具能否顺利量产、成本是否可控的关键。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这些复杂结构,设计人员在权衡成本、周期和性能时,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个理想化的设计图纸,这对于提升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我对《注塑模具设计基础》中关于模流分析结果解读的章节感到比较失望。虽然提到了有限元分析(FEA)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将分析报告中的“堵点”(如翘曲变形量、残余应力分布)直接转化为设计修改方案的步骤,描述得过于笼统。现实中的模具设计流程是高度迭代和反馈驱动的,设计师需要具备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几何修改的能力。例如,当分析显示某个区域的冷却不均匀导致翘曲超标时,设计师是应该增加冷却水路、改变水路直径,还是调整浇口位置来平衡压力和温度场?书中对这种“设计-分析-再设计”循环中的决策逻辑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果能加入一些“错误示范与修正”的对比案例,会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从数据到设计落地的完整思维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机械设计范畴内,对于当前工业4.0背景下的模具设计前沿趋势捕捉不足。比如,在材料应用上,对于高性能工程塑料,如PEEK、LCP等耐高温、高流动性材料的成型特点,以及这些材料对模具表面硬度、抛光精度提出的特殊要求,书中的介绍非常笼统。现代模具设计越来越依赖于对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因为材料特性直接决定了模具的结构冗余度和寿命。此外,关于模具设计文档的标准化和数据管理,例如如何构建可追溯的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以及如何确保图纸信息与ERP、MES系统的无缝对接,这些管理层面的内容,对于负责项目推进的工程师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但本书对此完全没有涉猎。

评分

专业书籍,有点贵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运输过程有点损坏。不过不影响阅读。

评分

可以吧!!!!?!!!!!!!!!

评分

肥肠好,看起来很不错

评分

不错的 0.0

评分

运输过程有点损坏。不过不影响阅读。

评分

货己收到,内容还可以,比较祥细,适合初学者,就是物流有点慢。

评分

学习中,挺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