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考古记

西域考古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坦因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
  • 西域
  • 历史
  • 探险
  • 丝绸之路
  • 文化
  • 新疆
  • 古迹
  • 民国
  • 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6454
商品编码:1027723752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CAD/CAE/CAM软件应用技术与实训丛书--UG NX5 0典型机械零件设计实训教程(附1CD)

原价:38.00元

作者:葛正浩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122035691

字数:496000

页码:3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一些典型机械零件实例讲述使用UG NX 5.0进行三维机械零件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让读者了解UG NX 5.0三维机械设计的概念及原理,分别介绍螺纹类零件、回转体类零件、齿轮类零件、盖类零件、连杆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的典型应用实例。各实例均简单介绍了工程图的生成,更有利于工程实际应用。在每一个实例中,首先给出设计目的,提出主要知识点,然后给出具体的设计步骤。在介绍设计过程时,注重实用技巧。这样的结构编排有助于培养读者使用UG NX 5.0的逻辑思考方式,提高使用UG NX 5.0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机械设计技术人员学习基于UG NX 5.0进行三维机械零件设计的实践与提高的书籍,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CAD课程的实训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UG NX 5.0概述
1.1 简介
1.1.1 主要功能
1.1.2 主要特点
1.2 主要功能模块
1.2.1 二维草图
1.2.2 三维建模
1.2.3 外观造型设计
1.2.4 钣金
1.2.5 装配
1.2.6 工程图
1.3 工作环境
1.3.1 基本界面
1.3.2 界面定制
1.4 系统设置
1.4.1 语言选择
1.4.2 默认设置
1.5 基本操作
1.5.1 鼠标操作
1.5.2 文件操作
1.5.3 视图控制
1.5.4 图层管理
1.5.5 模型管理
1.6 常用工具
1.6.1 点构造器
1.6.2 向量构造器
1.6.3 平面构造器
1.6.4 坐标系构造器
1.6.5 几何分析工具
第2章 螺纹类零件设计
2.1 阀体零件设计
2.1.1 设计实现方法
2.1.2 设计过程
2.2 接头零件设计
2.2.1 设计实现方法
2.2.2 设计过程
2.3 底螺塞零件设计
2.3.1 设计实现方法
2.3.2 设计过程
2.4 压盖螺母零件设计
2.4.1 设计实现方法
2.4.2 设计过程
第3章 回转体类零件设计
3.1 轴零件设计
3.1.1 设计实现方法
3.1.2 设计过程
3.2 转子零件设计
3.2.1 设计实现方法
3.2.2 设计过程
3.3 带轮零件设计
3.3.1 设计实现方法
3.3.2 设计过程
第4章 齿轮类零件设计
4.1 直齿轮零件设计
4.1.1 设计实现方法
4.1.2 设计过程
4.2 斜齿轮零件设计
4.2.1 设计实现方法
4.2.2 设计过程
4.3 锥齿轮零件设计
4.3.1 设计实现方法
4.3.2 设计过程
第5章 盖类零件设计
5.1 泵盖零件设计
5.1.1 设计实现方法
5.1.2 设计过程
5.2 透盖1零件设计
5.2.1 设计实现方法
5.2.2 设计过程
5.3 闷盖零件设计
5.3.1 设计实现方法
5.3.2 设计过程
5.4 透盖2零件设计
5.4.1 设计实现方法
5.4.2 设计过程
第6章 连杆类零件设计
6.1 连杆1零件设计
6.1.1 设计实现方法
6.1.2 设计过程
6.2 连杆2零件设计
6.2.1 设计实现方法
6.2.2 设计过程
6.3 连杆3零件设计
6.3.1 设计实现方法
6.3.2 设计过程
第7章 箱体类零件设计
7.1 泵体零件设计
7.1.1 设计实现方法
7.1.2 设计过程
7.2 减速器下箱体零件设计
7.2.1 设计实现方法
7.2.2 设计过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秘境探险家:失落文明的呼唤》 引言:远古的回响与未知的召唤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明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在短暂的辉煌后便悄然隐去,只留下断壁残垣和无尽的谜团。本书并非聚焦于广为人知的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或那些已被考古学界充分发掘的古老城邦。相反,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人迹罕至的荒漠腹地、高耸入云的雪山深处,追寻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几近消亡的文化印记。 《秘境探险家:失落文明的呼唤》记录了一支由顶尖人类学家、地质学家和语言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在过去的十年间,横跨三大洲,深入五大禁区,试图重建那些在官方史书中被一笔带过,甚至完全缺失的古代社会面貌。这是一部关于勇气、执着,以及对人类起源深层求索的实录,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已知世界”的边界认知。 第一部:戈壁深处的低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盐城” 我们的旅程始于被当地牧民称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带。不同于被热风和流沙吞噬的楼兰古城,我们此行的目标是一座从未在任何文献中记载的、被厚厚盐层覆盖的古老聚落——我们姑且称之为“盐城”。 探险的开端与地质学的挑战: 勘探工作最初几乎是徒劳的。高精度的卫星成像显示出地表下存在规则的几何结构,但地质报告坚称该区域的沉积层结构完全不适合人类长期定居。我们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穿透数米厚的、会瞬间吸干水分的盐壳。书中详述了探险队如何利用低温冷冻技术,配合定向爆破(严格控制在不破坏地下结构的前提下),开辟了第一个垂直通道。 盐封的奇迹与生活图景: 进入地下城后,我们仿佛进入了时间停滞的空间。数千年前,一场罕见的地质灾难(可能是突发性的盐水倒灌或地下水的剧烈变化)将整座城市瞬间封存。城内的壁画、陶器、甚至木质工具,都因盐分的强效防腐作用而保存得异常完好。 我们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纺织技术,其复杂程度远超同期中原地区的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文字石板”。这些文字并非我们熟悉的任何一种古文字体系,它们结构对称,带有明显的星象学符号。书中用大量篇幅插图展示了这些石板的拓片,并记录了语言学家如何通过比对城市布局中的逻辑关系,逐步破译出其基本词汇——一个关于“水循环”和“天象观测”的祭祀语言体系。 文化冲突与生存哲学: “盐城”的居民似乎极度崇拜“静止”与“保存”。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充斥着对永恒的追求,与外界游牧文化的流动性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对墓葬的研究,我们推测,他们的社会结构可能高度集权化,并且在面临环境剧变时,选择了“固化”自身的文化,而非迁徙。这种“主动的灭亡”策略,引发了关于文明存续的深刻哲学思考。 第二部:云端之上的修道院——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浮空音节” 在完成了对“盐城”的初步考察后,探险队转入第二阶段:攀登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一处被称为“鬼方”的无人区。当地传说中,这里是众神休憩之地,任何试图用现代工具探寻的人都会迷失心智。 高海拔探险的技术难度: 本章详细记录了探险队如何克服极端的高原反应、雪崩的威胁,以及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现代科技(如无人机辅助勘测、便携式生命维持系统)与传统登山智慧的结合。我们首次公开了我们用于绘制该区域地形图的先进雷达穿透技术,成功定位了一个隐藏在冰川深处,由天然洞穴构成的巨大地下结构群。 音律与建筑的融合: 这个被我们命名为“寂静之宫”的地下遗址,其构造完全颠覆了传统岩洞建筑的概念。所有墙体、穹顶和支撑柱,都经过精心打磨,以达到特定的声学效果。我们的地质学家发现,这些结构并非为了居住,而是充当一个巨大的、天然的“共鸣腔”。 我们找到的“文物”并非金银珠宝,而是刻有复杂音符排列的青铜板。一位音乐人类学家指出,这些音符的组合遵循着一种极其复杂的数学序列,一旦按照特定的顺序敲击或吹奏,整个洞穴会产生低沉而强大的次声波共振。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一种用于远距离通信、或者更深层次的——影响环境气象的古老技术。 书中细致描述了我们团队如何搭建临时试验装置,模拟出这些“音节”时所产生的震撼体验,以及我们对这种“声音建筑学”背后的科学原理的初步探索。 第三部:亚马逊雨林的“镜像之城”——太阳历的逆行者 第三段旅程将我们带到了南美洲,深入亚马逊河支流的原始雨林腹地。这里的挑战不再是寒冷和干燥,而是无休止的湿热、疾病和植被的吞噬。 被遗忘的城市规划: 根据一位与世隔绝的部落长老提供的模糊指引,我们发现了一座被藤蔓和树根完全覆盖的石质城市。这座城市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其“镜像对称”的规划。所有的主要街道、神庙和水利系统,都严格按照轴线镜像排列,仿佛是为了映射某种天体运行的轨道。 天文与农业的交错: 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制“日晷”,但它们所指示的时刻,与当地的实际日照时间存在系统性的偏差。经过对比“盐城”的星象文字和“寂静之宫”的音律,一位年轻的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这个文明使用的历法并非基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是基于对遥远星团(可能是一个已坍塌的超新星遗迹)的观测。 书中展示了我们如何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剥离了覆盖在主神庙上的植被,发现了一张绘制着我们太阳系外行星运行轨迹的巨大石刻地图。这表明,这个雨林中的古老社会,可能拥有远超其技术水平的宇宙认知。他们并非专注于眼前的生存,而是将文明的全部智慧,投注于对宇宙秩序的描摹和理解上。 结语:考古学的边界与人类的未来 《秘境探险家:失落文明的呼唤》不是一部给出最终答案的著作。它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文明的“成功”是以被后世发现为标准吗?当环境无法适应时,是改变自身还是选择融入环境的结构中,以求“永恒”? 本书提供的所有发现——盐城的技术、寂静之宫的声学、镜像之城的星图——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在人类历史的主流叙事之外,存在着无数条平行发展的技术和哲学道路。这些“失落的文明”,或许正是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所做出的不同,却同样伟大的尝试。它们是历史的回声,提醒着我们,求知与探索的步伐,永远不应止于已知的版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设计感也一定很有讲究吧,毕竟它承载着遥远而神秘的边疆气息。我能想象到它的纸张应该偏向于那种略带粗砺感的米黄色,仿佛能从触感上就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排版上,想必是力求典雅,不会过于花哨,而是用留白来衬托文字的力量。此外,如果其中穿插着作者亲手绘制的速写,或者他拍摄的那些充满光影对比的考古现场照片,那简直是无价之宝。那些照片,不应只是清晰的记录,更应带有“在场感”——比如,镜头聚焦于一块被风蚀得几乎化为尘土的石碑,背景是广袤无垠的天空,这种构图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与存在的深刻命题。读者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试图理解作者在按下快门或动笔描绘时的心境。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应该是一种多感官的体验,视觉、触觉甚至是想象中的听觉(风声、沙沙声),都参与其中,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西域”意象。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是区分优秀作品与普通作品的关键所在。

评分

翻开一本书,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它叙事的节奏感和语言的张力。我设想这本探险类的记述,其文字的运用必然是磅礴而又细腻并存的。它不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冒险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散文体记录。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描写戈壁滩上的艰辛跋扎时,文字会变得如同烈日下的海市蜃楼般虚幻而又真实,充满了对环境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渴望。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也许只有身处荒漠的人才能体会,而优秀的作者能将这种复杂的情绪,通过精准的动词和富有画面感的形容词传达出来。更进一步说,考古工作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发现的喜悦,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篇幅描写“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瞬间——比如,当锄头触碰到一块保存完好的玉器,或是发现一段未经破坏的古籍残片时,那种心跳加速的激动。这种情感的起伏,是驱动读者一页一页读下去的核心动力。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罗列事实,那它就失去了灵魂;只有当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他所考察的文明融为一体时,这本书才真正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对那些关于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的细微观察尤为感兴趣,毕竟,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更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历史地理类读物的读者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作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西域,那片土地的严酷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塑造了当地文明的独特品格——坚韧、节制,同时也充满了对水源和绿洲的极度珍视。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考古发现与当地气候变迁之间的关联。比如,某个绿洲的突然消亡,是因为环境的不可逆转,还是源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这种对生态史的关注,让考古学研究超越了单纯的器物考证,上升到了对文明可持续性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作者是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论证了古人是如何设计出精密的灌溉系统来驯服这条河流,如何与沙漠共存的?这种实用的、充满智慧的古代工程学知识,远比空泛的赞美更具启发性。如果书中能将现代科学分析(如年代测定、土壤分析)的成果,与传统文献的记载进行交叉验证,那就更显其学术的扎实性。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参照与警示。

评分

读一本关于西域历史的书,最怕的就是陷入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截然不同的、甚至是挑战传统认知的视角。比如,它是否探讨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那些游牧民族的智慧,那些在不同宗教信仰交汇点上产生的融合与冲突?我所寻找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而非仅仅是对宏大历史事件的复述。例如,书中是否深入剖析了某个特定遗址的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出土的工具和居住模式,还原出那个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应对恶劣环境的?这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思辨能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看到本质的逻辑。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批判性思维的叙述,即作者在赞叹古人成就的同时,也会审视其局限性,探讨文明的兴衰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规律。如果能辅以精妙的地图和复原图,那将是锦上添花。这种类型的书籍,读完之后应该让人感到知识的边界被拓宽了,世界观也随之得到了升华,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了对异域风情的猎奇心理。

评分

这本所谓的“西域考古记”读起来真是一次奇妙的、充满未知感的旅程。虽然我没有翻开书页,但光是想象书中的场景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历史和地理怀有深厚热情的探险家。他笔下的西域,绝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区域,而是承载了无数文明的兴衰与交替的舞台。我仿佛能看到,在漫天的黄沙与烈日之下,那些被风沙掩埋了千年的古城遗迹,那些精美绝伦却又残缺不全的壁画和陶俑,在文字的描绘下重新焕发生机。每一次挖掘,都像是与时间进行了一场对话,试图从那些沉默的文物中捕捉到古人的喜怒哀乐。我特别期待那些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那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动脉,书中想必会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商队驼铃声声、胡姬起舞的繁华景象,以及那些在异域文化碰撞中诞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不禁思考,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究竟遗失了多少关于过去的重要记忆,而这些考古工作,又是如何帮助我们重新拼凑起那段失落的历史图景。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将冰冷的考古数据,转化为鲜活可感的历史画面,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大漠孤烟直下的壮阔与人文的厚重。

评分

书籍内容,装帧一般。。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等了5 6天才到,但是书挺好,给五星吧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好评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内容是我要了解的,影印质量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