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靠前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钱,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不仅是研究近代中国的宝贵史料,而且是研究曾国藩生平、思想和学术的核心资料。这些家书过去曾经广为流传,而今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其影响已不局限于家教伦理,而扩展到了从政、练兵、处世、治学等方面。为了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提供一个认识曾国藩及其家教内容、家教方法的简便途径,我们从其大量家书中精选了近百封有代表性的,加以注释评介,译成白话,编成这样一个选本,以便阅读,进而取其精华,探其奥义,从中获得借鉴和教益。 道光时期作为一名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与其读那些经过后人润色和加工的评价,不如去阅读他最真实、最私密的书信。这次阅读《曾国藩家书》,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而这本书,以其惊人的真实度和深邃的思想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曾国藩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唠叨”的关怀。他仿佛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的生活,无论是大到学业功名,还是小到衣食住行,他都事无巨细地过问,并给出详尽的建议。这种“唠叨”,并非是简单的监视,而是源于他对家人深沉的爱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他不仅仅是期望子女成才,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他们能成为正直、有德行、有担当的人。书中,他反复强调“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但并非生硬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生活的场景,将这些美德融入到子女的日常行为中。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于自身修养的严格要求,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坚持“日省吾身”,不断反思自己的过错,并将其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宝贵经验。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让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追求进步的“人”。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关于“内省”与“修身”的意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滋养。偶然翻阅《曾国藩家书》,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曾国藩那种近乎“固执”的坚持。他对待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一套极其严谨的规矩。比如,他坚持早起,坚持读书,坚持写日记,并且反复强调这些习惯的重要性。这种“坚持”,并非是盲目的教条,而是源于他对人生规律的深刻洞察。他深知,外在的成就,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心的稳固和品格的磨练。他在信中,时常会提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并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将每一次经历都视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我仿佛看到,他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在“活”学问,将书本上的道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和骨髓之中。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有力量。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他们的文字中,隐藏着许多现代社会难以寻觅的智慧和沉淀。最近,《曾国藩家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书中所展现的,并非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是一位极其务实、极其真诚的长者。我最欣赏的是曾国藩在信中透露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体贴。他不仅仅关心子女的学业和仕途,更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起居,甚至连他们是否有合适的衣服穿,是否有足够的银钱花费,他都会一一过问。这种“琐碎”的关心,恰恰体现了他对家人的深切爱意和责任感。他似乎有一种预见性,能够洞察到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前给予指导和提醒。我尤其喜欢他在书中对于“情”的表达,虽然身为一代名臣,但面对家人,他也能展露出温情的一面,思念、牵挂、叮嘱,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将“情”与“理”完美结合的智慧,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懂得生活、懂得爱的“人”。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近代的历史人物颇感兴趣。曾国藩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浮现过无数次,但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薄纱,难以触及真实的他。直到我偶然翻阅一本名为《曾国藩家书》的书,才发现,原来这位叱咤风云的晚清名臣,内心深处,竟是如此一位温情脉脉、事事较真、又充满生活智慧的长者。 书中的字里行间,没有激昂的战役描述,没有权谋斗争的惊心动魄,更多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殷殷期盼,一位兄长对弟妹的谆谆教诲,一位丈夫对妻子朴实无华的思念。我读到他细致入微地叮嘱儿子读书的方法,强调“读书以明理为要,非以治事为要”,劝诫他们要勤劳,要戒惰,要守礼,甚至连吃饭、穿衣的细节都一一过问。那种将生活中的点滴都视为教育机会的用心,让我深感震撼。我仿佛能看到他在灯下执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将满腔的爱与责任,化作一行行沉甸甸的文字,寄往远方。这些家书,不像教科书里的历史人物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伟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长辈。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家风传承以及亲子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学习,如何建立健康有效的家庭沟通,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偶然间接触到《曾国藩家书》,我惊奇地发现,一位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古人,竟然如此深刻地洞察了这些现代人面临的困境,并给出了富有启迪的解答。 书中所述,远不止是简单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曾国藩在信中,并非总是严厉斥责,而是常常以身作则,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人生感悟。他详细描述自己的生活习惯,如何早起,如何读书,如何修身养性,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榜样。他强调“勤”与“谨”的重要性,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事例,让子女明白这些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上的智慧,总是能够以平和而坚定的态度,引导家人化解分歧,维护家庭和谐。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家风传承,不在于宏大的理论,而在于日复一日的点滴实践和言传身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