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讓中國教育走入智慧教育時代!給你的孩子一片天空去飛翔吧!
父母對教育孩子全力以赴、不惜代價,如父母陪孩子傲計劃、做作業、練鋼琴等。認為大人比孩子懂得更多,更有經驗。所以父母從小就開始有目的地為孩子上大學精心包裝。甚至為孩子上某個名校有針對性地調研、潤色乃至代勞。
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有能考上名校的孩子作為教育“成功”的佐證。
不少傢長在傢庭教育上存在速成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的速成招數的確可能立竿見影,但是急功近利卻很容易給孩子留下非常不好的後遺癥。到那時,悔之晚矣。
智慧型傢庭教育的核心部分就是12個字:從小教育,培養自立,逐漸放手。
內容簡介
《讓孩子自己去打拼》集傢傳教育、傳統教育、美式教育和親身體驗於一體。解放父母、簡便易行而惠及後代。現在各類傢庭教育多強調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父母必須為此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有的書籍談到的教育方法很細緻。而當代父母大多數都工作緊張、重任在肩,讓他們在孩子身上花過多的精力是不現實的。而且父母過於細緻地管理教育孩子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弊端。這也是《讓孩子自己去打拼》不同於其他教育類書籍的另一鮮明特點。
作者簡介
郝晉,1962年生於山西榆次。1988年於四川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隨後就職於太原工業(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係。從事電磁理論與天綫、工程數學方麵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92年選為山西省(科委)百名青年學科帶頭人;1996年選為山西省(教委)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隨後被確認。
1999年10月到2003年8月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電氣工程係(LJ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LJkee)從事電磁理論與天綫方麵的閤作研究。2006年12月獲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博士學位。2007年4月至今任Badger Meter Inc.高級工程師、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兼職教授、JEEE高級會員。
獲中國發明專利2項、獲得及申報美國專利3項:成果論文多次獲奬。個人涉獵較廣,對於教育和傢庭教育有特彆興趣以及親身實踐。事跡收錄於《中國專傢人纔庫》、《科學中國人》、《學海名師》、《山西人纔》等幾十種人物傳記;《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和太原電視颱等媒體曾有過關於個人和成果的報道。
目錄
第一章 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1
本章包括教育孩子的思想、策略、方法,以及對傢庭教育的領悟和理解。這些話題和內容不僅針對孩子和子女的教育,同時也針對成人的自身完善和修養。35個話題中的每一個雖然自成一體,但又有所關聯,可以讓讀者領會一些孩子教育方麵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同時也可以對將來孩子立身社會、做事為人有所裨益。
1.小孩眼淚何足道?老來嘆息不輕鬆/1
2.無為而果、不教之教/7
3.教育孩子從“立信”開始/10
4.父母立場要協調,傢版“三國”不好玩/15
5.誠實守信,為人做事之本/17
6.吃苦耐勞、培養勤奮/21
7.培養認真學習、嚴謹做事的態度/26
8.剋服睏難、解決問題、培養自信/28
9.懶隋、拖遝是不智——小算術隱藏大道理/32
10.興趣是成功之母/37
11.榮譽是成功之冠冕,也是成功之動力/42
12.持之以恒,培養毅力/44
13.上進之心不可無,嫉妒之心不可有/47
14.學習、生活規律性的培養/50
15.計劃、安排與組織能力的培養/52
16.識禮、謙讓與愛心的培養/55
17.讀書愛好的培養/60
18.獨立、獨特的思考方式/62
19.錶揚與懲戒/65
20.“拒絕”、“要求”兩大難,化其無有一句話/70
21.當麵教子與背後預防式教子/73
22.經受挫摺與心胸度量/76
23.換位思考好處多/79
24.開捲有益談悟性/82
25.簡樸與慷慨/86
26.尚謙卑,忌驕傲/88
27.知足、樂觀、勤奮/90
28.規矩與氣質/92
29.有所為有所不為——勤奮也能導緻碌碌無為/97
30.關注孩子的朋友們/10l
31.從“自己”這麵鏡子中發現孩子的特點/103
32.培養自立、不越俎代庖;傢長不是小中學老師/106
33.父母須學會逐漸“放手”/110
34.自信、自立、自強、自尊/113
35.激情——生命之火/115
第二章 潔良小傳/117
本章介紹瞭潔良從齣生、小學、初高中到大學的簡要情況。其中,還較為詳細地介紹瞭高中階段潔良報考美國大學的程序和經曆,讀者可以從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和經曆更深入地體會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1.童年/117
2.在小學/121
3.12歲時來到美國/125
4.在Shorewood InteHnediate School(初中)/128
5.在shorewood High sch001(高中)/129
6.申報美國大學/138
7.被哈佛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等校錄取,146
8.在哈佛學習/152
第三章 潔良申報哈佛時的三篇短文/155
由於短文是美國大學,特彆是名校錄取新生時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有鑒於此,本章把潔良的三篇英文小短文和譯文專門列齣,供讀者閱讀、藉鑒和參考。另外,教育理念和思想與個人成長經曆、原生傢庭、教育背景都密不可分,本書最後對作者基本情況做瞭一些簡單介紹。
1.I Am a Nerd/155
2.Perfectionist/159
3.Soft Is Strong/161
4.短文簡評/166
5.作者經曆/167
後記/173
精彩書摘
有時候父母會抱怨孩子難以管教,因為孩子經常會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能那樣做而我不能呢?你為什麼能說那樣的話卻不讓我講呢……”經常的情況是,父母親以蠻橫來迴答:“因為我們是父母。”或者說:“因為我們是大人……”這樣,孩子是不會服氣的。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父母要盡量和孩子講道理。此外,父母一定也會犯錯誤,特彆是管錯或冤枉瞭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承認錯誤並說“對不起”。父母不承認錯誤、堅持錯誤,錶麵上維護瞭父母的尊嚴,但是卻讓孩子學會瞭不僅在傢裏鬍攪蠻纏、無理攪三分,而且在外麵也死不認錯、文過飾非或諉過於人。我們中國人比較普遍地有“不認錯”、“不道歉”的“傳統”,一代代父母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死不認錯,護的是“麵子”,傷的是“裏子”,從長遠來看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瞭,父母的尊嚴還是需要維護的。孩子以言行冒犯父母的尊嚴、挑戰父母的權威是絕對不能被允許的。
如果父母經常以寬容的態度論事和對待與自己有過節的人,潛移默化中你的孩子將會學會寬容。如果父母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工作和傢庭,孩子將會學會認真。如果父母以憐憫的心對待有睏難的人,孩子將學會愛人。如果父母不寬容彆人,卻要求孩子原諒朋友,孩子將學會虛僞。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工作馬馬虎虎,卻要求孩子認真做事,孩子將學會敷衍。如果父母沒有憐憫之心,卻要求孩子去愛人,孩子將學會奸詐。
前言/序言
我考上哈佛大學一事激發瞭父親將多年的傢庭教育和學生工作經驗總結成書。作為《讓孩子自己去打拼》一書的主人公之一,我在本書成稿之際受到父親的邀約為之作序。在感到榮幸的同時,也使我以他們智慧教育的體驗者的身份對其教育理念和我的成長過程做瞭迴顧和更深的體味。
每當迴顧童年,我就會想到:爸爸媽媽為管教我一定費瞭不少心思。一個像我這樣的孩子一定不好管教。我童年時很挑食,對所有食物都挑來揀去。挑食的我找不到一樣讓我心滿意足的食物;瞌睡的時候我從不去睡覺而是發脾氣;我很少能有安靜的時候,而且會在人多的場閤加倍搗蛋。5歲時,我無視父母的嚴厲警告,曾偷偷地單獨上街去“探險”,並且去瞭兩次;我曾“巧妙”而有選擇地逃避老師布置的假期生字作業。總之,我不是一個天性聽話、溫順的孩子。對於父母為教育我這樣一個調皮的孩子所付齣的,我從中受益也獻上感謝。
我覺得,父母教給我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保持樂觀。當我們習慣瞭“擁有”或期待“擁有”時,必定會在“失去”或“無法得到”的那一刻感到沮喪。從我第一次上幼兒園那天起,父母就準備讓我去麵對未來一係列不可避免的“失望”。當其他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們買玩具和零食時,我的父母卻拒絕瞭我。
《破繭》 引言 在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為人父母,懷揣著最深切的愛,卻也常常陷入無盡的焦慮。我們渴望孩子能夠擁有光明的前程,能夠獨立自主,能夠麵對生活的風雨屹立不倒。然而,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卻常常發現自己陷入瞭一個悖論:越是拼命地為孩子鋪路,越是小心翼翼地替他們規避風險,孩子似乎就越是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越是難以承受挫摺,越是難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 《破繭》這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育兒手冊,也不是一套刻闆的教條理論。它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一次心靈的叩問,一次對我們當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有力挑戰。它旨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孩子真正成長的渴望,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成功”的定義,並探索一條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破繭成蝶”的教育之路。 第一章:焦慮的迷霧——我們為什麼如此“不放心”? 本章將深入剖析當代父母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我們將從社會環境、教育體製、信息繭房等多個維度,解析這些焦慮的根源。 社會競爭的白熱化: 從幼兒園的入學名額,到高考的獨木橋,再到就業市場的殘酷,社會競爭的壓力如同陰影籠罩著每個傢庭。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擔心他們未來無法立足。 信息不對稱與“育兒焦慮”的放大: 互聯網時代,各種育兒信息良莠不齊,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彆人傢的孩子”,這些都極大地放大瞭父母的不安全感。錯誤的育兒觀念,如“雞娃”至上、過度保護、溺愛等,也在悄然滋生。 對“失敗”的恐懼: 我們經曆過物質匱乏的年代,深知生活的艱辛。這種對“吃苦”的刻骨銘心,使得我們在麵對孩子可能經曆的睏難時,本能地想要保護他們,卻忽略瞭苦難本身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對“完美孩子”的期待: 父母往往將自己未竟的夢想,或者社會賦予的“成功”標簽,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他們成為全能的天纔,卻忽略瞭孩子本來的興趣和天性。 本章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心理分析,幫助讀者認識到自身焦慮的來源,並意識到這種焦慮可能對孩子産生的負麵影響。我們不是要消除焦慮,而是要學會與焦慮共處,並將其轉化為積極的動力。 第二章:成長的囚籠——“代勞”式教育的代價 這一章節將聚焦於“代勞”式教育模式,揭示其對孩子獨立性、自主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扼殺。 “我的孩子我做主”的誤區: 從填報誌願到選擇課外活動,甚至到孩子的人際交往,父母事無巨細地介入,剝奪瞭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萬事包辦”的溫室效應: 孩子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學習上的疑難雜癥,甚至情感上的睏惑,父母總是第一個衝上去解決。這使得孩子習慣於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 “替孩子擦乾淨屁股”的陷阱: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往往會立刻齣麵彌補,或為孩子辯解,讓孩子規避瞭犯錯帶來的後果,也失去瞭從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 孩子需要通過嘗試、跌倒、再爬起來的過程來學習和成長。父母的過度保護,實質上是剝奪瞭孩子鍛煉心智、磨練意誌的寶貴機會。 “扼殺創造力和冒險精神”: 過度的乾預和規劃,讓孩子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間,思維模式變得僵化,不敢嘗試新事物,更談不上創新和冒險。 本章將通過大量真實的案例,展示“代勞”式教育如何將孩子睏在“溫室”之中,使他們變得脆弱、迷茫,缺乏麵對真實世界的勇氣和能力。我們將探討,在看似“為你好”的背後,我們究竟剝奪瞭孩子什麼。 第三章:喚醒內在的力量——“為自己而活”的覺醒 本章將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內在驅動力,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而活”以及“如何為自己而活”。 發現與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的興趣、天賦和節奏。父母的首要任務是觀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試圖將他們塑造成某種“模闆”。 引導而非控製: 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掌控者。通過提問、啓發、提供信息,幫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現。 責任感的培養: 讓孩子承擔與年齡相符的責任,從自己的物品管理,到傢庭事務的參與,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傢庭的一份子,並能為之貢獻。 目標設定的藝術: 幫助孩子設定清晰、可實現的目標,並鼓勵他們為之努力。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孩子意誌力、規劃能力和執行力的鍛煉。 “犯錯並不可怕”的認知重塑: 幫助孩子理解,犯錯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而不是沉溺於自責或逃避。 內在價值的建立: 引導孩子認識到,他們的價值並非來自於他人的評價或外在的成就,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品質、品格和對生活的熱愛。 本章將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父母轉變教育觀念,從“為孩子安排一切”轉變為“賦能孩子自己去做”。我們將強調,真正的成功,是孩子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愛,並有勇氣去追求。 第四章:人生是一場馬拉鬆——獨立探索的勇氣與韌性 這一章節將聚焦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勇氣以及麵對挫摺的韌性。 “允許孩子犯錯”的哲學: 重新定義“錯誤”,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父母需要學會放手,允許孩子在可控的範圍內犯錯,並從中學習。 “自己動手”的重要性: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無論是修理一個玩具,還是完成一項傢庭作業。這個過程將極大地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麵對挑戰”的訓練: 適當地給孩子設置一些小挑戰,讓他們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能力,體驗剋服睏難的成就感。 “挫摺教育”的藝術: 學習如何與孩子一起麵對失敗和挫摺。引導他們分析原因,尋找對策,並重新振作。 “獨立思考”的引導: 鼓勵孩子對事物保持好奇,多問“為什麼”,並引導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培養他們獨立判斷和分析的能力。 “自主選擇”的尊重: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尊重孩子的選擇,即使他們的選擇與父母的預期不同。這能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本章將強調,人生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鬆。孩子需要具備獨立探索的勇氣,敢於嘗試,不畏艱難;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應對各種挑戰;更需要具備麵對挫摺的韌性,能夠在跌倒後重新站起,繼續前行。 第五章:放手與信任——看見孩子真正的翅膀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強調父母的“放手”與“信任”,以及如何真正看見並支持孩子展翅高飛。 “退一步”的智慧: 父母需要學會適時地退後一步,給予孩子空間去呼吸,去探索,去犯錯。 “信任”的力量: 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們的潛力,相信他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這種信任是孩子成長的強大後盾。 “看見”孩子的獨特性: 停止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而是去發現和欣賞他們的獨特之處,無論這份獨特性在世俗眼中是否“閃光”。 “支持”而非“控製”: 在孩子追求自己夢想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是支持者,而不是控製者。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但不要強加自己的意誌。 “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在放手和信任的過程中,也在經曆自己的成長。這是一個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探索、共同進步的過程。 “讓孩子成為自己”: 最終的目標,是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擔當,並且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完整的人。 本章將以深情而堅定的筆觸,呼喚父母放下執念,用愛和智慧,去見證孩子如同蝴蝶破繭,展翅翱翔的壯麗過程。我們將探討,真正的愛,是放手,是信任,是給予孩子機會去書寫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結語 《破繭》並非宣告父母教育的終結,而是開啓瞭另一種可能。它是一場關於愛的深刻實踐,是關於如何將對孩子的深切期望,轉化為真正助力他們成長的教育智慧。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學會放手,學會信任,去看見孩子內在的光芒,去支持他們勇敢地展翅,去迎接屬於他們自己的燦爛未來。因為,真正的翅膀,終將帶領他們飛嚮屬於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