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戰爭史(第5冊):兩晉(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5冊):兩晉(附地圖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颱灣三軍大學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兩晉
  • 戰爭史
  • 軍事史
  • 中國曆史
  • 中信齣版社
  • 地圖冊
  • 古代史
  • 史學
  • 晉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36634
商品編碼:1030229645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本書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為第5冊,內容涵蓋司馬炎建晉到東晉帝室式微劉裕登上政治舞颱為止的中國古代戰爭史。包括瞭晉來吳之戰、八王之亂後西晉在北方匈奴的衝擊下滅亡,東晉建國,北方割據政權間的戰爭及它們和東晉間的戰爭如淝水之戰,也包括東晉的各次內亂而引起的戰爭。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第一章 東西晉時代全般形勢
第一節 兩晉時代之概貌
第二節 兩晉政治經濟社會及學術思想概況
第三節 兩晉國防軍備及軍製
第四節 兩晉之政略與戰略戰術

第二章 晉平吳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晉吳與作戰有關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
第四節 作戰準備及作戰方略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論

第三章 匈奴劉漢之開國及其滅西晉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匈奴漢國之興起及其領導人物
第三節 戰爭方略
第四節 戰爭經過與西晉之滅亡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六節 申論

第四章 後趙石勒開國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後趙建國之重要人物
第三節 後趙建國方略
第四節 後趙建國之作戰經過
第五節 申論

第五章 東晉內亂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東晉開創基業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爭導因及沿江地理形勢
第四節 討王敦之戰一——王敦進攻建康
第五節 討王敦之戰
第六節 討蘇峻、祖約、郭默之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論

第六章 慕容燕開國及桓溫滅蜀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燕開國之戰
第三節 桓溫滅蜀之戰
第四節 申論

第七章 燕晉乘亂伐趙及苻秦建國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晉北伐作戰經過
第四節 燕伐趙作戰經過
第五節 申論

第八章 桓溫北伐——伐秦伐燕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戰地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桓溫伐秦之戰
第四節 桓溫伐燕之戰
第五節 申論

第九章 前秦統一中原——滅燕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作戰導因
第二節 秦國諸重要人物
第三節 戰地形勢
第四節 作戰方略
第五節 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論

第十章 前秦統一之諸戰役及其滅亡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各戰役中之地理形勢
第三節 作戰方略與作戰準備
第四節 取蜀、滅涼、伐代、西徵西域及第一次伐晉之戰
第五節 第二次伐晉——淝水之戰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論

第十一章 拓跋珪興魏及其擴張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拓跋氏之先世
第三節 興魏之諸重要人物
第四節 地理形勢及魏之擴張方略
第五節 拓跋珪初期之擴張
第六節 伐後燕之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論

第十二章 桓玄篡晉及劉裕復晉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一般地理形勢及戰爭方略
第三節 東晉之政情與國勢
第四節 劉裕起義諸重要人物
第五節 桓玄篡晉之戰
第六節 劉裕討桓玄之戰一——建康之戰
第七節 劉裕討桓玄之戰二——進擊荊州之戰
第八節 戰後之政局
第九節 申論

第十三章 劉裕滅南燕及平定內亂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東晉之政情與國勢
第三節 南燕之政情與國勢
第四節 戰地地理形勢及戰爭方略
第五節 滅南燕之戰
第六節 平定盧循之戰
第七節 平定劉毅之戰
第八節 戰後之政局
第九節 申論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精彩書摘

第一章東西晉時代全般形勢
第一節兩晉時代之概貌
自晉武帝司馬炎於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篡魏,至湣帝建興四年(316年)十一月,長安為匈奴漢國劉曜所攻陷,湣帝被俘,國亡,曆時五十二年之晉,史稱西晉。明年(317年)鎮守建康之琅邪王司馬睿稱晉王,改元建武。又明年(太興元年)即皇帝位,改元大興,是為元帝。傳至恭帝德文,於元熙二年(420年)禪位於劉裕,國亡。曆年一百零四,是為東晉。
一、西晉之政局
武帝苟安逸樂:武帝司馬炎於篡魏之同月,彼懲於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緻為所篡,乃大封宗室,以叔祖孚為安平王,叔父乾為平原王,亮為扶風王,伷為東莞王,駿為汝陰王,彤為梁王,倫為琅邪王,弟攸為齊王,鑒為樂安王,機為燕王,又封群從司徒望(孚之子)等十七人皆為王。諸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韆人;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韆人;五韆戶為小國,置一軍,兵一韆五百人;王不之國,官於京師,授以職任,以輔翼皇室。至太康元年帝以極意聲色,遂緻成疾。又恐外戚楊氏之逼,分遣諸王假節就國,督諸軍事,使鎮要害之地(太康十年),是為八王之亂之張本。先是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平定孫吳後,同年十月詔罷州郡兵。詔曰:“昔自漢末,四海分崩,刺史內親民事,外領兵馬。今天下為一,當韜戢乾戈,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西漢初置刺史,察舉郡縣長吏而已,詳見第六捲)遂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交州牧陶璜、僕射山濤,皆言不宜去州郡武備,不聽。侍禦史郭欽又上言,略謂:“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鬍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鬍於邊地,峻四夷齣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製,此萬世之長策也。”亦不聽。蓋武帝此時以滿於統一大業已遂,又已實施大封宗室,皇室漸固;又已罷州郡兵,則漢末州郡割據之患,不緻重演;在外無敵國,中無內憂之下,遂以遊宴逸樂為事,而漸怠於政事。故翌年三月,即將所俘吳國宮女,簡選五韆入宮,並其掖庭原有者,殆將萬人。乃有由於宮女過多,不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而宮人為爭取帝臨以謀一夕之歡,則競以竹葉插戶,鹽汁灑地,以引羊車之事。帝之所為若是,於是公卿外戚競為奢侈,其中最顯著之人,如於帝有舊恩之中護軍散騎常侍羊琇,文明皇後(文帝昭王後)之弟王愷,及散騎常侍石崇等,皆富於財,競以奢侈相高。又由於帝怠於政事之故,舊臣多被疏退,後父楊駿,及其弟洮、濟三人開始用事,遂緻“交通請謁,勢傾內外”,馴至大臣爭權,相互傾軋。初則尚書張華,以文學纔識,名重當世,又有贊襄伐吳之謀,論者皆謂華宜為三公,而中書監荀勖,侍中馮疾之,遂斥華齣鎮幽州(太康三年正月)。繼則有齊王攸,德望日隆,而荀勖、馮、楊洮,皆惡之,緻攸憤怨而卒(太康四年三月)。三則有惠皇後賈氏殺楊駿而亂政(元康元年三月,去年四月武帝炎崩,太子衷即位,是為惠帝),於是賈後擅政及八王之亂興焉。(上引《通鑒》捲八十一“太康元年”載)
賈後擅政及八王之亂:武帝既崩,惠帝即位。惠帝以昏暗愚庸,不能治理政事,於是大權旁落,一則楊、賈之爭益烈,一則諸王爭權日甚。當武帝在位時,楊、賈兩傢已互相爭權,惠帝既立,楊駿輔政,極為專斷;於是賈後於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詔汝南王亮(由扶風改封)誅楊駿,廢楊太後為庶人。以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瓘錄尚書事,楚王瑋(武帝子)為衛將軍領北軍中候。亮欲悅其眾,論誅駿功,督將侯者韆八十一人。禦史中丞傅鹹曰:“無功而獲厚賞,則人莫不樂國之有禍,是禍原無窮也。”不從。六月,亮與瓘以瑋剛愎,欲奪其權。瑋乃自昵於賈後,而譖亮、瓘。後使瑋誅亮、瓘,然後又以專殺之罪誅瑋,於是賈後專政。賈後專政凡九年,至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趙王倫與齊王冏(攸子)廢賈後為庶人,尋殺之。於是倫謀篡位,欲先除朝望,乃執司空張華、僕射裴等殺之,自為相國侍中。八月,淮南王允(武帝子)討趙王倫不剋而死。翌年(永寜元年)正月,倫遂篡位,遷惠帝於金墉城。三月,齊王冏與成都王穎(武帝子)、河間王顒(孚之孫)等,舉兵討倫,四月誅倫,迎惠帝復位。於是冏為大司馬,輔政,穎為大將軍,顒為太尉,各還鎮(穎鎮鄴,顒鎮長安)。太安元年(302年)十二月,河間王顒乘冏驕奢擅權,舉兵使長沙王乂(武帝子)攻冏,擒斬之;乂遂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翌年七月,河間王顒與成都王穎反,舉兵攻乂,相戰纍月,至永興元年(304年)正月,東海王越(宣帝懿弟馗之孫)內應執乂,顒將張方殺之,穎遂為皇太弟,丞相。七月,東海王越乘穎僭侈日甚,大失眾望,奉惠帝以討穎。八月穎奉惠帝還洛陽(是月匈奴劉淵乘晉之亂,自稱大單於於左國城),十一月顒將張方破洛陽,遷帝於長安,顒廢太弟穎,更立豫章王熾為皇太弟(武帝子)。永興二年鞦,東海王越又傳檄討張方,並使人說顒,令奉帝還洛陽,約與分陝為伯,不果。尋顒兵敗,越於翌年進逼洛陽,夏,越遣使至長安迎帝還洛陽,越自為太傅錄尚書事。十一月惠帝中毒崩,太弟熾即位,是為懷帝。十二月,越以詔徵顒為司徒,顒就徵,南陽王模(宣帝懿弟馗之孫,高密王泰子)自許昌遣將邀殺之。綜計上述,自趙王倫篡亂起,迄懷帝即位,八王之亂曆時凡七年,西晉遂陷入總崩潰之厄運。(傅鹹語引《晉書》捲四十七本傳)
州郡之亂及匈奴劉漢滅晉:晉武帝既廢州郡兵製於前,八王之亂繼其後,於是中樞失禦,州郡又無控製之力,因而各地豪強,異族雄傑,皆乘時崛起,據地自雄。永康元年(300年)當賈後殺故太子遹,及趙王倫又殺賈後,自為相國專政之時,蜀亂首先發難,前益州刺史趙廞據蜀反,永寜元年(301年)氐人李特據廣漢反。華中之亂繼之,太安二年(303年),義陽蠻張昌反於荊州,其彆帥石冰亂揚州,封雲亂徐州。永興二年(305年),陳敏亦據曆陽(今安徽和縣)叛,荊、揚、徐、豫為之糜爛。最後華北之亂又繼之,永興元年(304年),匈奴劉淵據左國城建國,翌年公師藩起兵於鄴郡,劉靈起兵於陽平,永熙元年(306年),劉伯根起兵於惤縣(今山東黃縣西南),王彌附之,越年與劉淵閤,於是華北全麵陷入混亂之局。
匈奴劉淵以其英卓之姿,乘西晉大亂,人心厭晉之際,領導鬍夏以傾晉室。至永嘉元年(307年)分遣諸將,率其優勢之騎兵,縱橫掃蕩晉室所依以生存之黃河中下遊河南河北富庶之區。至永嘉五年劉聰陷洛陽,俘懷帝。建興四年(316年)劉曜陷長安,俘湣帝,於是西晉遂亡。
二、東晉之政局
東海王越欲專擅朝政,因與懷帝發生衝突,又以洛陽在匈奴兵威壓逼之下,形勢孤危,乃謀南齣許項,一則以抵製懷帝,一則以謀自存。琅邪王睿當諸王亂時,黨於東海王越,故越起兵西迎惠帝還洛陽時,留睿鎮守後方重鎮之徐州,鏇又使睿南鎮建業(永嘉元年),此乃越見國傢將亡,圖謀“三窟”也。睿既鎮建康(建業避湣帝諱),乃委王導以政治,委王敦以軍事,賴其兄弟二人之力以安定江左,展拓江南,而建立其東晉帝業之基礎。及長安陷,湣帝被俘,越二年睿遂即帝位於建康,是為東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
元帝睿與其他諸王亦無二緻,據有建康,安定江左之後,即於永嘉四年擊破忠於懷帝之揚州刺史周馥,奪取淮南地區,翌年又擊斬江州刺史華軼,固既有帝王自為之誌矣。亦由是之故,以後江南內亂相尋,篡奪不已。如永昌元年(322年)有王敦之變,鹹和二年(327年)有蘇峻之亂,陶侃亦幾被激而生變。其後十餘年間,因外有石趙之壓逼,內有外戚庾亮等之輔政,內部得免變亂之厄,而曾數興北伐之師。但曾幾何時,復有桓溫與殷浩之對抗,而溫終於為變,且此種局麵延續二十餘年之久(永和元年至寜康元年,345年~373年)。及淝水之戰(太元八年,383年)後,謝安亦幾不免。至元興二年(403年),終於爆發桓玄之篡晉,劉裕討平桓玄之後,而晉祚亦移矣。是可知東晉偏安,僅為苟延殘喘而已。
當時東晉以建康、江州、荊州三地為心膂,王敦、陶侃、庾亮、桓溫、桓玄,皆曾鎮於荊州,除外戚庾亮外,其餘皆因其力足以威脅皇室,皇室必謀有以控製之術,故屢起變亂。在桓溫時代,東晉且幾成為東西兩國,而相互對立。是以東晉之亂,幾皆肇因於此。東晉之末,由於內亂頻仍,至元熙二年(420年),劉裕遂以滅桓玄之功,受恭帝之禪而取代之。
東晉皇統世係錶:
元帝(睿)—明帝(紹)—成帝(衍)—康帝(嶽)—穆帝(聃)—哀帝(丕)—帝奕—簡文帝(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
三、五鬍亂華之北方政局
自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匈奴劉漢(前趙)及氐蠻李成建國,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北涼滅亡,共計一三六年。在此百餘年間,五鬍及華人建國其著者凡十九國。詳見後述及鬍夏建國錶。
中國自秦漢以來,北方之北狄種匈奴,屢欲入侵中原之溫饒地區,而與秦漢作戰。及秦皇、漢武大張撻伐,匈奴始衰,至漢宣帝南匈奴內屬,又擊滅北匈奴於遠西方之康居郅支城。至東漢時,鮮卑種落據有匈奴地,復強於北方,同時西羌種亦以種類繁演,至東漢末,國內大亂,羌人為患尤深。在三國初期,由於鮮卑、羌之族類人馬,皆悍勇善鬥,常為當時雄據邊地之雄豪,引以為爭勝之資。因此,兩漢內徙之異族為屬國,至魏晉時則往往為戰友矣。茲簡概分述五鬍諸國如次(詳見以次各章):
(一)匈奴漢國(前趙)——劉淵乃南匈奴單於於扶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其族類內徙最早(見本史第六捲西漢末),種落最盛,漢化最久,故崛起亦最先。淵師事上黨崔遊,頗習中國經史,尤好《左氏春鞦》、《孫吳兵法》。鹹寜五年(269年)繼父位為匈奴左部帥,輕財好施,傾心接物,五部豪傑多歸之。惠帝初,成都王穎鎮鄴,錶淵監五部軍事,使之將兵隨駐鄴城。淵見諸王內訌,四方鼎沸,荊揚大亂,乃於永興元年(304年),乘機迴部,閤眾五萬,建國於左國城(即單於庭所在,今山西離石縣北),自以漢代之甥,稱漢王。俄而齣兵南取平陽(山西臨汾縣)、蒲阪(山西永濟縣),遷都蒲子(山西隰縣東西)。淵之聲勢既大,遂即稱帝,繼又進都平陽,以滅晉為其作戰目標。自永嘉三年(309年)開始遣劉聰、王彌、劉曜等兩次進攻洛陽。翌年淵卒,太子和立。同年,劉聰篡位,又積極進攻洛陽,至永嘉五年陷之,俘懷帝。湣帝建興四年(316年),再陷長安,湣帝齣降,遂亡西晉。
劉聰淫昏無道,模仿晉室,大封王侯。太興元年(318年)六月卒。太子粲立,昏淫比擬乃父。八月,大將軍屠各鬍靳準勒兵執粲,數而誅之,並劉氏男女無少長皆誅東市。劉曜自長安聞難赴討,十月即皇帝位,翌年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鹹和四年(329年)為石勒所滅。綜計劉淵傳三世,四帝,共二十六年。
(二)成(李壽改漢)——李雄,人,氐之彆種,原居巴西宕渠縣東北地區。東漢末,張魯創五鬥米道,其族信奉之,遷於漢中楊車阪,號稱楊車巴。曹操棄漢中,李虎將五百人隨之,遷於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虎之孫,輔、特、庠、流、驤皆雄武,好任俠,州黨多附之。元康中,齊萬年反,略陽天水等郡流民就食梁、益者十餘萬,李氏兄弟亦相隨入蜀。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趙廞據州叛,李庠兄弟招閤流民萬餘助之。庠得眾心,廞忌而殺之。李特退據綿竹(今四川德陽縣北),鏇兵攻破成都,趙廞走死。永寜元年(301年),朝命梁州刺史羅尚為益州,並令流民各還本鄉。流民既已就業,多不欲歸。尚因措置失宜,激起民變,李特遂自稱鎮北大將軍,進攻成都,俄而敗死。太安二年(303年)特弟流及子雄再舉,逼攻成都,流死,而雄攻破成都,初稱王,尋即稱帝(306年),國號大成。雄卒,太子班立,雄子期弑班自立。至鹹康四年(338年)李壽廢期自立,改國號曰漢。壽傳至其子勢,於永和三年(347年)為桓溫所滅。計李雄傳五帝,共四十三年。
(三)後趙、魏——石勒,羯人,匈奴彆部羌渠之後。晉初,徙居武鄉羯室(今山西遼陽縣境),幼被賣為奴。永興二年(305年)公師藩起兵,與牧師汲桑赴之。永嘉元年破鄴城,尋為兗州刺史苟晞所敗,乃降劉淵。淵遣北攻趙魏,南侵兗豫,縱橫於江、漢、陳、蔡之間。屯兵葛陂(今河南新蔡縣西北),有東下建業之誌。俄用張賓之策,鏇師北嚮,永嘉五年擊滅東海王越及苟晞兩大勢力;陷洛陽後,復襲殺王彌而並其眾,遂渡河進據襄國(今河北邢颱縣),翌年又取鄴城,以為根本,石氏之建國,於焉以定。至大興二年(319年)遂稱趙王,史稱後趙。鹹和四年(329年)滅前趙,竟能統一北方之全局。鹹和八年勒卒,子宏立。翌年石虎弑宏自立,自襄國遷都鄴城。兵力之強,駸駸乎有統一全國之勢。永和五年(349年)虎卒,子世立,兄遵弑之自立。石鑒又弑遵自立。翌年,冉閔殺鑒自立,國號魏。石祗立於襄國。永和七年,冉閔圍襄國,祗遇弑,後趙亡。翌年,閔又為燕所滅。後趙自石勒建國凡曆七帝,共三十四年,若自據襄國算起,則為四十一年。
(四)前燕——慕容廆,遼東鮮卑人。自其曾祖慕護跋已建國於棘城(今遼寜義縣西北)之北。及廆立,屢寇晉邊,至太康十年(289年)降晉,遷都大棘城(在棘城北部),與鄰部言和,十數年間,國力漸充。王浚、劉琨已卒,中原士民避地幽冀者無所依歸,廆乃遙奉元帝,揭櫫大晉名義,號召遺民,於是北方世族,趨之若鶩,廆皆撫納之。乃稍稍旁並鄰部,進而與宇文氏爭雄。宇文部居遼西紫濛川,較慕容為強。廆屢次驅逐之,卒使退歸今熱河西北地區。廆受晉名義,終身不變。成帝鹹和八年卒,子皝立,始自稱燕王。皝雄略不亞乃父,鹹康四年(338年)滅鮮卑段氏,並有今河北省東北部之地。鹹康八年滅高句麗,並有今安東省及朝鮮北部之地。建元二年(344年)消滅宇文部,約有今熱河省全境。皝於是築龍城而都之,名曰和龍(今熱河朝陽縣),蔚然為東北一大國矣。然格於石虎,仍不得南下進圖中原。永和四年(348年)皝卒,子儁立。翌年,石虎卒後,後趙大亂,乃乘機揮軍南下,經四年至永和八年剋鄴城滅冉閔,儁遂稱帝。越五年而定都於鄴。升平四年(360年)儁卒,子立。未幾,以輔佐失人,賢者去位,至太和五年(370年)為苻堅所滅。燕曆四主,共三十七年。
(五)前秦——蒲洪,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縣東)氐人,世為酋帥。洪饒勇多權略,永嘉之亂,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刺史。劉曜平秦隴,降於曜。石虎徵羌,又降於虎。鹹和八年(333年)自稱雍州刺史,北附於張駿(張氏之涼州,見後述)。石虎遣麻鞦討之。徙秦雍氐羌十餘萬戶於關東,以洪為流民都督,居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鹹康四年(338年)隨虎攻燕,功拜都督六夷諸軍事。後趙之亂,秦雍流民相率西歸,共擁洪為主。羌帥姚弋仲亦有入據關中之誌,遣子襄擊洪,洪大破之。洪遂自稱三秦王,改姓苻氏。鏇為麻鞦鴆死,子健繼統其眾。永和六年(350年)健率眾西還關中,破杜洪,遂盡有三輔之地。繼遣弟雄擊石寜於上邽(今甘肅天水縣西),剋之,秦隴悉平。翌年,健稱天王,國號秦。史稱前秦。永和八年稱帝。東控許洛,西據關隴,遂與前燕、東晉鼎足對峙。永和十一年健卒,太子生立。至升平元年(357年)苻雄之子堅殺生自立。堅宏達大度,善馭英豪,用王猛為相。猛剛果嚴毅,為政公平,饒有法傢精神,又善用兵。內修政製,外並強鄰。太和五年(370年)滅前燕。鹹安元年(371年)滅仇池。寜康元年(373年)取東晉梁益二州。太元元年(376年)滅前涼。同年滅代。遂統一北方,視偏安江南之東晉,如池中物矣。太元八年大舉伐晉,大敗於淝水,其國遂轉入崩潰之厄運。太元十年為西燕之慕容衝所攻,堅自長安齣奔五將山,為姚萇所弑,堅子丕稱帝於晉陽。翌年,萇取長安,稱帝(史稱後秦)。同年苻丕敗死,堅族孫登稱帝於南安(今甘肅隴西縣東北)。登與姚萇相攻九年,太元(十九年)登子崇立,又敗死,遂亡於後秦。前秦共曆六主,凡四十五年。
(六)後秦——姚萇,南安赤亭羌人,世為酋帥。父弋仲,受石虎命,率部東遷,駐屯灄頭(今河北棗強縣東北)。後趙亂,弋仲死,兄襄降晉,後叛入秦,戰敗死,萇遂降於前秦。太元九年(384年)討慕容泓兵敗,萇畏罪奔渭北馬牧,糾閤羌眾,自稱大單於、萬年秦王,進屯北地(今陝西耀縣東南),羌鬍歸之者十餘萬戶。翌年略地新平(今陝西邠縣)、安定(今甘肅固原縣),據嶺北諸城以為基地,以坐觀苻堅與慕容泓之成敗。適苻堅敗奔五將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萇遂遣將執而殺之。太元十一年慕容恒率鮮卑東歸,長安空虛,萇遂進據之,即帝位,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太元十八年萇卒,子興立。義熙十二年(416年)興卒,子泓立。姚興既卒,諸子內訌,劉裕聞之,舉兵伐秦,翌年劉裕剋長安,後秦遂亡。後秦凡曆三主,共三十四年。
(七)後燕——前秦淝水戰敗後,慕容垂父子謀乘機復燕。垂行至澠池,藉安集北部為名,離苻堅赴鄴。堅子苻丕鎮鄴,不許垂入城。會新安丁零翟斌起兵,丕遣垂往討,欲因而殺之。垂募兵河內,得三萬人,渡河與翟斌會閤,攻洛,不果,乃東取滎陽,自稱燕王。太元九年(384年)正月,北渡河,率丁零、烏桓二十餘萬,圍攻鄴城。並分遣諸子略取冀州諸郡(今河北中部)。會東晉亦乘時北伐,兵至黎陽(今河南浚縣)。丕求救於謝玄,玄遣劉牢之救之。垂擊敗牢之,仍復閤圍。翌年七月,鄴城飢睏,丕乃奔晉陽,依其並州刺史王騰(猛子)。至是始知父堅已死,長安陷落,遂即帝位,號召各方。垂遂分令諸子侄收復關內外舊壤。太元十一年正月,定都中山,即皇帝位,史稱後燕。尋翟斌恃功驕縱,要求無厭,垂殺之。於是翟氏為亂數年,垂討破之(太元十七年),翟釗奔於西燕(見後)。太元十九年垂進擊西燕,滅之。至是後燕之盛,幾復前燕之舊境。太元二十一年垂卒,子寶立,是年拓跋魏大舉來攻,失並州。翌年在魏進攻中山、信都、鄴城之強大壓力下,慕容氏內部又叛亂相繼,至隆安二年(398年)寶被弑,後燕遂亡。後燕經二主,共十二年。
(八)西燕——初,慕容弟泓入秦,為北地長吏。太元九年(384年)春,聞慕容垂起兵,乃亡命欲奔河洛,收集馬牧鮮卑數韆,進屯華陰。泓弟衝亦起兵河東,進攻蒲阪。苻堅子睿率竇衝、姚萇討之,睿兵敗被殺。衝率八韆騎會泓,泓眾遂至十餘萬,乃進嚮長安。六月,泓謀臣高蓋以泓德望不如衝,乃殺泓擁衝。翌年正月,衝軍進至阿房城(即阿房宮址,今西安縣西)即帝位,與秦兵惡戰於長安近郊者數月,苻堅不支,齣奔,衝遂入長安。鮮卑種人急欲東歸,而衝畏慕容垂勢強,不敢東下。部眾怒之。太元十一年二月殺衝,立段隨為燕王。三月,慕容恒、永,又殺段隨,立慕容。恒等率鮮卑棄長安東歸,至臨晉(今陝西朝邑縣西南),恒弟韜殺,永逐韜而立衝子瑤。既而永復殺瑤,立泓之子忠。行至聞喜,聞垂稱帝,不敢東。六月,刁雲殺忠,推永為河東王。十月,永大敗苻丕於襄陵(山西今縣東),丕奔東垣(今河南新安縣),為晉將所殺。永遂進據長子(山西今縣),即帝位。史稱西燕。至太元十九年,慕容垂自鄴攻西燕破之,剋長子,殺永,西燕遂亡。西燕凡曆六主,共十年。
(九)北燕——拓跋珪圍攻中山時,慕容寶北走龍城。隆安二年(398年)寶聞珪還代,率軍西下,欲圖恢復。行至乙連,軍變,寶與子盛奔薊。尚書蘭汗等盡斬反者,迎寶還龍城,殺之。汗自稱大單於,昌黎王。盛又殺汗。盛聰察多忌,人不自保,隆安五年盛為賊所殺,叔父熙立。熙寵愛後宮,恣意淫樂,義熙三年(407年)高雲殺之,自立。義熙五年雲為左右所殺,馮跋誅亂者,自稱天王,國仍號燕。史稱北燕。跋勤政勵農,注意教育,其國因以安定,又與柔然締好,故拓跋魏不敢輕侮。跋卒,弟弘立。自元嘉九年(432年),魏太武五次伐之,元嘉十三年弘被攻窮蹙,奔高麗,北燕遂亡。北燕曆二主,凡二十九年。
(十)南燕——拓跋魏滅後燕,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自鄴南走,據滑颱(今河南滑縣),稱燕王。翌年東走兗州,進據琅邪(今山東臨沂縣北),遂據青州,都廣固(今山東益都縣西)稱帝。史稱南燕。義熙元年(405年)德卒,兄子超立。信任非人,政局不安。義熙五年劉裕伐之,翌年廣固陷,南燕亡。南燕曆二主,共十一年。
(十一)大夏——赫連勃勃與劉淵同種,匈奴左賢王去卑之後,鐵弗劉之曾孫,劉衛辰之第三子。魏滅衛辰,勃勃奔於薛乾部(一作叱乾),薛乾部送之於高平公沒奕乾。沒奕乾引見姚興,興甚奇之,與論軍國大事,寵逾勛舊。久之,以為安北將軍,五原公,配以三交(今陝西延長縣境)五部鮮卑及雜鬍二萬餘落,鎮朔方。勃勃與魏世仇,而雄心又大。義熙三年(407年),後秦與魏和,勃勃大怒,遂謀叛後秦,襲殺高平公沒奕乾而並其眾,自稱大夏天王、大單於。
勃勃獨立時,姚興方盛。勃勃自知力不能敵,乃采長期遊擊戰略,期以十年,睏斃姚興。勃勃以大城(後漢縣,今綏遠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為根據地,遊動於定陽(今陝西宜川縣)、杏城(今黃陵縣)、貳城(似今寜夏中寜,甘肅靖遠間)、平涼(甘肅今縣)之間,見機則侵,瞬東瞬西,每歲數入。姚興遣軍徵討輒敗,數度親徵,亦無勝算。義熙九年,朔方大定,勃勃乃築統萬城(今陝西橫山縣西北)而都之。改本姓曰赫連氏。
義熙十三年,劉裕既滅後秦,留次子義真守之,自還建康。翌年,勃勃逐義真,取長安,設立南颱,以長子留守之。是時,東方拓跋魏方強,南方西方有劉裕濛遜兩雄在,不容夏有所發展。至元嘉二年(425年)勃勃卒,太子昌立。翌年,魏太武遂伐夏。又明年,太武又自將襲統萬,昌齣戰,眾潰,遂奔上邽(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元嘉五年,昌攻魏將奚斤、安頡於安定(今甘肅固原縣),安頡擊擒之。昌弟定收眾奔平涼稱帝。奚斤來攻,定擊擒之,遂恢復安定、長安等地。元嘉七年,魏太武至統萬,遣將連破夏軍,取安定。定復走保上邽。翌年,定畏魏兵來攻,擁秦民十餘萬,自冶城(今甘肅導河縣西北)渡河,欲襲北涼而奪其地。為吐榖渾王慕所邀擊,被擒。送於魏,殺之,夏亡。夏曆三主,共二十六年。
(十二)西秦——乞伏司繁,西部鮮卑人。至司繁部眾漸盛,遷居堅度山(待考),降於前秦。太元元年(376年),司繁卒,國仁繼統其眾。苻堅伐晉,為先鋒騎帥。會國內有變,奉堅命還討。苻堅敗於淝水後,國仁收眾十餘萬,亟謀獨立。太元十年自稱大單於、秦河二州牧。分國土為十二郡,築勇士城(今甘肅榆中縣東北)都之。太元十三年,國仁卒,弟乾歸立,自稱河南王,遷於金城(今甘肅皋蘭縣西南)。是時,後秦、後涼、南涼皆新立,勢強,發展不易。乾歸繼國仁政策,徵服鮮卑雜部,深固根本。太元十九年,擊滅氐王楊定,盡收隴西之地,自稱秦王。史稱西秦。北敗後涼,西伐吐榖渾,一時國勢頗強。隆安四年(400年),姚興來伐,乾歸大敗,奔於南涼,尋復東歸於姚興,數隨徵伐。義熙元年(405年),再自長安歸,西破吐榖渾,東攻仇池,國勢再振。翌年朝秦,姚興留之,而命其子熾磐領其部眾。熾磐勇果有謀略。義熙五年,熾磐剋枹罕(今甘肅省臨夏縣),乾歸逃歸,復稱秦王。時姚興為赫連勃勃所絆,不能緻討,乃授乾歸為河州牧,河南王。乾歸遂又稱藩。義熙八年六月,為乞伏公府所弑。熾磐討公府,走之,熾磐繼立。義熙十年,聞南涼禿發傉檀伐乙弗(《通典》:乙弗在吐榖渾北,有眾萬餘落,風俗與吐榖渾同。震按乙弗在今青海樂都縣青海間),乃乘虛襲南涼都城樂都(青海今縣),遂滅南涼。熾磐改稱秦王。此後五六年間,為西秦極盛時期。其疆域西至西平,東至隴坻,北距黃河,南服吐榖渾,有今甘肅西部,青海東部。及宋永初元年(420年),西北大局變化,東則赫連據長安,進逼隴右;西則濛遜並西涼,專力南伐。於是西秦環境轉入緊急之局勢。濛遜懼勢不敵,則聯閤勃勃以伐之。熾磐為對抗計,亦遣使聯魏伐夏。元嘉三年(426年),熾磐再攻廉川,勃勃遣將攻苑川(今甘肅榆中縣東北)、南安(今甘肅隴西縣東北)、湟河(今青海樂都縣東南)、西平(今青海西寜市),而魏師終不齣。於是西秦大敗,叛者四起。翌年,熾磐卒,子慕末立。濛遜屢來侵,吐榖渾亦為患。元嘉七年,慕末東奔南安,明年,降於夏,被殺。西秦遂亡。西秦曆四主,共四十七年。
(十三)前涼——涼州土田肥美,形勢鬥絕,進可窺隴坻,苞河湟,退可閉關自守,實中國西北奧區也。西晉既亡,中原殘餘勢力皆盡,涼州張軌獨賴地遠勢險獲存。張軌安定烏氏人,好學明經,與皇甫謐友善,官至散騎常侍。永寜元年(301年)八王之亂,國傢多故,軌欲擇地自保,乃求為涼州刺史。既到任,平定盜賊,擊獲鮮卑雜部十餘萬,威震西土。建興二年(314年)軌卒,子實繼任。迨東晉都建業,東西勢不相接,涼州遂成獨立狀態。建興三年(315年)實卒,弟茂立,南取隴西、南安,更置秦州。太寜初,逼於劉曜,稱藩於前趙,以圖自存。翌年茂卒,實子駿立。駿勤修庶政,民富兵強,乃遣將西伐龜茲、鄯善、南疆諸國,皆朝姑臧。永和三年,駿將其地分為涼、河、沙三州,自稱假涼王。翌年駿卒,子重華立,國勢轉弱。永和九年十月,重華卒,子曜靈立。十二月,重華庶兄張祚,廢曜靈自立。又二年,河州(甘肅臨夏縣)刺史張瓘,與驍騎將軍宋混兄弟閤力討祚,殺之。推立曜靈弟玄靚。興寜元年(363年)玄靚叔父天锡殺玄靚自立。天锡荒淫,太元元年(376年)後秦將苟萇伐之,天锡齣降,前涼亡。前涼曆九主,共七十五年。
(十四)後涼——呂光,略陽氐人,父婆樓,佐命苻堅,官至太尉。光以纔武為秦名將。太元八年(383年),堅遣光將兵八萬伐西域,翌年大破西域諸國兵,王侯降者三十餘國。太元十年,光聞秦亂,率眾東歸,秦涼州刺史梁熙遣兵拒之於酒泉,光擊破之,遂下姑臧,執熙。光自為涼州刺史。翌年知苻堅已死,乃改稱涼州牧、酒泉公,繼稱三河王。至太元二十一年(396年)稱天王,國號涼。史稱後涼。至隆安元年(397年)時,呂光已衰老,其國遂相繼分裂為南涼、北涼、西涼(見後)。隆安三年,呂光卒,子纂立。隆安五年,呂超弑纂,而立其兄隆。元興二年(403年),南北涼共齣兵攻後涼,後秦徵呂超入侍,遣齊難將兵迎之,隆齣降,後涼遂亡。後涼曆三主,共十八年。
(十五)南涼——禿發氏與拓跋氏同宗,先世皆從漠北南遷。自西晉初樹機能亂,部眾中衰。至務丸曾孫烏孤,吞並鄰部,勢復振。築廉川堡(今青海西寜市東)都焉。時呂光衰老。隆安元年(397年),烏孤自稱大單於、西平王。攻取後涼金城(今蘭州市)、樂都(青海今縣)、湟河(西寜市東南)、澆河(青海貴德縣境)等五郡,遷治樂都,改稱武威王。隆安三年,烏孤卒,弟利祿孤立,遷治西平(今西寜市),稱藩於後秦,號河西王。元興元年(402年),利祿孤卒,弟傉檀立,還治樂都。是時,姚興新並姑臧,後秦之勢甚盛,傉檀謀順事之,以圖發展,乃去王號,遣使聘秦,又獻羊馬,姚興任以涼州刺史。義熙二年(406年)徙都姑臧,明年,與赫連勃勃戰於陽武下峽(今甘肅靖遠縣),大敗。又明年,姚興遣將來伐,傉檀擊破之,復稱涼王。此後數年,與姚興、濛遜為敵。雖曾敗後秦兵於姑臧,但至義熙六年(410年)伐濛遜,敗還,復遷都於樂都。其後復為濛遜所攻,質子請和。至義熙十年,傉檀討乙弗部,太子虎守樂都,為西秦熾磐所襲破,南涼亡。南涼曆三主,凡十九年。
(十六)北涼——北涼建國,由沮渠濛遜發其端。濛遜,張掖臨鬆盧水鬍人,世為豪帥。其先為匈奴左沮渠,以官為氏。隆安元年(397年),呂光伐乞伏乾歸,大敗,歸罪於濛遜叔父尚書羅仇,殺之。濛遜遂結盟諸部,起兵攻拔臨鬆郡(今甘肅張掖縣南)。鏇為呂纂所敗,逃入山中。濛遜從兄男成,同時起兵酒泉,推建康太守段業為州牧。濛遜鏇亦歸業,業以為鎮西將軍。翌年,濛遜攻拔西郡(今甘肅丹山縣東南),男成又取張掖,晉昌(今甘肅安西縣東)、敦煌(今縣)二郡亦降。段業遂據張掖為都城,自稱涼王。
段業,京兆人,儒素長者,威令不行,群下擅命。尤畏濛遜勇略,齣之為西安(張掖縣東南)太守。隆安四年,濛遜自西安襲擊段業,殺之,自稱涼州牧、張掖公。北涼遂入於濛遜之手。是時後秦漸衰,已無力控製西北。而濛遜據張掖,李暠據酒泉,傉檀據姑臧,三國地既相逼,人纔相當,於是相互攻侵,連兵不解。傉檀虛驕,好勇無謀;李暠文弱,保境自守,皆非濛遜敵手。最後四年之間(410年~413年),傉檀四伐北涼,皆敗,濛遜於義熙八年(412年)拔姑臧,傉檀遷還樂都。後二年樂都為西秦乞伏熾磐所陷,國亡。永初元年(420年),又滅西涼。鏇又與夏閤力滅西秦。北涼之勢,盛極一時。自魏太武滅夏後,與魏接境。元嘉八年(431年),濛遜稱藩於魏,魏封為涼王。元嘉十年,濛遜卒,子牧犍立。時魏方徵北燕,故魏涼和親八年之久。元嘉十六年,太武聞牧犍與西域諸國懷二,乃自將伐北涼,牧犍齣降,北涼遂亡。北涼曆二主,共三十八年。
(十七)西涼——李暠自言是李廣十二世孫,通經史,善文學。隆安元年(397年),為效榖令,有惠政。翌年,被推為敦煌太守。又明年,晉昌太守唐瑤反段業,移檄六郡,推暠為沙州刺史。暠遣兵東取涼興(今玉門縣西境),西取玉門以西諸城。義熙六年(405年),徙都酒泉,自稱秦涼二州牧。史稱西涼。義熙十三年(417年)暠卒,子歆立。永初六年,歆乘濛遜伐西秦,引兵襲張掖,為濛遜詐計所邀擊,敗死。歆弟恂入守敦煌。翌年,濛遜攻之,恂自殺,西涼遂亡。西涼曆三主,二十二年。
……

編輯推薦

《中國曆代戰爭史》由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錢穆、王雲五、陶希聖等史學大傢傾力襄助,一部空前權威的中國古代戰爭通史,兩岸軍方分發軍中將校閱讀的第一讀本,16年編纂,5年修訂,18巨冊,500萬言,800幅地圖,中國現代史上頂尖軍事專傢和史學名傢的集大成之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沒有時間看。有地圖很方便

評分

颱灣編寫,關注曆史的可看。

評分

最近沒有時間看。有地圖很方便

評分

魏晉風骨!!!大唐的氣勢在這段時間的血脈裏醞釀

評分

bbbbbbbbbbbbbbbbbbbbbb

評分

總體不錯

評分

總體不錯

評分

颱灣編寫,關注曆史的可看。

評分

總體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