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溯源集

伤寒溯源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钱潢 著,周宪宾,陈居伟 校
图书标签:
  • 伤寒
  • 中医
  • 中医药
  • 温病学
  • 传染病
  • 历史医学
  • 医史
  • 方剂学
  • 临床医学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2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9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伤寒论注十人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6
字数:2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伤寒溯源集》为清代名医钱潢撰著,是后世“按法类证”注释《伤寒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伤寒溯源集》共10卷。22篇。将仲景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列于六经之首,作为总纲。然后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排列六经,每经皆按先正治法,后变法的顺序编排,以法类证统方,对各篇原文详予注释。每方均有方论、析义、辨误、论治,务使读者能明立法之意、用药之因,从中领悟仲景理法制方之妙,体现了钱氏“以法类证统方”的治伤寒的学术特点。书末“附录”,列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论”、“动气臆说”、“铢两升合古今不同辨论”、“权量考”、“大斗大两”、“长沙无朱雀汤说”等六篇短文,体现了钱氏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作者简介

钱潢,清代医家,字天来,虞山(今江苏常熟附近)人。中年时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遂立志习医,尊崇《内经》、《伤寒论》,精研不辍,曾注《素问》若干篇,而尤邃于仲景伤寒之学。钱氏认为张仲景之方,后世无能逾越其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等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提倡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穷源溯流。于是,钱氏“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灵》、《素》,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于晚年撰成《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共十卷,二十二篇,将传世《伤寒论》条文重予编订,按法类证详加诠解,且多有创见。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重要影响,是后世“按法类证”注释《伤寒论》的重要代表著作。

目录


自序
凡例

卷之一
阴阳发病六经统论
太阳经纲领
太阳上中下三篇总脉总证
太阳上篇
中风证治第一
中风正治
桂枝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太阳坏病
中风失治
五苓散
中风火劫
桂枝加桂汤
中风误吐
中风误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新加汤
汗下颠倒
干姜附子汤
中风误下
葛根黄连黄芩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人参汤
中风蓄血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卷之二
太阳中篇
伤寒证治第二
伤寒正治
麻黄汤
伤寒失治
炙甘草汤
伤寒禁汗
伤寒误汗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桂枝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伤寒误下
栀子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蓄血
抵当丸

卷之三
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结胸心下痞发源总论
结胸证治第三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文蛤散
白散
心下痞证治第四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旋覆代赭石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十枣汤
瓜蒂散
附脏结第五
脏结结胸辨论

卷之四
太阳下篇
风寒两伤营卫证治第六
风寒并感证治
大青龙汤
真武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小建中汤
风寒火劫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下水气
小青龙汤
证象阳旦
……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精彩书摘

术性燥湿扶土制水,使脾气健而足以散精,胃气强而津液自运。李时珍云:术除膀胱之湿,则气得周流。又云: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洁古又云:淡为天之阳,阳当上行,何以反利水而泻下?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不离阳之体,故人手太阳。猪苓淡渗,令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不入补药耳。泽泻气平而味甘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渗去其湿,热亦随去,而土得令清气上行,使天气清爽。愚按阳中之阴者,天气也,人身之肺气也。唯其地有阳气上升,然后天有阴气下降,天气下降,然后有雨霈露零之妙,所以诸利小便之药,皆气味轻薄而上行于肺,至肺气下行而小便渗利,故肺为水之化源也。世人不知气交升降之义,但日水出高原,仅以肺为化源,浅矣。《邵子皇极经世》之《远取诸物篇》云:羽族八窍,以无肺之一脏,故无小便也。桂性辛热而下行,入肾而走命门。膀胱者,肾之腑也。经云: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前言/序言

  学苑出版社已将影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代御医薛福长批阅句读)刊行于世,今又将《伤寒论注十人书》出版,此实为中医学界之兴事也。余不才,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任教二十余年,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对医圣之书略晓一二,受益颇多。值此之际,不揣冒昧,赘言几句,与同道共勉。
  《尚书》言: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余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言医之大道也。后世学者将此三书尊为中医学之经典,崇仲景谓医圣,恰当至极也。仲景在其大论中,创六经辨证之法,将疾病系统化分类定位:总摄八纲,寓卫气营血及脏腑经络辨证之端倪以定性;撰用《黄帝内经》之理、《神农本草经》之药用,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大论中有方百一十三首(佚一方,实存百一十二首),剂型上有汤、丸、散等之分,方药上有随证加减变化之异,兼详明煎服方法及治禁,实为方书之祖。
《伤寒溯源集》简介 《伤寒溯源集》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究和梳理伤寒学说源流与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单纯的伤寒病症诊疗手册,而是着眼于历史维度,追溯伤寒学说的起源、演变,剖析其理论基础的形成,并考察其在历代医家手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 溯源而上:探寻伤寒学说的古老根基 本书的首要篇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回到伤寒学说的萌芽时期。我们将在古代文献中搜寻零散的记载,考证早期医家对于“伤寒”概念的认知,以及彼时人们对疾病传播、病因病机的初步理解。这部分内容将聚焦于《黄帝内经》、《难经》等早期经典,分析其中与伤寒相关的论述,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早期医学认识。我们将详细梳理《内经》中关于“六淫”、“疫气”、“邪气”、“正气”等重要概念,阐释其与伤寒病理的早期联系。同时,也会关注《难经》中对“伤寒”辨证的早期探索,如“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邪,有热病,有中暑”等论述,分析其对后世伤寒理论的奠基作用。 二、 奠基立说:仲景伤寒理论的时代意义 张仲景的《伤寒论》无疑是伤寒学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本书将投入大量笔墨,对仲景的伤寒理论进行细致的考究。我们将深入剖析《伤寒论》的体系构建,包括其“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十二“证”与“方”的对应关系,以及“六经辨证”的独特方法论。本书不会止步于对《伤寒论》方证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发掘其理论的深刻内涵。我们将探讨仲景如何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传统理论融会贯通,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伤寒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体系。特别会分析“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自所代表的病理演变过程及其临床表现,以及“三阴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体现了疾病从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此外,本书还将对《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进行深入的药理分析和临床意义解读,探讨其配伍原则、君臣佐使的运用,以及不同方剂在治疗不同伤寒证候中的独特疗效。 三、 薪火相传:历代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在仲景之后,伤寒学说并未止步不前。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对历代医家在伤寒学说上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的梳理。我们将考察唐宋金元时期,如成无己、朱肱、李东垣、刘完素、张从正、张景岳、李时珍等医家对伤寒理论的贡献。我们会分析他们是如何解读和阐发仲景学说的,例如成无己的“证治集解”,朱肱的《活人书》,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如何影响了伤寒辨证,刘完素的“火热论”如何拓展了伤寒的治疗思路,张从正的“攻邪法”如何为伤寒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张景岳的“少火生气”与“壮火食气”如何深化了对阳气虚衰在伤寒中的作用的认识,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伤寒相关药物的系统整理。 四、 创新与演变:伤寒学说的现代视角 进入明清时期,伤寒学说进一步发展,涌现出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著名医家,他们提出的“温病学说”是对传统伤寒学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本书将重点分析温病学说的兴起,以及其与伤寒学说的异同,探讨温病学说如何弥补了传统伤寒理论在某些热性疾病治疗上的不足。我们会深入解析吴鞠通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分析其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其与六经辨证的联系与区别。同时,本书也会审视伤寒学说在近代以来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其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传承与转化,以及如何从中汲取智慧,服务于当代的健康需求。 五、 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深入分析与临床启示 《伤寒溯源集》力求在理论深度与临床实践之间搭建桥梁。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更会注重对具体医案的分析,探讨历代医家如何将伤寒理论应用于临床,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对经典医案的解读,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伤寒理论的运用,以及不同学派在临床实践中的差异。本书还将关注一些重要的伤寒学派,如“伤寒大家”的学说,分析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本书特色: 系统性: 全面梳理伤寒学说从起源、奠基到发展的完整历史链条。 深度性: 深入剖析关键理论,如六经辨证、三阴三阳传变、温病辨证等,挖掘其内在逻辑。 历史性: 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医家的贡献与思想演变,展现伤寒学说的时代印记。 实践性: 结合经典医案分析,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临床启示。 学术性: 严谨考证,文献详实,力求还原伤寒学说的真实面貌。 《伤寒溯源集》适合对中医理论,特别是伤寒学说感兴趣的读者、中医药研究者、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广大爱好者阅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对伤寒学说更为系统、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伤寒溯源集》真是个意外的惊喜!我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它,完全没想到会沉浸其中,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古老而智慧的世界。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厚重的学术著作,上来就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一点点地引导你走进“伤寒”的门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将看似繁复的理论梳理得井井有条。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措辞,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与身体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尝试去理解其中的运行规律。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给予的。我强力推荐给所有对传统医学感兴趣的朋友,即使你没有任何基础,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启迪。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那就是《伤寒溯源集》。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医学典籍,但事实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溯源”二字,作者并非简单地搬运前人的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去追溯这些结论的由来,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精妙的推演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的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探究,如何在纷繁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享受知识探索过程的乐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有好奇心,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无论你是否是医学专业人士,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宝贵财富。

评分

老实说,我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常听人说起“伤寒”,但总觉得那是离我生活很遥远的古老学问。直到我拿到这本《伤寒溯源集》,才发现我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或病症,而是试图去探究这些理论的根源,那些最本初的思考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你感受到知识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又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中演变和发展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深入剖析,那些具体的论证过程,让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深奥的医学术语,反而对它们产生了一种亲近感。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历史的巡礼,让我有机会去触碰那些智慧的火花,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你也曾对中医感到困惑,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

《伤寒溯源集》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作品。我常常在阅读一本书后,感觉自己收获了知识,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知识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像许多教材那样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识功底,让人由衷敬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和辨析,这让我有机会看到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那些曲折与演变。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中医的眼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将其视为一门僵化的学科,而是理解了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生命体。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盲目崇拜。它是一本真正能够启发思考,并且带来深刻体悟的书。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伤寒溯源集》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医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中医是玄之又玄的东西,离我太远,甚至有点神秘莫测。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那份理性与智慧的光辉。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答案的老师,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带你在知识的迷宫中探索,让你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的宝藏。他对一些基础概念的阐释,可以说是鞭辟入里,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逐渐领会其中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体会到了学术争鸣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中医遥不可及,反而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的。

评分

书很好,质量不错!

评分

医学经典,适合闲时翻翻

评分

医学经典,适合闲时翻翻

评分

本人觉得黄元御的书也不错,他和钱潢都是国学功底很深厚的大家,所谓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他们都是医易结合的大家,还有郑安钦

评分

本人觉得黄元御的书也不错,他和钱潢都是国学功底很深厚的大家,所谓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他们都是医易结合的大家,还有郑安钦

评分

不错 好书 我先买下再慢慢看 不错 好书 我先买下再慢慢看

评分

伤寒朔源集,研究伤寒论辅助参考书,很不错的

评分

不错 好书 我先买下再慢慢看 不错 好书 我先买下再慢慢看

评分

内容很好,非常值得细细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