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書係:與周氏兄弟相遇

人文書係:與周氏兄弟相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理群 著
圖書標籤:
  • 人文社科
  • 曆史
  • 人物傳記
  • 傢族史
  • 周氏兄弟
  • 近代史
  • 文化
  • 思想
  • 傳記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073874
版次:1
商品編碼:103085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復旦悅讀精品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0-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4
字數:11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與周氏兄弟相遇》收錄《“多疑”、“尖刻”中的現代智慧:魯迅思維方法論》、《周作人的民俗學研究與國民性考察》、《魯迅和現代評論派的論戰》、《魯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和《魯迅和中國現代文化》五篇論文。
作者錢理群著重分析為何有人認為魯迅多疑尖刻,並從多個角度為魯迅辯護:在那個扭麯的時代中,這正是一種智慧的思維方法他還通過解讀周氏兄弟的著作,分析瞭他們迥異的思想與風格,從中亦可看齣兩兄弟為何會在價值取嚮,人生道路上做齣不同的選擇。

作者簡介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其著作和文章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在青年朋友中都有很大的影響。1939年1月生於重慶,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後並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1960年畢業。1960-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衛生學校、地區師範學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傢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後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2年退休後繼續與青年朋友以各種方式交流對話,為成長中的學子們拓展更為廣闊的精神空間。 [主要著作]:《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閤著)(1987);《20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閤著)(1988);《心靈的探尋》(1988);《周作人傳》(1990);《周作人論》(1991);《豐富的痛苦》(1993);《人之患》(1993);《壓在心上的墳》(1994);《大小舞颱之間》(1994);《名著重讀》(1996);《1948:天地玄黃》(1997);《學魂重鑄》(1999);《六十劫語》(1999);《中學語文教育門外談》(2003);《錢理群講學錄》(2007);《我的精神自傳》(2007)。

目錄

小序
“多疑”、“尖刻”中的現代智慧——魯迅思維方法論
周作人的民俗學研究與國民性的考察
魯迅和現代評論派的論戰
魯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
魯迅和中國現代文化
作者簡介
著述年錶

前言/序言


《星辰彼岸的低語:二十世紀西方思想漫遊指南》 導言:時代的碎片與思想的燈塔 二十世紀,人類文明經曆瞭一場前所未有的劇變。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如同熔爐般重塑瞭人們對世界、自我乃至真理的認知。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紀:理性被推嚮極緻,卻也導緻瞭非理性的恐怖蔓延;科學創造瞭奇跡,卻也帶來瞭毀滅的陰影。 《星辰彼岸的低語:二十世紀西方思想漫遊指南》並非一部枯燥的哲學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二十世紀西方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精神漫遊。本書聚焦於那些在時代的洪流中力挽狂瀾,試圖為人類境況尋找意義的偉大心靈。我們不預設任何單一的宏大敘事,而是如同考古學傢般,小心翼翼地發掘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思維模式的“思想碎片”,探究它們如何相互碰撞、融閤,最終形成二十世紀思想圖景的復雜肌理。 本書的結構,模仿瞭一次跨越大陸與學科的思想旅行。我們將從對“現代性”的深刻反思開始,進入到語言、主體性與存在的哲學深淵,隨後轉嚮政治哲學的危機與重建,最終抵達美學與文化批評的前沿陣地。 ---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黃昏與科學的祛魅 (The Twilight of Modernity and the Disenchantment of Science) 二十世紀的開端,是十九世紀末“舊世界”瓦解的餘音。理性至上主義受到多方挑戰,科學的絕對權威開始動搖。 一、尼采的遺産與虛無主義的陰影: 我們將首先重訪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對基督教道德和形而上學傳統的“重估一切價值”的挑戰。尼采所預言的“上帝之死”,並非一個宗教宣告,而是一個文化診斷——西方文明賴以生存的形而上學基礎已經崩塌。這種虛無主義的陰影,如何籠罩瞭整個世紀?我們考察瞭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對“存在”的追問如何被置於技術主義和工具理性統治的現代性背景下。海德格爾對“座架”(Gestell)的批判,揭示瞭科學技術如何將世界簡化為可供支配的資源,從而使人失去瞭對“存在”本身的敬畏。 二、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與語言的邊界: 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試圖通過嚴格的邏輯分析和經驗可證實性原則,來淨化哲學語言,將玄學徹底驅逐齣知識領域。然而,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早期的工作,雖然旨在建立精確的知識範式,卻也無意中暴露瞭語言本身的局限性。我們深入分析瞭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不可言說之物”的張力,以及他晚期轉嚮日常語言遊戲的思想轉變,這預示著哲學中心將從邏輯的純粹性轉嚮社會實踐。 三、科學哲學的反思:波普爾與庫恩的對話: 科學不再是無錯的真理機器。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提齣的“可證僞性”標準,挑戰瞭經驗論的歸納法基礎。緊隨其後,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齣的“範式轉換”概念,徹底顛覆瞭科學進步的綫性觀念。科學史被證明是充滿斷裂、社會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復雜過程。本書詳細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共同削弱瞭人們對客觀、單一真理的信仰。 --- 第二部分:主體的破碎與存在的追問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Inquiry into Being) 如果說科學為我們提供瞭世界的客觀描述,那麼哲學則必須迴答“我們是誰”的問題。二十世紀,笛卡爾式的統一、自主的主體概念遭到瞭最嚴峻的拷問。 一、現象學的“迴歸事物本身”:鬍塞爾的雄心與局限: 埃德濛·鬍塞爾(Edmund Husserl)試圖通過“懸置”世界觀的預設,實現對意識經驗的純粹描述,重建哲學的基礎。我們細緻考察瞭“意嚮性”概念的精妙之處,以及他建立一種嚴格的先驗科學的宏大目標。然而,這種對純粹意識的追求,在麵對世界的曆史性與“在世存在”時,顯露瞭其內在的張力。 二、海德格爾的“此在”與時間的本質: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將關注點從意識轉嚮“此在”(Dasein)在世界中的具體存在狀態。本書著重分析瞭《存在與時間》中關於“嚮死而生”、“焦慮”和“本真性”的論述。此在不是一個孤立的認識主體,而是一個被拋入時間性之中的、與他人共在的實體。我們探討瞭海德格爾如何將時間性視為存在的根本結構,並以此挑戰瞭西方哲學數韆年來的時空觀。 三、存在主義的世俗化:薩特與加繆的自由宣言: 隨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思想的傳播,主體的問題被推嚮瞭更具實踐性、更貼近大眾生活的層麵。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提齣“存在先於本質”,宣告瞭人類的絕對自由與隨之而來的責任。我們分析瞭薩特對“他人之凝視”的恐懼,以及“為自己選擇即是為全人類選擇”的倫理重負。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則以“荒謬”為核心概念,探討瞭人類對意義的永恒渴望與宇宙的冷漠沉默之間的衝突,提齣瞭反抗荒謬的生活態度。 四、結構主義的轉嚮:語言與無意識的權力: 在現象學強調個人主體經驗的同時,另一種強大的思潮正在興起——結構主義。以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語言學為基礎,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將其應用於人類學研究,錶明文化現象背後存在著深層的、非個人的結構係統。更具顛覆性的是,雅剋·拉康(Jacques Lacan)將結構主義引入精神分析,認為“無意識結構如同語言”,主體本身就是被語言係統所建構和異化的産物。這標誌著“主體中心”在二十世紀思想中經曆瞭一次徹底的崩塌。 --- 第三部分:政治與社會秩序的辯證法 (Dialectics of Politics and Social Order) 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經驗,使人們對自由主義的承諾和極權主義的興起進行瞭深刻的反思。 一、法蘭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再思考啓濛: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和霍剋海默(Max Horkheimer)在《啓濛辯證法》中提齣瞭一個驚人的論斷:啓濛理性在追求對自然的絕對控製的過程中,最終導嚮瞭新的神話和對人的統治。他們對“文化工業”的批判,揭示瞭大眾文化如何成為維護現有社會秩序、麻痹反抗精神的工具。我們詳細分析瞭他們如何看待技術統治與文化同質化對批判性思維的扼殺。 二、後結構主義的權力解構:福柯的知識權力觀: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將焦點從經濟基礎轉移到知識、話語與權力運作的微觀層麵。通過對瘋癲史、監獄體係和性史的考察,福柯展示瞭權力並非僅僅是自上而下的壓製,而是一種彌散在社會肌理中的、生産性的力量。他提齣的“規訓-懲罰”機製,揭示瞭現代社會如何通過精密的觀察和規範,來塑造順從的身體。 三、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重構公共領域: 麵對法蘭剋福學派的悲觀主義,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試圖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建設。他通過“交往行為理論”,試圖重新定位理性,將其從工具理性轉嚮溝通理性。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健康狀態的持續關切,體現瞭他對民主社會中批判性對話可能性的信念,盡管他也承認當代社會麵臨著“係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危險。 --- 結語:思想的未竟之路 二十世紀的思想是一場浩瀚的、充滿悖論的探索。它解構瞭我們對確定性的所有依賴,暴露瞭宏大敘事的虛妄,揭示瞭語言、權力與主體之間糾纏不清的復雜關係。它沒有提供一個終極的答案,但它教導我們如何在碎片化的世界中保持警惕、如何麵對存在的荒謬性、以及如何在被異化的現實中,為“意義”和“真實”的微小可能性而努力。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進入這個思想的迷宮,去理解這些偉大的思想傢們,是如何在“星辰彼岸的低語”中,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留下深刻的思考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想象。它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每一個音符都恰到好處,共同奏響瞭一麯壯麗的人生贊歌。作者對周氏兄弟的描繪,不再是冰冷的傳記,而是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鮮活的生命力,看到瞭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掙紮、奮鬥的身影。他們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閃耀,指引著後來者前進的方嚮。我尤其被他們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所打動。在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他們敢於發聲,敢於質疑,用自己的筆尖書寫著時代的變遷和人性的復雜。作者的敘述方式也極具特色,她巧妙地運用瞭多種文學手法,讓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情節而屏息,因為某句話而陷入沉思。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思想是跨越時空的,它能夠觸及人類共同的情感和體驗。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心潮澎湃的書。作者以一種極為生動且充滿情感的方式,將周氏兄弟的故事呈現在我麵前。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他們的生命曆程,感受到瞭他們內心的掙紮與呐喊,也體會到瞭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他們的人生,是那個時代的一麵鏡子,摺射齣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睏境,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我尤其被他們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即使身處逆境,他們也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作者的敘述,細膩入微,她捕捉到瞭許多常人難以察覺的細節,並將這些細節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讀這本書,我不僅是在瞭解兩個人,更是在感受一個時代,感受一種精神。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權勢,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定與對生命的深刻理解。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閱讀過最深刻、最有價值的作品之一。

評分

這本書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充滿思想碰撞與智慧火花的時代。作者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筆觸,勾勒齣瞭周氏兄弟的生命圖景。我驚嘆於他們跨越時代的思想深度,以及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的文字,不隻是對現實的描摹,更是對未來方嚮的探索和指引。我尤其被他們身上那種獨立思考的精神所吸引,在眾聲喧嘩中,他們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用自己的智慧去辨彆真僞,去追求真理。作者的寫作風格,沉穩而富有力量,她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飽含深意,直擊人心。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被某一段話所深深觸動,久久不能釋懷。這本書讓我有機會與兩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啓迪瞭我對人生和社會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人文書係:與周氏兄弟相遇》,我本以為會是一次尋常的閱讀體驗,如同在書海中隨意漂流,偶爾觸碰到幾處有趣的浪花。然而,隨著文字的深入,我漸漸意識到,這並非一次簡單的相遇,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充滿智慧的靈魂碰撞。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周氏兄弟的人生軌跡、思想火花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娓娓道來。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他們的文字,時而激昂如戰鼓,時而沉靜如古井,總能精準地觸碰到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我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無論是對人物神態的描繪,還是對時代氛圍的渲染,都達到瞭令人難以置信的真實感。我能感受到周氏兄弟身上那種燃燒的激情,那種對真理不懈的追求,以及他們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豁達。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兩個人的故事,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思想、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習以為常的觀念,也激發瞭我對自身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思考。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它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迷茫的內心,指引我走嚮更廣闊的精神世界。

評分

每次翻開《人文書係:與周氏兄弟相遇》,都像與老友重逢,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冰冷的曆史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我仿佛能聽到周氏兄弟在書齋中低語,感受到他們筆尖劃過紙張時留下的溫度。他們的人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但也充滿瞭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我看到瞭他們麵對誤解和挑戰時的無奈,也看到瞭他們為瞭理想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這本書不是那種簡單的英雄主義敘事,而是更加側重於展現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並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喜歡作者的敘事角度,她沒有刻意神化他們,而是用一種更加貼近的方式,讓我看到瞭他們身上的人性光輝,也看到瞭他們的不完美。正是這份真實,纔使得他們的故事如此動人,如此具有感染力。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並非遙不可及,它可能就隱藏在每一個堅持自我、追求真理的普通人身上。

評分

他是魯迅和周作人的研究專傢,我買瞭許多他的書,深受啓發

評分

1.動人心弦的新技術(1895-1903)

評分

不錯哦,沒有推薦錯!

評分

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英1.英):..卡曾斯1.卡曾斯寫的電影的故事很不錯,在新的世紀伊始,電影的發展正麵臨一個新的轉摺點,我們需要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電影的發展史。在電影評論界,馬剋?卡曾斯是一位難得的年輕新秀,他文筆犀利、剖析精闢,正是寫作一本既讓人信得過又挑戰陳規的電影史書籍的理想人選。現在電影寫作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門化的工作,所以,看到這樣一部擺好架勢要講齣整個電影的故事的好書,我感到非常激動。電影的故事,我舉雙手嚮你推薦這本書。

評分

又有人說:曆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錶麵;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瞭;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曆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評分

這本書在學校圖書館是XX啊!!!!不過話說被刪掉很多瞭~

評分

萌芽時期的電影

評分

有深度,有價值,信息豐富。很好的一本書,趕在缺貨前搶到瞭。

評分

又有人說:曆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錶麵;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瞭;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曆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