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John Clayton Thomas),孙柏瑛 等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决策
  • 公民参与
  • 政治学
  • 公共管理
  • 政策分析
  • 民主政治
  • 社会治理
  • 公众意见
  • 参与式治理
  • 政府透明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63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83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政府治理与改革系列
外文名称: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143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公民参与操作指南。作者勾勒出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展公民参与的策略途径,试图告诉读者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作者以言简意赅、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并使用大量的实证案例来说明、验证该模型的效度。

作者简介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是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与城市管理研究学院的教授、院长。他曾在几个城市事务管理和公共行政研究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包括1990年至1992年担任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协会主席,1994年担任美国行政学会下设国家会议的项目联合主席。他的主要著作为《在市民与城市之间》和《转型中的大城市政治》。

精彩书评

   “对于那些期望将公民放在首位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来说。该书提供了一套不可估量的公民参与的策略与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个地方民主复兴的场景。”
   ——罗伯特·B·登哈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该书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是一个极大的贡献。托马斯全方位地检视了公民参与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包括公民参与有哪

目录

第1章 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
1.1 新公民参与运动的缘起
1.2 公民参与中的难题
1.3 面对挑战

第2章 探索公民参与的实践途径
2.1 传统视角:与外界隔绝的管理者
2.2 新公共行政:将公民考虑进去
2.3 强烈的反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4 一个新的视角: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理论

第3章 公民参与的初始步骤
3.1 核心理论
3.2 一个决策的模型
3.3 政策问题的特点
3.4 有效决策模型的初始应用

第4章 界定相关公众
4.1 谁是相关公众?
4.2 相关公众之间的目标一致性
4.3 界定相关公众的技术方法
4.4 谁代表谁?
4.5 其他政府行动者的作用

第5章 与公众分享公共决策权力
5.1 完整的有效决策模型
5.2 与公民共同决策的三种途径
5.3 克服公民参与的障碍

第6章 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公民参与
6.1 关键公众接触法
6.2 由公民发起的接触
6.3 公民调查
6.4 新的通信技术
6.5 归纳比较

第7章 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目标的公民参与
7.1 公民会议
7.2 咨询委员会
7.3 斡旋调解
7.4 结论

第8章 构建政府与公民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
8.1 建立良好工作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
8.2 培养充分知情的公众
8.3 是否应当帮助公民团体?

第9章 公民参与的新形式
9.1 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
9.2 共同生产
9.3 志愿主义
9.4 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
9.5 保护公共利益的结构

第10章 公民参与和高效能的公共管理者
10.1 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10.2 公共管理者工作性质的变化
10.3 公民参与和民主价值
附录
附录A 检验和概括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附录B 公民参与的案例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由此带来的社会震荡可想而知,最终导致国会通过林登·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法案。该法案力图向贫困开战(War on Poverty),它设立了一系列联邦项目,直接以减缓低收入者贫困,特别是美国黑人贫困为目标。考虑到反贫困计划的实施不能再重蹈城市重建计划的覆辙,即不能通过强化平均主义政策又将城市重建计划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联邦政府官员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以法律性的语言要求在执行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必须“以项目实施地区的公民和公共服务的对象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引导可行性的公民参与行动(pubfic in-volvement)”(Judd,1979,pp.302-303)。伴随着这些新的法律用语的使用和推广,一个新的公民参与时代开始了。
正如我们最初了解到的那样,新公民参与运动或市民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与传统的公共参与存在着两个主要方面的区别:第一,在传统意义上,有关公民参与的作用和角色被限定在政策制定或决策上,而新的公民参与运动则更加强调公民对政策执行的参与,即公民不仅参与政策的制定,而且一旦政策被采纳,公民也参与政策的实际操作,进入公共项目的实际管理过程。第二,新公民参与运动一反传统公民参与中具有的精英主义倾向,如“蓝带式”(blue ribbon)一城市重建项目咨询委员会模式等,它扩展了相关参与的公民的范围,这个参与过程包括了那些低收入阶层的公民。在70年代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包容了公民组织。在这个时代,新型公民组织形成了,他们分别代表着消费者、环保主义者和广大公众来关注和讨论社会公共问题,如弱势群体和贫困者救助问题(Walker,1983)。对于这些公民组织而言,公民在参与联邦政府项目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承诺,即公民能够在那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政府项目决策上拥有影响力。
结果是,尽管向贫困开战项目的实施成效令人失望,因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分支项目要么被取消,要么处于破损不堪的状态,但是,扩大公民在政策执行中的参与作用,尤其是增强公民参与联邦政府项目实施的思想却日益兴旺起来。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公民参与在很多联邦政府项目运作中迅速展开。60年代末期,只有3l项联邦拨款项目实施了公民参与,而到1974年底,公民参与项目管理的数量超过60年代末的三倍,达到了100项。在其后的两年中,参与数量再度增长了50%,即另外55项联邦项目也吸纳了公民参与(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aamental Relations,1979)。

前言/序言

  在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的两股力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教育也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广大教师、学生、公务员急需贴近实践、具有实际操作性、能系统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材。我国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固然取决于多方面的努力,但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了解、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政府行政改革,致力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这同样需要了解、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无论从我国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还是从我国政府改革的实践层面,全面系统地引进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著作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出于上述几方面的考虑,我们组织翻译出版了这套《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为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当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1)经典教材系列。引进这一系列图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国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教育对教学参考及资料的需求。这个系列所选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简明通俗,涵盖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主要知识领域,内容涉及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公共政策、公共财政与预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行政的伦理学等。这些教材都是国外大学通用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教科书,多次再版,其作者皆为该领域最著名的教授,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多次获奖,享有极高的声誉。(2)公共管理实务系列。这一系列图书主要是针对实践中的公共管理者,目的是使公共管理者了解国外公共管理的知识、技术、方法,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内容涉及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如何开发管理技能、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标杆管理、绩效管理等。(3)政府治理与改革系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再造或改革成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热点和核心问题。这一系列选择了在这一领域极具影响的专家的著作,这些著作分析了政府再造的战略,向人们展示了政府治理的前景。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书具体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力求自然流畅,无AI痕迹,且字数充足: --- 书名:《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深刻而全面的视角,探究了现代社会治理中一个核心且日显重要的议题:公民如何有效地参与到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它并非仅仅罗列参与的模式或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公民参与的理论根基、历史演进、实践挑战以及其对民主社会健康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公民参与的完整图景,从理念的形成到操作的落地,从理想的追求到现实的困境,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 在当今世界,政府的职能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治安与军事,渗透到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环境等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确保这些决策能够更贴近民意、更有效率、更具合法性,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公民参与,正是回应这一挑战的关键路径。它不仅仅是一种权利的伸张,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一种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动力。 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公民参与的哲学基础和政治学阐释。我们追溯了古希腊城邦民主的萌芽,探讨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的演变,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一步步塑造了现代代议制民主下的公民参与理念。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学者对于公民参与的定义、目的和程度的界定,例如约翰·杜威的“共同利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以及卡罗尔·佩特曼对参与的阶层分析等。这些理论的梳理,为理解公民参与的深层逻辑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读者将在此章节中,体会到公民参与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必然产物。 随后,本书转向对公民参与的实践形态及其历史变迁的考察。我们考察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推动公民参与方面的尝试,从早期的公民投票、请愿,到20世纪后出现的听证会、咨询委员会,再到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在线论坛、公民众筹等新型参与形式。书中并非简单地列举这些形式,而是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例如,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参与形式,我们会探讨其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又该如何被激活;对于新兴的参与形式,我们则会分析其带来的机遇与潜在的风险。这种对实践的细致描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公民参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认识到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本书的一个重要篇幅,是深入探讨了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功能与作用。我们认为,有效的公民参与能够极大地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公民作为政策的直接承受者,往往拥有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经验和信息,他们的意见能够弥补决策者可能存在的视野盲区,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决策更加接地气。其次,公民参与能够增强决策的合法性与社会接受度。当公民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他们会更理解决策的制定逻辑,也更容易认同和支持决策的执行,从而降低了社会阻力,提高了政策实施的效率。此外,公民参与更是促进公民社会发展、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公民能够学习沟通、协商、妥协的技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效能感,从而构建一个更具活力和韧性的公民社会。 然而,本书也毫不回避地触及了公民参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实践层面,我们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参与门槛过高、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热情不高、利益集团的操纵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例如,信息的不公开透明,使得公民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来形成有效的意见;繁琐的程序和高昂的成本,可能将许多普通公民排除在外;而一些精心设计的参与机制,也可能成为形式主义的道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书中将剖析这些挑战的根源,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例如如何加强信息公开,如何简化参与程序,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参与平台,如何防范和应对操纵等。 同时,本书也对公民参与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审慎的讨论。例如,过度或不当的公民参与,是否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的低效化、碎片化,甚至“多数人的暴政”?如何在保障多数人权利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体的意见?书中将引入相关的学术争论,并提供一些平衡各方利益、构建良性互动模式的思考方向。这部分的探讨,旨在提醒读者,公民参与并非万能药,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设计和引导。 在探讨了理论、实践、功能与挑战之后,本书进一步聚焦于如何构建和完善公民参与的有效机制。这包括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多重考量。例如,如何将公民参与纳入法治框架,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程序规范;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公民参与;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公民参与,提高其效率和影响力;如何加强对参与过程的监督与评估,确保其公平性和有效性。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公民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民提供有益的参考。 最后,本书将展望公民参与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数字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公民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将不断演变。网络虚拟空间的参与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境公民参与也可能成为新的焦点。本书将尝试预测这些趋势,并探讨它们对未来社会治理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公民参与将不断成熟,为构建一个更民主、更公正、更具活力的社会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是一部系统性、深刻性、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理解公民参与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对现实中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积极探索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适合所有关心公共事务、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读者。它将引导你跳出表面的喧嚣,深入思考公民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

用户评价

评分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扇门,引我进入一个充满活力和民主精神的领域。我一直对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公共事务上,普通人的声音能否真正被听到,并被纳入决策的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公民参与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能够成为制衡权力、提升政府效能的重要途径。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剖析一些理论模型,比如社群主义、多元主义等,并结合现实案例,说明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公民参与的力量。此外,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响应性的公共决策体系的建议,让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公民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并感受到自己的贡献是被珍视的。这种对社会进步的深入思考,是我对这本书的殷切期待。

评分

这本《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的书名,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普通民众,不畏繁琐,积极地走进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分析。或许会讲述某个小镇居民如何成功地通过集体行动,阻止了一个破坏环境的项目;又或者是某个城市居民如何通过参与城市规划会议,为自己的社区争取到了更好的公共设施。这类故事总是充满了力量,它们证明了普通人的力量,也激励着更多人去尝试。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案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沟通方式、以及法律保障,才使得公民的参与能够转化为切实的成果。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公民参与的“痛点”——例如,如何避免少数声音被放大,如何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以及如何应对那些阻碍公民参与的既得利益者。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相信本书的作者一定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

评分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行动的号召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为公共利益奔走呼号、积极发声的普通人,他们是这个社会最真实的肌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指导,告诉我们作为普通公民,在面对公共决策时,应该如何去行动,如何去组织,如何去争取。比如,如何才能有效地写信给民选代表?如何才能组织一场成功的请愿活动?又或者,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放大我们的声音,并推动政策的改变?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步骤、技巧,甚至是模板,让读者可以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当然,我也明白公民参与并非一帆风顺,书中也许会坦诚地揭示其中的困难与挫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这种务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将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实在是太引人遐想了。我一直对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公共领域,究竟是如何形成决策,又有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民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想象一下,在城市规划、社区管理、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如果普通市民的声音能够被更有效地听取和采纳,那将会带来多么显著的改变?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梳理公民参与的演变历程,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它可能会探讨一些经典的公民参与模式,比如听证会、民意调查、协商式民主等,并分析它们的优劣势。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公共决策的流程,找到参与的切入点,以及如何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确保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代表性,最终推动一个更民主、更负责任的社会。

评分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股涌动的力量,一种改变的可能性。我总觉得,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合唱。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揭示公民参与在提升决策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或许,书中会引用一些研究,用数据和事实来证明,当更多元的观点被纳入考量时,公共决策往往能更周全、更符合实际需求,也更能赢得民众的信赖。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层级的公民参与,例如,从基层社区的民主协商,到区域性的政策制定,再到全国性的公民运动,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又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参与平台的思考,让公民能够更便捷、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决策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的,昨天晚上定的,今天上午就送到了。很好,不错。

评分

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作为毕业论文参考!

评分

很棒啊,是正品,可以买的

评分

这个非常好用,认准的牌子!!!

评分

这几天看了[SM],感觉还不错,写的很实在,构思还算巧妙,使我收获蛮多的。[NRJJ]的也很给力,确实使人耳目一新,看下[SZ]就可以知道个大概,我建议大家买本仔细阅读下,想必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快递还挺给力的,如果包装的再好些就更好了,建议京东再爱惜些新书,保护的再干净些,会给大家留下更好的印象。

评分

专业课学习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