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放言录

改革放言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德平 著,阮宏波 编
图书标签:
  • 改革开放
  • 历史
  • 政治
  • 中国
  • 当代中国
  • 社会
  • 文化
  • 经济
  • 传记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7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41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改革放言录》汇集了胡德平同志近年来对改革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建议。主要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开放”、“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确保农村土地所有者权益”、“实施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故人交往回忆”以及“从文化历史角度论中国改革”等几个主要部分。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作者胡德平个人历史言行的真实记录。它真实记录了作者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工作、调研的真实情况。胡德平向来以独立思考、敢于说话著称,本书精选的这些文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理论性、可读性。

作者简介

  胡德平,湖南浏阳人。1942年11月生于延安。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先在部队农场锻炼,后任机械厂工人、博物馆保管员、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改革开放后,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人、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等职。曾任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十届全国人大常委。2008年3月起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瞭望》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等书。

目录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开放
二、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确保农村土地所有者权益
四、实施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五、故人交往回忆
六、从文化历史角度论中国改革
《风起云涌: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 一、 历史的回声:巨变前夜的社会肌理 在每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转折点,总有一些深沉的脉动在历史的幕布背后悄然酝酿。本书《风起云涌: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便试图捕捉和解析的,正是改革开放前夜,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孕育着巨大变革的中国社会。我们并非从宏大的政策文件出发,而是沉潜到时代的细微之处,去聆听普通中国人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生活的温度与质感。 那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在农村,集体化的浪潮虽然已经深入肌理,但个体经济的星星之火,依然在某些角落顽强地闪烁。土地的边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内部经济关系的微妙变化,都在悄悄地埋下变革的种子。我们通过对一些典型村落的细致观察,试图勾勒出那个时期农村社会结构的点滴变化。例如,家庭手工业的复苏,副业生产的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经济联系的新模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预示着生产关系的松动和新的经济活力的萌发。 在城市,计划经济的体制虽然依然强大,但体制内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以及人们对更有效率、更公平分配的渴望,也在悄然滋生。国有企业的运作模式,干部任命的机制,以及普通工人的工作状态,都充满了改革的张力。本书将聚焦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描绘他们如何在这种体制下安顿生活,又如何体会到体制的僵化与束缚。我们关注的是,在统一规划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个体追求和价值实现的空间?在统一的分配面前,是否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博弈? 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更是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来自现实的挑战和质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经验,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这种思想的活跃与碰撞,虽然未必以公开的姿态出现,但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情绪和走向。本书试图从文学作品、民间讨论、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中,捕捉这种思想的流变,描绘出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普通民众以及不同群体对未来社会的思考与期盼。 本书并非一部冷冰冰的社会学报告,而是力图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翔实的案例,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体生命的鲜活感融为一体。我们相信,理解一个伟大的时代,必须从理解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开始。那些在尘埃中闪光的细节,那些在沉默中涌动的力量,才是真正驱动历史前进的源泉。 二、 转型之痛:社会裂痕与结构性挑战 任何伟大的转型,都伴随着阵痛。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艰难前行。本书《风起云涌: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将深刻剖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由此产生的社会裂痕。 首先,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与松动。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农产品定价以及劳动力调配等一系列政策,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改革的触角开始触及这一根深蒂固的结构,但与此同时,新的矛盾也在滋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带来了城市管理的新难题;城市对农村的资源虹吸,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本书将通过分析农村人口的流动趋势、城市新移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城乡经济联系的新模式,来呈现这种二元结构在转型期的复杂演变。我们探讨的是,当传统的壁垒开始松动,新的社会群体如何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机会又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改革开放的核心在于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分配体系被打破,新的分配规则尚未完全建立。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社会收入分配的变化,分析不同群体在转型中的收益与损失。例如,早期抓住机遇的“个体户”,体制内的“改革先锋”,以及那些在转型中相对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心态变化,都折射出社会公平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不仅仅关注宏观的经济指标,更关注这些指标背后,个体命运的起伏与社会的心理感受。 再次,是社会阶层分化与身份认同的重塑。传统社会等级森严的结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开始瓦解,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掌握资本、技术、信息优势的群体,迅速崛起;而那些技能相对单一,缺乏资源的群体,则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这种阶层分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话语权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上。本书将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转型期身份认同的困境与重塑。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在新社会中的位置?他们对未来抱有怎样的期待?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如何演变?这些都是理解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关键。 此外,腐败问题在转型期也逐渐显现。资源配置的权力寻租,市场规则的不完善,都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本书将探讨腐败问题对社会公正、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信任造成的侵蚀。尽管这不是本书的唯一焦点,但它作为转型期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容忽视。 《风起云涌: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试图通过深入的社会学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这些社会裂痕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转型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在不断的探索、试错和修正中前行。 三、 变革的脉动: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的交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驱动它的,不仅是宏大的政策和经济指标,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命运。本书《风起云涌: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将目光聚焦于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适应与成长,以及这些个体命运如何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在农村,改革的春风吹开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门。土地的重新分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本书将描绘那些从集体劳作回归家庭经营的农民,他们如何从“大锅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关注那些勤劳肯干、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家庭,他们如何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成为乡村变革的先行者。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缺乏劳动力、缺乏技术、或者运气不佳,而面临新的困境。这种个体差异,反映了转型初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开始加速。分流、下岗、再就业,这些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书将讲述那些曾经在体制内有着稳定工作的工人,他们如何面对工作岗位的变动,如何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与出路。有的工人通过学习新技能,成功转型为个体经营者或进入新兴产业;有的则在生活的压力下苦苦挣扎。这些故事,构成了城市转型期社会结构调整的生动注脚。我们关注的是,在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价值。 知识分子的命运,在转型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从“知识就是力量”的呼唤,到市场经济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他们扮演的角色和获得的社会认同都在发生变化。本书将描绘一部分知识分子如何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或是在新的思想领域探索前沿。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坚守学术理想与适应现实需求的挑战。 而对于那些新崛起的群体,例如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摸爬滚打的个体工商户、早期下海的创业者,他们的经历更是那个时代变革最直接的体现。本书将呈现他们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如何在市场竞争中闯荡,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敢闯敢拼、精明务实的精神,正是转型期社会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为理解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本书试图捕捉那些潜藏在个体命运中的集体记忆。那些曾经的苦难与奋斗,那些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都构成了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当历史的车轮碾过,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们,他们的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本书将通过对这些个体故事的讲述,试图唤醒和传承这份集体记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并从中汲取经验与启示。 《风起云涌: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相信,最深刻的历史叙事,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通过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的描绘,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现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波澜壮阔,以及它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变革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改革放言录》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个人视角和经验充满了好奇。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不是一本宏大的史书,而是汇集了那些亲历改革进程的个体,用他们真实的笔触,记录下他们在那段特殊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期待能从中读到一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那些在改革浪潮中,普通人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或许会有某个企业家讲述他创业的艰辛,某个基层干部谈论他执行政策的体会,或者某个普通劳动者分享他生活变化的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还原改革的温度,展现改革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期待能通过这些个体叙事,更深刻地理解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迁,以及它对每一个个体命运的影响。

评分

读到《改革放言录》这个名字,我自然会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些关于打破旧秩序、拥抱新世界的激昂言论。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个时期复杂的思想交锋,那些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讨论。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鲜为人知的思想火花,或者是一些观点在当时所引发的巨大争议。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政策的记录,更是对思想解放过程的深刻洞察。比如,那些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以及关于对外开放的各种不同声音。我希望能看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思想是如何逐渐拓宽,人们的观念是如何逐渐转变的。是否书中会引用一些重要的文献,或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者、理论家的观点,来展现那个时期思想界的活力和创造力。

评分

在我看来,《改革放言录》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开放和探讨的精神。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是一部集结了对改革开放进行深刻反思和前瞻性思考的文集,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是资深实践者,就改革的各个方面发表真知灼见。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对过去改革经验的总结,对当前发展面临挑战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构想。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深化市场化改革,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或许还会涉及一些更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以及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和推进未来的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展现出一种不断向前、持续探索的改革精神。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改革放言录》时,内心涌现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未来的探寻。我预设的阅读体验,是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空气,那种既充满希望又伴随不确定性的复杂情绪。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不同层面的人物群像:有高瞻远瞩的决策者,他们如何在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领域做出决定;有敢于尝试的先行者,他们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有普通民众,他们如何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调整自己的生活,抓住新的机会,或者承受随之而来的阵痛。我希望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地方的试点经验,或者某个行业的转型故事,通过这些具体的细节,来折射出宏观政策的落地过程和实际效果。是那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最终汇聚成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巨大力量。我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开拓者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韧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人联想到宏大的历史叙事,那种在变革浪潮中激荡的思想火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深远影响。翻开书页,我本以为会是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详细阐述,或许会深入剖析那些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轨迹的关键决策,以及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博弈与权衡。我期待着能够读到关于市场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外资引入的策略与困境,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更进一步,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抓住机遇,又在迷雾中探索前行。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价格闯关的惊心动魄,或者股份制改造背后怎样的思辨?是否会触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草根力量,还是更侧重于高层决策的宏观视角?这些疑问在我阅读之前就已充满我的脑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一一解答,为我构建一个清晰而立体的改革图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回国以后,他的父亲蒋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乡,读《孟子》、《曾文正公(曾国藩)家书》这类的古书,叫他“补课”和“洗脑筋”,还叫他阅读《总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这类的书。

评分

很多观点,很多认识的形成,离不开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现在我基本上算退休了。我觉得接触的面更广了,能够真正把过去的东西整理出来,和更多的朋友交流,这个机会更宝贵。

评分

他上世纪80年代中去了苏联,因为他的爷爷辈是苏联华侨。去了第二天派出所来人说,我们知道你是某先生,请问你是哪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龄是几年?他回答说,我1969年参加工作,1973年入党。第二天,派出所的人又来了,他把表都填好。来的人说,你在中国是多少年工龄,在我们苏联也可算多少年工龄,我们一视同仁。你是1973年加入中共的,你愿意加入苏共,我们也算你1973年入党。现在你成为苏联公民了,你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马上去我们的学校学一年俄文,这个钱是国家负担;你要不去,那么第二个选择就是坐牢。

评分

蒋经国病逝以后,台湾成立了“蒋经国治丧委员会”,1月30日举行了遗体大殓仪式,后将遗体安放于桃园县大溪镇,准备将来运回大陆安葬。

评分

胡德平,湖南浏阳人。1942年11月生于延安。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先在部队农场锻炼,后任机械厂工人、博物馆保管员、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改革开放后,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人、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等职。曾任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评分

回看30年改革的历程,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感谢 胡德平

评分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评分

改革放言录 继《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后,胡德平先生新近推出《改革放言录》(人民出版社2013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第二个切割是把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尤其是他的文革理论同“毛泽东思想”“切割”:“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决议”以“三个阶段”总结共和国三十年历史,以“两个切割”评价毛泽东,为减少执政党内和社会上的争论分歧确起重要作用。但随时光流逝,原来被遮盖的问题开始显现。笔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选择》中写过:“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而应该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如期而至,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人们对现实弊病的“痛感”总是深于对过去的感受,尤其因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又产生了严重的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时,如何克服这些弊病、甚至思考中国向何处去时,那种变形的‘文革记忆’自然容易成为相当多一些人赞成的选项,并未因文革受到根本性损害的符号化的毛泽东,反过来成为为肯定、赞扬文革的权威资源与符号。于是,在某些地方重新出现以文革似的公然破坏法治、重新制造个人崇拜、高度集权的强人政治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时,竟不乏叫好者。有意制造的历史健忘症与现实问题的严峻性这二者间的‘互补’‘互动’,使文革悲剧重新发生的可能陡然而增。”“这时,问题的核心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如何选择自己的参照系。是深化改革,向前进入以制度制约权力为核心的政治改革之深水区,还是向后退,回到以“运动”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雷颐:《逃向苍天》,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5页)  面对这种局面,胡德平明确说:“不能用‘文革’的方法解决现有矛盾”,并对“决议”作了进一步分析。2011年8月,他在一次会议上的公开发言认为:“《决议》对我们党所犯的错误尽管说得很严肃,但是没有任何过头的话,只有说得不够的地方,很多地方说得是不够的!”“在党的一个文件中说,打倒刘少奇同志,‘四人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话让人觉得是在看《雍正演义》。他们是‘推波助澜’,那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呢?这都是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因此,这个《决议》没有过头的地方,只有说得不够,没到位的地方。”“《决议》说‘文革’中形成了反革命集团,形成了‘四人帮’集团,――在共产党最高领导层中还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这些方面的原因,《决议》起码说得不充分吧?” 他认为,“决议”的最大意义有两个方面,也是“两个底线”。一是“对‘文革’一定要持批判、根本否定的态度!这对我们今后的改革开放,回顾和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不管是什么原因,鼓吹‘文革’这种论调好像在‘复活’。有人留恋它;有人尽管不信‘文革’,但却利用‘文革’做文章。我觉得这个底线我们要守住!”另一个,“就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是否‘一分为二’,怎么就不能一分为二呢?” 他提醒人们:“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也说到了《决议》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水平啊,不能又翻一次,如果说这两个底线也弃而不守了,那么中国人也太没希望了吧?”(《改革放言录》,第76-84页) 中国人的希望,在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于稳步推进宪政法治的政治体制改革。“文革”的本质是对自由的否定,改革开放就其本质而言,应是自由的回归。为改革“放言”,仍是“为自由鸣炮”也,三十年来,一以贯之。2月版),前书主要是“思忆父亲”,后书则是将胡德平本人近三十年的文章、讲话和担任政协常委时的提案集中成书,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本人对改革的历史的回顾、现状的分析,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思考。

评分

在其主政台湾期间较重视本土人才,大量启用台湾本省籍官员,积极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执政晚年逐步开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报禁,以及实行“民意机构改革”等,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