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

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基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
  • 策略
  • 历史
  • 兵法
  • 古典
  • 战争
  • 智慧
  • 管理
  • 精装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847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224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军事典籍
  上起春秋,以战讲兵,兵家之大成;下讫五代,以兵论战,战例之典范
  明朝军神刘伯温传世巨作,影响后世六百年军事理论主线,全新超值精装典藏本,全新译注

内容简介

  《百战奇略》是一部专门以阐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要特色的古代军事论著,为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大明军师的刘基著,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继承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典兵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战争实践经验所综述和总结的内容丰富的军事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研究战争的思想方法,不仅对宋以后军事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今天研究现代战争规律及其指导原则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它采用以单音词设条立目的编纂体例,以古代兵法为立论依据、以古代战例为论证事例的论史结合、正反对比的著述方式,是现存古代兵书早的,在我国军事学术发展史上起着发凡启例的重要作用。
  本书为精装典藏本,经过全新译注,超值放送,是收藏、研究、礼品之佳品。

目录

卷一
一 计战……………………………………………………(2)
二 谋战……………………………………………………(6)
三 间战……………………………………………………(9)
四 选战……………………………………………………(12)
五 步战……………………………………………………(15)
六 骑战……………………………………………………(19)
七 舟战……………………………………………………(23)
八 车战……………………………………………………(24)
九 信战……………………………………………………(27)
十 教战……………………………………………………(30)
卷二
十一 众战……………………………………………………(34)
十二 寡战……………………………………………………(36)
十三 爱战……………………………………………………(39)
十四 威战……………………………………………………(41)
十五 赏战……………………………………………………(46)
十六 罚战……………………………………………………(47)
十七 主战……………………………………………………(49)
十八 客战……………………………………………………(52)
十九 强战……………………………………………………(55)
二十 弱战……………………………………………………(58)
卷三
二十一 骄战……………………………………………………(62)
二十二 交战……………………………………………………(66)
二十三 形战……………………………………………………(68)
二十四 势战……………………………………………………(70)
二十五 昼战……………………………………………………(74)
二十六 夜战……………………………………………………(76)
二十七 备战……………………………………………………(77)
二十八 粮战……………………………………………………(79)
二十九 导战……………………………………………………(81)
三 十 知战……………………………………………………(83)
卷四
三十一 斥战……………………………………………………(88)
三十二 泽战……………………………………………………(90)
三十三 争战……………………………………………………(93)
三十四 地战……………………………………………………(95)
三十五 山战……………………………………………………(98)
三十六 谷战……………………………………………………(101)
三十七 攻战……………………………………………………(102)
三十八 守战……………………………………………………(105)
三十九 先战……………………………………………………(108)
四 十 后战……………………………………………………(109)
卷五
四十一 奇战……………………………………………………(114)
四十二 正战……………………………………………………(118)
四十三 虚战……………………………………………………(120)
四十四 实战……………………………………………………(122)
四十五 轻战……………………………………………………(124)
四十六 重战……………………………………………………(126)
四十七 利战……………………………………………………(129)
四十八 害战……………………………………………………(130)
四十九 安战……………………………………………………(133)
五 十 危战……………………………………………………(136)
卷六
五十一 死战……………………………………………………(142)
五十二 生战……………………………………………………(146)
五十三 饥战……………………………………………………(147)
五十四 饱战……………………………………………………(149)
五十五 劳战……………………………………………………(151)
五十六 佚战……………………………………………………(153)
五十七 胜战……………………………………………………(155)
五十八 败战……………………………………………………(157)
五十九 进战……………………………………………………(159)
六 十 退战……………………………………………………(162)
卷七
六十一 挑战……………………………………………………(166)
六十二 致战……………………………………………………(168)
六十三 远战……………………………………………………(171)
六十四 近战……………………………………………………(173)
六十五 水战……………………………………………………(174)
六十六 火战……………………………………………………(177)
六十七 缓战……………………………………………………(179)
六十八 速战……………………………………………………(182)
六十九 整战……………………………………………………(184)
七 十 乱战……………………………………………………(186)
卷八
七十一 分战……………………………………………………(190)
七十二 合战……………………………………………………(192)
七十三 怒战……………………………………………………(194)
七十四 气战……………………………………………………(196)
七十五 逐战……………………………………………………(198)
七十六 归战……………………………………………………(200)
七十七 不战……………………………………………………(202)
七十八 必战……………………………………………………(203)
七十九 避战……………………………………………………(207)
八 十 围战……………………………………………………(209)
卷九
八十一 声战……………………………………………………(212)
八十二 和战……………………………………………………(214)
八十三 受战……………………………………………………(216)
八十四 降战……………………………………………………(218)
八十五 天战……………………………………………………(220)
八十六 人战……………………………………………………(222)
八十七 难战……………………………………………………(224)
八十八 易战……………………………………………………(227)
八十九 离战……………………………………………………(228)
九 十 饵战……………………………………………………(231)
卷十
九十一 疑战……………………………………………………(234)
九十二 穷战……………………………………………………(236)
九十三 风战……………………………………………………(238)
九十四 雪战……………………………………………………(240)
九十五 养战……………………………………………………(244)
九十六 畏战……………………………………………………(247)
九十七 书战……………………………………………………(249)
九十八 变战……………………………………………………(252)
九十九 好战……………………………………………………(255)
一 百 忘战……………………………………………………(257)

精彩书摘

  一计战
  【概述】
  《计战》是《百战奇略》的开宗首篇,它取义于《孙子兵法·计篇》,着重从战略高度阐述实地战争谋划对于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里的“计”与原文中的“计料”义同,是分析、判断情况的意思。战争是敌对双方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运用主观指导的一种以武力解决胜负的斗争活动。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并根据这种客观实际,制订出正确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只有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较多地打胜仗。本篇能够认识
  到这一点,并且进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的道理,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
  本篇所举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讨论天下大势而传为历史佳话的《隆中对》,乃是我国古代战争谋划发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当时,诸葛亮依据对曹操、刘备、孙权三方以及刘表、刘璋等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诸种条件的精辟分析,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总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发展,夺取荆、益二州以建立稳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加强实力;然后待条件成熟时,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夺取中原,统一中国。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稳健而又有进取精神的战略构想。刘备后来虽因条件所限而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计划,但他的确是依据诸葛亮“联孙抗曹”的战略谋划,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足鼎立者之一。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①汉末,刘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计于诸葛亮④。亮曰:“自董卓⑤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⑥比于袁绍⑦,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⑧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⑨据有江东⑩,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阜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注释】
  ①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
  ②刘先主:即三国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东汉远支皇族,字玄德。谥昭烈皇帝,史称“先主”。
  ③新野:诸本皆作“襄阳”,与史载相违,今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校改。
  ④诸葛亮: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字孔明。
  ⑤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汉灵帝时,任并州牧。灵帝死后,他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后为司徒王允等人设计所杀。
  ⑥曹操:(155—220)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
  ⑦袁绍:东汉末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字本初。
  ⑧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这里指汉献帝刘协。
  ⑨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字仲谋。
  ⑩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岸地区为江东。
  三世:指孙坚(孙权父)、孙策(孙权兄)、孙权三世。
  荆州:汉武帝时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一部分地区。东汉沿袭西汉地域,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
  汉、沔(miǎn):即今之汉水。古时,汉水有二源,北源为沔水,西源称汉水。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带,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其地辖今江苏、浙江地区。
  巴、蜀:即巴郡、蜀郡,辖境为当今四川地区。
  其主:指荆州统治者刘表。
  益州:汉武帝时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全境以及云南、甘肃、湖北、贵州部分地区。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刘璋: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的后代,字季玉,继其父职为益州牧。后刘备率军入川,刘璋出降。
  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览:通“揽”,采摘、收取的意思。
  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
  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宛、洛:即今河南南阳、洛阳地区。
  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因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众慰劳所爱戴军队时用以犒献的酒饭食物。
  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一般将战略谋划放在第一位。在尚未开战之前,首先要判明将帅贤明愚钝,敌人力量的强大与弱小,兵员数量的多少,战区地形的险峻和平坦,粮草的供应是否充足。只要把敌我双方这些基本情况都了解清楚,然后再出兵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恰如《孙子兵法》所说:“高明的将帅在指导作战时都会有一套很好的法则:判断敌军的实际情况,研究作战取胜的策略,对作战地形和道路远近进行详细的考察。”
  东汉末年,刘备屯兵新野时,曾经三次亲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向他请教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说:“自从董卓进京专权以来,豪杰之士纷纷起兵,称雄一方,因此地跨州郡的割据者一时之间数不胜数。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实力弱小。但是曹操终能战胜了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时的便利,也是谋划正确的结果啊。现在曹操已经拥兵百万,挟制皇帝向四方诸侯发号施令,实在不能够直接和他较量。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有江东,统治时间历经三世,地形险要,民心归附,贤能的人都愿意辅佐他,可以作为今后的盟友,而不可以图谋。荆州北方有汉水、沔水作为屏障;南方临海,资源非常丰富;东连吴郡、会稽郡;西边通往巴郡、蜀郡。真是一个适合用兵的要地啊,但荆州太守刘表却不能守住它。这或许就是上天赠送给将军的,你有意于占据此地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广袤肥沃,物产丰盈,天然富饶,高祖就是依托这里而成就了汉室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在北边虎视眈眈。虽然益州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刘璋不知爱惜民力,有才能的人都对他很失望,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你是大汉皇室之后,信义广播四海,并且广募天下英豪,求贤若渴。如果将军占领荆、益二州,占据险要的地势,对西边和南边的少数民族都友好相处,对外和孙权结盟,对内励精图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你就可以乘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驻扎在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地区挺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兵马北上,行军途中所过州县的百姓,有谁不敢争先恐后地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呢?如果真能做到这些,那么,将军一统天下的大业就能够成功,汉朝统治也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非常高兴:“说得太好了!”刘备后来为兴复汉室所采取的策略,果然是根据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
  二谋战
  【概述】
  本篇以《谋战》为题,旨在阐述如何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本篇引自孙子“上兵伐谋”一语,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换言之,也就是运用谋略打破敌人的战争企图,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孙子所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说不以兵力直接与敌人交战而又能够战胜敌人。可以认为,这是孙子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但是,必须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力量上处于优势,形势非常有利,并且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主观指导,才有可能不经流血牺牲而达成“全胜”这一理想目标。
  春秋时晋平公为了进攻齐国,先派范昭考察齐国政情。齐相晏婴运用其智谋于宴饮之间挫败了范昭的多次挑衅,从而阻止了晋国即将攻齐的战争图谋。这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例证。晋国之所以打消进攻齐国的战争企图,固然是晏婴以其聪明才智和计谋挫败晋使范昭肆意挑衅的结果,但也不能不看到,齐国自桓公开创的霸主地位,虽然到了景公时期已经丧失,但齐国仍不失为中原大国之一。晋平公要发动攻齐战争,对此是不能不有所顾忌的。这也正是他首先派人考察齐国政情,尔后决定进攻与否的根本原因。
  【原文】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
  春秋时,晋平公②欲伐齐,使范昭③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④觞⑤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范昭已饮,晏子⑦彻⑧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⑨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⑩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观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得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注释】
  ①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②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悼公之子,姬姓,名彪,前557年到前532年在位。
  ③范昭:春秋晋国大夫。
  ④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庄公之弟,姜姓,名杵臼,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作动词,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ū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饮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
  ⑧彻:通“撤”。
  ⑨太师:同“大师”,中国古代乐官名。
  ⑩成周之乐:诸本皆作“成周公之乐”,与史载不符,故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成周之乐,谓周天子之乐曲。
  瞑臣:谓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晋国著名乐师师旷生而目盲,善辨声乐。齐国乐官太师以“瞑臣”自称,自谦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仲尼:即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这里指筵席。
  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

《兵之初》 第一章 启蒙 自古而今,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它如同烙印般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之上。从最初的部落冲突,到王朝的更迭兴衰,再到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兵法,作为驾驭战争、规避冲突、达成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真正能将兵法融会贯通,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智慧的,却寥寥无几。 《兵之初》,并非一本简单的兵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它的出现,并非为了教授读者如何挥刀弄箭,而是为了揭示隐藏在无数战役背后的深层逻辑。它探寻的,是从宏观的战略布局到微观的战术运用,再到将领的心理素质和军队的士气凝聚,一切与战争息息相关的要素。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知”的重视。在古代,信息不对称是常态,情报的获取与分析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作者并非空泛地强调“知己知彼”,而是深入剖析了“知”的内涵:如何通过侦察、刺探、舆论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意图、地形、气候,乃至人心向背。这种“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审慎细致的观察,需要从零散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最终构建出清晰的战场全景。 其次,《兵之初》着重阐述了“势”的运用。在战场上,单靠兵力优势往往不足以取胜。真正的胜者,懂得如何“造势”、“借势”、“用势”。“势”可以是对地形的巧妙利用,可以是对敌方弱点的精准打击,也可以是对战场时机的精准把握。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战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排兵布阵,创造有利于己方的态势,如何利用敌人的疏忽和骄傲,将不利局面转化为优势。这种对“势”的理解,已经超脱了单纯的军事技巧,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它要求将领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和预判能力,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找到那个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关键“势”。 再者,本书对于“道”的探讨,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里所说的“道”,并非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指战争的根本规律和指导原则。它包括了如何顺应天时地利,如何尊重客观规律,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以及如何在胜利之后,谋求长久的和平。作者认为,真正的军事家,不仅要懂作战,更要懂治国,懂民心,懂得如何通过战争来达成更宏大的政治目标。这种“道”,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作者希望引导读者去思考的,超越具体战术层面的深邃智慧。 《兵之初》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字字珠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只是用最直接、最精炼的语言,将兵法中最核心的道理呈现出来。每一章节的论述,都伴随着引人入胜的史料记载和深刻的分析,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战场,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战役是如何被谋划和执行的。 更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并非将古代兵法奉为圭臬,而是强调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在解读古籍的同时,也时常点拨读者,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的社会竞争中。无论是商业谈判、团队管理,还是个人生涯规划,书中蕴含的策略和思维方式,都能提供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兵法并非只属于战场,它是一种普适性的思维模型,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框架。 《兵之初》的每一页,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思考。它不鼓励好勇斗狠,而是倡导审慎决策。它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对这种“察”的探寻,便是《兵之初》的全部意义所在。 第二章 洞察 战争,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一场关于认知、博弈与选择的复杂系统。而《兵之初》,恰恰是从“洞察”这一源头出发,层层递进,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关于战争与智慧的宏大画卷。 “洞察”,在书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它首先指向的是对“敌我”双方的深度认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要深入到对方的战略意图、核心利益、军事部署、经济状况、社会稳定程度,乃至对方领导者的性格和决策模式。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生动地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如何成为致命的短板,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地弥补这种不对称。从古代的“谍影重重”,到现代的情报卫星,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始终是战争准备中的重中之重。 “洞察”的第二个层面,是对“环境”的理解。这里所谓的“环境”,并非仅仅指地理地形,还包括了天时(气候、季节)、人文(民心向背、文化习俗)、以及政治(盟友关系、国际舆论)等诸多因素。一个优秀的将领,绝不会孤立地看待战场,他会充分考虑所有可能影响战局的外部因素,并从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契机,规避不利的影响。本书在这一点上,尤为强调“顺势而为”,它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而是通过深刻的洞察,去发现和创造有利于己方的“势”。 “洞察”的第三个层面,是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很多时候,决策的失误并非源于对敌人的误判,而是源于对自身的盲目乐观或悲观。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它要求将领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要清楚自己的资源、能力和局限性。只有对自己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兵之初》在“洞察”的层面上,并没有给出僵化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它鼓励读者去提问,去质疑,去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它教导我们,不要满足于表面现象,要深入事物的本质。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具备筛选、辨别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关键。 本书对“兵之初”的解读,并非局限于军事领域。它所倡导的“洞察”能力,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商业竞争中,对市场趋势、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情绪、意图的深刻洞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个人成长中,对自己能力、兴趣、性格的清晰洞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兵之初》并非一本冷冰冰的理论书籍,它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洞察”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它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在行动之前,充分的认知与洞察,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缺乏洞察的行动,如同盲人摸象,注定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本书对“洞察”的强调,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观。它认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始于对世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需要的是耐心、细致、批判性思维,以及持续的学习和反思。它鼓励读者,成为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人。 《兵之初》之所以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正是因为它深刻地触及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最根本的求胜之道——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出明智决策的书。而这一切,都始于那第一缕叫做“洞察”的光芒。 第三章 谋略 当“洞察”为我们揭示了战场的全貌,提供了决策的基础后,便进入了“谋略”的阶段。《兵之初》将“谋略”视为战争艺术的核心,它并非单纯的战术堆砌,而是将军事、政治、经济、心理等多种要素巧妙结合,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战略目标。 本书对“谋略”的解读,首先体现在对“奇正相生”的深刻理解。作者认为,任何一场成功的战役,都离不开“奇”与“正”的有机结合。“正”,指的是正面交锋,光明磊落的部署与作战,它是战役的基础和稳定器。“奇”,则指出奇制胜,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袭、伏击、围点打援等策略,它是打破僵局、创造优势的利器。然而,这里的“奇”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正”的充分准备和对“敌”的精确分析之上。“奇”的运用,更在于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在心理和军事上给予敌人致命打击。 其次,“谋略”的精髓在于“以虚击实,以实击虚”。作者指出,战场上的“虚”与“实”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这里的“虚”,可能指敌人的佯攻,也可能是敌人防御薄弱的环节;“实”,则可能是我方的主力部队,也可能是敌人的重要补给线。高明的谋略家,能够通过虚张声势,将敌人的兵力引向虚处,从而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真正的攻击;或者,将计就计,利用敌人设下的“虚”来达成自己的“实”的目标。这种“虚实”的运用,考验着将领的判断力、预判力以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再者,《兵之初》着重强调了“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经典谋略的运用。这些谋略的核心,在于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敌人做出非最优化的反应。例如,“声东击西”,通过制造虚假的声势,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从而在真实的目标地点,轻松取得优势。而“围魏救赵”,则是通过威胁敌人的根本,迫使敌人撤兵回援,从而达到解围的目的。这些谋略的背后,都蕴含着对敌我双方心理和态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局势发展走向的精准预判。 本书的谋略论述,并非仅仅局限于军事层面的排兵布阵。它更延伸到了对“人心”的谋划。“兵者,诡道也”,这里的“诡”,并非贬义,而是指策略上的运用,它包括了如何利用敌人的恐惧、贪婪、骄傲等心理弱点,如何通过宣传、谣言等手段,瓦解敌人的士气,如何通过恩威并施,争取民心。作者认为,赢得人心,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兵之初》在谋略的论述上,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它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攻心为上”的道理。它并非鼓励好战,而是希望通过最少的冲突,达成最有利的结果。这种对“谋略”的理解,已经超脱了单纯的军事技巧,上升到了战略哲学的高度。 书中大量的历史案例,如同生动的教学演示,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理解谋略的原理,更能体会到这些谋略在实际运用中的精妙之处。从孙子兵法的“孙子十三篇”,到吴起的“吴子兵法”,再到尉缭子的“尉缭子”,本书将这些经典中的谋略思想融会贯通,并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兵之初》所倡导的“谋略”,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在商业谈判中,如何在不直接对抗的情况下,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在团队管理中,如何通过巧妙的激励和引导,激发团队的潜力?在个人发展中,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问题,都能在本书对“谋略”的解读中找到答案。 总而言之,《兵之初》所传达的“谋略”智慧,是一种高度的战略思维,一种对复杂局势的全局掌控,一种将各种资源巧妙整合,以达成最优结果的能力。它告诉我们,战争并非鲁莽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博弈,而“谋略”,正是这场博弈中最核心的制胜之道。 第四章 决胜 当“洞察”铺就了道路,“谋略”构筑了蓝图,最终便要走向“决胜”的时刻。《兵之初》并非简单地教导如何去“打”,而是深入解析了“如何才能赢得战争”,以及“如何才能在胜利之后,保持长久的稳定”。 “决胜”的第一要素,是“时”。时间,在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认为,适时的出兵,把握战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这需要将领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能够识别出敌人最脆弱的时机,以及我方最有优势的时机。例如,在敌人粮草不济、士气低落之时发起进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仓促出兵,不仅可能招致失败,更可能错失良机。 “决胜”的第二要素,是“力”。这里的“力”,并非仅仅指兵力数量,更包括了军队的士气、装备、训练水平、后勤保障等综合实力。作者强调,要“以众击寡”,并非简单地依靠人数优势,而是要通过精心的部署,将优势兵力集中于关键地段,从而在局部形成压倒性的力量。同时,要注重提升军队的士气,因为高昂的气势,能够极大地增强士兵的战斗力,使其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更强大的敌人。 “决胜”的第三要素,是“势”。在“洞察”和“谋略”的铺垫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它指的是战场上形成的有利于己方的有利态势,可能是地形的优势,可能是敌人的孤立,也可能是我方士气的压倒性优势。作者认为,真正的决胜者,懂得如何“造势”、“用势”,将这些有利的“势”转化为战场上的决定性优势。例如,通过诱敌深入,让敌人陷入不利地形,从而使其难以发挥其兵力优势。 《兵之初》在“决胜”的论述上,更加强调了“全局观”。它并非孤立地看待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战争进程,甚至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作者认为,真正的胜利,不仅在于击败敌人,更在于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本书对“决胜”的理解,也包含了“战后治理”。在取得军事胜利之后,如何安抚民心,如何恢复经济,如何处理战俘,如何与敌国建立新的关系,这些都是“决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一场不以和平为最终目的的战争,其胜利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兵之初》通过对无数古代战役的精辟分析,将“决胜”的要素,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等原则,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战场形势下,应该采取何种相应的决胜策略。 本书对“决胜”的论述,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告诉我们,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平,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真正的胜利,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智慧上的较量,是人心上的凝聚。 《兵之初》对“决胜”的解读,同样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商业竞争中,如何把握市场机遇,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应对危机,最终实现企业的成功?在个人生涯规划中,如何设定目标,如何付出努力,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问题,都能在本书对“决胜”的探讨中,找到智慧的火花。 总而言之,《兵之初》所揭示的“决胜”之道,是一种集洞察、谋略、力量、时机、全局观和战后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它告诉我们,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和果断执行的结果,而真正的“决胜”,不仅在于击败对手,更在于为更长远的和平与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兵之初》,并非一本简单的兵书,它是一部关于智慧的经典。它将古老的兵法智慧,与对人性、社会、以及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从“启蒙”的认知,到“洞察”的深入,再到“谋略”的运用,最终抵达“决胜”的境界,本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如同层层递进的阶梯,引领着读者走向更高的智慧殿堂。 它所倡导的,并非鼓吹暴力,而是强调审慎、理性与远见。它所揭示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智慧,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时,做出更明智决策的力量。无论是身处战场,还是日常生活,抑或是商业竞争,《兵之初》都将是您手中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翻开《兵之初》,您将不仅仅读到战争的策略,更将领略到智者的风范,感悟到历史的厚重,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它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更是对人生深刻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宝典颇感兴趣,而这本《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其普适性之广,让我感到震惊。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竟意外地发现,那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它教会我如何洞察全局,如何预判形势,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清醒。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本《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真是让我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精装的工艺,纸张的选用,还有那细致入微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开扉页,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每一页的印刷都清晰锐利,文字跃然纸上,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智者在那古老的竹简上挥洒智慧。

评分

读《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启迪。它并非简单的军事战术堆砌,而是将“形”和“势”的辩证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虚实”的阐述,那不仅仅是兵家之术,更是人生处世的智慧。如何于无形处寻觅机会,如何于看似不利的局面中创造优势,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领悟,仿佛每一次都与作者进行了一场深层次的思想交流,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评分

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军事战略的书籍,但《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没有生硬的术语,没有枯燥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战略思想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概念之中。特别是关于“奇正相生”的论述,简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一味地刚猛,而是懂得如何以柔克刚,如何出奇制胜。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有策略。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的书籍爱好者来说,一本好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能够引发的深度思考以及带来的长久回味。《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陷入沉思,不断地将其中的道理与现实进行对照和印证。那种“顿悟”的感觉,是阅读的最大乐趣之一,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这样的时刻。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精炼的语言,揭示着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让我对“变”与“不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商品不错,快递给力,好评!

评分

东西很好,快递很快,内容很丰富,但是仍有很多丰富内容的地方。

评分

智慧的结晶,我觉得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这都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评分

书籍是正版的,挺不错!

评分

书到了还可以

评分

感觉这本书怎么说呢,刘伯温就是个掉书袋,没实质性内容。

评分

这个不错哼哼唧唧就回家家家户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