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谟自选集(纪念辑)

周祖谟自选集(纪念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祖谟 著
图书标签:
  • 周祖谟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 纪念集
  • 文化
  • 历史
  • 近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94289
版次:2
商品编码:103419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5
字数:43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自那一年开始,中国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这是伟大的30年,是改变中国的30年,是震惊世界的30年,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30年。
在哲学社会科学这30年的辉煌成就里,浸透着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专家呕心沥血的求索,也镌刻着寻着他们足迹的后来者追求真理的步伐。“学之大者, 国之重器”。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大者”潜心研究的成果,重新编辑出版以飨读者。为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一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奉献给读者。她以自选集的体例形式,每年推出一批,争取在几年内达到百种以上。《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将系统展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学者30年来的学思精华,展示他们的学术探索历程和风釆。 同时,为使这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更加丰富,编委会决定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中挑选符合体例的图书10种,编辑成《北京社科名家文库.纪念辑》,这将更完整地反映北京学人在学术风范和学术使命上的历史延续。

作者简介

周祖谟(1914—1995),字燕孙,北京人。著名中国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汉语史及古典文献学、 目录学、校勘学学者。1952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6年毕业后考入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助理员,并师从赵元任先生。1947年由北京大学校长聘任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兼任文科研究所秘书,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1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员。曾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等职。

目录

第1版自序
自 传
汉语发展的历史
汉字发展的历史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形体的发展过程
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
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的重要意义
汉语骈列的词语与四声
汉语成语概说
《诗经》古韵部谐声声旁表
古韵学顾江段孔四家书述评
汉字上古音东冬分部的问题
古音有上去二声说
两汉韵部略说
汉代的方言
四声别义创始之时代
魏晋音与齐梁音
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
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
《切韵》与吴音
唐五代韵书集存总述
唐五代的北方语音
敦煌变文与唐代语音
关于唐代方言中的四声读法
……
周祖谟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一 研究语言历史的重要意义
语言的历史跟民族文化的历史关系极为密切。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总是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的。过去研究历史的人不十分注意语言的发展和人民活动之间的关系,而研究语言历史的人又往往忽略了人民活动的历史,因此有些连带的问题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
研究语言的历史,一方面要探求语言历史发展的规律,用以说明现代语的现象和发展的趋向,并解决语言在使用上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丰富了普通语言学、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义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根据不同时期语言发展的情况来从文字语言上去理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活动的历史,包括从生产到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把历史语言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联系起来。特别是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文学艺术史。

前言/序言


周祖谟自选集(纪念辑):一部学海的星辰轨迹 这是一部凝结了中国语言学巨擘周祖谟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纪念性文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其毕生著作,而是经过精心遴选,旨在勾勒出周祖谟先生在汉语史、方言学、文字学等领域不懈探索的轨迹,展现其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本书的出版,既是对周祖谟先生卓越学术成就的致敬,也是为后学者提供一座理解中国语言学发展脉络的宝贵知识殿堂。 一、 汉语史研究的开创与奠基 周祖谟先生对汉语史的研究,是其学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精选的篇章,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自上古至近现代的演变历程。其中,关于上古汉语声韵的研究,尤为引人瞩目。周祖谟先生并非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是通过对大量古籍文献的细致考订,结合训诂学的智慧,大胆地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他对中古汉语的入声研究,更是对传统学说的重大突破,为揭示汉语音韵体系的演变规律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在词汇演变方面,本书收录的论文,将集中展现周祖谟先生如何通过梳理词语的源流,揭示其意义的变迁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他对于某些常用词语的考证,往往能追溯到其最本初的形态,并阐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丰富内涵。这种精细入微的考证,不仅是对词汇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生动注解。 在语法演变方面,周祖谟先生同样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深刻认识到,语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微妙的调整。本书中关于“虚字”演变的研究,便是其代表作之一。他详细分析了历代虚字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变化,揭示了汉语语法结构日益趋于简化的历史趋势,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史的研究内容,更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二、 方言学研究的恢弘画卷 方言,是汉语大家庭中最生动的组成部分。周祖谟先生深谙此道,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中国方言的调查与研究之中,为记录和保存这一宝贵的语言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所辑录的方言研究论文,将呈现一幅广阔而细腻的中国方言画卷。 首先,在方言划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周祖谟先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方言划分标准,而是结合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力求科学、准确地划分出汉语方言的区域。其对一些地区方言的深入考察,如对北方方言、吴语、粤语等的研究,往往能够揭示其内部的复杂性和演变规律,为中国方言学的体系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具体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方面,本书收录的篇章将展示周祖谟先生严谨细致的田野调查功底和精湛的分析能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方言中独特的语音现象,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记录和解释。对于方言词汇的研究,他不仅关注词语本身,更注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地域特色,使读者得以窥见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语法研究方面,他对某些方言特有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分析,更是展现了他对语言结构精妙之处的深刻理解。 周祖谟先生的方言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层面,而是致力于揭示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它们与标准语之间复杂的演变关系。他通过对大量方言材料的梳理,为理解汉语的内部多样性以及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 三、 文字学研究的古韵新声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周祖谟先生在文字学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本书中关于文字学研究的篇章,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汉字演变的漫长历史,感受古老文字的魅力。 在汉字源流的研究方面,周祖谟先生继承了传统学说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对甲骨文、金文、篆书等早期文字形态进行了深入的考释。他对于某些疑难字、生僻字的辨析,往往能够拨开迷雾,还原其字形、字义的本源。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领略先民的智慧。 在汉字结构与演变的研究方面,周祖谟先生对于汉字形体的分析,展现了他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深刻洞察。他对于形声字的分析,尤其独到,能够揭示其内部构造的精巧之处,以及声旁、形旁的演变过程。他对某些汉字的偏旁部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为理解汉字的书写规范和审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周祖谟先生还关注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与流传。他对某些碑刻、文献中的错字、异体字的考订,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文献功底,也为汉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校勘资料。他的文字学研究,将古老的汉字研究与现代的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 四、 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启迪 《周祖谟自选集(纪念辑)》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收录的学术成果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展现了周祖谟先生严谨治学、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他的研究,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准绳,不畏艰难,不尚空谈。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他能够沉下心来,细致考察,反复推敲,直至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本书的选辑,也充分体现了周祖谟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整体性认识。他并不将语言学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他善于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相结合,从而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对于年轻一代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入门与进阶指南。通过阅读周祖谟先生的著作,不仅可以学习到扎实的语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汲取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研究方法和深厚的学术情怀。他的学术思想,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后学者在语言学道路上的探索之路。 结语 《周祖谟自选集(纪念辑)》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以精选的篇章,勾勒出周祖谟先生在汉语史、方言学、文字学等领域所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它不仅是周祖谟先生学术生涯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海内外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扇了解周祖谟先生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绝佳窗口,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探索汉语奥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这不单单是某一个文学领域的精选,它更像是周祖谟先生整个学术生涯的心血提炼。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学自觉”的几次论述,他将这个概念放在中国文学史的长卷中进行考察,跳出了以往那种线性发展的论调,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新观点。这种颠覆性的思维,在一个看似已经被研究透彻的领域里,依然能挖掘出新的矿藏,这才是真正大家的气魄。而且,这本书在选篇时,似乎也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总括,也有针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治学之美。我尤其喜欢他引用古人诗句来佐证观点的方式,那些引用的部分,往往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构成论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显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传统、理解经典的独特视角,让人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根基。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周先生的某些论断,放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套选集,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阅读习惯的浮躁与浅薄。我尤其赞赏他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文学流派时的态度,他从不急于站队,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将各种观点的合理性一一剖析。例如,他对某一时期特定文人群体创作动机的解析,深入到社会结构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层面,远超出了单纯的文本细读。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让他的研究具有了难以撼动的深度。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页边距的留白,都透着一股精心设计的匠心,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舒适。这绝不是那种随便印刷的纪念品,而是真正对得起“自选集”三个字的重量级作品。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给予读者的回报,是数倍于此的智慧结晶。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籍整理,毕竟“周祖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究气。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这本书的编排很巧妙,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堆砌,而是似乎有意将那些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篇章放在了一起。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关于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章节,那几段文字简直就是一篇篇“如何阅读经典”的指南。他对待文本的态度是极其审慎的,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各种可能性都摊开来供读者审视,展现了一种大家风范。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原有的阅读视野。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古典文学就是翻古籍、查注释,但周先生的文字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研究,是需要注入强烈的时代关怀和批判精神的。他的分析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前人研究中的盲点,同时又不失对前人的尊重,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佳,行文之间,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笔尖与纸张摩擦时的沉稳声响。

评分

这部《周祖谟自选集(纪念辑)》的问世,无疑是当代文学评论界的一件大事。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位老先生的思想世界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漫步在知识的殿堂之中。书中的选篇,显然是经过精心遴选的,每一篇都像是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学术光芒。特别是他早期关于词律的探讨,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功夫,令人叹为观止。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格律的演变”的论述,他从最基础的平仄对仗讲起,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韵脚规则阐释得清晰明了,丝毫不拖泥带水,却又饱含学者的温情。这种风格,既有传统学问的严谨与厚重,又不失现代视野的开阔与包容。读罢掩卷,我深深感受到的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敬畏之心,以及作者穷尽一生去探寻其精微奥秘的执着。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它更像是一部指引后辈学人如何对待学问、如何传承经典的教科书。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随笔性的文字,它们像是给冰冷的学术论证注入了温暖的人性色彩,让人在敬佩之余,更能感受到一位真正学者的风采。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选集,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或许是它所传达出的一种“做学问”的姿态。在一些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当年面对学术难题时的挣扎、探索与最终的豁然开朗,这种过程性的记录,比最终的结论更具感染力。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学术成就,是日积月累的沉潜和对真理不懈的追逐。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梳理,尤其精彩,他总能抓住核心矛盾,将其清晰地呈现出来,像是一位高明的棋手,将复杂的棋局简化为关键的几步。读他的文字,如同享受一场思想上的饕餮盛宴,不仅有理论的饱满,更有文字的醇厚。这本书的选目,无疑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没有一篇是凑数的、可有可无的。它像是一部浓缩的精华版人生哲学,用文学研究的载体,承载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洞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典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