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 中国陶瓷精选,是令全世界叹为观止且独中国陶瓷收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个人收藏之一。大维德爵士以其对中国艺术终生不渝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历时四十载倾心集藏中国陶瓷,终使其收藏成为经典,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瓷媲美,甚至有所超。近一千七百件藏品涵括唐宋名窑精品、元朝瓷器典范以及明清两代巅峰之作,是中国各朝陶瓷艺术精品的标准,也是学习中国陶瓷史的范本。其收藏始于1914年,1950年全部捐赠给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以建立中国陶瓷学术研究体系,又于2009年集中陈列在全新的大英博物馆95号展厅,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持续展现中国陶瓷的永恒魅力。以上这些,都是本书必须出版的显而易见的理由,却鲜为国人所知。五年前我于伦敦求学时,第1次听闻大维德爵士并亲见其收藏时,为之震惊,并产生了强烈的意愿,要将这一海外收藏介绍回中国。而今几经波折,终于使其以精选中文版图录的形式在睽违百年后首次回归故里,而且得以使用诸多英文原版图录所没有的多角度高清照片,不胜欣喜。中国数千年文明为全人类贡献了无尽的艺术文化财富,其中值称颂者莫过于精美的中国陶瓷。这一盛誉不仅体现在CHINA这一名称上,也体现在过去一千多年中国陶瓷在全球航海史、贸易史和经济史中的重要地位上。中国创造了许多令西方世界疯狂数百年的艺术珍品,在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这种狂热的兴趣爱好始终和严谨的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国内对于陶瓷的系统性、学术化研究仅仅从20世纪初才开始,且有所中断。我们希望以这本《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精选》为“海外藏家与博物馆”系列的开端,逐步为国内藏家、学者、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们介绍精彩的海外中国文物瑰宝,以及它们的收藏、保存和研究情况,使其在当下新的时代环境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欣赏。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陶瓷史诗”,它不仅仅展示了中国陶瓷的精美,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陶瓷在中国历史、文化、经济乃至国际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品的选取,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书中对唐代长沙窑和唐三彩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瓷器上大胆的色彩运用和自由奔放的纹饰,充满了活力。而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地位,通过书中对那些集大成之作的展示,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那些精美的釉下彩、釉上彩,以及釉下彩与釉上彩结合的品种,都代表了当时中国陶瓷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陶瓷的认识,从“好看”上升到了“有深度”,我开始思考,这些瓷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它们在当时是如何流通的,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盛宴,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深深吸引。每一件器物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它们在漫长岁月中的故事。大维德爵士的收藏,其精妙程度让我叹为观止。那些釉色,有的如凝固的湖水般清澈,有的则像沉睡的火焰般炽热,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尤其是一些宋代瓷器,那种极简的造型,内敛的光泽,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会对着书页发呆,想象着工匠们是如何用双手塑造出如此完美的形态,又是如何捕捉到天地间的灵气,让泥土在烈火中升华,变成永恒的艺术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陶瓷,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辉煌的文明,一个充满智慧和匠心的民族。那些精美的插图,每一个角度都力求还原器物的真实美感,配合着翔实的文字介绍,让我仿佛置身于大英博物馆之中,亲手触摸这些珍贵的文物。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宝藏。我甚至觉得,仅凭这些图片,就已经足够让人沉醉其中,更何况还有那些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更是让人受益匪浅,对中国陶瓷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每次拿起它,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通过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展现了中国各个朝代在技术、审美和文化上的演变。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元青花,那种钴蓝色的浓郁和奔放,带着一股强烈的异域风情,却又有着中国瓷器特有的婉约和细腻,仿佛是将东西方的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中的每一件器物都经过精心挑选,品质极高,而且图文并茂,文字部分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和欣赏。我喜欢作者对于每一件器物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些关于窑口、关于工艺、关于使用场景的描述,都让这些冰冷的瓷器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仅仅是摆设,更是承载着历史信息和人类情感的载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寻宝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件件地挖掘出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陶瓷珍宝。而且,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16开的尺寸,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这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和用心。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你“读”得懂的中国陶瓷书。很多关于艺术的书籍,往往会显得高高在上,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不同,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陶瓷的魅力。书中的图片清晰美观,文字解读也深入浅出,能够让我们在欣赏精美瓷器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的解读,例如,那些宋代汝窑的“雨过天青”釉,那种内敛而温润的釉色,仿佛能够洗涤心灵。还有那些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精美的釉下彩和釉上彩,绚丽多彩,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陶瓷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它们也曾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陶瓷的认识,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条理,而且内容详实。它以一种非常有逻辑的方式,将大英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陶瓷精品进行分类和展示。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代表性瓷器,再到近现代的一些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而且,书中对每一件展品的介绍都非常到位,包括了器物的名称、年代、窑口、尺寸、材质、釉色、纹饰以及其重要意义等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瓷器之间差异的比较和分析,这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和辉煌。
评分对于一个痴迷于中国古董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圣经”。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尤其是大维德爵士的捐赠,其质量和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本书精选了其中的精华,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稀世珍品。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细节的呈现,例如器物的底部款识、釉面的开片、器身的修补痕迹等等,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鉴定线索。作者的解读也非常专业和到位,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每一件器物的价值和意义。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瓷器,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图片有多么精美,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严谨的研究视角,让我能够在这个领域里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便被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呈现方式所震撼。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顶级的文化机构,其收藏的中国陶瓷自然非同一般,而《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精选》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这些国之瑰宝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每一件展品的介绍都极为详尽,不仅包括了器物的形制、尺寸、釉色、纹饰等基本信息,更深入地探讨了其历史背景、工艺技术、文化意义以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高度关注,那些色彩斑斓、构图繁复的青花、斗彩、粉彩等品种,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常常在欣赏那些精美的纹饰时,被古人的巧思所折服,那些龙纹、凤纹、花鸟纹,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瓷器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符号。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重量和质感所打动。16开的精装设计,让整本书显得非常厚重和有分量,无论是作为藏书还是作为礼品,都显得格外体面。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令人惊艳的陶瓷图片。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拍摄,色彩还原度极高,能够清晰地展现出瓷器的釉色、纹饰和器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特写,例如釉面的光泽、器口的描金、底部的印款等等,这些细微之处都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瓷器的工艺和品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这些介绍不仅包含了瓷器的基本信息,还深入探讨了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我常常会在欣赏完图片后,再仔细阅读文字说明,这样能够让我对瓷器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陶瓷的书籍,但大多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浅显。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做得非常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陶瓷的魅力。书中的每一件展品,都配有高质量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我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他/她会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讲述器物背后的故事,例如,某个器物是如何被发现的,它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它在历史上扮演过怎样的角色。这些故事让冰冷的陶瓷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在欣赏其美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觉得,陶瓷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承载着人类的情感。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中国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信息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它以一种梳理和整合的方式,将大英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陶瓷精品集结成册,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书中的内容跨度很大,从早期陶器一直到近现代的瓷器,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和流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非常早期、非常稀有的陶瓷器物的展示,那些粗犷而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器物,让我看到了中国陶瓷艺术最初的萌芽和探索。而到了宋代,那种内敛、含蓄、追求意境的审美,通过那些素雅的青瓷、白瓷,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宋代理学思想相得益彰。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定价,它是一次与中华民族千年艺术对话的绝佳机会,让我感受到了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陶瓷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