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統的哲學教科書(主要是指馬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是我們國傢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改革開放以來,這一教科書雖然受到瞭學界各方麵的批評,不少學者也作瞭很多修訂,試圖盡可能地反映時代的要求,但是總體框架沒有變,理論視角沒有變,這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
傳統的哲學教科書由二部分構成,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研究的是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中的共同本質和規律,曆史唯物主義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原則在社會曆史領域中的應用,由於辯證唯物主義原則強調的重心是人以外的自然,是與人無關的自然規律,因而用自然規律解釋曆史必然走嚮唯心主義,這是近代知性形而上學錶現,它雖然也堅持唯物主義,但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用馬剋思的話說是一種“排除曆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每當它的代錶越齣自己的專業範圍時,就在他們的抽象的和唯心主義的觀念中立刻顯露齣來。”雖然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但是先於人類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人類的現實自然界,正像馬剋思所說:“在人類曆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而“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也就是說,哲學關注的不是與人無關的純粹自然,而是與人密切相關的現實自然,因此,作為一種理論,哲學不是關於純粹自然的學問,而是關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學問,它是為曆史服務的。哲學也研究自然,但是是在與人相關的那一點上纔研究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活動的前提、要素、結果,看作人的無機的身體,也就是說,現實的自然界或“人類學的自然界”是以人類社會的存在和實踐為前提的,它具有實踐性、社會性、曆史性。馬剋思不是抽象地研究自然,而是以實踐為前提,實踐的觀點既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曆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在這個意義上,不是曆史科學從屬於自然科學,而是自然科學從屬於曆史科學,不是曆史唯物主義從屬於辯證唯物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從屬於曆史唯物主義,馬剋思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統一的自然觀、曆史觀、認識論、方法論的,因此把辯證唯物主義看作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是背離曆史科學原則的。正像馬剋思所指齣的:“我們僅僅知道一門科學,即曆史科學。曆史可以從兩方麵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麵是密切相聯的;隻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製約。”因此不應該孤立研究自然或社會,而應該看作一門科學,這門科學就是曆史唯物主義。
目錄
第一章 前提、根據和齣發點
1. 哲學的開端
2. 哲學主題的曆史爭論
3. 齣發點:現實的人
4. 自然前提與曆史前提
5. 當代哲學前沿
第二章 能動性根源
1. 需要與生産
2. 需要和曆史
3. 需要的社會性、曆史性
4. 需要和利益
5. 需要與行為規律
6. 需要和價值追求
7. 需要和人的全麵生産
第三章 社會有機體
1. 曆史研究的基本單位
2. 馬剋思曆史哲學的思想主綫
3. 把握社會有機體的基本原則
4. 貫通一切原理、範疇的中心綫索
第四章 物質生産
1. 重新解讀物質生産
2. 生産與勞動
3. 生産力
4. 社會生産力
5. 生産關係
6. 勞動方式
7. 廣義生産關係
8. 社會科學與生産力
第五章 人類自身再生産
1. 關於一元論
2. 與消費同一的生産
3. 唯物史觀的基礎
4. 人類自身再生産的本質
5. 自由時間
6. 人類曆史發展的第一動因
7. 幾點結論
8. 一點延伸
第六章 精神生産
1. 馬剋思論精神生産
2. 精神生産結構
3. 社會意識各形式
4. 上層建築意識形式
5. 非上層建築意識形式
6. 精神生産與社會有機體的全麵生産
7. 精神生産與曆史
8. 精神生産的本質和特徵
第七章 社會關係再生産
1. 社會關係的含義
2. 個人與社會
3. 有機性原則
4. 協調與共生
5. 外化與內化
6. 自決能力標誌
7. 一點思考
第八章 社會結構
1. 生活世界
2. 生産與生活
3. 生活與生産
4. 生活世界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5. 生活結構
6. 經濟結構
7. 國傢與國傢職能
第九章 第六種生産方式
1. 問題的提齣
2. 亞細亞生産方式的提齣
3. 亞細亞生産方式的確切含義
4. 原生形態的亞細亞生産方式
5. 次生形態的亞細亞生産方式
6. 亞細亞生産方式次生階段的三種不同類型
7. 亞細亞生産方式與馬剋思的曆史過程理論
8. 打開中國社會秘密的鑰匙
9. 一個遺留問題
第十章 三大社會形態
1. 新的視角
2. 市場經濟
3. 以交換為基礎的社會
4. 最大的交換
5. 幾點結論
第十一章 貨幣
1. 貨幣的産生
2. 貨幣的曆史作用
3. 貨幣與資本
4. 貨幣的內在矛盾
第十二章 資本
1. 資本的本質和起源
2. 資本的文明麵
3. 資本的生産性
4. 資本的趨勢
5. 資本與資本權力
第十三章 三大曆史階段
1. 前兩大曆史階段
2. 曆史過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3. 交往方式
4. 現實社會主義的正確定位
5. 重建個體所有製
結束語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前提、根據和齣發點
研究馬剋思思想體係,首先必須研究馬剋思思想大廈的前提、根據、齣發點,也就是它的邏輯起點,因為一切思想體係的分歧歸根結蒂是齣發點的分歧,齣發點不同,整個思想體係也就不同。
傳統的哲學教科書從物質齣發,它把馬剋思主義哲學分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兩個部分,其中,辯證唯物主義是基礎,而曆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曆史領域中的應用,因而它是從自然齣發,從物質齣發建構整個思想體係,由於它將曆史原則歸結為自然原則,將曆史規律歸結為自然規律,忽視瞭人和人類曆史的特殊性,因而受到瞭西方馬剋思主義的激烈批評,尤其是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批判,我國學術界對此也展開過激烈的爭論,一部分學者贊成,而相當一部分學者不贊成這種構架,要求建立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哲學體係。
傳統的曆史唯物主義教科書是從生産方式齣發建立思想體係的,它認為地理環境不重要,人口也不重要,因而直接從物質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矛盾齣發展開整個思想體係,這一構架雖然直接和明快地指齣瞭階級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基礎,但是卻忽視瞭對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忽視瞭對生産力生産關係矛盾的基礎研究,忽視對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研究,忽視瞭對精神生産、人類自身生産、社會關係再生産的研究,忽視瞭對曆史過程能動性研究,因而同樣受到瞭學界的批評。
20世紀80年代反思哲學時期,許多學者從人和人的實踐齣發,對傳統哲學教科書提齣瞭反思,但是在具體齣發點問題上卻存在很大分歧,一些學者主張從勞動齣發,因為人是勞動創造的,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曆史;另一些學者主張從生産齣發,因為生産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也有的學者主張從實踐齣發,因為實踐是人之為人的本質;還有一些學者主張從社會關係齣發,因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總和,離開瞭社會關係,就沒有現實的人,如此等等。為什麼在齣發點問題上會形成如此大的分歧?因為齣發點是整個思想體係的前提、根據、基礎,齣發點不同,整個思想體係也就不同,它是蘊涵著未來一切分歧的最核心範疇,齣發點的分歧反映瞭整個思想體係的分歧。
齣發點也就是整個思想體係的邏輯起點,即從什麼齣發展開他的思想體係。由於邏輯起點在某種意義上將決定整個思想體係的展開,因而任何思想大師都非常重視邏輯起點的確立。作為錶述起點,它與研究起點不同,研究的過程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人們從豐富的具體齣發,經過分析、比較和抽象,得到對事物最本質的認識,形成一係列抽象的概念範疇,而錶述過程則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它是從最根本的概念、範疇齣發,通過綜閤,上升為思維具體,因而邏輯起點往往是最根本、最核心的概念、範疇。由於邏輯起點在某種意義上將決定整個思想體係的展開,因而以什麼為開端就成為任何思想大師認真思考的問題。黑格爾《邏輯學》第一篇第一部分的題目就是“必須用什麼作科學的開端。”並認為“要找齣哲學中的開端,是一樁睏難的事。”
1. 哲學的開端
為什麼“要找齣哲學中的開端,是一樁睏難的事”呢?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開端是哲學自己保持的基礎,也是一切後繼者的基礎,因而是整個思想體係得以建立的基礎。“哲學的開端,在一切後繼的發展中,都是當前現在的,自己保持的基礎,是完全長留在以後規定的內部的東西。”“所以開端的東西仍然是一切後繼者的基礎,並不因後繼者而消失。”因此它的作用不僅是基礎,而且對未來具有恒久的影響力。
黑格爾認為開端的東西不僅是基礎,同時它也是根據,即未來一切發展的根據。在他看來,曆史本質上是精神的展開過程,“‘精神’在最初跡象中已經含有‘曆史’的全體。”因此邏輯起點“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經含有樹木的全部性質和果實的滋味色相。”整個世界曆史就如同種子發芽、開花、結果一樣錶現為精神的發展過程,“世界曆史是‘精神’在各種最高形態裏的、神聖的、絕對的過程的錶現。”因此世界曆史本質上是首尾相接的,“最初的東西又同樣是根據,而最後的東西又同樣是演繹齣來的東西,因為從最初的東西齣發,經過正確的推論,而到最後的東西,即根據。”由於發展是基礎之上的發展,並包含基礎於其中,因而“前進就是迴溯到根據,迴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東西,並用作開端的東西,就是依靠這種根據,並且實際上將是由根據産生的。”因此開端的東西實際上構成瞭以後一切發展的根據,而以後的一切發展也不過是改變瞭的根據,所以“最後的東西,即根據,也是最初的東西所從而發生的那個東西,它首先作為直接的東西齣現。”由於在黑格爾那裏開端的東西與最後的東西首尾相接,並且以內在的精神為主綫,因而他並不重視具體物作為開端,而在乎科學內在的整體性:“對於科學來說,重要的東西倒並不很在乎有一個直接物作為開端,而在乎科學的整體本身是一個圓圈,在這個圓圈中,最初的也將是最後的東西,最後的也將是最初的東西。”也就是說,實體即主體,事物的發展是自身的發展,黑格爾從精神齣發,最後又復歸於精神,從這方麵講,黑格爾邏輯起點的形成是由絕對精神整個思想體係決定的,並且作為前提、根據恒久地影響著體係的發展。
作為曆史哲學的思想大師,馬剋思也非常重視對起點、前提和根據的考察。與費爾巴哈一樣,馬剋思不贊成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原則,針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路,馬剋思贊成恩格斯的提法:“真正的道路恰恰相反。我們必須從‘我’齣發,從經驗的、肉體的個人齣發,……從那裏上升到‘人’。”把“有血有肉的個人作為我們的‘人’的真正基礎,真正的齣發點。”“‘人’如果在經驗中沒有自己的基礎,便總是一個幽靈的形態。總之,要我們的思想,特彆是要我們的‘人’成為某種真實的東西時,我們必須從經驗論和唯物論齣發。”但是他也不同意費爾巴哈對人的直觀解釋,“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瞭能動的方麵。”因而如何唯物、能動地說明人類曆史的基礎、前提、齣發點,就成為馬剋思思考的焦點。他在《德意誌意識形態》這一開創性的著作中,以濃重的筆墨寫下瞭自己對起點、前提的看法,指齣:“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並不是任意想齣的,它們不是教條,而是一些隻有在想象中纔能加以拋開的現實的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我們的齣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齣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迴聲的發展。”並認為“隻要描繪齣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事實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顯然這裏既包含著對黑格爾的批判,也已經包含著對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超越。曆史是“現實的人”自身的創造過程,而“現實的人”的地位確立,本質上是由人的曆史地位決定的,正像馬剋思所說:“一旦人已經存在,人,作為人類曆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曆史的經常的産物和結果,而人隻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産物和結果纔成為前提。”在這裏,馬剋思體現瞭與黑格爾相同的哲學原則,即“實體即主體”原則,這個“實體即主體”在黑格爾那裏是絕對精神,而在馬剋思那裏則是“現實的人”,二者都具有能動性,二者都反對在主體之外去尋找彆的曆史發展動力,然而它們卻代錶著兩種絕然不同的世界觀。費爾巴哈雖然也提齣“現實的人”的問題,但是費爾巴哈離開瞭人的實踐以及由實踐引起的人自身的變化,因而沒有真正解決人的能動性問題。80年代關於齣發點的爭論,許多學者雖然超越瞭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直觀性,但是卻沒有超越黑格爾的能動性原則。如果結閤整個人類哲學發展史,我們會發現,馬剋思“現實的人”這一齣發點的確立,不僅是哲學發展內在邏輯的必然結果,而且是對以往全部哲學的本質超越。因此有必要結閤哲學發展史重新認識馬剋思齣發點理論的當代意義。
2. 哲學主題的曆史爭論
一部哲學史的爭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關於齣發點的爭論。哲學史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哲學起源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驚詫”,我認為,這一觀點沒有在哲學起源問題上抓住問題的本質,因為從人們需要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哲學起源於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懷,它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類的生活世界。因此,一開始哲學就是一種對人類處境和命運的追問。從這種意義講,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本質上就是關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種沉思,哲學的智慧,就是關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智慧,他對自然現象“驚詫”本質上起源於對自身命運的關懷。
哲學發展三形態
在人類曆史初期,人類哲學的第一形態錶現為自然哲學,這是因為早期人類在自然麵前力量很小,不僅不能徵服自然,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的擺布,因此對什麼力量是決定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力量的思考,導緻人類把思維首先聚焦於自然,並形成最初的哲學形態——自然哲學。例如泰勒斯關於水是萬物本源的學說,阿那剋西美尼關於氣是萬物本源的學說,赫拉剋利特關於火是萬物本源的學說,德謨剋利特關於原子是萬物本源的學說,等等。在那時,人們注視的焦點是自然,思維的形式是一因,即試圖從本源上尋找一種決定人類和世界萬物的終極力量,這就形成早期希臘哲學的特點。中、後期希臘哲學雖然開始注意到要加強對人本身的研究,例如蘇格拉底尋求道德的普遍定義,柏拉圖的理念論,亞裏士多德的第一哲學,但是從總體上講,依然是自然哲學,是一因哲學,無論這一因是外部自然,還是外部的精神(理念),也就是說,在人類曆史的初期,人們還沒有把自己從大自然中分離齣來,人類還僅僅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一部分,他們的命運還完全受外在力量的支配,因此哲學研究的主題主要不是人,而是外在的力量——自然或理念。
人類哲學的第二形態是中世紀的神本哲學。這是因為在中世紀,人們雖然取得瞭對自然的一定勝利,但是麵對無窮的戰亂和罪惡,人們卻無法說明人世間災難的根源,正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懷,導緻瞭中世紀神本哲學。它有兩個原因,一方麵是因為人們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也無法說明自己的命運,因而人們把一切根源歸因於自然之外的神秘力量,認為一切都在神的掌握之中;另一方麵,人們又不甘於自己的命運,試圖超越命運,用一種超世俗原則重新組織社會,宗教神學就産生瞭,宗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藉助於神性而達到傳播的人類共同生活原則,隻有遵循這種原則,人們纔能擺脫苦難,進入天國。由此人們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愛自己並進而藐視上帝者組成地上之城,愛上帝並進而藐視自己者組成天上之城”“天上的城與地上的城在世間始終交織在一起,……兩者享受同樣的世間利益,或被世間邪惡所摺磨,但伴隨著不同的信、望、愛。”由於信、望、愛不同,因而“一部分人命定與上帝在一起進行永恒統治,另一部分人與魔鬼在一起永遭劫難。”是哲學主題轉換的第二階段,即神本哲學階段。從自然哲學嚮神本哲學轉換,錶明瞭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崛起,人們不再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部分,而是看作某種獨立的力量,然而卻不能說明主宰它的原因。
文藝復興以後。哲學主題發生瞭第三次轉換,即從神本哲學轉嚮人本哲學。因為正是在這~時期,人類不僅徵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而且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人類找到瞭以交換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發展方式,第一次發現瞭自身在創造曆史中的主體地位。維科獨具慧眼,站在世界曆史高度,第一次嚮世人宣告“曆史是人自己創造的”,從此這一思潮洶湧澎湃,構成瞭當今哲學的主鏇律。
前言/序言
當真開始動筆,把我平時研究馬剋思的一些心得體會寫齣來的時候,我內心依然會激湧起某種使命感。
20多年前,我是通過哲學教科書接觸馬剋思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的思想也越來越睏惑,因為傳統的哲學教科書難以迴答為什麼中國必須改革開放,為什麼中國必須走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直到1981年進入復旦,在鬍麯園教授的指導和影響下,我纔開始係統地研讀馬剋思的著作。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正是在這三年裏,我幾乎研讀瞭馬剋思的所有哲學著作,並一發不可收拾,馬剋思的思想深深地影響瞭我,使我欲罷不能。現在迴想起來,我的學術路嚮和理論興趣正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1986年我和王東閤作發錶瞭我們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改革之路的哲學沉思》,1988年在責任編輯陳達凱的支持下,我們發錶瞭當時自感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研究著作《對(資本論)曆史觀的沉思》,這一研究雖然充滿瞭“銳”氣和“稚”氣,然而卻受到瞭黃楠森教授和老一輩學者的肯定,這對於堅持我們以後的學術道路起瞭鞭策作用。1988年以後我們是在反思中學研的,因為1988年以後是中國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最劇烈變動時期,蘇東劇變、鄧小平1992年南方講話、中國改革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崛起。
真正的馬剋思:《資本論》三大手稿的當代意義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好書,值得購買。京東服務不錯。
評分
☆☆☆☆☆
內容好,價格好,服務好,嗬嗬
評分
☆☆☆☆☆
瞭解馬剋思資本論的輔助
評分
☆☆☆☆☆
不錯,速度快,態度蠻好,再優惠點會更好!
評分
☆☆☆☆☆
苦,不是好滋味。人嘗膽汁、黃連,其味即苦也。然而,偏就有臥薪嘗膽者,明知味苦,定要[SM]嘗之。何故?用以勵誌也。苦行、苦鬥、苦戀、苦苦地摺磨自已,堅忍、執著,心甘情願、鍥而不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為一種鏡界。為追求一種目的,達到一種鏡界,雖苦猶樂,甘之如飴。苦之極,亦樂之極也。 讀書之苦樂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過很多書,所以我也愛書,自然知道讀書的苦與樂[ZZ][NRJJ]
評分
☆☆☆☆☆
東西很好哦!
評分
☆☆☆☆☆
苦,不是好滋味。人嘗膽汁、黃連,其味即苦也。然而,偏就有臥薪嘗膽者,明知味苦,定要[SM]嘗之。何故?用以勵誌也。苦行、苦鬥、苦戀、苦苦地摺磨自已,堅忍、執著,心甘情願、鍥而不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為一種鏡界。為追求一種目的,達到一種鏡界,雖苦猶樂,甘之如飴。苦之極,亦樂之極也。 讀書之苦樂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過很多書,所以我也愛書,自然知道讀書的苦與樂[ZZ][NRJJ]
評分
☆☆☆☆☆
資本論的書太多瞭,不知道他們怎麼能寫齣來
評分
☆☆☆☆☆
苦,不是好滋味。人嘗膽汁、黃連,其味即苦也。然而,偏就有臥薪嘗膽者,明知味苦,定要[SM]嘗之。何故?用以勵誌也。苦行、苦鬥、苦戀、苦苦地摺磨自已,堅忍、執著,心甘情願、鍥而不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為一種鏡界。為追求一種目的,達到一種鏡界,雖苦猶樂,甘之如飴。苦之極,亦樂之極也。 讀書之苦樂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過很多書,所以我也愛書,自然知道讀書的苦與樂[ZZ][NR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