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

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康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规划
  • 景观生态学
  • 城市规划
  • 区域规划
  • 环境规划
  • 可持续发展
  • 规划设计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土地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03505
版次:2
商品编码:104882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介绍生态规划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生态规划的类型、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以及生态规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空间生态规划、生态系统规划与调控的原理、步骤和常用方法;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生态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生态规划概述1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1
二、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2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3
第二节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4
一、生态规划的萌芽阶段4
二、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阶段5
三、现代生态规划阶段6
思考题9
参考文献9

第二章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10
第一节生态学理论10
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0
二、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11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13
四、复合生态系统理论16
第二节系统科学理论18
一、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18
二、系统科学理论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20
第三节地理学理论20
一、地域分异规律20
二、经济地理学理论21
第四节环境容载力理论25
一、环境容载力的概念25
二、环境容载力的基本内容26
三、环境容载力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26
第五节可持续发展理论27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27
二、可持续发展的度量28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28
第六节循环经济理论29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29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29
三、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30
思考题31
参考文献31

第三章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32
第一节生态规划的内涵、目的与原则32
一、生态规划的内涵32
二、生态规划的目的与任务33
三、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33
四、生态规划的模式与主要类型34
第二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36
一、生态规划方法论的先决条件36
二、模式识别的方法36
三、关键因素辨识法37
四、局部行为模拟法37
五、面向过程的交互式优化法37
六、公众参与的综合规划法38
第三节生态规划的步骤与内容38
一、生态规划的程序38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41
思考题43
参考文献44

第四章生态调查的内容和方法45
第一节生态调查的程序和方法45
一、生态调查的程序45
二、生态调查的方法46
第二节生态调查的基本内容46
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状况调查47
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49
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51
四、重点生态区调查51
五、风土人情调查52
第三节公众参与调查52
一、公众参与调查的主要方法52
二、问卷调查及其设计方法54
三、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处理58
思考题62
参考文献62

第五章生态评价63
第一节生态评价及其特点63
一、生态评价的意义、特点63
二、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63
第二节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65
一、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要求65
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65
第三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66
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主要类型66
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方法66
三、案例分析69
第四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70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70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71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73
四、案例分析75
第五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81
一、生态系统健康基本概念81
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82
三、案例分析83
第六节生态安全评价84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84
二、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85
三、案例分析86
第七节生态风险评价88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与内涵88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程序89
三、案例分析91
第八节生态承载力评价95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95
二、生态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96
三、生态足迹分析法99
四、案例分析101
思考题105
参考文献105

第六章空间生态规划106
第一节空间生态规划内容与程序106
一、空间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106
二、空间生态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107
第二节空间要素规划的基本途径109
一、城乡聚居点布局109
二、生态战略点规划109
三、区域轴网规划109
四、生态敏感区域开敞空间规划111
五、案例分析111
第三节生态适宜性分析114
一、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程序114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因子的确定115
三、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115
四、环境承载力分析122
五、案例分析123
第四节生态敏感性分析126
一、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概念126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内容与方法126
三、案例分析131
第五节生态功能分区135
一、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135
二、生态功能分区的方法136
三、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137
四、案例分析139
思考题143
参考文献143

第七章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144
第一节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辨识144
一、系统边界的辨识144
二、生态系统结构的辨识144
三、生态系统功能评价145
第二节生态系统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体系147
一、生态规划的目标147
二、生态规划的指标体系147
第三节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的方法148
一、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的基本程序148
二、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的主要方法150
第四节情景分析与泛目标规划159
一、情景分析159
二、泛目标生态规划163
思考题168
参考文献168

第八章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169
第一节3S技术基本原理169
一、GPS技术系统基本原理169
二、RS技术系统基本原理170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理论174
四、面向应用的3S技术系统176
第二节基于3S技术的数据处理与产品输出177
一、基于3S技术的数据处理流程177
二、遥感影像的处理177
三、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179
四、3S技术系统产品输出181
第三节3S技术系统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181
一、空间分析建模181
二、应用案例182
思考题186
参考文献186

第九章区域生态规划188
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发展规划188
一、区域与区域发展问题188
二、区域生态规划190
第二节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191
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辨识191
二、区域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选择191
三、区域生态分区与发展方向191
四、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规划191
五、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193
六、实施生态规划的保障措施193
第三节生态政区建设规划193
一、生态政区及其内涵193
二、生态政区建设规划的指标体系194
三、生态政区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和程序199
第四节区域生态规划案例分析200
一、生态环境概况200
二、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201
三、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201
四、生态县建设指标201
五、生态功能分区202
六、生态产业建设规划203
七、生态城镇建设205
八、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206
九、生态环境保护建设206
十、生态文化建设207
十一、投资预算207
十二、效益分析207
十三、保障措施207
思考题207
参考文献208
第十章城市生态规划209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209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系统209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209
第二节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及调控途径211
一、城市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211
二、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212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目标与对策212
第三节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13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213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214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216
第四节案例分析216
一、规划的思路和方法216
二、广州城市生态系统状况及发展态势分析和评估216
三、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217
四、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217
五、生态系统管理217
六、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信息集成系统218
思考题218
参考文献218
第十一章产业生态规划219
第一节经济转型与产业生态规划219
一、经济转型219
二、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219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规划220
第二节区域产业生态规划221
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21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222
三、产业发展目标与指标222
四、产业发展规划223
第三节生态工业园区规划229
一、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原则229
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229
三、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关键环节230
四、案例分析232
思考题235
参考文献235
第十二章景观生态规划236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原理236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236
二、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237
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原则及其内容238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238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238
三、景观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239
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240
一、景观综合规划方法240
二、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的规划方法242
三、Metland程序242
四、基于系统分析与模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242
五、基于景观格局的规划方法243
六、可辩护规划模式245
七、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方法246
第四节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248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248
二、农村景观生态规划251
三、风景园林区的景观生态规划252
四、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253
思考题254
参考文献255
第十三章保护区评价与建设规划256
第一节保护区的概念256
一、保护区概述256
二、建立保护区的条件和标准258
第二节保护区的评价259
一、生态评价259
二、经济评价262
第三节保护区规划与设计262
一、保护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262
二、保护区的面积和形状263
三、保护区功能分区264
四、保护区网络规划设计265
五、实例分析265
思考题268
参考文献268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实际信息。 --- 图书简介:城市空间中的人地系统互动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引言:城市化的挑战与空间治理的重塑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公平与经济活力的平衡。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在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人地关系的长远协调。本著作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聚焦于城市空间中的人地系统互动机制,探索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所需的理论框架、分析工具与实践路径。它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份面向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地理学家及环境科学研究者的实践指南,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模式来应对当代城市化带来的多维度冲击。 第一部分:人地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演化理解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人地系统”的核心概念,将其置于一个动态演化的框架内进行考察。我们摒弃了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割裂的传统观点,强调两者之间复杂、多向的反馈回路。 首先,著作详细梳理了人地系统理论的学科谱系,从早期的环境决定论到现代的复杂适应系统(CAS)视角,阐述了不同理论范式如何解释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变迁。重点探讨了“地方性知识”与“全球过程”的交织作用,即地方尺度的独特环境约束如何与宏观的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城市形态。 其次,关注“城市生态位”的概念。城市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更是一个具有特定生物物理边界和代谢流量的系统。本部分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分析框架,用于识别和量化城市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如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的输入)以及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负荷(如废弃物、污染物、热岛效应的输出)。通过对这些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追踪,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城市系统的边界条件和关键的制约因素。 最后,探讨了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韧性”维度。韧性不仅指系统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更强调其在遭受干扰后恢复、适应和转型的潜力。我们将社会公平、社区参与和文化多样性纳入韧性评估体系,论证了健康的社会结构是维持生态稳定性的重要非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与模型构建 有效的空间治理依赖于精确的空间认知和预测能力。本部分侧重于介绍和应用先进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以揭示城市结构背后的驱动力。 核心内容包括对城市形态学的深入解析。我们采用先进的遥感数据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城市建成区的扩张模式、斑块结构特征以及景观异质性进行量化描述。分析的尺度从微观的街区尺度延伸至宏观的都市圈尺度,识别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空间布局的共性与差异。 随后,引入了“城市代谢”的概念模型。这是一个用于量化城市系统输入、转化和输出的动态平衡模型。通过构建基于流量的输入-输出矩阵,可以精确计算关键资源的效率(如水资源利用率、交通能源消耗强度)以及关键污染物的排放热点。这些模型为制定减量化和循环化战略提供了量化依据。 此外,本部分还详细介绍了社会经济因子与空间结构的关联分析。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究就业、住房、基础设施配置等因素如何通过通勤网络、服务可达性等中介机制,重塑城市功能分区和职住平衡状态。重点讨论了“蔓延”(Sprawl)现象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生态廊道和农业用地的侵占效应。 第三部分:可持续空间治理策略与规划导向 在理解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后,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实际的规划干预与政策制定,旨在指导城市向更具韧性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首先,探讨了“基于生态的服务”的规划理念。这要求规划师不再仅仅将自然视为背景,而是将其视为提供关键“服务”的系统(如防洪调节、气候缓冲、生物多样性维护)。内容涵盖了如何识别城市关键的生态基础设施(如湿地、林地、蓝绿网络),并通过生态廊道设计和土地利用分区,保障这些服务的持续供给。我们提供了在高度城市化地区进行“再野化”(Rewilding)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具体案例与技术路径。 其次,聚焦于气候适应性规划。面对日益频繁和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城市必须增强其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的规划原则与技术集成,包括雨水就地消纳、渗透和净化的多重策略。同时,探讨了城市热环境的模拟与调控,通过优化建筑间距、增加地表覆盖的透水性和反射率,实现城市降温目标的量化设计。 最后,强调了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本部分提出了多层次、跨尺度的协同治理框架,涵盖了公私伙伴关系(PPP)、社区主导的微观更新项目,以及跨行政区域的区域协调机制。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激励机制(如绿色税收、容积率转移等)来引导私营部门和市民个体采纳可持续的空间行为。 结论:面向未来的城市实验与空间伦理 本著作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城市未来形态的深刻反思。它主张,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伦理的实践——即对当代人、后代人以及其他物种的责任承诺。通过整合前沿的科学分析与审慎的政策设计,我们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以应对下一轮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复杂挑战,最终塑造出更具生命力、更公平、更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拿到《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之前,我对“生态规划”这个概念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我看到了生态规划如何在我们的城市、乡村,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书中关于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章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居住的区域在暴雨时不会出现严重的内涝,这背后正是科学的生态规划在起作用。又比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让我看到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让我意识到,生态规划并非仅仅是保护那些遥远的森林或海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居住的环境质量、城市的宜居性、甚至是我们未来子孙的福祉都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情。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士,《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无疑为我带来了许多启发。书中对生态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让我对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我常常觉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但这本书清晰地表明,生态规划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前置,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生态规划落地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书中关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承载力分析”的方法,与我的日常工作内容高度契合,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分析模型应用到我近期负责的一个项目评估中,结果显示,通过这种更加系统和前瞻性的生态规划视角,我们能够更早地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更具建设性的缓解措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务实,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而是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概念,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或者对环境领域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其详实且信息量巨大的参考书。我是一名研究生,正在撰写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论文,《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中的许多章节,尤其是关于生态廊道设计、栖息地破碎化管理、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控制的论述,为我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理论支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生态规划工具和软件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指南,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涉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不仅介绍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这些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和逻辑,这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另外,书中对案例研究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区在面临相似生态问题时,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及其效果,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对比和借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也非常清晰,使得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能够一目了然。对于有志于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案头书。

评分

一本真正改变我观念的书!《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绝对不是那种摆架子、讲空话的学术著作。我在阅读过程中,被书中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深深吸引。特别是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评估部分,作者们不仅列举了多种量化模型,还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这个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处理复杂生态数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案例的选取也非常有代表性,从全球尺度的大区域生态廊道规划,到区域性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再到城市内部的小型绿地系统设计,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无论是政策制定者的考量,还是具体项目实施的步骤,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指导手册,能帮助读者真正理解生态规划的价值,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以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前生态规划领域的一次重要梳理和提升。相较于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第2版)》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它没有回避生态规划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进行有效的规划。作者们以一种非常辩证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复杂的问题,并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决路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适应性管理”的章节,它强调了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反馈不断优化。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下的生态问题尤为重要。同时,书中对新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遥感技术、GIS、以及大数据分析等,这些都为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让你了解“是什么”,更能让你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

评分

《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共分13章。第一~三章主要介绍生 态规划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目标 与原则、生态规划的类型、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以及生态规划的基本程序和 内容;第四~七章介绍了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空间生态规划、生态关系 规划与调控的原理、步骤和常用方法;第八章介绍了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 的应用;后5章是生态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全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反映生态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

评分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 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 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是编者在第一版基础上总结近年来生态规划应用研究发展和生态规划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分13章。第一~三章主要介绍生态规划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生态规划的类型、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以及生态规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四~七章介绍了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空间生态规划、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的原理、步骤和常用方法;第八章介绍了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后5章是生态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全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生态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评分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 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 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是编者在第一版基础上总结近年来生态规划应用研究发展和生态规划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分13章。第一~三章主要介绍生态规划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生态规划的类型、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以及生态规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四~七章介绍了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空间生态规划、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的原理、步骤和常用方法;第八章介绍了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后5章是生态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全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生态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评分

好得很!!!!!!!!!!

评分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 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 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是编者在第一版基础上总结近年来生态规划应用研究发展和生态规划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分13章。第一~三章主要介绍生态规划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生态规划的类型、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以及生态规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四~七章介绍了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空间生态规划、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的原理、步骤和常用方法;第八章介绍了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后5章是生态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全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生态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评分

由刘康主编的《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是编者在第一版基础 上总结近年来生态规划应用研究发展和生态规划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

评分

由刘康主编的《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是编者在第一版基础 上总结近年来生态规划应用研究发展和生态规划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

评分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 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 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是编者在第一版基础上总结近年来生态规划应用研究发展和生态规划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分13章。第一~三章主要介绍生态规划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生态规划的类型、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以及生态规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四~七章介绍了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空间生态规划、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的原理、步骤和常用方法;第八章介绍了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后5章是生态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全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生态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评分

书很好,内容翔实,比较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