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小說強迫症:瑞蒙.卡佛啟蒙導師的寫作課 /港台繁体文学小说写作教学/港台繁体图书

大師的小說強迫症:瑞蒙.卡佛啟蒙導師的寫作課 /港台繁体文学小说写作教学/港台繁体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瑞蒙·卡佛
  • 写作教学
  • 小说写作
  • 文学创作
  • 技巧提升
  • 港台文学
  • 繁体图书
  • 大师作品
  • 写作指南
  • 短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麥田
ISBN:9789863443230
商品编码:10497698680
开本:14.8cmx21cm
出版时间:2016-03-31
页数:30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作者: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
譯者:陳榮彬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6-03-31
ISBN:978986344323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04頁 / 14.8cm×21cm

《作家》雜誌十大經典寫作教學好書
美國文學大師奧茲、厄普代克推崇備至
出版30年仍受寫作教學者好評愛用

小說家會壹輩子折磨自己,只為寫出壹個好故事;
如果你沒有強迫症,zui好別想寫小說。

◎作家奉為圭臬、寫作新手足以解惑的壹本書!
◎短篇小說大師瑞蒙.卡佛親為恩師撰文〈他的批評使我成了世上zui幸運的人〉

  寫作之路聽起來困難重重,備受村上春樹讚揚的小說家瑞蒙.卡佛的寫作啟蒙導師約翰.加德納倒認為,人們太喜歡對寫作這件事澆冷水,卻少有人提到寫作帶來的成就與收穫。如果你想寫小說,但不知該怎麼做、不確定如何寫出好小說,或是煩惱如何將寫作融入生活,想知道該不該上課,本書將預先以各種例證告訴你,在通往大師的小說之路上,你該放手哪些事,又該善用你的「強迫症」琢磨哪些課題。

◎小說家的強迫症
  小說家對世界永遠不滿意,他必須持續挑剔作品,修整所有用字和標點,考究背景所有物事,直至壹切細節立體而鮮活。

◎小說家的語言術
  好小說僅以寥寥數字就能讓讀者看到「畫面」。小說家必須對語言夠敏感,又不受文字束縛,專注於「故事」和「論證」。

◎小說家的附身力
  小說家要了解人的「內在感覺」,而不是「外在事實」。他該附身於不同角色,以角色的眼睛看世界,也以角色的言行傳達出他們的情感。

◎小說家的故事癮
  小說家必須對說壹個好故事成癮,他渴望在小說的幾種慣見模式中,循著人物內在動力,織入個人觀點,寫出富含常識、人情,與藝術趣味的傑作。

  啟發無數當代小說名家的小說大師加德納,以奉獻給小說的狂熱數十年經驗寫成本書。只要你像他壹樣對寫作報以熱烈信念,對小說持續深度拆解,終有壹天,屬於你的好小說壹定會成真。

【眾作家壹致推薦!】

王聰威
阿盛
袁瓊瓊
許榮哲
黃崇凱
楊佳嫻

【各界讚譽】

作家的價值與技藝,是他用言教與身教教給我們的,在那壹段重要無比的短暫時光逝去後,多年來我始終奉為圭臬。——瑞蒙.卡佛(短篇小說大師)

本書是同類型書中zui經典的壹部!——喬伊斯.卡洛.奧茲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我認為,任何有志寫作的學生可能問的問題,都能在本書裡找到解答。——安.泰勒(普立茲獎得主)

這本書讓我們得以壹窺作家思考與寫作方式的全貌。——查爾斯.強森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我手裡的這本《大師的小說強迫症》畫滿了線,寫了許多注解,我幾乎可以背起來了。這本書不只是我上課的教材,我自己也常拿起來重讀,藉此提醒自己別忘了作家該如何寫作,還有為什麼而寫作。
——伊麗諾.李普曼(小說家)

  約翰.加德納曾教我怎樣寫作。過去我的許多問題都是靠這本書來幫我解答,到現在仍是如此。現在市面上有好幾本頗受歡迎的寫作指南,我相信每壹本都很有價值,但是加德納的豐富經驗,還有他為寫作而付出的努力是難已取代的。這本書讓他在去世後仍能與我們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這真是壹份珍貴的禮物!
——史都華.歐南(名列《格蘭塔》雜誌美國zui佳青年小說家清單)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作家、寫作課的學生與老師該做些什麼,在這方面沒有多少教材比得過它。
——尼可拉斯.戴爾班科 (曾任美國國家書卷獎小說組主席、古根漢獎金得主、小說家)

  加德納是史上zui棒的創意寫作老師之壹!——佛德列克.布許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這本書的zui終歷史定位,將會是壹位當代小說名家的zui後宣言。這是壹本不可或缺的書!——《圖書館雜誌》

  內容極其出色,非常有原創性,而且實用性很高,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能為初出茅廬的長篇小說家們建立信心,鼓舞他們。——《選書月刊》 

  對於有志成為長篇小說家的人而言,這真是史上zui棒的壹本書。——《沙加緬度蜂報》

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
(John Gardner, 1933–1982)
  壹九三三年生,小說家、文學評論家,也是影響許多當代美國作家的重要寫作教育者。壹九八二年因車禍逝世。
  加德納的父親是酪農,也在教堂工作,母親是英語教師,雙親都喜愛文學。他自小於農場長大,記憶中,常聽見母親邊餵牛邊朗讀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句子。
  取得愛荷華大學博士學位後,輾轉於各校擔任創意寫作教師,每日花大量時間和有志寫作的學生談論文藝、修改作品。同時他也是多產的作家,結束每日繁忙課業之後,壹定會再花上六、七個小時坐在打字機前斟酌字句。三十歲之前雖然只發表過少量文學評論和短篇小說,直至四十九歲逝世前,已經出版了二十九部分量厚實之作,類別廣泛,包含小說、詩、文學評論、傳記。其中zui受人稱道的是討論小說技藝的寫作教學書,尤以《大師的小說強迫症》為zui。
  許多作家認為,加德納對寫作技藝的觀點走在時代尖端,他的教導不斷指引小說家專注於手中素材,並將自己置身適當位置,持續追問人物內在zui深處的動機。他的寫作書徹底改變了當代年輕寫作者壹直以來對於小說藝術的看法,他的熱情與信念也鼓舞了徬徨於小說之路上的初學者。許多受教於加德納的學生離開課堂,開始在寫作路上單打獨鬥之後,仍經常重讀這本書。他的學生多半擁有驚人寫作成就,例如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暨詩人瑞蒙.卡佛,以及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查爾斯.強森。

【前言】他的批評使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zui幸運的人/瑞蒙.卡佛
【自序】向你展現小說家的人生/約翰.加德納

1.作家該有的特質
你有天分嗎?談小說家的「文字敏感度」
可以同時是詩人又是小說家嗎?
不太成功的作家可能會這樣寫
幾個治療文字敏感度的方法
你是否真正看見世界?談小說家的「眼光」
從電視裡看來的小說
善用「模仿」作為學習
「惡魔般的附身能力」
必須熱情理解他人,也深受世界吸引
對故事成癮:談小說家的「故事敘述者智能」
好小說必須開誠布公
角色、背景、情節,以及「奇異的閃電」
「強迫症」與「作者性」
寫小說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嗎?

2.作家接受的訓練與教育
有志寫作的人都該上課嗎?
好課程與壞課程
別小看大學教育

3.出版與謀生
編輯不是敵人
寫作團體、親友,與經紀人
經濟問題

4.建立信心
阻擋「小說美夢」的所有事物
小說家與瓶頸
索引

序跋
【前言】他的批評使我成了世上zui幸運的人

◎文/瑞蒙.卡佛(短篇小說大師)

 很久以前,我妻子和我帶著家中兩個小嬰兒從華盛頓州亞基馬市遷居加州奇科市郊區的壹個小鎮——當時是壹九五八年的夏天。我們在那裡找到壹間老房子,付了二十五美元的月租。為了搬家,我還跟壹個叫做比爾.巴頓的藥師借了壹百二十五美元,先前我曾經幫他到處分送處方藥。

 我會這麼說,是因為當年我跟妻子實在是壹貧如洗。我們要幹活才有飯吃,但是我打算到當時還叫做奇科州立學院的學校去修課。但是,還記得打從好久好久以前,早在我們還沒為了改變生活而去追尋我們的「加州夢」之前,我就想要當作家了。我想寫作,寫什麼都可以,小說當然就不必說了,也想寫詩,寫劇作、影視劇本,或者幫我當時在讀的《野外運動》、《大船》與《男子漢》等雜誌,還有當地的報紙寫文章,總之就是把壹些字句湊在壹起,讓它們看來通順,除了我之外也有人想讀。但是,在我們搬家時,我打從心裡感覺到自己該接受壹點教育才能當上作家。可以確定的是,與現在相較,當年我對教育的評價高多了,但這也是因為如今我年紀較大,而且也受過了教育。據我所知,我的家族從來沒有人上過大學,甚至zui多都是只念到八年級的義務教育而已。我什麼都不懂,唯壹懂的就是自己什麼都不懂。

 所以,除了想接受教育之外,我也很想寫作;因為想寫作的慾望如此強烈,同時在大學裡也受到鼓勵,有了壹些體悟,即便後來我「懂事了」,也認清了壹些「殘酷的事實」,生活中的壹些「現實面」壹再讓我覺得自己該放棄,別再作夢,應該悄悄收手改行,有很長壹段時間我還是寫個不停。

 那壹年秋天,我在奇科州大修了壹些大多數新鮮人都必須修的課,但我也修了壹門叫做「創意寫作入門」的課程。教那門課的是壹位叫做約翰.加德納的新進教師,剛到任就帶來了很多關於他的神祕與浪漫傳聞。據說,先前他曾在歐柏林學院教書,但是因為不明理由而離職。有個學生說,加德納是被炒魷魚的(學生跟所有的人壹樣,聊起流言與祕聞都很帶勁),也有人說他只是不想幹了,所以才離開。另壹個學生提到他在歐柏林的工作壓力,他每學期要帶四、五班大壹英文課,課業重到他沒時間寫作。因為,據說加德納是個貨真價實的作家,也就是真正在寫東西的人,曾經寫過許多長短篇小說。總之,來到奇科州大他要教「創意寫作入門」,而我也選了那壹門課。

 對於能夠上真正作家開的課,我感到很興奮。先前我未曾親眼看過作家,對此我滿懷敬畏之心。但我想知道哪裡可以看到他那些長短篇小說。只是 ... 他還沒有任何作品被出版。據說他還找不到肯幫他出版的人,所以遷徙時總是把東西擺在箱子裡帶著走。(成為他的學生後,我才有機會看到他那些裝在箱子裡的稿子。加德納知道我找不到工作。他知道我有嬌妻幼子要養,家裡又很小。於是他把辦公室的鑰匙給了我。此時我看得出他的幫忙實在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沒有人會隨便幫那種忙,而且我想我把他的幫忙當成壹種督促——而他的確也是在督促我。每個禮拜六、日我都會花壹點時間待在他的辦公室,那裡也是他存放稿子的地方。他把箱子堆起來,擺在辦公桌旁邊。我只記得其中壹個箱子用油彩鉛筆寫著《鎳山》。不過我記得很清楚,我zui開始認真嘗試寫作的地方,就是在他那壹間擺滿了未出版稿子的辦公室裡。)

 di壹次看到加德納的地方是在女子體育館裡的註冊組辦公室,他坐在壹張辦公桌後面。我在選課學生清單上面簽名,領了壹張課程卡。他看起來跟我想像中的作家相差甚遠。事實上,當年他的穿著看來就像是壹位長老會牧師,或是聯邦調查局的人。他總是身穿黑西裝與白襯衫,打著壹條領帶。而且他理平頭。(跟我年紀相仿的小伙子大多是剪「鴨屁股頭」,把兩側的頭髮往後梳,往下抹上用來定型的髮油或髮膠。)我想說的是,加德納看起來壹板壹眼。與此相稱的是,他還開著壹輛四門的黑色雪佛蘭,輪框輪胎也都是黑的,那壹輛車陽春到連收音機都沒有。後來我有機會認識他,拿到了鑰匙,也常用他的辦公室工作,星期天早上總是坐在窗前的桌子後面,用他的打字機噠噠噠寫稿。但是,每週我都會看到他的車出現在前面的街道上,靠邊停好。然後只見加德納和他的di壹任妻子瓊安走下車,身穿看來很嚴肅的黑色衣服,沿著人行道往下走,走進教堂做禮拜。壹個半小時後,我會看到他們走出來,沿著人行道走回黑車裡,把車開走。

 加德納留平頭,穿著像牧師或聯邦調查局人員,會去做禮拜。但在其他方面他是反傳統的。di壹節課他就打破了規則;他是個老菸槍,在教室裡不斷抽菸,用壹個金屬垃圾桶當菸灰缸。當年是沒有人會在教室裡抽菸的。每當另壹個使用相同教室的老師告他的狀,加德納壹向只是跟我們說那傢伙太小氣,心胸狹窄,打開窗戶後就繼續抽菸。

 修課的人如果選擇寫短篇小說,他的要求是寫出壹篇,篇幅十到十五頁。如果是想寫長篇小說(我想至少應該有壹兩個傢伙),就必須寫出壹章,大約二十頁,其餘部分則是把大綱寫出來。令人吃驚的是,不管是寫短篇或長篇小說,整個學期也許必須改個十次,加德納才會滿意。他的基本主張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壹位作家必須先看出自己寫了什麼,才能夠發現自己想說什麼。而且,如果想要看出來,或者說看得更清楚,那就必須不斷改稿。他相信改稿,改個不停;他打從心底那麼想,也覺得那對作家來講是很重要的,無論他們的作品寫到哪壹個階段。此外,他看學生的小說品時不曾感到厭煩,就算已經重看了五遍也無所謂。

 我想,儘管這是他在壹九五八年時對於短篇小說的看法,到了壹九八二年應該也差不多;短篇小說必須讓人能看出開頭、中段與結局。偶爾他會走到黑板前,用畫圖的方式來表達小說中情緒起伏的變化,有時讓人像攀上高峰,有時像盪到谷底,也有高原期,還有問題解決時,zui後則是結局,諸如此類的。儘管我努力嘗試,還是無法對他畫在黑板上的這種東西感興趣,也搞不清楚。但是每當他在課堂上評論學生寫的某壹篇短篇小說作品時,我總是知道他在說什麼。例如,加德納也許會大聲提問,想知道作者為什麼要寫壹個跛子的短篇小說,但是卻讓讀者到zui後才得知主角是跛子的事實。「所以你覺得讓讀者到zui後壹句話才知道這個人是跛子,是個好主意?」從聲調可以聽出他並不認同,課堂上所有人,包括作者本身也都可以立刻就看出那並不是壹個好策略。如果你採用的策略是隱瞞重要與必要的資訊,希望能讓讀者到了小說結尾感到驚訝不已,那就是作弊。

 課堂上他總是提起壹些名字對我來講很陌生的作家。有些則是我聽過,但是未曾讀過作品。康拉德。塞利納(Céline)。凱薩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伊薩克.巴別爾(Isaac Babel)。瓦特.范.提爾伯格.克拉克(Walter van Tilburg Clark)。契柯夫(Chekhov)。荷田斯.卡利許(Hortense Calisher)。寇特.哈內克(Curt Harnack)。羅伯.潘恩.華倫(Robert Penn Warren)。(我們曾讀過華倫寫的壹個短篇小說,叫做〈黑莓冬天〉。我為了某個理由而不愛那壹篇作品,也讓加德納知道。他說:「你zui好再讀壹遍,」聽來不像在開玩笑。)威廉.蓋斯(William Gass)是他提過的另壹個作家。當時加德納剛剛開始籌辦他的文學雜誌《MSS》,打算把蓋斯寫的短篇小說〈彼德森家的孩子〉刊登在di壹期。我拿那壹篇稿子來讀,但是讀不懂,再次向加德納抱怨。這次他沒說我應該再讀壹遍,而只是把稿子拿走。他跟我聊起了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福婁拜與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好像他們就住在不遠處的尤巴市(Yuba)。他說:「除了教你怎樣寫作,我也會跟你說該讀哪些東西。」我總是茫茫然離開教室,直接到圖書館去找那些作家的書。

 當年zui夯的作家就是海明威與福克納。但是他們倆的全部作品我zui多也才讀過兩三本。總之他們的名氣與話題性都很高,但不可能每壹本作品都很棒,不是嗎?我記得加德納跟我說過:「讀完福克納所有的作品,你就能變成作家,接著再讀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把福克納的東西都忘得壹乾二淨。」

 壹天上課時他帶了幾箱東西,裝的都是要介紹給我們的「小雜誌」(文學期刊),要大家傳閱,記住雜誌的名稱與樣子,體驗壹下拿在手裡是什麼感覺。他說,大部份美國zui棒的小說,還有幾乎所有的詩作都在那些雜誌裡。雜誌刊登的東西包括小說、詩作、散文、新出版書籍的書評,還在世的作者寫來批評還在世的作家的文章。當年那些雜誌讓我有過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那壹門課大約有七、八個人修,他訂了壹些沉甸甸的黑色檔案夾,叫我們把自己寫的東西放在裡面。他說他自己就是用那種檔案夾,對我們來講當然也合用。我們用那種檔案夾攜帶作品,覺得自己很特別,很了不起,跟別人不壹樣。而且的確就是那樣。

 我不知道加德納花多少工夫與其他學生會面,討論他們的作品。我猜,他應該很用心去看每個人的作品。但不管是當年或現在,我總覺得當年他在看我的短篇小說時比較認真,看得比較仔細而謹慎,儘管我寫得不怎樣。我完全沒想到他會那樣批評我的作品。會面前,他會批改我的作品,把他不欣賞的句子、片語、字彙,甚至少數標點符號都畫叉;他讓我了解他畫掉的那些東西都是沒有商量餘地的。而且他總是不吝於幫我加東西,不管是壹個或幾個字,甚至壹個句子,只要能夠讓我想講的東西變得更為清楚。有時候我們會討論起我短篇小說裡的逗點,好像那是當時全世界zui重要的東西——的確,在那當下沒有其他東西比那些逗點還重要。他總是試著不要錯過該稱讚我的地方。只要有他喜歡的句子、對話或者敘述段落,只要他認為那些東西「奏效」,讓情節能夠以壹種令人愉悅或出乎意料的方式發展下去,他就會在頁邊寫下「漂亮」,或是「很棒!」看到那種評語時,我整個人都輕飄飄了起來。

 他給我的總是非常仔細的逐行批評,也把理由說得很清楚,讓我知道為什麼我不該那樣寫;在我逐漸成為作家的過程中,那壹切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在詳細討論文本之後,我們會開始聚焦在故事的較大題旨,也就是故事想要試著呈現出來的「問題」,想要解決的衝突,還有,從故事書寫的宏觀角度看來,我寫的故事是否恰當。他深信,如果故事裡的字句因為作者不夠敏感、不小心或者感情用事而寫得語焉不詳,故事就會出現很大的缺陷。不過,還有壹件事是更糟糕,任誰都該不計壹切代價避免的:如果作者的用字與放進故事裡的情感不真誠,作者矯揉造作,寫出來的東西不是自己在意或者相信的,那麼就不會有任何讀者喜歡那個故事。

 作家的價值與技藝。這兩者是他用言教與身教教給我們的,在那壹段重要無比的短暫時光逝去後,多年來壹直都被我奉為圭臬。

 作家生涯究竟是怎麼壹回事?想要成為作家,並且持續幹下去,需要哪些條件?在我看來,加德納這壹本充滿智慧與真誠的書可以為你提供解答。他講的都是常識,語態寬大為懷,也告訴我們壹些不能妥協的價值。任誰讀了這本書都會對作者的百分之百真誠,還有對他的幽默與崇高思想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你仔細閱讀,就會注意到全書持續出現這樣的措詞:「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根據他的經驗(身為壹位教授創意寫作課程的老師,我也有同樣的體悟),關於寫作的某些面向是可以傳授給其他作家的,而且他們通常都是年紀較輕的作家。任何對於教育與創意寫作感到有興趣的人,都不該對此感到訝異。大部分傑出甚至偉大的指揮家、作曲家、微生物學家、芭蕾舞家、數學家、視覺藝術家、天文學家或者戰鬥機飛行員都曾跟年紀較大或者成就更高的前輩學習過。修創意寫作的課程就跟修陶藝或醫學的課程壹樣,並不壹定會讓修課的人變成偉大的作家、陶藝家或者醫生,甚至也沒辦法讓他們精通那些技藝。但加德納深信,如果能夠修課的話,也無損於我們成功的機會。

 這種創意寫作課的風險之壹在於(這還是我自己的經驗談),教課的人會給予修課的年輕作家太多鼓勵。但是我從加德納身上學會的壹件事,就是把這過度鼓勵年輕作家當成壹種風險,而不是錯誤。就算年輕作家的表現起伏不定,就像所有在學習的年輕人壹樣,他還是不斷鼓勵他們。年輕作家跟其他想要試著進入另壹行的年輕人壹樣需要鼓勵,我甚至覺得他們需要更多的鼓勵。而且,無庸置疑的是,他們需要的是真誠的鼓勵,對他們jue對不能言不由衷。而這本書之寫得所以特別好,就是因為它給予的鼓勵是很恰當的。

 誰不曾失敗與希望破滅?我們遲早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失敗了,人生是不是不如自己預期的那樣如意。到了十九歲,我們大概就已經能夠看清楚自己無法成為哪壹種人;但是,對於這種侷限有深刻體悟時,我們通常都是幾乎不再年輕,甚至是剛剛邁入中年的時候。如果壹個人本來就沒有當作家的天份,就算遇到名師,接受很多教育,他還是無法變成作家。話說回來,任誰只要開始投身某壹行,或是以某件事為天職,就必須承擔受挫與失敗的風險。不管是警察、政治人物、將軍、室內設計師、工程師、巴士司機、編輯、文學經紀人、生意人或者籃子的編織工都會失敗。而且會失敗與幻滅的不只是作家,創意寫作教師也會。但是身為作家與創意寫作教師,約翰.加德納都沒有失敗或幻滅過,只要看完這本書你就能發現理由何在。

 我對他的虧欠非常多,而且只有透過這短暫的來龍去脈才能說清楚。我對他的思念難以言喻。 但是,因為曾經被他批評,也接受過他的慷慨鼓勵,我覺得自己實在是這世界上zui幸運的人。


《文字煉金術:從構思到定稿的實戰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現代小說創作的各個層面,旨在為有志於文學創作的寫作者提供一套全面、實用且富有啟發性的階梯式指南。我們摒棄空泛的理論說教,聚焦於具體的技法、產業趨勢的洞察以及創作者心態的打磨,引領讀者跨越從模糊的靈感火花到清晰、引人入勝的成熟作品的關鍵鴻溝。 第一部:靈感的熔爐與題材的開掘 成功的創作始於深刻的觀察與獨到的視角。本部分探討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片段、歷史的邊角料,乃至於個人的深層恐懼與渴望,轉化為具有敘事張力的故事核心。我們將詳細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故事原型重塑法」,教導作者如何辨識並解構那些看似陳舊的題材,注入新鮮的時代精神與個體經驗。 觀察的藝術: 如何訓練「看見」的能力,捕捉人物的細微動作與環境的潛在暗示。 衝突的基因學: 探討內在衝突(如道德困境、心理掙扎)與外在衝突(如環境阻力、人際對抗)的有機結合,確保情節的內在驅動力持久不衰。 主題的層次挖掘: 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更是要透過情節的表象,揭示深刻的哲學或社會議題。我們將分析如何避免主題的說教性,轉而讓主題在人物的抉擇中自然浮現。 第二部:人物的骨骼與靈魂的雕塑 小說的生命力在於其塑造的人物是否能讓讀者產生共鳴,甚至在讀完之後仍能久久盤旋於腦海。本章節專注於人物塑造的深度與立體性。 角色的「陰影面」建構: 探討心理學在人物塑造中的應用,如何設計角色的創傷、未竟的願望和自欺欺人的信念,使其行為邏輯鏈條堅實可靠。 對白與人物身份: 不僅是傳遞信息,對白更是人物階層、教育背景、情感狀態的直接體現。我們將分析不同風格對白的編織技巧,包括潛文本的運用(即話語背後的真正意圖)。 人物弧線的設計與控制: 學習如何精準規劃角色從開端到結尾的內在轉變,區分「扁平人物」(用於功能性角色)與「圓潤人物」(推動核心敘事者)的設計原則。 第三部:結構的骨架與敘事的張力控制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其敘事結構必須堅固而靈活。本部分將解構不同類型的敘事結構,並指導作者如何根據故事的性質選擇最適合的骨架。 時間的處理藝術: 探討順敘、倒敘、穿插敘事(Intercutting)的有效應用時機,以及如何利用「時間的壓縮與拉伸」(慢鏡頭與快轉)來影響讀者的情緒感知。 視角(POV)的選擇與變換: 詳述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有限、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各自的優劣,以及在同一作品中進行視角切換的規範與風險規避。 懸念與節奏的配速: 這是決定讀者是否「放下不讀」的關鍵。我們將提供一套衡量情節張力的量化工具,教授如何在高潮前後精準佈局信息釋放的速度。 第四部:描寫的精準度與語言的打磨 語言是作家的工具箱,本書強調「少即是多」的原則,追求表達的精確性與畫面感。 感官的調動: 超越視覺描寫,深入探討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在構建沉浸式場景中的不可替代性。 避免陳詞濫調的修辭策略: 提供替換通用比喻和僵化形容詞的實用練習,訓練作者創造出獨屬於自身風格的新鮮意象。 場景的「情感載荷」: 學習如何讓環境描寫不僅僅是背景,而是能承載、反襯或強化當下人物情感的有效媒介。 第五部:修改的紀律與出版的現實 寫作的真正工作往往發生在初稿完成之後。此部分專注於嚴謹的自我審視與專業的編輯流程。 冷卻期與結構性修改: 建議讀者在初稿完成後如何有效地「抽離」,以便從編輯的視角重新審視文本的邏輯漏洞與節奏問題。 針對性的自我審核清單: 提供詳細的修改核對表,涵蓋情節連貫性、人物動機一致性、對白節奏感等多個維度。 理解文學市場的脈動: 探討當代短篇與長篇小說的市場偏好,以及如何準備一份專業的投稿提案,讓作品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本書適合所有對文學創作抱有熱忱,渴望將腦海中的宏大構想轉化為紮實文字作品的創作者。它是一張通往精湛技藝的路線圖,引導您在寫作的漫長旅途中,不斷發現自我風格的潛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我立刻被其中一些标题的设置给吸引住了,它们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教条化的分类,反而更像是一系列充满生活哲思的箴言,充满了文学的韵味。那些关于“沉默的重量”、“视角的切换艺术”以及“日常琐碎中的史诗感”的章节名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种渴望突破写作瓶颈的读者的心。它不像某些写作指南那样,上来就教你如何搭建三幕式结构或者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它更像是在与你进行一场高阶的、关于“如何去看待世界”的哲学对话。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节奏控制得非常好,他不会让你感到被知识点轰炸,而是巧妙地将那些晦涩的文学理论融入到他自身创作的案例分析之中,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可供模仿和拆解的实体。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远比生硬的讲解来得有效得多,它激发的是你内心深处对“如何表达”的原始渴望,而不是单纯地记忆某个技巧。

评分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作者的个人风格”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成熟度与洞察力。它没有鼓励盲目模仿任何一位文坛巨匠,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挖掘并放大“你自己的声音”上。书中对“模仿的陷阱”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指出一味地套用别人的腔调,只会让你沦为拙劣的复印件。作者鼓励我们去正视自己写作中的“弱点”和“不适感”,认为这些地方恰恰是通往独特风格的秘密通道。这种反直觉的指导,极大地解放了我过去在写作中那种小心翼翼、唯恐出错的心理。读完这部分后,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坦诚、更不设防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文字,不再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专注于如何更清晰、更诚实地表达那些只有我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向内求索”的指引,是任何技术手册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读时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它的封面设计走的是一种比较简约的风格,色彩搭配上偏向于低饱和度的灰色调,标题和作者信息的排版也显得非常规整。不过,当我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味道,却意外地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它让我想起了许多年前在旧书店里淘到的那些经典译本,虽然是新书,却有着老灵魂的味道。装帧上的克制与内容本身的爆发力形成了有趣的张力,或许这正是出版方想要传达的一种态度:回归文字的本质,不被花哨的外表所迷惑。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得相当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写作技艺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制作工艺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它尊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没有为了追求某种浮夸的“设计感”而牺牲实用性。这种务实而又带着点匠人精神的制作方式,让我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作者本身也是这种严谨态度的秉持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众多文学评论和写作指导书籍中,绝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它既有学者深厚的底蕴和精准的术语运用,却又避免了学院派的迂腐和自恋,反而流露出一种近似于老友间的促膝长谈的真诚。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即便是阐述最复杂的叙事难题,他也能用一个精准的比喻瞬间点亮你的思维。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时间线跳跃时,他用到了一个关于“老式胶片放映机卡顿”的比喻,一下子就让那个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甚至带着一丝怀旧的温度。这种“可感性”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你觉得,写作这件事,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象牙塔内的游戏,而是可以从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观察中汲取能量的实践。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精彩的句子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妙处,这是一种阅读的享受,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后记部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收尾的方式非常高明,没有那种“至此,你的学习已经完成”的结束感,反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的起点信号。作者在最后几页,并没有总结他之前教了什么,而是提出了更多关于“未完成性”的思考,关于写作的持续性、关于如何与世界保持一种永恒的张力。他强调,真正的学习不是在读完这本书后就停止,而是要带着这些新的视角,重新回到你日常的生活和创作中去进行检验和实践。这种开放式的收尾,让我感到一种责任感和兴奋感交织的情绪。它不是一个知识的终点站,而是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促使我立刻放下书本,去尝试运用新学到的东西。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能持续地在你脑海中“发酵”,让你在接下来的每一篇草稿中,都能寻找到它的回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