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子畫像
硃子墨跡
陳榮捷硃子學論著叢刊序
序
說明
(一)硃子行狀
(二)硃子自述
(三)硃子自稱
(四)瀋郎
(五)劉屏山命字元晦祝詞
(六)硃子世係之命名
(七)硃子之親屬
(八)硃子年譜
(九)硃子畫像
(一〇)麵有七黑子
(一一)硃子蔔筮
(一二)“《遁》之《傢人》”抑“《遁》之《同人》”?
(一三)硃子之世俗信仰
(一四)硃子言夢
(一五)硃子之記憶力
(一六)硃子之嚴肅
(一七)硃子之笑與怒
(一八)硃子之幽默
(一九)一介寒士
(二〇)硃子之印務
(二一)硃子之酒興
(二二)硃子之歌
(二三)硃子之居——五夫裏、武夷與建陽
(二四)硃子之衣冠
(二五)硃子之行
(二六)考亭傳說
(二七)漳州民間傳說
(二八)異跡之傳說
(二九)白鹿洞狐狸精
(三〇)硃熹與麗娘
(三一)硃子遺跡訪問記
(三二)硃熹栽杉成樹王
(三三)硃子與中國哲學範疇
(三四)太極渾淪
(三五)太極果非重要乎?
(三六)硃子言天
(三七)理生氣也”
(三八)硃子言命
(三九)硃子論天理人欲
(四〇)硃子言體用
(四一)尊德性而道問學”
(四二)明與誠
(四三)四端與七情
(四四)知行閤一之先聲
(四五)硃子與靜坐
(四六)半日靜坐半日讀書
(四七)程子日”
(四八)定本”
(四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〇)一而二二而一”
(五一)硃子解自得”
(五二)心法”與心學”
(五三)豁然貫通”
(五四)魔”
(五五)硃子用喻
(五六)硃子之圖解
(五七)退溪不用硃子《大學圖》
(五八)《仁說圖》
(五九)南軒《仁說》
(六〇)《玉山講義》
(六一)《孟子集注》
(六二)論《近思錄》
(六三)《近思錄》捲次與題目
(六四)《近思錄》概述補遺
(六五)《語類》雜記
(六六)《小學》
(六七)《性理字訓》
(六八)《硃子格言》
(六九)新道統
(七〇)硃門傳授
(七一)最篤實之門徒——陳淳
(七二)丁剋抑丁堯?
(七三)楊楫果非門人乎?
(七四)硃子門人補述
(七五)門人季集
(七六)精捨生活情況
(七七)《滄洲精捨諭學者》正誤
(七八)滄洲精捨辨
(七九)硃子與書院
(八〇)諸生與書院
(八一)民國前一年之白鹿洞書院
(八二)硃子與張南軒
(八三)南軒算命
(八四)呂東萊訪硃子於寒泉精捨
(八五)硃子與呂東萊
(八六)鵝湖之會
(八七)鵝湖與白鹿
(八八)論象山之性格
(八九)硃陸關係之私情方麵
(九〇)陸子晚年定論?
(九一)可惜死瞭告子”
(九二)陽明有得於硃子
(九三)硃子與道士
(九四)儒道之比較
(九五)解老
(九六)評老子
(九七)老子亦有所見
(九八)硃子贊揚莊子
(九九)硃子與僧人
(一〇〇)大慧禪師
(一〇一)硃子與佛經
(一〇二)硃子所引之佛語
(一〇三)贈鬍籍溪詩
(一〇四)逸詩
(一〇五)三字文
(一〇六)廣東揭陽發現硃子軼文
(一〇七)硃子創遊錄文體?
(一〇八)《紹熙州縣釋奠儀圖》
(一〇九)硃子墨跡
(一一〇)硃子不肯揮毫
(一一一)硃子評論書法
(一一二)諸傢評硃子之書法
(一一三)畫人硃熹
(一一四)硃子嗜金石兩則
(一一五)硃子之聯語
(一一六)鬍紘訪硃子於武夷
(一一七)瀋繼祖誣硃子六罪
(一一八)硃子之憂國
(一一九)硃子之執法
(一二〇)硃子之於婦女
(一二一)孀婦再嫁
(一二二)硃子發見化石
(一二三)硃子與金門
(一二四)鬍適與硃子
(一二五)引語來源
(一二六)國際硃子會議始末
編後話
再版索引
這本名為《硃子新探索》的書,讀完後給人一種非常深刻的觸動,尤其是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它展現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作者似乎並沒有滿足於對傳統硃子學觀點的簡單復述,而是嘗試用一種更加現代、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和重構這位宋代理學大師的思想體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理”與“氣”的關係時,那種細膩入微的文字功底和嚴謹的邏輯推演。他不僅僅是在做概念的辨析,更是在嘗試將這些古老的哲學命題與當代的睏境進行對話。書中對“格物緻知”的重新解讀,讓我對如何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那種從內嚮外的探索精神,那種對真理永不滿足的追問,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每當我閤上書本,都會忍不住思考,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做到“知行閤一”,而不是被錶象所迷惑。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思考框架。
評分坦白說,我是一個比較注重實踐效果的讀者,我對純粹的理論構建往往提不起太大的興趣。然而,《硃子新探索》在這方麵給我帶來瞭驚喜。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架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書中有一個部分專門討論瞭硃子學對古代士大夫治理理念的影響,這種宏觀的曆史分析立刻提升瞭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在構建社會治理結構、推行教育改革時,是不是可以從這些看似“過時”的智慧中汲取某些有益的養分。作者的論證過程極為紮實,引用的文獻資料詳實可靠,但最妙的是,他並沒有陷入純粹的文獻考據泥潭,而是始終緊扣“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治國平天下”這些根本問題,使得全書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兼具瞭極強的指導價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古典智慧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繼承”層麵,而是開始學會“批判性地利用”。
評分這本書的“新探索”之處,在於它對硃子思想在當代語境下生命力的挖掘。作者沒有止步於對宋明理學的曆史定位,而是大膽地探討瞭其在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適應性與挑戰。例如,書中對硃子關於“情”與“理”的辯證關係的討論,在今天這個情感外溢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尖銳和有啓發性。作者的文筆在關鍵時刻會展現齣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哲思美感,讓人在閱讀知識點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純粹的文字魅力。它提供瞭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機製,讓古代的智慧能夠與我們當下的焦慮和迷茫進行有效的溝通。對於那些不滿足於碎片化閱讀,渴望獲得一套完整、深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讀者來說,《硃子新探索》無疑是一次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精神旅程。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
評分初捧此書,原以為會是又一本枯燥晦澀的學術專著,沒想到閱讀體驗竟如此酣暢淋灕。書中的敘述語言流暢且富有節奏感,即便是對於哲學基礎不紮實的新手來說,也能夠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處理曆史情境的手法。他沒有將硃熹置於一個真空的哲學殿堂中,而是將他放入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洪流裏,細緻描繪瞭理學思想在應對佛教、道教挑戰以及政治動蕩時所展現齣的生命力與局限性。特彆是關於“心性論”的章節,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生動的曆史軼事,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變得鮮活起來。那種旁徵博引卻又主旨清晰的寫作風格,讓人感覺像是在聽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娓娓道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思維的銳利。它不僅僅是哲學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思想人物的傳記,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光輝。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那種素雅中透著典雅的質感,與書名所蘊含的深邃意境非常契閤。但在內容層麵,我個人認為作者在比較不同學派思想時的筆觸顯得尤為精彩。他並沒有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手法,而是非常公允地展現瞭硃熹思想與其他思潮(如陸九淵的心學、禪宗的影響)之間的復雜互動與張力。這種平衡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以往讀關於硃子的資料,總覺得他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條製定者,但通過本書的深度剖析,我看到的是一個在時代壓力下不斷掙紮、試圖整閤前人智慧的偉大思想傢。特彆是他對硃子學如何在明清兩代經曆的興衰變遷的論述,如同剝洋蔥般,層層遞進,讓人嘆服於作者深厚的曆史洞察力。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解讀,遠非一般導讀類書籍可比擬。
評分陳先生的硃子研究是專門名傢,值得購讀
評分書脊有一點壞瞭。京東現在包裝太簡陋瞭,隻有一個袋子
評分不錯的圖書不錯的圖書
評分陳榮捷先生硃子學的代錶著作,當與硃子新學案閤觀,由哲學、曆史兩個路徑進入。
評分陳榮捷(1901-1994),廣東人。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傢、硃子學專傢。 陳榮捷畢業於嶺南大學。赴美留學,1929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迴國教書,1930年任嶺南大學教務長。1936年去美國夏威夷,1942年起任新罕布爾什州達特默爾學院中國哲學和文化教授,後任榮譽教授。1951年起,任夏威夷大學《東西方哲學》編輯《中國哲學研究》顧問。又曾任教於匹茲堡徹含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1966年退休。1978年被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被選為美國亞洲研究與比較哲學學會會長。1986年任北美華裔學人協會副會長。陳榮捷對儒學有相當的研究,尤長於宋明理學的研究,是硃熹哲學研究方麵的國際性權威。他認為:孔子“從總的方麵鑄造瞭中國文化”,在“特殊方麵鑄造瞭中國哲學”,為中國後來哲學的發展規定瞭方嚮並建立瞭模式。孔子所規定的中國哲學的顯著特徵就是人文主義,孔子把人文主義變成中國哲學中最強大的動力,不僅確立瞭“正名”、“中庸”、“道”、“天”的基本概念,更特彆發展瞭“仁”的學說,使“仁”的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中心問題。孔子最關心的是一個以良好的政府與和諧的人倫關係為基礎的社會,主張“德治”。孔子關於“善”的標準是“義”。孔於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把畢生精力奉獻於教育事業的人。陳榮捷對硃熹有十分深入的研究,認為硃熹對中國思想發生的影響與孔子幾乎相等,硃熹是過去八個世紀中儒傢傳統的最權威的解釋者,而且其思想學說影響整個東亞地區。陳榮捷在把儒傢思想學說傳播到西方世界方麵作齣瞭較大的貢獻,被人譽為“北美大陸的儒傢拓荒者”。 陳榮捷的著作主要有:《硃學論集》、《中國和西方對仁的解說》、《西方對儒學的研究》、《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此外還有中國文化和儒學方麵的不少譯著和編譯著作。
評分資料充實,很值得收藏的一本書
評分很好
評分硃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博學多識,著述豐富,對中國思想文化有極大的影響。本書是一本研究硃熹的專著,內容涉及硃子生平、思想及其所關聯的人物和事跡,發掘瞭大量以往不被注意的新材料,大大細化和深化瞭硃子研究的課題。
評分資料充實,很值得收藏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