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子新探索

硃子新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榮捷 著
圖書標籤:
  • 硃熹
  • 理學
  • 宋明理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文化史
  • 程硃理學
  • 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51985
版次:1
商品編碼:1056892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陳榮捷硃子學論著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3
字數:69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硃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博學多識,著述豐富,對中國思想文化有極大的影響。《硃子新探索》是一本研究硃熹的專著,內容涉及硃子生平、思想及其所關聯的人物和事跡,發掘瞭大量以往不被注意的新材料,大大細化和深化瞭硃子研究的課題。

目錄

硃子畫像
硃子墨跡
陳榮捷硃子學論著叢刊序

說明
(一)硃子行狀
(二)硃子自述
(三)硃子自稱
(四)瀋郎
(五)劉屏山命字元晦祝詞
(六)硃子世係之命名
(七)硃子之親屬
(八)硃子年譜
(九)硃子畫像
(一〇)麵有七黑子
(一一)硃子蔔筮
(一二)“《遁》之《傢人》”抑“《遁》之《同人》”?
(一三)硃子之世俗信仰
(一四)硃子言夢
(一五)硃子之記憶力
(一六)硃子之嚴肅
(一七)硃子之笑與怒
(一八)硃子之幽默
(一九)一介寒士
(二〇)硃子之印務
(二一)硃子之酒興
(二二)硃子之歌
(二三)硃子之居——五夫裏、武夷與建陽
(二四)硃子之衣冠
(二五)硃子之行
(二六)考亭傳說
(二七)漳州民間傳說
(二八)異跡之傳說
(二九)白鹿洞狐狸精
(三〇)硃熹與麗娘
(三一)硃子遺跡訪問記
(三二)硃熹栽杉成樹王
(三三)硃子與中國哲學範疇
(三四)太極渾淪
(三五)太極果非重要乎?
(三六)硃子言天
(三七)理生氣也”
(三八)硃子言命
(三九)硃子論天理人欲
(四〇)硃子言體用
(四一)尊德性而道問學”
(四二)明與誠
(四三)四端與七情
(四四)知行閤一之先聲
(四五)硃子與靜坐
(四六)半日靜坐半日讀書
(四七)程子日”
(四八)定本”
(四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〇)一而二二而一”
(五一)硃子解自得”
(五二)心法”與心學”
(五三)豁然貫通”
(五四)魔”
(五五)硃子用喻
(五六)硃子之圖解
(五七)退溪不用硃子《大學圖》
(五八)《仁說圖》
(五九)南軒《仁說》
(六〇)《玉山講義》
(六一)《孟子集注》
(六二)論《近思錄》
(六三)《近思錄》捲次與題目
(六四)《近思錄》概述補遺
(六五)《語類》雜記
(六六)《小學》
(六七)《性理字訓》
(六八)《硃子格言》
(六九)新道統
(七〇)硃門傳授
(七一)最篤實之門徒——陳淳
(七二)丁剋抑丁堯?
(七三)楊楫果非門人乎?
(七四)硃子門人補述
(七五)門人季集
(七六)精捨生活情況
(七七)《滄洲精捨諭學者》正誤
(七八)滄洲精捨辨
(七九)硃子與書院
(八〇)諸生與書院
(八一)民國前一年之白鹿洞書院
(八二)硃子與張南軒
(八三)南軒算命
(八四)呂東萊訪硃子於寒泉精捨
(八五)硃子與呂東萊
(八六)鵝湖之會
(八七)鵝湖與白鹿
(八八)論象山之性格
(八九)硃陸關係之私情方麵
(九〇)陸子晚年定論?
(九一)可惜死瞭告子”
(九二)陽明有得於硃子
(九三)硃子與道士
(九四)儒道之比較
(九五)解老
(九六)評老子
(九七)老子亦有所見
(九八)硃子贊揚莊子
(九九)硃子與僧人
(一〇〇)大慧禪師
(一〇一)硃子與佛經
(一〇二)硃子所引之佛語
(一〇三)贈鬍籍溪詩
(一〇四)逸詩
(一〇五)三字文
(一〇六)廣東揭陽發現硃子軼文
(一〇七)硃子創遊錄文體?
(一〇八)《紹熙州縣釋奠儀圖》
(一〇九)硃子墨跡
(一一〇)硃子不肯揮毫
(一一一)硃子評論書法
(一一二)諸傢評硃子之書法
(一一三)畫人硃熹
(一一四)硃子嗜金石兩則
(一一五)硃子之聯語
(一一六)鬍紘訪硃子於武夷
(一一七)瀋繼祖誣硃子六罪
(一一八)硃子之憂國
(一一九)硃子之執法
(一二〇)硃子之於婦女
(一二一)孀婦再嫁
(一二二)硃子發見化石
(一二三)硃子與金門
(一二四)鬍適與硃子
(一二五)引語來源
(一二六)國際硃子會議始末
編後話
再版索引

前言/序言



《古風今韻: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 序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間蘊藏著無數智慧的瑰寶,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理解、去傳承。從古籍的字裏行間,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承,再到當代藝術的創新錶達,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從未真正消逝,而是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新的時代土壤中生根發芽,煥發新的光彩。本書旨在梳理和呈現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的多重麵貌,探討其傳承的路徑與創新的可能,希望籍此引發讀者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思考,並激發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 第一章 根植大地:傳統文化的原生力量 本章將深入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及其曆史淵源,勾勒齣其作為民族精神基石的獨特地位。我們將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哲思的深邃: 重點考察儒傢、道傢、法傢等主要哲學思想流派,不僅闡述其基本原理,更著重分析其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倫理觀和社會結構。例如,儒傢的“仁、義、禮、智、信”如何體現在傢庭倫理、社會交往和國傢治理中;道傢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如何啓發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觀;法傢強調的法治精神又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發揮作用。我們還將觸及墨傢、名傢等其他重要學派,展現中國古代思想的多元與豐富。 藝術的飛揚: 審視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包括繪畫、書法、音樂、戲麯、建築、陶瓷等。我們將不僅僅是羅列藝術門類,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後的美學理念與哲學思考。比如,中國山水畫中的“寫意”精神,如何在筆墨的揮灑間傳遞人與自然的精神契閤;書法藝術的“氣韻生動”,如何將綫條與情感、意境融為一體;古琴音樂的“和、靜、清、遠”,如何在音律中錶達士人的情懷;戲麯的程式化錶演,如何在虛擬與象徵中展現人性的光輝;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原則,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齣無限的意境。 技藝的精湛: 關注那些承載著韆年智慧的傳統技藝,如絲綢織造、木雕石刻、刺綉剪紙、中醫養生、傳統烹飪等。我們將通過具體的實例,展現這些技藝在材料選擇、工藝流程、設計美學上的獨到之處,以及它們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成為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蘇綉的細膩針法與豐富色彩,如何將自然景物與人物情感躍然絲帛;北京烤鴨的製作工藝,如何在火候與調料的配閤中呈現齣極緻的美味;針灸推拿的獨特療效,如何體現中國古老醫學對生命本源的深刻理解。 生活的智慧: 挖掘傳統節日、民俗習慣、婚喪嫁娶、禮儀規範等,這些構成瞭中華民族共同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紐帶。我們將探討這些習俗的文化意涵,它們如何維係瞭傢庭的凝聚力,如何構建瞭社會的秩序,又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個人的品德。例如,春節的團圓寓意,元宵節的燈謎文化,端午節的紀念屈原,中鞦節的思念親人,這些節日所承載的文化符號與情感價值。 第二章 時代的迴響:傳統文化的新生路徑 進入當代,傳統文化並非被遺忘,而是以更加多元和靈活的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尋求生命力。本章將聚焦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適應與演變。 教育與啓濛: 探討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體係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這包括在基礎教育階段增設國學課程,推廣經典閱讀;在高等教育階段,鼓勵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與跨學科結閤;以及麵嚮社會大眾的普及教育,如開設講座、工作坊、綫上課程等,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瞭解傳統文化。我們將分析當前教育模式的優勢與挑戰,並提齣改進建議。 藝術的融閤與創新: 觀察傳統藝術元素如何在當代視覺藝術、音樂、設計、影視等領域得到新的演繹。例如,當代水墨畫如何突破傳統筆墨的局限,融入西方繪畫技法與現代觀念;中國風音樂如何將民樂元素與流行音樂相結閤,創造齣獨特的聽覺體驗;服裝設計如何從傳統服飾紋樣、廓形中汲取靈感,設計齣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時尚感的作品;影視作品如何通過對曆史典故、神話傳說的改編與重塑,吸引年輕觀眾。 科技的賦能與傳播: 科技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瞭前所未有的便利。本章將探討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多媒體平颱、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手段,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的生機。例如,數字化博物館如何讓珍貴的文物“活”起來,高清修復的古代經典影像如何讓人們重溫曆史;利用大數據分析,如何更精準地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通過互動式APP,如何讓學習傳統文化變得更加有趣和便捷。 生活方式的迴歸與重塑: 關注當代社會中興起的“國潮”現象,以及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重新審視和追求。這包括對傳統服飾(如漢服)、傳統節日、傳統飲食、傳統茶道、傳統養生方式等的重新倡導。我們將分析這種迴歸的深層動因,以及它如何滿足瞭當代人對身份認同、精神寄托和社會連接的需求。 文創産品的開發與市場化: 探討如何將傳統文化符號、故事、美學理念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創意産品。這不僅包括紀念品、工藝品,更涵蓋瞭動漫、遊戲、文具、傢居用品等。我們將分析成功的文創案例,總結其産品設計、品牌營銷和渠道拓展的經驗,並探討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而損害文化價值。 第三章 傳承者的故事:實踐者的經驗與挑戰 本章將通過一係列鮮活的案例,講述在不同領域默默耕耘、緻力於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者們的故事。他們的經曆將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揭示瞭傳承過程中所麵臨的現實挑戰。 非遺傳承人的堅守: 深入采訪如刺綉大師、剪紙藝人、傳統戲麯演員、古建修復師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瞭解他們如何從童年起就接觸並熱愛自己的技藝,如何曆經多年的磨礪纔掌握精髓,以及他們在麵對市場經濟的衝擊、後繼乏人的睏境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 文化機構的探索: 介紹博物館、美術館、文化研究機構等在策劃展覽、組織活動、學術研究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創新的方式吸引公眾參與,打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隔閡。 企業與品牌的力量: 關注那些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設的企業,它們如何通過産品設計、市場推廣、社會責任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與商業成功相結閤,成為文化傳承的有力推手。 社區與鄉村的實踐: 考察一些社區和鄉村如何通過復興傳統節日、保護古跡、發展民俗旅遊等方式,重拾文化記憶, revitalizing 地方特色,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挑戰與反思: 在講述成功故事的同時,本章也將誠實地揭示傳承過程中遇到的睏難,例如資金投入的不足、政策支持的局限、年輕人興趣的培養、以及如何在保持文化原真性與適應現代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等。 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既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吸收外來文明的養分,更要珍視並傳承好我們自己的根與魂。本書所呈現的內容,不過是這場偉大文化復興徵程中的一隅。我們期待,通過對這些故事和探索的梳理,能夠激發更多人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之中,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社會迸發齣新的生命力,為構建更美好的未來貢獻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名為《硃子新探索》的書,讀完後給人一種非常深刻的觸動,尤其是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它展現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作者似乎並沒有滿足於對傳統硃子學觀點的簡單復述,而是嘗試用一種更加現代、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和重構這位宋代理學大師的思想體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理”與“氣”的關係時,那種細膩入微的文字功底和嚴謹的邏輯推演。他不僅僅是在做概念的辨析,更是在嘗試將這些古老的哲學命題與當代的睏境進行對話。書中對“格物緻知”的重新解讀,讓我對如何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那種從內嚮外的探索精神,那種對真理永不滿足的追問,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每當我閤上書本,都會忍不住思考,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做到“知行閤一”,而不是被錶象所迷惑。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思考框架。

評分

坦白說,我是一個比較注重實踐效果的讀者,我對純粹的理論構建往往提不起太大的興趣。然而,《硃子新探索》在這方麵給我帶來瞭驚喜。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架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書中有一個部分專門討論瞭硃子學對古代士大夫治理理念的影響,這種宏觀的曆史分析立刻提升瞭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在構建社會治理結構、推行教育改革時,是不是可以從這些看似“過時”的智慧中汲取某些有益的養分。作者的論證過程極為紮實,引用的文獻資料詳實可靠,但最妙的是,他並沒有陷入純粹的文獻考據泥潭,而是始終緊扣“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治國平天下”這些根本問題,使得全書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兼具瞭極強的指導價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古典智慧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繼承”層麵,而是開始學會“批判性地利用”。

評分

這本書的“新探索”之處,在於它對硃子思想在當代語境下生命力的挖掘。作者沒有止步於對宋明理學的曆史定位,而是大膽地探討瞭其在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適應性與挑戰。例如,書中對硃子關於“情”與“理”的辯證關係的討論,在今天這個情感外溢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尖銳和有啓發性。作者的文筆在關鍵時刻會展現齣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哲思美感,讓人在閱讀知識點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純粹的文字魅力。它提供瞭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機製,讓古代的智慧能夠與我們當下的焦慮和迷茫進行有效的溝通。對於那些不滿足於碎片化閱讀,渴望獲得一套完整、深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讀者來說,《硃子新探索》無疑是一次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精神旅程。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

評分

初捧此書,原以為會是又一本枯燥晦澀的學術專著,沒想到閱讀體驗竟如此酣暢淋灕。書中的敘述語言流暢且富有節奏感,即便是對於哲學基礎不紮實的新手來說,也能夠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處理曆史情境的手法。他沒有將硃熹置於一個真空的哲學殿堂中,而是將他放入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洪流裏,細緻描繪瞭理學思想在應對佛教、道教挑戰以及政治動蕩時所展現齣的生命力與局限性。特彆是關於“心性論”的章節,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生動的曆史軼事,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變得鮮活起來。那種旁徵博引卻又主旨清晰的寫作風格,讓人感覺像是在聽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娓娓道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思維的銳利。它不僅僅是哲學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思想人物的傳記,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光輝。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那種素雅中透著典雅的質感,與書名所蘊含的深邃意境非常契閤。但在內容層麵,我個人認為作者在比較不同學派思想時的筆觸顯得尤為精彩。他並沒有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手法,而是非常公允地展現瞭硃熹思想與其他思潮(如陸九淵的心學、禪宗的影響)之間的復雜互動與張力。這種平衡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以往讀關於硃子的資料,總覺得他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條製定者,但通過本書的深度剖析,我看到的是一個在時代壓力下不斷掙紮、試圖整閤前人智慧的偉大思想傢。特彆是他對硃子學如何在明清兩代經曆的興衰變遷的論述,如同剝洋蔥般,層層遞進,讓人嘆服於作者深厚的曆史洞察力。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解讀,遠非一般導讀類書籍可比擬。

評分

陳先生的硃子研究是專門名傢,值得購讀

評分

書脊有一點壞瞭。京東現在包裝太簡陋瞭,隻有一個袋子

評分

不錯的圖書不錯的圖書

評分

陳榮捷先生硃子學的代錶著作,當與硃子新學案閤觀,由哲學、曆史兩個路徑進入。

評分

陳榮捷(1901-1994),廣東人。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傢、硃子學專傢。 陳榮捷畢業於嶺南大學。赴美留學,1929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迴國教書,1930年任嶺南大學教務長。1936年去美國夏威夷,1942年起任新罕布爾什州達特默爾學院中國哲學和文化教授,後任榮譽教授。1951年起,任夏威夷大學《東西方哲學》編輯《中國哲學研究》顧問。又曾任教於匹茲堡徹含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1966年退休。1978年被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被選為美國亞洲研究與比較哲學學會會長。1986年任北美華裔學人協會副會長。陳榮捷對儒學有相當的研究,尤長於宋明理學的研究,是硃熹哲學研究方麵的國際性權威。他認為:孔子“從總的方麵鑄造瞭中國文化”,在“特殊方麵鑄造瞭中國哲學”,為中國後來哲學的發展規定瞭方嚮並建立瞭模式。孔子所規定的中國哲學的顯著特徵就是人文主義,孔子把人文主義變成中國哲學中最強大的動力,不僅確立瞭“正名”、“中庸”、“道”、“天”的基本概念,更特彆發展瞭“仁”的學說,使“仁”的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中心問題。孔子最關心的是一個以良好的政府與和諧的人倫關係為基礎的社會,主張“德治”。孔子關於“善”的標準是“義”。孔於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把畢生精力奉獻於教育事業的人。陳榮捷對硃熹有十分深入的研究,認為硃熹對中國思想發生的影響與孔子幾乎相等,硃熹是過去八個世紀中儒傢傳統的最權威的解釋者,而且其思想學說影響整個東亞地區。陳榮捷在把儒傢思想學說傳播到西方世界方麵作齣瞭較大的貢獻,被人譽為“北美大陸的儒傢拓荒者”。 陳榮捷的著作主要有:《硃學論集》、《中國和西方對仁的解說》、《西方對儒學的研究》、《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此外還有中國文化和儒學方麵的不少譯著和編譯著作。

評分

資料充實,很值得收藏的一本書

評分

很好

評分

硃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博學多識,著述豐富,對中國思想文化有極大的影響。本書是一本研究硃熹的專著,內容涉及硃子生平、思想及其所關聯的人物和事跡,發掘瞭大量以往不被注意的新材料,大大細化和深化瞭硃子研究的課題。

評分

資料充實,很值得收藏的一本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