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370年前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问世以来,这座碑在书法史上便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通过对它的学习和临摹,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艺术人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九成宫醴泉铭》因其年深日久,碑石的字迹大多已是漫漶不清了,即使有的还能勉强辨识,又因其石花太多、笔画残破,在我们学习临摹中便有了许多疑惑和不解,我们很难看出欧阳询全部当年的笔法与风貌。另外,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九成宫醴泉铭》影印本,全都是来自于“明驸马都尉李祺藏本”的一个版本。该藏本虽然品质优良,字迹还算清晰,但终归只是一种,对于一般的研究者而言,多参考几种版本,多作一些相关比较,已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田英章先生出生于书法世家,自三岁起便刻苦学习书法,主工欧楷,兼学二王。加之家藏甚丰,视野广阔,因此他出手典雅,下笔不凡,廿岁的田英章就已负擅书之名。今天,田英章先生已是当代书坛公认的、屈指可数的一代楷书名家。
鉴于田英章先生对《九成宫醴泉铭》多种版本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在欧楷领域里的高深造诣及影响,我们力邀田先生编写了这部《田英章九成宫碑技法精解》。田先生结合他五十多年的临池经验,将《九成宫醴泉铭》1108字逐一进行了临写,结合古人的遗规,在每个字的下面注明了技法的要领和秘诀。其技法纯熟、语言精练,为书坛罕有,成为一部在古今书法史上对《九成宫醴泉铭》技法讲解临学示范,全面、完整、精确的一部重要的范本,也是学习欧楷,乃至于其它楷体不可或缺的必备的专业教程。
田英章,字存卿,中国人民大学特聘书法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社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书法导师,中国楷书网名誉坛主。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书》高级书写员,原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任会长,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国际书画艺术联盟副理事长。
田英章先生拥有极高的书法造诣,他博学古法,诸体兼修,尤擅楷、行。特别是他的楷书,法度缜密,传承有序,已熔炼到精熟至美的高度,被誉为“当代欧楷大师”,获得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田英章的字端庄工整、遒劲秀丽,在深厚的传统技法基础上进行延伸,达成并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易学易练。他的书法作品曾在1990年获得世界30多个国家参加的日本国际印刷体竞赛世界金奖,1991年获得15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书法展世界文化艺术金奖。
这本书的作者在行文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一种难得的老派匠人精神。他的叙述风格,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夸赞,而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剖析。比如谈到九成宫的“骨力”时,他引用了一些古代书论的片段,但紧接着就用现代的、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转译和应用,使得那些看似玄奥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他对“间架结构”的系统性梳理,它把历代书家都头疼的“重心”问题,用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给梳理出来了。读到“重心偏左不宜过甚,偏右则需更谨慎”这一段时,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写的字之所以感觉“飘”,是因为对重心判断的失衡。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程,而是在听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耐心地、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所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深度思考。它在讲解一个技法要点时,往往采用的是“碑帖原貌展示—放大细节解析—作者技法口诀—读者临习误区”的四位一体结构。这种环环相扣的编排方式,使得学习过程非常流畅自然,不会出现“知识点孤岛”的现象。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看到自己临摹时常犯的错误,竟然被作者精准地提前预警并给出了解决方案,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在阅读其他参考书时是极少有的。而且,整本书的色彩搭配也十分克制和典雅,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所有的颜色都服务于内容的清晰度和碑帖的质感展现,让人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学习之中,这对于需要高度专注力的书法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哑光纸,完美地还原了碑帖的苍劲,即便是印刷出来的墨迹,也带着一股子老墨的醇厚味道。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讲解那些复杂的结构组合时,采用了多层透视的图解方式。比如解析“‘交’字的左侧结构”,它不是简单地把字拆开,而是用半透明的图层叠加,清晰地展示了前一笔和后一笔是如何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这种可视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结体的门槛。我以前临摹一些难写的大字,总是在结构上打架,感觉不是这笔多出来,就是那笔少了一点,现在对照着书里的剖析,立刻就明白了,原来是“势”的引导出了问题。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地“示范”。
评分从实操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物超所值。它对笔法的讲解,简直是做到了“一笔不漏”。我尤其关注了那些看似简单却极易出错的笔画,比如“折”的写法。它细致地分出了“内擫折”、“外拓折”和“方折”等几种情况,并配有详细的运笔轨迹图,连毛笔的哪个部位应该先着墨,哪个部位应该提按,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我试着按照它所说的,在练习本上模仿了几次,那感觉就像是手上安装了导航系统,每一步都知道该怎么走。很多其他资料只是告诉你“要方劲”,但这本书会告诉你,要达到方劲,需要在哪个角度上用侧锋切入,又在哪个瞬间转为中锋回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的临帖效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感觉一下子打通了之前所有的技术瓶颈。
评分这套书的光影效果真是绝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震撼住了。不是那种生硬的、刻意的“力量”,而是在笔画的起承转合间流淌出的那种沉稳和厚重。我记得有一页专门讲“悬针竖”的结构,作者把那个微妙的顿笔和收锋处理得极其精妙,旁边配的放大图,简直就像是显微镜下的艺术品展示。以前光看碑帖,总觉得有些细节抓不住,像是隔着一层纱,但这本书的解析,硬是把那层纱给揭开了。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那种“心手相应”的理论讲解,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示,告诉你手腕应该如何发力,运笔的轨迹是怎么形成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横画收笔时的那种细腻对比,同样是平收,但根据上下文的笔势不同,收锋的力度和方向都有细微的差别,这本书把这些“不易察觉”的差异点都给挑出来了,读起来简直就是一场寻宝之旅,每翻一页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很好,讲课很通俗易懂
评分质量很好,便宜实惠,物流给力
评分不錯
评分很不错
评分挺不错的,物美价廉。很满意。
评分很喜欢
评分老公买的,研究了几天……三分钟热度
评分送给练习二十多年书法的爸爸,老爸说挺好的碑帖。
评分是精解么?解的真不怎么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