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通识系列丛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2版)

科学通识系列丛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正卯,叶高翔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通俗读物
  • 科学史
  • 科学普及
  • 人类文明
  • 科学通识
  • 文化
  • 历史
  • 科普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25874
版次:2
商品编码:106477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通识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字数: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是一本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科书。该书以人类科学发展进程为背景,结合现代社会的诸多有关问题,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将人类重大科学成就以及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进行阐述。它既区别于一般的“科晋”介绍,也有别于传统的“科技史”或“科学哲学”教科书。
作者力图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严谨求实地阐述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发展规律
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努力使该书成为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创新、严谨和踏实的科学作风,提升人生观和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教科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1章 经典物理学
1.1 天地运动
1.2 冷热现象
1.3 电磁波
参考文献

第2章 量子物理学
2.1 原子模型
2.2 量子假说
2.3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2.4 科学的否定观
参考文献

第3章 量子力学——现代高科技的基石之一
3.1 趋向导电极限的超导体
3.2 绚丽多彩的激光
3.3 晶体管——构筑智慧的细胞
3.4 冲剌元器件小型化的极限
参考文献

第4章 相对论与现代时空观
4.1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4.2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4.3 狭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
4.4 新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
4.5 广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
4.6 广义相对论的一些预言
4.7 相对论的其他实验验证及实际应用
4.8 相对论的时空观
4.9 相对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宇宙之砖 物质结构
5.1 物质结构
5.2 基本相互作用及其统一
5.3 原子能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膨胀着的宇宙
6.1 传统宇宙观及其不足
6.2 哈勃的发现
6.3 宇宙的起源
6.4 宇宙的命运
6.5 21世纪宇宙学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奇遇——非线性物理简介
7.1 非线性系统及其普遍性
……
第8章 物理学在未来科技和社会中的作用
第9章 科学与人类文明

前言/序言


科学通识系列丛书:天文学漫谈与宇宙探索(第3版) ——追溯星辰的起源,洞察人类的未来 丛书概述 “科学通识系列丛书”致力于以深入浅出、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普及当代科学知识的前沿进展与核心思想。本系列旨在搭建起普通读者与尖端科学之间的桥梁,帮助每一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理解自然规律的精妙构造,并洞察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作为该系列的第三版更新,将目光投向浩瀚无垠的宇宙,专注于天文学这一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本书聚焦:天文学漫谈与宇宙探索(第3版) 本书汇集了当代天文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和最前沿的理论探索,涵盖从地球周边的行星系统到宇宙学尺度的宏大结构。我们不仅回顾了人类观测天体历史上的关键里程碑,更着重介绍了近年来空间望远镜、大型地面阵列等新一代观测技术带来的革命性进展。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且立体的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地球的邻里与太阳系的奥秘 第一章: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从星云到行星 本章追溯太阳系的诞生历程,详细阐述星云假说及其修正模型。重点讨论了太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机制,以及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k)内物质的吸积与分化。 1.1 太阳星云的坍缩: 触发机制与角动量守恒。 1.2 行星的“宜居带”: 冰线(Frost Line)对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形成的影响。 1.3 微行星的碰撞与增生: 解释大小行星带、柯伊伯带的起源。 1.4 太阳的生命周期: 恒星演化初期对内太阳系环境的塑造。 第二章:类地行星的内部构造与地质活动 深入剖析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岩石圈、地幔和核心结构。对比分析它们在火山活动、板块构造(或缺乏此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并探讨磁场的生成机制及其对大气层保护的重要性。 2.1 磁场与大气逃逸: 以金星和火星的案例分析磁场对宜居性的决定性作用。 2.2 地球深部动力学: 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2.3 撞击历史的记录: 行星表面撞击坑的定年方法与太阳系早期撞击事件的重构。 第三章:气态巨行星与外太阳系天体 本章着重介绍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复杂大气层、内部结构以及令人惊叹的卫星系统。 3.1 巨行星的大气动力学: 解释它们标志性的风暴系统(如木星大红斑)的物理机制。 3.2 冰巨星的内部热源: 探讨海王星和天王星内部的“钻石雨”等极端物质状态。 3.3 卫星世界的奇观: 重点分析木卫二(欧罗巴)和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冰壳下的海洋及其潜在的生物化学活性。 3.4 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 介绍冥王星及其邻近天体,以及它们对短周期彗星的起源贡献。 --- 第二部分:恒星、星系与宇宙的结构 第四章:恒星的诞生、生命与死亡:核聚变的史诗 本书详细梳理了恒星从分子云坍缩到死亡的完整生命周期,强调核物理过程在恒星能量输出中的核心地位。 4.1 赫罗图(H-R Diagram)的解读: 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的位置与物理含义。 4.2 恒星的质量限制: 钱德拉塞卡极限与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的物理意义。 4.3 超新星爆发: II型(核心塌缩)和Ia型(热核失控)的机制区分与宇宙学意义(标准烛光)。 4.4 极端遗迹: 中子星(包括脉冲星)的物理特性、自转与磁场。 第五章:银河系:我们的恒星家园 本章聚焦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一个典型的棒旋星系。通过射电、红外和光学观测数据,构建银河系的精确三维模型。 5.1 银河系的结构组成: 盘面、核球、晕层的恒星分布与运动学特征。 5.2 银河系的质量分布: 利用旋转曲线分析暗物质在银河系晕中的分布。 5.3 银河系中心之谜: 介绍人马座A(Sgr A)的观测证据,以及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形成与演化。 5.4 银河系的未来: 与仙女座星系的合并预测与时间线。 第六章:星系的多样性与宇宙网 从星系分类(哈勃序列)出发,扩展到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大尺度的结构。 6.1 星系的形态学与演化: 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形成路径对比。 6.2 星系团与引力透镜: 介绍星系团的动力学性质以及引力透镜现象如何用于探测暗物质。 6.3 宇宙网的结构: 纤维状结构、空洞和星系团的形成,以及对早期宇宙密度涨落的映射。 --- 第三部分:宇宙学:从大爆炸到未来 第七章:宇宙学的基石:哈勃定律与宇宙膨胀 本章详细解释了现代宇宙学的两大支柱——哈勃-勒梅特定律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 7.1 测定宇宙尺度: 介绍宇宙距离阶梯(标准蜡烛)的建立,从造父变星到Ia型超新星的校准过程。 7.2 宇宙膨胀的证据: 红移的意义及其与退行速度的关系。 7.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与意义: CMB作为大爆炸“余晖”的物理模型。 第八章:大爆炸模型的精细化与挑战 深入探讨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及解释早期宇宙遗留问题的关键理论。 8.1 暴胀理论: 解决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的理论框架。 8.2 物质的构成: 普通物质(重子)与暗物质的相对丰度及其观测证据。 8.3 暗能量的崛起: 1998年加速膨胀的发现,以及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影响。 第九章:极端的时空:黑洞与引力波天文学 本章聚焦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黑洞及其带来的新观测窗口——引力波。 9.1 黑洞的性质: 史瓦西半径、事件视界与信息悖论。 9.2 观测黑洞: 介绍X射线双星系统、活动星系核(AGN)的观测证据。 9.3 引力波的探测: LIGO/Virgo等干涉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对双黑洞并合事件的分析。 9.4 引力波天文学的未来: 展望LISA等空间探测器对超大质量黑洞并合的观测能力。 本版特色与读者对象 第3版更新亮点: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数据整合: 纳入对早期星系形成、系外行星大气光谱分析的最新成果。 系外行星探索的最新进展: 详细介绍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的新一代精度,以及对“宜居带”内行星的统计分析。 暗物质研究的新方向: 纳入直接探测和间接探测实验的最新限制结果。 本书适合对象: 本书面向所有对宇宙学、行星科学和恒星物理学抱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高中生、大学生以及科学爱好者。无需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但需要具备基础的科学素养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通过本书,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现代且充满启发性的宇宙认知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科学通识系列丛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2版)》,可以说是我近期最令我惊喜的一本书了。我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下物理学的大概,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人类最原始的好奇心出发,一步步引出物理学的概念。我记得书中讲到早期人类如何观察星辰,如何尝试解释自然现象,那种探索精神真的非常打动我。然后,随着文明的发展,物理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比如光学的发展,如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而电磁学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电灯到无线通信,这些看似平常的技术,背后都是深刻的物理学原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把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变革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不是孤立地讲科学,而是告诉你,每一次物理学上的突破,都可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甚至改变政治格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科学发现时,那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

哇,我最近入手了这本《科学通识系列丛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2版)》,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物理学高深莫测,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物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我之前只知道个大概,但这里不仅解释了定律本身,还细致地描绘了它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从神秘的神学统治下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理性观测的时代。而且,这本书里还穿插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那些冷冰冰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那部分,虽然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作者通过各种比喻和类比,让我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开始思考宇宙的奥秘,感觉自己都变得睿智了不少!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对话,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真的让人肃然起敬。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学、对历史、对人类文明感兴趣的朋友们,保证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学抱有好奇但又觉得望而却步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帮我跨越这道鸿沟。《科学通识系列丛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如获至宝的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好,从最基础的力学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热学、电磁学、近代物理等更复杂的领域,而且每一步都紧密地结合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会引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比如解释惯性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讲了火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的感受,瞬间就明白了!而且,书中还探讨了物理学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如何推动了工业革命,而核物理的研究又如何影响了二战和冷战的格局。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物理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学问,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逻辑之美,也体会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真的非常震撼。

评分

我最近读了《科学通识系列丛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2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一直觉得科学离我们很遥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作者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重大变革联系起来。它不仅仅讲述了物理学本身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科学发现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如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关于能量耗散的科学原理,作者还将其引申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让我对“熵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开始反思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科学的进步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社会学、甚至伦理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珍视那些推动文明进步的科学精神。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物理学是极少数天才的专属领域,普通人很难真正理解。但《科学通识系列丛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2版)》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你。作者并没有用艰深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易懂的方式,将物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述物理学发展史时,那种叙事性很强的写作方式。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自然奥秘的面纱的。比如,书中关于量子力学诞生那一章,作者通过描绘当时科学界的争论和困惑,让我体会到科学进步的艰难,也更加佩服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提出颠覆性理论的先驱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物理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定律,它背后蕴含着人类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以及那种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

评分

很好,下次还买,很喜欢,很好用

评分

不错哦!┏ (^ω^)=?

评分

连续8年位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33种文字全球发行,日本有史以来图书销量排行第一名,入选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数百家媒体深度报道。

评分

okokokokokokok

评分

不错哦!┏ (^ω^)=?

评分

很好,下次还买,很喜欢,很好用

评分

书还行好好习惯好评!n

评分

货已经收到,不错,物流快服务好。

评分

好歹是我们校长写的书、同学很仰慕叶高翔校长,强烈要求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