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选译(修订版)

南史选译(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编,漆泽邦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南朝史
  • 史学
  • 译注
  • 史料
  • 中国历史
  • 史书
  • 选译
  • 修订版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50603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17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1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史选译(修订版)》译者漆泽邦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翻译文字畅晓准确,极大方便普通读者学习历史。唐朝李延寿撰,共八十卷,主要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

目录

前言001
宋文帝纪001
谢朓传011
谢灵运传017
蔡兴宗传030
范晔传050
徐广传063
裴松之传附子骃传068
裴子野传072
周颙传081
萧子良传087
萧子伦传097
虞玩之传103
萧统传106
邓元起传117
罗研传124
李膺传128
沈约传130
范云传141
江淹传153
任昉传162
沈炯传172
顾野王传178
姚察传182
丘迟传189
祖冲之传192
祖暅之传197
钟嵘传199
吴均传204
刘勰传207
陶潜传210
……

精彩书摘

宋文帝刘义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第三子。武帝死,太子义符即位(少帝),权臣傅亮、徐羡之把持朝政,公元424年,傅、徐废杀少帝,迎立刘义隆。文帝即位后,改年号为元嘉。宋文帝是南朝时期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狱讼得以申理,社会秩序安定。文帝也比较重视文化,任用何尚之、何承天、谢元等各立学馆,传授生徒,研讨学术。元嘉年间文化发达,人民受到教化,民俗敦厚。文帝出身寒素,养成了俭朴之风,以此教育诸皇子,要他们体会民间疾苦。经济上注意扶持自耕小农,他统治的时期,是南朝封建经济的小康时代,因此国力比较强盛,北魏太武帝率兵南侵,已进驻瓜步,犹不敢过江灭宋。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元嘉之治”。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太祖文皇帝:皇帝死,神主入宗庙,必须定一庙号,如某祖某宗。同时还要加谥(shì试),即将其一生行迹作一定论。刘义隆庙号太祖,谥为文,故称太祖文皇帝。有地位的大臣死,也要加谥。),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也(武帝:宋武帝刘裕,彭城人,出身寒门,公元420年篡东晋建宋。)。晋义熙三年生于京口(京口:今江苏镇江。),十一年,封彭城县公。永初元年,封宜都郡王,位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加都督,时年十四。长七尺五寸(尺:中国古代尺度变化很大,各代都不尽相同。南朝时每尺合今24.5 1厘米。),博涉经史,善隶书。是岁来朝,会武帝当听讼,仍遣上讯建康狱囚(建康:南朝历代都城,今江苏南京。),辩断称旨,武帝甚悦。……其年少帝废(其年:少帝景平二年(424年)。少帝废:少帝刘义符,小字车兵,武帝长子,公元423年即皇帝位,424年为权臣徐羡之等废杀。),百官议所立,徐羡之、傅亮等……备法驾奉迎(法驾:天子出行时之仪仗。),入奉皇统(入奉皇统:皇统为世代递嬗之帝系。入奉皇统为继承上一代做皇帝。)。行台至江陵(行台:台为中央政府代称,行台专为出兵征讨或迎立皇帝设立的台省机构,代中央行使权力。事后即撤掉,不常设。江陵:今湖北江陵,荆州治所。),尚书令傅亮奉表进玺绂(玺(xǐ喜)绂(fú扶):天子之印称玺,系印之丝带称绂。玺绂即天子之印。),州府佐吏并称臣,请题榜诸门,一依宫省,上皆不许。教州、府、国纲纪宥所统内见刑(纲纪:州府主簿一类官吏。宥(yòu右):宽容,饶恕。)。是时,司空徐羡之等新有弑害(弑(shì世):臣杀君,下杀上皆称弑。),及銮驾西迎,人怀疑惧,惟长史王昙首、司马王华、南蛮校尉到彦之共期朝臣未有异志。帝曰:“诸公受遗,不容背贰;且劳臣旧将,内外充满,今兵力又足以制物,夫何所疑!”甲戌(甲戌:据《宋书》当为七月甲戌日。),乃发江陵,命王华知州府,留镇陕西(陕西:指荆州。东晋建立后,荆州、扬州最为重要,有荆为外阃,扬为内户之说,故效周成王时周公旦与召公奭分陕而治的办法,以荆州为陕西,扬州为陕东。昔周时分陕,以河南陕县为中心,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令到彦之监襄阳(襄阳:郡名。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及至都,群臣迎拜于新亭(新亭:位于今南京南。)。先谒初宁陵,还次中堂(中堂:皇宫内建于南北之中的殿堂。),百官奉玺绂,冲让未受(冲:古时皇帝自称冲人,意为年轻幼稚的人,谦词。),劝请数四,乃从之。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皇帝即位于中堂,备法驾入宫,御太极前殿,大赦,改元,文武赐位二等。戊戌,拜太庙。…………(元嘉三年)夏五月,……诏大使巡行四方,观省风俗。丙午,临延贤堂听讼,自是每岁三讯。秋,旱且蝗。……(元嘉八年)闰六月乙巳,遣使省行狱讼,简息徭役。……是岁(元嘉十六年),武都、河南、林邑、高丽等国并遣使朝贡。
《南史选译(修订版)》:拨开历史迷雾,探寻南北王朝兴衰与文化交融的宏阔画卷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它承接着大一统王朝的余晖,又孕育着未来隋唐盛世的萌芽,在这近四百年的分裂与融合中,上演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铸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然而,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与割裂感,常常让后人望而却步。 《南史选译(修订版)》正是一部致力于为读者拨开历史迷雾,展现这段波澜壮阔时代全貌的力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精选原文、细致译注,将《南史》这部煌煌巨著的精华提炼出来,以更加清晰、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修订版的推出,更是凝聚了编撰者多年的心血与洞见,在原有基础上,对译文的精准性、注释的详实性、内容的梳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份更加权威、可靠、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一、 聚焦南北历史,再现王朝沉浮 《南史》原著所记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北朝时期,即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以及北朝魏(包括东魏、西魏)、齐(包括北齐)、周(包括北周)的兴衰历史。这四个世纪,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北方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并立,你争我夺,时而战火连天,时而又彼此渗透、融合。政治上的动荡不安,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交织,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南史选译(修订版)》并非全盘收录,而是以“选”为关键。编撰者审慎地挑选了《南史》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与事件,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南北朝历史的宏观走向与微观肌理。从刘裕的北伐雄心,到萧梁的文化繁盛;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到北周宇文泰的关陇集团崛起,每一个选取的篇章,都如同历史舞台上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戏剧,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 译文方面,修订版力求忠实原文,同时又注重语言的现代化与流畅性。古文的晦涩与跳跃,常常是普通读者理解历史的最大障碍。《南史选译(修订版)》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的风骨与韵味,又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无论是帝王的雄才大略,将领的叱咤风云,还是文人的风流韵事,抑或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都能在译文中得到生动传神的再现,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与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 二、 深入解读,洞察历史肌理 《南史选译(修订版)》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选”与“译”。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释”与“析”。编撰者通过详尽的注释,为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填补知识上的空白。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阐释了典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入到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不同派别之间的复杂关系之中。 例如,在解读某一政治斗争时,注释会详细考证各方势力的渊源、政治诉求,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在描述某一文化现象时,注释则会追溯其思想根源,分析其社会影响,并与其他时期的文化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这种深入的解读,使得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超越表象,洞察历史的深层肌理。 修订版的注释,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史学界尚存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更加审慎和全面的梳理。这使得译本不仅具有阅读的趣味性,更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和参考价值。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南北朝历史的读者来说,这份修订版的注释,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 文化交融,文明的熔炉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南方士族阶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共同谱写了一曲绚烂的文化交响曲。《南史选译(修订版)》在选取内容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力图展现出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碰撞、融合与演变。 从佛教的兴盛与传播,到玄学的流行与发展;从文学艺术的革新,到科技的进步,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成果。译本通过对相关人物传记的选取,以及对重大文化事件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 dynamism。例如,对鸠摩罗什等翻译家事迹的记载,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对刘义庆《世说新语》所折射出的士人风尚的描绘,则勾勒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 编撰者在注释中,也特别注重对文化现象的解读。他们会考证某一文化流派的形成过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解读,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并非简单的分裂与战争,而更是一个孕育新文明、重塑民族认同的关键时期。中华文明的根基,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与发展。 四、 历史的启示,现实的镜鉴 历史并非是尘封的过去,它往往蕴含着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启示。《南史选译(修订版)》所呈现的南北朝历史,也同样如此。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读物,更是一面折射历史规律、映照现实的镜子。 在政治层面,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迭,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平衡权力与民生?如何应对内部的政治斗争?这些问题,在南北朝的历史中都有着生动的体现。对于领导者而言,这无疑是重要的参考。 在文化层面,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处理文化差异、促进文明交流的宝贵经验。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如何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南北朝的经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层面,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值得我们深思。历史的潮起潮落,总是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南史选译(修订版)》以其精选的内容,精准的译文,详实的注释,以及深刻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南北朝历史的绝佳窗口。它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更能激发读者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对现实问题的反思。这部著作,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先贤的交流,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刻追溯。阅读《南史选译(修订版)》,便是开启一段探寻历史智慧、洞察文明演进的非凡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心中对某些历史时期固有的模糊印象。在阅读之前,我对那个时期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格局,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认知阶段,很多事情在我脑海里是混乱不清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人物的行动也都有其合理的动机,这一切都被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帝王将相,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去歌颂他们的功绩,而是更加关注他们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决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一些关键战役和宫廷斗争的描述,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战略布局,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很令人惊喜,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风格,搭配上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打开后,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旁附带的精美插图,这些图画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经过精心挑选,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当时的场景或人物风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而且,翻译的语言风格也很有意思,既保留了原文的历史感,又通俗易懂,很多我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史料,在这本书里变得清晰明了。甚至是一些比较细微的朝代更迭,或是地方政治的变动,都能在流畅的叙述中被清晰地梳理出来,这对于我这样对历史细节不太敏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当读到一个让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都会忍不住翻看前后的注释,那里往往藏着作者更深层次的考量和史料依据,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引领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探索。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学术严谨性。我一直觉得历史著作,尤其是像《南史》这样的史料,如果翻译得不够到位,很容易误导读者,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但《南史选译(修订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译者在处理原文时,对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史实,都会在注释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考证,引用了大量其他的史书作为佐证,非常有说服力。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翻译中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对应,而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精神内核和历史语境。很多古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现代语境下可能会显得生硬,但这本书的译者非常巧妙地进行了转化,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机的解读,也相当到位,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鲜活与复杂,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这说明译者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时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件描述,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南史选译(修订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当时社会思潮的演变和文化现象的兴衰。通过对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的引述和解读,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特别是关于那个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描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引导我去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力量在驱动着社会的变革。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我求知欲,又能保证阅读趣味性的书籍。《南史选译(修订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一种相对轻松的叙述风格,将那些厚重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吸引,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名字,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挣扎与选择。读到一些精彩的对话或者感人至深的情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韵味。而且,这本书的视野也很开阔,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还涉及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这对于提升我的历史素养,以及培养我对历史的兴趣,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评分

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差贵。太子因命菲衣衣减膳④。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以米密加振赐,人十石⑤。又出主衣绢帛,常多作襦袴⑥,各三干领,冬月以施寒者,不令人知。若死亡无可敛,则为备棺楛⑦。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变色。……

评分

意识到“中国的法治不大可能主要依据这套知识来完成”,但是这种知识与其产生机制的关系则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故而,一面勾勒出司法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另一面则试图构建法学知识的生产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欲使法学界从被外来理论支配的地位之下挣脱出来,重新构建法学家与法律实践的知识上的支配关系,改变那种把用舶来品统治中国法学家的结构移置到中国法学家与法律实践者的关系上去的做法。我们也许能够体味到,把将法学家从知识禁锢中“解放”出来这一点作为解决法学知识生产机制本末倒置问题的关键、这一学者的自觉里有多少讽刺的以为和无可奈何。

评分

一纪几十传。南朝文人多,所选的就多。谢眺、谢灵运、萧统、萧子良、锺嵘、刘勰,你知道的基本都入选了。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是好书,价格便宜,份量足,不买对不起党中央!

评分

这一“事业”在两个方面同步进行。其一便是寻求“事物的逻辑”,试图理解知识的实际生产机制。表明农村的基层司法处在一特殊的结构当中,这种结构处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之间;诸如城市/乡村、格式化/非格式化、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等等的二分使得基层法官在既定的司法制度框架内处于紧张状态。他负载的和必须适用的一套知识与他所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世界并不协调,因为这一套知识是为另一个世界设计的。他成为两种需求的交汇点:民族国家与乡土社会同时向他发出指令,一个要求规则之治,另一则要求解决纠纷保持和谐。“任何知识,都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无论是其产生还是其使用,都是对这种时空制约的一种回应。”作为基层对这一时空制约的回应之结果的,便是那些难于进入法学家视野的技术、知识。

评分

如果学界确实存在专家只知一味地向司法灌输舶来品这样的单向知识交流格局,并对此无所自觉、习以为常,那么,本书便是一次试图颠倒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的努力。宏大计划之一就是要改变此种“知识压迫”的局面,为那些理当作为中国学界“富矿”的中国经验“寻求语言的表述,获得其作为普遍性知识或便于交流之知识的品格”)。

评分

一纪几十传。南朝文人多,所选的就多。谢眺、谢灵运、萧统、萧子良、锺嵘、刘勰,你知道的基本都入选了。

评分

一纪几十传。南朝文人多,所选的就多。谢眺、谢灵运、萧统、萧子良、锺嵘、刘勰,你知道的基本都入选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