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选译(修订版)

金史选译(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枣庄 著,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编,杨世文 等 注
图书标签:
  • 金史
  • 历史
  • 宋辽金元
  • 选译
  • 修订版
  • 史料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金朝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50603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18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史选译》选译《金史》本纪2篇、志序2篇、列传14篇,每篇前有提要,文中有简注,文后有翻译,尽可能反映金史全貌。《金史》由元脱脱主持编修,主要记述金朝历史。

目录

前言001
太祖本纪001
世宗本纪026
食货志序068
百官志序082
完颜希尹传088
完颜宗翰传097
完颜宗望传118
完颜宗弼传138
宇文虚中传157
完颜承晖传162
杨伯雄传178
陈规传188
赵秉文传221
强伸传235
移剌蒲阿传242
完颜陈和尚传255
王若虚传266
元好问传271
编纂始末001
丛书总目001

精彩书摘

完颜部女真人经过部落联盟长乌古乃(景祖)、劾里钵(世祖)、盈歌(穆宗)等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战胜了内部的反对派和相邻的温都部、纥石烈部的反抗,生产力和军事实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与辽国统治者有很深的矛盾,但由于辽国一直强大,不得不曲意服从。辽乾统二年(1102),辽主命盈歌捕讨叛将萧海里,盈歌募兵得千人,大获全胜。经过这次战斗,女真人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而且也看到了辽兵的虚弱。公元1113年,阿骨打继任联盟长。次年,他继承父兄的遗志,向辽发动进攻。经过多次战斗,取得重大胜利,占领了辽的广大地域,并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后又攻破辽国。金国的建立,是女真族历史的大转折,是女真族奴隶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后来灭辽、灭北宋打下了基础。因此,阿骨打(金太祖)在金代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金史?太祖本纪》是阿骨打的传记,这里节录他建立金国以前的部分。《金史》作者继承了《史记》以来帝王本纪传统的编年写法,选取若干具体事例,集中表现阿骨打英勇善战、深谋远虑的性格,如伐留可过盆搦岭、首次征辽等等,都写得较生动,显示了作者善于剪裁的功力。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讳旻(讳(huì惠):封建时代对君主或尊长辈的名字避开不直讲,叫讳,或死后在人名前加“讳”字以示尊敬。旻,读mín(民)。),本讳阿骨打,世祖第二子也(世祖:即劾里钵(1039-1092),曾继任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太祖本纪》中所述女真先帝,如世祖等等,都是金建国后所加庙号,他们生前并未做皇帝(皇后同)。)。母曰翼简皇后拏懒氏。辽道宗时有五色云气屡出东方(辽道宗:即耶律洪基,公元1055-1101年在位。五色云:旧时以为是祥瑞的征兆,有五彩云相随的人必定能建立大功业。),大若二千斛囷仓之状(斛(hú胡):量器名,十斗为一斛。囷(qūn逡):圆仓。),司天孔致和窃谓人曰(司天:官名,负责观察天象。):“其下当生异人,建非常之事。天以象告,非人力所能为也。”咸雍四年戊申(咸雍:辽道宗年号。咸雍四年即公元1068年。),七月一日,太祖生。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举止端重,世祖尤爱之。世祖与腊醅、麻产战于野鹊水(腊醅(pēi胚)、麻产:人名。两人为兄弟,是住在活剌浑水的纥石烈部族的首领,与完颜部对抗。后腊醅被擒,麻产被杀。),世祖被四创,疾困,坐太祖于膝,循其发而抚之曰:“此儿长大,吾复何忧?”十岁,好弓矢。甫成童(成童:古人一般以十五岁为童。),即善射。一日,辽使坐府中,顾见太祖手持弓矢,使射群鸟,连三发皆中。辽使矍然曰(矍(jué绝):惊惶貌。):“奇男子也。”太祖尝宴纥石烈部活离罕家,散步门外,南望高阜,使众射之,皆不能至,太祖一发过之,度所至逾三百二十步。宗室谩都阿最善射远(谩都诃:乌古乃(景祖)子,天会二年(1124)为阿舍勃极烈,参议国政,次年卒。),其不及者犹百步也。天德三年(天德:海陵王年号。天德三年为公元1151年。),立射碑以识焉。
史海钩沉:一部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史诗 书名:帝国兴衰的脉络:从秦汉到清末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虚构的历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填写一家著名的历史学专业出版社名称]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朝代的细致描摹,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妙地梳理了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直至1911年清朝覆灭这一两千余年间,中华帝国形态的形成、演变、鼎盛与衰落的内在逻辑。作者力图穿透繁复的史料与表象,探寻驱动中国历史持续前行的核心动力——权力结构、社会阶层流动、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地理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本书的结构围绕着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和长久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展开。它首先考察了秦汉帝国模式的奠基,分析了郡县制如何克服封建割据的弊端,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基础框架。重点讨论了汉代“独尊儒术”的深层含义,即意识形态如何被工具化,以服务于巩固皇权,并探讨了这一基础结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解与重塑过程,理解“分裂”并非历史的倒退,而是不同文化要素深度融合的必要阶段。 随后,全书的视角转向了隋唐盛世的制度创新与文化辐射。作者详细剖析了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它不仅是选官制度的变革,更是社会阶层结构松动的关键引擎,极大地提升了王朝的活力与精英人才的吸纳能力。同时,本书也审慎地评估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造成的长期侵蚀,指出盛世之下潜藏的权力异化风险。 引人深思的是,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宋代商业革命与“士大夫政治”的兴起。与传统史观不同,本书认为宋代的弱武功与强文治并非简单的国力衰退,而是特定社会经济结构(如白银货币化、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政治文化(士大夫阶层对国家治理的深度参与)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官主导的治理模式,在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的同时,也可能在军事技术和战略决策上留下了潜在的“文人通病”。 在解读元明清的再统一与集权强化方面,作者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待元朝,本书着重分析了游牧民族的统治逻辑如何与既有的汉地官僚体系进行摩擦与整合,以及其短暂统治对后世民族关系的影响。明朝的建立,被视为是对宋代文官政治过度“软弱”的一种激烈反弹,重点分析了洪武帝朱元璋如何通过设立特务机构、废除丞相制度等极端手段,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并探讨了这种过度集权对国家长期治理效率的负面效应。 清朝部分,本书聚焦于“康乾盛世”的边疆治理与人口压力。作者通过对《清高宗实录》等一手材料的解读,揭示了中央政府如何运用“因俗而治”与“改土归流”相结合的策略,成功地将辽阔的边疆地区纳入有效管辖,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版图。然而,本书也深入剖析了在盛世表象下,土地兼并加剧、财政制度僵化以及思想控制(如文字狱)对社会活力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全书的收官部分,严肃探讨了晚清的危机与转型。作者拒绝将晚清的失败简单归咎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将其置于内部制度性衰败的背景下进行考察。重点分析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质、鸦片战争对国家认知体系的冲击,以及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理念的内在矛盾——即技术层面的引进无法解决政治体制和文化思维层面的根本性滞后。最终,本书以辛亥革命的爆发为终结,旨在引发读者对“中国为何多次统一又为何反复陷入结构性危机”这一核心历史命题的深刻反思。 本书特色: 1. 结构宏大,主线清晰: 摒弃了“以人为中心”的叙事,转而采用“制度与结构”的视角,将数千年的历史视为一个不断自我修正与自我强化的复杂系统。 2. 跨学科的对话: 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史学和政治哲学的理论工具,对传统史学中的“治乱循环”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动力学解释。 3. 注重内在矛盾的挖掘: 每一个盛世的成就都被置于其内在结构矛盾的放大镜下进行审视,力求呈现历史的复杂性和辩证性。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政治哲学、制度变迁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希望从宏观层面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根源的专业人士与历史爱好者。它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读者在浩瀚的史海中,找到帝国兴衰的清晰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厚重、典雅的历史学术气息。拿在手上,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廉价纸张,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而且,扉页和版权页那些信息都排布得井井有条,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是非常加分的。不过,如果能再多附赠几张那个时代重要人物的肖像线描图或者当时的地图插页,那就更完美了,毕竟金史这种宏大叙事,视觉辅助材料的缺失总是让人感觉少了那么点“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传递出一种对待历史应有的敬畏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案头书。

评分

我必须称赞译者在语言转换上的功力,那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金史原文往往晦涩难懂,充满了文言的诘屈聱牙,但读起这个修订版,你几乎感觉不到那种阅读阻力。译者显然深谙“信、达、雅”的原则,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用流畅、现代、具有历史厚度的现代汉语进行表达。比如在翻译那些涉及军事部署或官制变动的段落时,那些原本拗口的术语,经过重构后变得清晰易懂,同时又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庄严感,没有为了追求“白话”而牺牲掉历史的沧桑感。这种精准而富有韵味的翻译风格,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让原本高冷的史料变得可以亲近,成功架起了一座通往金代历史的现代桥梁,这是很多直译本望尘莫及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工作所体现出的严谨性,让我这个习惯于吹毛求疵的读者也感到非常满意。我特意比对了手头旧版中一些关于金章宗时期经济政策的记载,发现新版在人名、地名、年号的校对上进行了大量的细化和订正,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也被更准确的注释所取代。这表明译者团队在“修订”二字上绝非敷衍了事,而是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二次考证。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上,新版似乎采用了某种一以贯之的标准,这对于需要引用和交叉参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对历史研究职业伦理的尊重,它不再仅仅是一本“翻译作品”,而更像是一部经过现代学术规范打磨后的“金代史研究辅助读本”,极大地提升了其学术可靠度。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陷入那种面面俱到的、流水账式的全景罗列,而是精准地切入了金代历史中那些最具争议性、最能体现其兴衰转折的关键节点。我留意到译者在挑选史料时,显然是下了苦功去对比不同版本的异同,尤其是在描述女真族入主中原后的文化适应与冲突这一段落,处理得极其细腻。那种从边缘少数民族到大一统王朝统治者的身份剧变,所带来的内部张力和外部影响,被译者梳理得脉络清晰,绝非简单的翻译堆砌,而是带有深度的历史洞察。这种选材的取舍,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历史的主干,而不是被琐碎的宫廷轶事所淹没。对于想快速建立金代历史框架的入门者和希望深入研究某一侧面的学者来说,这个选题的平衡性做得非常到位,体现了译者高超的史识。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体现了清晰的脉络感,它不像某些断篇集那样显得零散,而是仿佛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尽管是片段的精选。译者似乎有意地按照时间序列或主题相关性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使得读者在阅读不同选段时,能够自然地构建起对金代政治生态的整体认知。比如,在描述完早期军事扩张的辉煌后,紧接着就引入了关于阶级矛盾与内部治理的选段,这种对比与推进,让历史的张力得以持续保持。这种编排上的“叙事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代入感,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仿佛在跟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有序地穿梭于历史的遗迹之中,而不是随意翻阅一本旧文档的合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把握,是这本书超越一般选本的关键所在。

评分

每篇前有提要,文中有简注,文后有翻译,尽可能反映金史全貌!!!

评分

《金史·太祖本纪》是阿骨打的传记,这里节录他建立金国以前的部分。《金史》作者继承了《史记》以来帝王本纪传统的编年写法,选取若干具体,集中表现阿骨打英勇善战、深谋远虑的性格,如伐伐留可过盆搦岭、首次征辽等等,都写得较生动,显示了作者善于剪裁的功力。

评分

写的很不错的呢呵呵很满意啊

评分

很好

评分

《金史》的编纂出于众手。在参加修史的人中,欧阳玄作过重要贡献。欧阳玄(1282-1357),字原功,浏阳(今湖南浏阳)人,做过翰林学士承旨等官。元修宋、辽、金史的发凡起例由他起草,而论、赞、表、奏都由他完成,表现了他的史才。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写的很不错的呢呵呵很满意啊

评分

新出版的书,内容细致,条分缕析,很有启发性

评分

这一“事业”在两个方面同步进行。其一便是寻求“事物的逻辑”,试图理解知识的实际生产机制。表明农村的基层司法处在一特殊的结构当中,这种结构处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之间;诸如城市/乡村、格式化/非格式化、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等等的二分使得基层法官在既定的司法制度框架内处于紧张状态。他负载的和必须适用的一套知识与他所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世界并不协调,因为这一套知识是为另一个世界设计的。他成为两种需求的交汇点:民族国家与乡土社会同时向他发出指令,一个要求规则之治,另一则要求解决纠纷保持和谐。“任何知识,都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无论是其产生还是其使用,都是对这种时空制约的一种回应。”作为基层对这一时空制约的回应之结果的,便是那些难于进入法学家视野的技术、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