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维编著的《木材材积表(第5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畅销品牌,被评为全国**畅销书和全行业**畅销品种。本次在《木材材积表(第四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介绍了木材尺寸检量基本知识,收录了原木材积表、杉原条材积表、长原木材积表、短原木材积表等。可供木材检量人员查阅参考。
一、木材尺寸检量
二、原木材积表
三、长原木材积表
四、短原木材积表
五、椽材材积表
六、杉原条材积表
七、原条材积表
八、小原条材积表
九、材积计算简式
附录1 旋切、刨切单板用原木材积表
附录2 坑木材积表
附录3 檩材材积表
附录4 脚手杆材积表
这本关于木材材积测量的书,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的,毕竟手头上的资料已经有些陈旧,急需一本与时俱进的参考手册。然而,在初步的浏览之后,我的感受非常复杂。首先,就其专业性而言,它确实涵盖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公式推导严谨,逻辑清晰,对于那些已经对林业测量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扎实的教科书。它细致地阐述了不同树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木材体积如何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来估算,这一点值得称道。书中对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比如激光扫描或无人机遥感结合的初步探讨)的融合也有所涉及,这使得它在理论层面保持了前沿性。但是,对于我更需要的那些——比如在实际野外作业中,面对复杂地形和树冠结构时,如何快速、准确地应用这些表格和公式的“操作艺术”,书中的篇幅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例如,关于如何校准因设备精度不足或人为误差导致的偏差,以及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标准不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灵活调整的经验分享,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一种“标准答案”式的呈现,少了些许实战的烟火气。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座高山,专业术语堆砌之下,初次接触的门槛显得有些陡峭。
评分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林业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其历史价值和作为基础参考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它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准线。然而,作为一本面向当代实践者的工具书,它的“互动性”和“可解释性”有待加强。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公式,对于非专业的决策者或工程管理者而言,他们往往更关心的是“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以及“这个结果是如何得来的,其置信区间在哪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倾向于“告诉你结果必须是这样”,而非“引导你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什么条件下结果可能有所不同”。缺乏对敏感性分析的深入探讨,使得读者在使用这些既定表格时,缺乏一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它更像是一部“法典”,而不是一本“指南手册”;它要求你绝对的服从,而不是鼓励你进行灵活的、基于环境变化的专业判断。这种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在现代强调跨学科协作和开放思维的背景下,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封闭了。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厚厚的册子,在装帧设计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极其“朴实”的,甚至可以说是略显过时。打开内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表格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字体选择和间距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一切为内容服务”的硬核精神。这种风格在特定的学术圈子里可能被视为严谨的标志,但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携带的现场工作人员而言,无疑是一项挑战。想象一下,在光线不佳的林下工作时,需要快速从几百页的表格中定位到特定的直径等级和高程段,那种视觉疲劳是难以避免的。虽然它承载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数据,但如果能增加一些清晰的流程图、对比性的图例,或者设计一个更智能的检索系统(哪怕只是一个更详尽的索引),都会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现在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被供奉在书架上,仅在特定、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被完整消化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可以陪同我们穿梭于密林之中的“工具书”。这种对实用性设计的忽视,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被其过于沉重的“本体”所拖累。
评分这本书的适用范围界定得非常模糊,这在实际使用中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它似乎想囊括所有树种和所有地理环境下的材积测定,但结果却是“包罗万象,但样样不精”。例如,在介绍针叶树材积计算时,其细致程度令人满意;可一转到特定阔叶树种的材积计算,内容就显得单薄许多,尤其对于一些区域特有的小众树种,几乎找不到对应的修正系数或模型参数。读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同时参考好几本不同侧重点的书籍,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如果这本书能够果断地进行取舍,或许可以专注于一个更清晰的地理区域或树种群,从而将深度挖掘到极致,而不是试图做一个“万金油”。现有的这种广撒网式的覆盖,虽然保证了名义上的全面性,却牺牲了实际应用的深度和精确性,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量化结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平均主义”的弊端。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第5版”的名头去的,本以为会看到近十年来的技术迭代和标准更新的最新成果。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虽然引用和数据更新到了最新的时间点,但其核心的计算逻辑和理论框架似乎依然停留在较早的阶段,并未看到革命性的突破。很多章节对于新兴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建模技术的材积估算方法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一笔,没有提供任何可供操作的案例或算法简介。这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这本书像是一个优秀的老教师,固执地坚守着经典的教学方法,对外部世界的飞速发展反应稍显迟钝。在一个所有行业都在加速数字化的今天,如果一本权威性的材积表不能更深入地集成和展示如何利用高精度数据源来优化传统测量的误差,它的指导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手中的工具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养料”略显陈旧,需要我们自己去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和技术嫁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