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

核桃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核桃
  • 病虫害
  • 防治
  • 农业
  • 园艺
  • 彩色图鉴
  • 植物保护
  • 果树
  • 病虫害识别
  • 实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3629
商品编码:1123509288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无 著作 曹挥 等 编者 定  价:28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01日 页  数:14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193629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图解》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果树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危害症状以及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全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写实照片,力求直观、准确地展现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和危害表现,帮助广大果农及技术人员快速识别各类病虫害,为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果树病害篇 本部分重点阐述果树各类病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技术。 第一章:真菌性病害 一、炭疽病: 概述: 炭疽病是果树上分布广、危害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可侵染叶片、枝梢、果实等多个器官,尤其在果实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年在病组织上越冬。病菌主要通过雨水、风、昆虫等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危害症状: 叶片: 初期在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病斑边缘常有明显的界限。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可见粉红色粘状物。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枝梢: 枝梢上形成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凹陷病斑,后期病斑表面出现黑色小点,导致枝梢干枯。 果实: 果实受侵染后,初期在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后迅速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稍凹陷。潮湿时,病斑表面会隆起,形成同心轮纹状的粉红色粘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果易软腐脱落,或在贮藏期继续发展,造成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清除病枝、病叶、病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修剪,保持园内通风透光。 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腈菌唑悬浮剂3000倍液,或50%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若病害发生严重,可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注意喷药要均匀细致,尤其要喷到果实和枝梢。 生物防治: 可使用武夷菌素、赤霉素等生物制剂,提高植株自身免疫力。 二、褐斑病: 概述: 褐斑病是果树上另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天,遇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病菌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新梢和叶片。 危害症状: 叶片: 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淡褐色至褐色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清晰。病斑中央呈灰褐色,后期出现黑色小点(病原菌的子实体)。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连成一片,导致叶片过早脱落。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秋季彻底清除病叶,减少越冬菌源。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 药剂防治: 在展叶初期和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发病后,可选用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 三、白粉病: 概述: 白粉病在果树幼嫩组织上普遍发生,以其在叶片、新梢、花芽上形成的白色粉状霉层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发育。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组织上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回升,相对湿度适宜时,病原菌的闭囊壳产生成囊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寄主。 危害症状: 叶片、新梢、花芽: 在幼叶、嫩梢、花蕾和幼果的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初期为星星点点,后逐渐扩大、融合,覆盖整个叶片或新梢。受侵染的叶片会卷曲、畸形,新梢生长停止,花芽畸形,影响坐果。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新梢枯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修剪掉病枝、病梢,减少越冬菌源。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新梢生长健壮。 药剂防治: 在展叶后至花前,以及初夏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世高悬浮剂2000倍液,或5%啶酰菌胺悬浮剂3000倍液。在发病盛期,可结合喷施其他杀菌剂,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增强防治效果。 四、霜霉病: 概述: 霜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发病迅速,主要危害叶片,导致叶片背面出现霉层,正面出现黄色病斑,影响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 病原菌的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侵染寄主。 危害症状: 叶片: 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的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清晰。在潮湿环境下,病斑背面可见一层白色至灰白色的霉层,即病原菌的游动孢子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后期病斑扩大,连片,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及时摘除病叶,减少菌源。加强排水,降低果园湿度。 药剂防治: 在雨后或潮湿天气,及时喷药。可选用69%多.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72.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氟.霜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初期,可选用20%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第二章:细菌性病害 一、溃疡病: 概述: 溃疡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柑橘类果树,侵染枝、叶、果,导致植株衰弱,甚至死亡。 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病枝、病叶、病果上越冬。雨季,病菌随雨水、风、昆虫传播,侵染伤口。 危害症状: 叶片: 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的油浸状光圈。后期病斑中央凸起,木栓化,呈“火山喷发”状。 枝梢: 枝梢上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稍凹陷的病斑,后期病斑木栓化,表面粗糙,呈褐色。严重时,枝梢干枯死亡。 果实: 果实上出现圆形稍凹陷的褐色病斑,表面有油浸状光圈,后期木栓化。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检疫,防止病菌传入。清除病枝、病叶、病果。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500-10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硫酸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注意,农用链霉素应在生长季节使用,休眠期可喷施石硫合剂。 二、梢枯病(细菌性): 概述: 梢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的一种,主要危害果树的新梢,导致新梢迅速干枯。 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病枝上越冬,通过雨水、风传播,侵染嫩梢伤口。 危害症状: 新梢: 新梢受侵染后,顶端迅速变黑、枯萎,向下发展,导致整个新梢干枯。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及时修剪剪除病梢,并集中烧毁。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400-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硫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第三章:病毒性病害 一、花叶病: 概述: 花叶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使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状斑纹,影响植株生长。 发生规律: 病毒主要通过蚜虫、叶蝉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 危害症状: 叶片: 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形成不规则的图案,有时呈马赛克状。叶片形态可能变小、畸形。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无毒种苗。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传毒昆虫的栖息场所。 药剂防治: 重点防治传毒昆虫,如蚜虫、叶蝉。可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 二、卷叶病: 概述: 卷叶病也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主要导致叶片卷曲,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发生规律: 病毒主要通过嫁接和某些传毒昆虫传播。 危害症状: 叶片: 叶片向叶背卷曲,叶缘可能变黄。植株生长衰弱,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健康的种苗,避免使用带毒的接穗。 药剂防治: 重点防治传毒昆虫。 第四章:生理性病害 一、日灼病: 概述: 日灼病是由于强烈的阳光照射导致果实表面组织受到损害而产生的生理性病害。 发生规律: 在高温、强光、干旱条件下,尤其是在下午阳光直射时容易发生。 危害症状: 果实: 果实向阳的一面出现黄白色或淡褐色的病斑,后期病斑组织坏死,呈干枯状,有时会开裂。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合理修剪,适当遮蔽果实。在高温干旱季节,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物理防治: 可在果实表面套袋,或在果树上搭建遮阳网。 二、缺素症(如缺铁、缺镁): 概述: 果树生长过程中,如果土壤中缺乏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就会出现缺素症。 发生规律: 土壤贫瘠、土壤pH值不适宜、根系发育不良等都会导致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受阻。 危害症状: 缺铁: 叶脉间失绿,但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典型的“绿脉白”症。 缺镁: 叶脉间失绿,形成黄化,但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缘可能出现褐色焦枯。 防治措施: 土壤施肥: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及时补充缺乏的营养元素。 叶面喷施: 可叶面喷施硫酸亚铁、硫酸镁等溶液,快速补充养分。 第二部分:果树虫害篇 本部分详细介绍果树上常见的各类害虫及其防治技术。 第一章:刺吸式口器害虫 一、蚜虫: 概述: 蚜虫是果树上常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繁殖速度快,危害范围广,主要吸食嫩梢、叶片、花蕾、幼果的汁液。 发生规律: 蚜虫一年可发生多代,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适宜条件下,种群数量迅速增长。 危害症状: 叶片、嫩梢: 受害的叶片、嫩梢会卷曲、畸形,生长缓慢。 花蕾、幼果: 影响花蕾的发育和幼果的生长,导致落花、落果。 传播病毒: 蚜虫是多种病毒性病害的重要传毒媒介。 排泄蜜露: 蚜虫排泄的蜜露会诱发煤污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 药剂防治: 在发生初期,喷施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可选用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啶虫脒1.8%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马拉硫ion80%乳油1000倍液。 二、介壳虫(包括蚧壳虫): 概述: 介壳虫类害虫种类繁多,雌虫常形成坚硬的介壳保护身体,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可导致植株衰弱死亡。 发生规律: 介壳虫的发生与气候、天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危害症状: 枝干、叶片、果实: 介壳虫密集附着在枝干、叶片和果实上,吸食汁液,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叶片发黄,枝干枯死,果实畸形,表面有黑点(介壳)。 排泄蜜露: 介壳虫同样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清除越冬的介壳虫。保护和利用天敌。 药剂防治: 在若虫孵化期,选择低毒、触杀型的杀虫剂。可选用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速扑.噻嗪酮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对于有介壳的成虫,需使用渗透性强的药剂,如机油乳剂(在休眠期使用)。 三、叶螨(红蜘蛛): 概述: 叶螨是果树上常见的小型害虫,在高温干燥季节发生严重,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变黄、脱落。 发生规律: 叶螨繁殖速度极快,在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危害症状: 叶片: 叶片正面出现褪绿的细小白点,正面可见细密的网,背面有黄褐色或红色的螨虫及其卵、蜕皮。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脱落。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保持果园清洁,及时清除杂草。 药剂防治: 在发生初期,喷施专用的杀螨剂。可选用阿维菌素1.8%乳油2000-3000倍液,或螨死净20%悬浮剂2000倍液,或炔螨特50%乳油1000倍液。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延缓抗药性。 第二章:咀嚼式口器害虫 一、食叶害虫(如刺蛾、卷叶蛾幼虫): 概述: 这类害虫的幼虫具有很强的取食能力,主要啃食叶片,导致叶片缺刻、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 种类繁多,发生时期各不相同,与气候、寄主植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危害症状: 叶片: 幼虫将叶片啃食成缺刻、孔洞,甚至将叶肉吃光,仅留下叶脉。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人工捕捉幼虫或摘除虫卵块。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药剂防治: 在幼虫低龄期,及时喷施杀虫剂。可选用Bt(苏云金杆菌)1000-2000倍液,或氯氰菊酯2.5%乳油3000倍液,或溴氰菊酯2.5%乳油3000倍液。 二、钻蛀性害虫(如天牛、蛀果蛾): 概述: 这类害虫的幼虫在植物体内钻蛀,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和内部结构,导致植株衰弱、枯死。 发生规律: 种类繁多,生活史较长,防治难度较大。 危害症状: 钻蛀性: 在枝干、果实上出现虫孔,幼虫在内部钻蛀,排出粪便。 后果: 导致枝干枯死,果实变形、脱落,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病虫枝。 人工防治: 找到虫孔,用铁丝钩杀幼虫。 药剂防治: 在成虫产卵期和幼虫钻蛀初期,喷施杀虫剂。对已钻蛀的树干,可用药棉蘸药塞入虫孔。 第三章:其他害虫 一、地下害虫(如金龟子幼虫、蛴螬): 概述: 这类害虫生活在土壤中,主要危害果树的根系,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发生规律: 世代周期较长,在土壤中越冬。 危害症状: 根系: 啃食果树的根系,导致根系损伤,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下降。 地上部分: 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严重时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深耕土壤,翻出幼虫,消灭。 药剂防治: 在播种或移栽前,用药剂处理土壤。或在发生季节,用毒饵诱杀。 第三部分:综合防治与绿色防控 一、农业防治: 强调加强果园管理,如合理修剪、清洁田园、改善土壤条件、增强植株抗性等。 二、物理防治: 介绍诱捕器、防虫网、颜色诱杀等方法。 三、生物防治: 推广利用天敌、微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 四、化学防治: 强调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注意农药的选择、用量、用药时期和方法,以及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 五、植物检疫: 强调植物检疫的重要性,防止病虫害的跨境传播。 六、绿色防控理念: 提倡将多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建立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体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本书内容力求科学、实用、易懂,旨在为广大果树生产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指南,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的层次感非常强悍,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病虫害名称,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诊断框架。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进行田间指导,他不会直接给你药名,而是先引导你观察周围环境,比如最近的天气变化、果园里是否有特定的益虫活动迹象等。书中关于不同病害的鉴别部分,做得尤为精妙,它用对比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两种看似相似的症状,在微观层面上到底有什么区别,这对于初期判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曾经因为将一种真菌感染误判为营养缺乏而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机,但这本书提供的细节描述,有效地避免了这种低级错误。它更像是一本“侦探手册”,教会你如何收集证据、排除干扰项,最终锁定真正的“元凶”。这种培养读者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的设计,远比直接提供“万能药方”来得高明和负责任。

评分

从实战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预防”而非“治疗”的强调。很多防治手册都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读者在阅读时,潜意识里会等待灾难降临。而这本,在每一季度的管理建议中,都穿插了大量的“健康维护”章节。比如,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维护、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调整叶面温度等细致入微的讲解,这已经深入到了园艺哲学的层面了。它不只是告诉你“出现白粉病怎么办”,而是告诉你“如何让你的核桃树从根本上抵御白粉病的侵袭”。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果园的通风结构和冬季的休眠期管理,虽然只是短短一个季度,但就能感觉到树体的整体活力有了显著提升。这种前瞻性的指导,比起临时抱佛脚式的喷药效率要高得多,也更符合现代可持续农业的理念。这种对体系化管理的推崇,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病虫害”范畴。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挖掘深度上,几乎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尤其是对那些“冷门”或“次要”的害虫和病害的关注。我们通常在市面上看到的大多是针对最常见的几种威胁,比如核桃黑斑病或者某种广谱性害虫。然而,这本图说却用相当的篇幅,详细描述了一些在特定年份或特定地理环境下才可能爆发的次生问题。比如,关于某些线虫对根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室内测试来初步判断土壤健康度,这些内容在其他主流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或者完全缺失的。这体现了作者群体在田间工作中的细致观察和积累。更难得的是,它在介绍这些不那么“主流”的威胁时,也给出了同样详尽的彩色图例和防治步骤,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全面和严谨,没有留下明显的知识盲区。阅读这样的书籍,带来的安全感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它让你相信,无论遇到什么突发状况,你手里都握着一份可靠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可以拿到设计行业去当案例分析了。我经常买一些农业技术书,很多时候内容是好的,但排版却让人头疼,要么是字挤得太密,要么是图片质量感人。但拿到这本后,我发现作者和出版方在视觉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它的留白恰到好处,有效地引导了读者的视线,使得即便是大段的文字描述,也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需要精确时间点才能实施的防治措施时,它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时间轴和步骤分解图,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处理的难度。我特别喜欢它对“误区”部分的着墨,通常技术书籍会轻描淡写地带过,但这本书却用了醒目的边框和不同的底色来标注那些常见的错误操作和认知偏差,这对我这种容易“走捷径”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带有操作手册性质的图文志,让人愿意反复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在某些方面是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尤其是在它对于材料组织和视觉呈现的处理上。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那种非常学术化、充满枯燥图表和专业术语的工具书,毕竟“病虫害防治”听起来就挺硬核的。但翻开后,那种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和色彩的运用,让我立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给专家看的书。比如,它对不同阶段病虫害的形态描述,简直像是一本精美的自然观察图鉴,每一个特写镜头都捕捉得极其到位,让你不需要反复对照文字就能大致判断出问题所在。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介绍防治方法时,并没有一股脑地堆砌化学农药的使用指南,而是花了大篇幅去讲解那些更精细的农业操作,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水分、光照或者修剪方式来增强植株自身的抵抗力。这种由内而外的防治思路,远比简单粗暴地喷洒药剂来得有深度和可持续性。说真的,对于我这种刚开始接触核桃种植,对病虫害一知半解的园丁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是相当扎实且富有条理的,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了日常可操作的步骤,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