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大詞典(辭海版新一版)(精)

古代漢語大詞典(辭海版新一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復 編
圖書標籤:
  • 古代漢語
  • 詞典
  • 辭海
  • 語言學
  • 漢語言
  • 工具書
  • 參考書
  • 學術
  • 精裝
  • 漢語詞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辭書
ISBN:9787532621859
商品編碼:1076952099
開本:32
齣版時間:2007-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古代漢語大詞典(辭海版新一版)(精)
  • 作者:徐復
  • 定價:108
  • 齣版社:上海辭書
  • ISBN號:9787532621859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07-05-01
  • 印刷時間:2009-02-01
  • 版次:1
  • 印次:5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2613
  • 字數:1250韆字

史海鈎沉:先秦至魏晉文學與思想的深度巡禮 書名: 史海鈎沉:先秦至魏晉文學與思想的深度巡禮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知名古代文學研究者姓名,例如:林懷民、陳寅恪之學派傳人等]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有學術聲望的齣版社,例如:翰墨軒古典文獻齣版社] 齣版時間: [例如:公元二〇二四年鞦] --- 捲首語:探尋“中國之魂”的源頭活水 本書旨在對中國思想與文學發展的關鍵轉摺期——先秦至魏晉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420年)——進行一次深入、細緻且富於批判精神的考察。此階段,不僅是中國政治製度、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前夜與高潮,更是奠定後世兩韆年文化基石的“軸心時代”。我們不滿足於對經典文本的簡單羅列或辭海式的釋義,而是力求穿透曆史的迷霧,重構彼時知識精英的思維圖景,探究其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文學形式的演進脈絡。 本書避開瞭對具體詞語釋義的重復勞動,轉而聚焦於宏觀的曆史語境、深層的哲學思辨,以及文學體裁的創新與融閤。我們相信,真正的理解,來自於對曆史情境的把握,而非孤立詞匯的堆砌。 第一部分:諸子爭鳴——理性與宇宙的初次對話 (先秦時期) 一、禮樂崩塌與人文精神的勃興 本部分首先審視瞭周王室衰微後,社會秩序瓦解對知識分子産生的巨大衝擊。這種衝擊催生瞭對“道”與“德”的形而上學探求。我們詳細分析瞭孔子“仁”學的社會倫理基礎,將其置於宗法製度的重建努力中考察。重點剖析瞭《論語》中蘊含的辯證思維,如何從個體修身推導齣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模型。 二、道傢思想的“齣世”與“入世”張力 老莊的哲學,被視為對儒傢積極入世態度的有力反撥。本書用較大篇幅梳理瞭《道德經》中“無為”思想的辯證性——“無為”並非消極不作為,而是順應事物自身規律的最高效能。我們深入探討瞭莊子“齊物論”對彼時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顛覆,以及他如何構建瞭一個超越世俗功利、追求個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哲學宇宙。 三、法傢與名傢的體係構建 不同於儒墨對道德的強調,法傢(如商鞅、韓非)將國傢治理置於絕對的理性與效率之上。我們考察瞭韓非“勢、術、法”的整閤,分析其思想如何深刻影響瞭秦朝的統一實踐。同時,名傢(公孫龍、惠施)對語言邏輯的精妙推演,被視為中國古代最早的邏輯學和語義學的嘗試,本書將呈現其對概念範疇的精確界定,及其在稷下學宮中的辯論生態。 四、詩樂的勃發:《詩經》的社會史意義 《詩經》並非僅是古代的“歌謠集”,而是周代社會生活各個側麵的縮影。本書側重於分析“風、雅、頌”的內在功能差異:自民間疾苦的“風”,到朝堂祭祀的“頌”。我們結閤當時的禮儀製度和農耕經濟,解讀“黍離之悲”、“采薇之苦”背後的曆史重量。 第二部分:辭賦的興盛與楚文化的浪漫底色 (戰國至漢代前期) 一、楚辭的獨特美學與屈原的精神世界 《楚辭》的齣現,標誌著中國文學從北方質樸的現實主義(《詩經》)嚮南方瑰麗的浪漫主義的轉型。本書著重分析瞭屈原《離騷》中強烈的自我主體意識、神話想象的運用,以及“香草美人”象徵體係的政治隱喻。我們認為,楚辭的韻律與詞匯,是秦漢大一統前,南方文化精神強悍而獨特的呐喊。 二、漢賦的帝國氣象與鋪張敘事 漢代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催生瞭“賦”這一宏大、鋪陳的文體。從賈誼的政治抒情到司馬相如的宮苑描摹,漢賦體現瞭一種麵嚮強權的審美轉嚮。我們探討瞭漢賦如何通過辭藻的華麗、場景的堆砌,來摹寫帝國權力的“盛大”與“無邊”,以及這種文體如何服務於政治的閤法性敘事。 第三部分:士人精神的轉嚮——玄學、清談與個體覺醒 (魏晉時期) 一、玄學的興起與老莊的“重塑” 魏晉時期,政治理想的幻滅促使知識分子退迴內心世界,形成瞭以王弼、何晏為代錶的玄學思潮。本書詳細辨析瞭玄學對老莊的“義理化”改造——他們如何將“有”與“無”、“有為”與“無為”置於形而上的哲學高度進行辨析,並探究瞭“竹林七賢”的清談風尚,如何成為對腐敗政治的隱秘反抗。 二、建安文學的悲涼基調與曹氏父子的“詩史” 建安文學是亂世下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曹操的雄渾、曹植的清俊,共同奠定瞭此期文學的基調——既有對生命易逝的深刻感喟(如“對酒當歌”),又有對功業未竟的憤懣。本書強調,建安詩歌的“悲涼”,正是對漢末社會動蕩最直接的文學反應。 三、魏晉風度與個體生命意識的迴歸 魏晉名士所追求的“風度”、“自然”和“真率”,是其對僵化禮教體係的逃離。我們分析瞭山濤、嵇康等人的思想與行為,他們試圖在哲學思辨和藝術實踐中,重塑一個獨立於政治權力之外的“士人”形象。這種對個體生命體驗的強調,為後世文學(特彆是唐詩的抒情傳統)開啓瞭全新的維度。 結語:承前啓後,開創未來 先秦至魏晉,是中國思想與文學從神話、禮製走嚮理性、個體、抒情的關鍵一百年。本書試圖提供一個連貫的脈絡,展現知識精英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中,探尋永恒的真理與人性的自由。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完本書後,能夠對中國文化基因的形成,有一個更加立體、深邃的認知。本書提供的是一把鑰匙,用以開啓那段波瀾壯闊、群星璀璨的曆史篇章,而非提供一套現成的標準答案。 --- 全書特點: 1. 重史料考證與語境重構: 嚴格依托齣土文獻與傳世經典,不作過度推測。 2. 跨學科視野: 融閤思想史、政治史、文學史的視角,力求全麵。 3. 文風凝練典雅: 語言力求精準,避免口語化錶達,體現對古典學術的敬意。 4. 著重思辨性分析: 側重於“為什麼會這樣思考”,而非僅僅“他們說瞭什麼”。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部工具書,檢索效率是決定其價值的關鍵。我必須贊揚這本詞典在索引和排版上的精妙設計。它的收錄範圍非常廣博,但奇怪的是,無論我需要查詢多麼生僻或罕見的字詞,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目標。特彆是它的反查功能和部首檢字錶的設置,邏輯性極強,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迅速上手。我注意到它對異體字的標注也非常到位,對於研究碑刻或者古籍影印本時遇到的疑難字,它總能給齣最準確的歸屬和解釋,這一點是許多現代電子詞典難以企及的。這種在細節處體現齣的專業性和全麵性,讓我對它産生瞭近乎盲目的信任感。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於它提供的確切信息,而不是去網絡上做那些效率低下且準確性存疑的搜索,它就是那個最可靠的“知識錨點”。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在手裏就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絡。封麵設計得非常典雅大氣,字體排版也透著一股子老派的考究勁兒,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工具書,而是下瞭大功夫打磨齣來的精品。尤其是內頁的紙張選擇,厚實而富有韌性,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容易齣現捲邊或者損壞的情況,這對於一部動輒查閱無數次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裝訂工藝看得齣也相當紮實,即便是攤開來看,也不會有那種書脊快要散架的焦慮感。對於一個沉迷於傳統文獻的閱讀者來說,擁有這樣一本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一個查閱的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章節的劃分和索引的編排,清晰明瞭,即便是在昏暗的光綫下,也能快速定位到想要查找的詞條,這種對用戶體驗的關注,著實值得稱贊。

評分

說實話,我剛拿到這本厚重的大傢夥時,一度有些畏懼,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是“辭海版”的權威齣品,總帶著一股子學術的距離感。然而,實際使用下來,我發現它的編纂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兼顧到瞭普通愛好者的可讀性。它的注釋語言雖然精準,但組織得當,邏輯清晰,沒有那種故意堆砌的生僻術語。對於那些跨學科的詞條,比如涉及到古代天文、地理、禮製等領域的專用語匯,它還能適當地進行背景知識的補充說明,而不是孤立地解釋詞義。這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直接啃食原典的門檻,讓那些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先秦典籍或者唐宋筆記,似乎一下子變得親近可觸瞭。這種“寓教於樂”的學術風格,非常對我的胃口,它讓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拓寬瞭自己的知識邊界。

評分

我接觸過不少古代漢語的詞典,但這一本在釋義的深度和廣度上,確實給我帶來瞭不小的震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詞語的今義和古義,更重要的是,它會結閤大量的經典文獻實例,將詞語在特定曆史時期、特定語境下的具體用法和引申義闡述得淋灕盡緻。比如,對於一些多義詞,它能細緻地梳理齣其語義的演變軌跡,讓你清晰地看到“詞”是如何隨著“語”一同呼吸和生長的。這種深度的解析,對於真正想深入理解古代文本的讀者來說,是無可替代的。我曾遇到一個睏惑已久的小詞,翻閱瞭其他幾部詞典都不得要領,但在這本中,通過它提供的多角度例證和詳盡的考證,我茅塞頓開,那種“原來如此”的滿足感,是其他任何替代品都無法給予的。它提供的知識密度非常高,每翻開一頁,都感覺自己在進行一場微型的學術考察。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它所收錄的詞條數量上,更在於它所構建的那個古代漢語的知識體係和文化脈絡。每次使用,我都會被引導著去思考詞語背後的曆史變遷和社會觀念的更迭。它像一把精密的鑰匙,不僅能打開某個詞語的含義之門,更能打開通往古代思想世界的一扇窗戶。比如,對於一些與禮儀、祭祀相關的詞匯,它所引用的注釋往往能帶齣當時社會結構的一個側影,讓你體會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我閱讀其他純粹的語言學著作時難以獲得的體驗。它讓枯燥的詞匯學習過程,變成瞭一次與古代先賢的對話,充滿瞭啓發性和思辨性,也讓我對我們民族的語言瑰寶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之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