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

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王寿南 编
图书标签:
  • 清代思想史
  • 清朝思想家
  • 中国哲学
  • 思想文化
  • 学术史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国学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8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38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百位学者联袂编撰,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盂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目录

庄存与
戴震
阮元
包世臣
龚自珍
魏源
冯桂芬
曾国藩

精彩书摘

天人合一
我们已经了解戴震的天道观,又了解他的人道观,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了。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之一,古今对天都非常敬畏,儒家一向很重视人事,也十分尊重天道。戴震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他以为“道”虽然有天道和人道的分别,而人道实以天道为根源。天道因为生生而有自然的条理,所以能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而成就天下万物的品类;人道的施为就是天道生生而成的条理的反映,才能使人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爽失,而有仁义礼智的美德。人道以天性为本源,而天性又以天道为根源,人道的极致,就是达到仁义礼智的境地,而可以用仁来统摄这种美德。天地的至德,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就是仁;人的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也就是仁,换句话说,人心和天心同样都是仁。从人道推迦到天道,从人德推迥到天德,都是仁,天道和人道的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仁的表现。人德和天德、人道和天道两者都是合而为一的。
人和万物都从天地受形,所以永远和天地相通。充满天地之间的是声色臭味,从大的方面说,声色臭味充满天地之间,从小的方面说,声色臭味也具备在我们人的身体里面,如果天地间的声色臭味,和人体中的声色臭味相得无间,那么就具备了生养之道了。宇宙万物都被上天所覆盖,下地所承载,离开了天气地气而能够生生的,那是从来所没有的。人或万物的精气和天地相通才能生存,和天地相隔便要死亡。拿植物来说,叶子受风日雨露的暴晒沾润,而和天气相通;根在土壤中吸收养料和水分,而和地气相通。再拿动物来说,呼吸便是和天气相通,饮食便是和地气相通,人物在天地之间,是好像和天地合为一体的,人和物都是天地至盛的表征,人道和天道都必须出于自然。
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阮元督山东学政,两年后任满,改任浙江学政。任满回京,历兵部、礼部、户部侍郎和经筵讲官。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署浙江巡抚,旋即奉谕实授巡抚职,其间丁父忧去职,后复任。十四年,浙江学政刘凤诰代办乡试监临时舞弊,为言官论劾,嘉庆皇帝饬令严加参奏,“以示大公于天下”,阮元因与刘是同年进士,曲为其解。经查实,嘉庆帝责备阮元“止知友谊,罔顾君恩,轻重倒置”,遂被褫职。这是阮元仕途中唯一的一次失意。
阮元夺职回京后,任编修,在文颖馆行走,累迁内阁学士。其间受命赴山西、河南按事,迁工部侍郎。十七年出为漕河总督。十九年调江西巡抚。二十一年调河南,擢湖广总督。次年改任两广总督,直到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其间还兼任过广东巡抚、粤海关监督。离两广后,改任云贵总督。十五年奉旨进京,召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十八年,以老病请致仕,获恩准,濒行又加太子太保。二十六年,乡举重逢,晋太傅,赐与鹿鸣宴。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文达。
阮元二十岁结婚,妻江氏,为其祖母江氏的族孙女。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江氏亡故,幼女亦天,阮元续娶曲阜衍圣公、世袭五经博士孔宪增之女。孔氏擅诗文,著有《唐宋旧经楼诗》,世称经楼夫人。阮元有妾谢氏、刘氏,后者亦能诗擅画。阮元有四子一女,长子阮常生系过继为子,其余为谢氏、刘氏、孔氏所牛。
……

前言/序言


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 卷首语 浩浩乎,中国思想之海,源远流长,波澜壮阔。自古及今,圣贤哲人,薪火相传,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辉煌。本书《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旨在深入探寻清代中后期思想文化的脉络,遴选其中涌现的代表性思想家,对其生平、思想体系、学术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详尽梳理与评析。清代,作为一个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思想领域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本书第二卷,聚焦于这一时期更为复杂而精深的思潮,力求展现清代思想家们如何在传统与现实的张力中,不断探索、质疑、创新,为中国思想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一章:乾嘉考据学之深化与拓展 乾嘉学派,作为清代学术的一座高峰,其严谨的治学方法与对经典的深入考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书第二卷,将进一步考察这一学派在乾嘉盛世之后的余波与发展,以及其在不同学人手中呈现出的新面向。 马端临与其《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马端临(1699-1777),尽管其主要著作完成于乾嘉前期,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贯穿了整个乾嘉时期乃至更晚。他的《文献通考》不仅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书,更蕴含着深刻的史学观念。本书将重点分析马端临如何以“通考”为旨归,将历代典章制度、经济、舆服、文教等融汇于一体,展现其系统性、整体性的史学观。我们将探讨他对于“通”与“考”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体现了当时学人对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的追求。此外,其“考据”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力图揭示制度背后的逻辑与演变规律,这正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我们将剖析《文献通考》中的若干关键篇章,如“食货考”、“刑考”等,以具体案例展示马端临的史学方法与洞见,并探讨其思想对于后世史学研究,尤其是在制度史、经济史等领域的启示。 段玉裁与王念孙的文字训诂新突破:段玉裁(1735-1815)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1744-1834)的《广雅疏证》与《尔雅疏证》,是乾嘉考据学在文字学和训诂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两位学者如何继承并超越前人,在文字的形、音、义方面做出精细入微的辨析。我们将重点考察段玉裁如何以“许慎之学”为基础,结合汉代以来的各种文献,对《说文》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注释,尤其是其在字源、字义、用法的考证上所展现出的深刻见解。同时,我们将分析王念孙如何利用传世古籍,旁征博引,对《广雅》、《尔雅》等早期韵书、词典进行严谨的训释,其“一字之用,必求其本”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训诂学的精确度。通过对他们各自代表作的详细解读,我们将展现乾嘉考据学在文字语言研究上的极致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为古籍的解读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鸣盛等人的地方文献整理与史料意识:除了对经典文本的精耕细作,乾嘉时期的学者还将考据之目光投向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发掘。王鸣盛(1722-1797)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地方志、碑刻、金石等领域贡献卓著。本书将探讨王鸣盛等人如何认识到地方文献对于理解宏观历史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搜集、整理、校勘各类地方资料。我们将分析他们对史料的辨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以及这种严谨的史料意识如何与乾嘉考据学的主流思潮相契合。通过考察他们整理的地方文献,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的方方面面,从而对清代社会形成更为立体和细致的认识。 第二章:经世致用思潮的再觉醒 与纯粹的考据学并行,清代中期也涌现出另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经世致用。这股思潮强调学术应服务于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力图通过对现实的深刻分析与批判,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李绂的政治改革思想:李绂(1677-1755),作为清初对经世致用思潮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其思想在乾嘉时期依然受到关注。本书将回顾李绂早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他对于官制改革、吏治整顿、教育革新的看法。我们将探讨他如何从儒家经典中汲取理论资源,并结合当时清朝的政治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重振朝纲”、“复兴民业”的政策建议。尽管其一些主张未能完全实现,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为后来的经世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洪亮吉的经济民生关怀:洪亮吉(1746-1809)是乾嘉时期经世致用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尤其关注民生疾苦与经济发展问题。本书将详细解析洪亮吉在《治河刍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中提出的经济思想。我们将考察他对当时财政状况、漕运、盐政等弊端的分析,以及他提出的旨在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例如,他对于“节流”与“开源”的平衡看法,以及他对于农业、手工业的重视,都体现了其务实的经济学思想。通过对其经济论述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清代中期士人对于国家富强与百姓福祉的深刻关怀。 魏源《海国图志》与开眼看世界的历史意义:魏源(1794-1857)生活在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他的《海国图志》更是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开始向近代转型。本书将重点阐述《海国图志》的史学价值与思想意义。我们将分析魏源为何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及他如何通过搜集、翻译西方文献,向国人展示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科技等信息。我们将探讨《海国图志》的“世界意识”如何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中心论的藩篱,启迪了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近代化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书中关于“中国图说”的部分,考察魏源如何将中国的历史地理与世界联系起来,展现其宏大的全球视野。 第三章:宋明理学的新变与挑战 尽管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但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并未因此沉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理学依然在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刘宗周《理性图》与阳明心学的余绪:刘宗周(1578-1645),虽早逝于清朝建立之前,但其思想,尤其是《理性图》,在清代依然具有重要影响力。本书将考察刘宗周如何继承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并进一步阐发其“敬”、“守约”等观念。我们将分析《理性图》所呈现的道德修养路径,以及其如何强调内省与体察,以达到“天理”与“人心”的契合。虽然他身处明末,但其对儒家本体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为清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暗示了阳明心学在士人心中的延续。 颜元、李塨与宋明理学的实践化转向:颜元(1634-1704)与李塨(1695-1772)代表了清初宋明理学的一种实践化转向。他们对空谈心性、耽溺玄虚的理学倾向进行了批判,主张“力行”,强调“尚志”,将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本书将详细解读颜元、李塨的“颜李学派”思想。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批评后世理学“失其本原”,并提出“实学”的主张,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农、工、商、兵等实际技能的学习。通过考察他们关于“养心”、“工夫”、“学问”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将儒家道德修养与实际生活、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努力,这与乾嘉考据学追求的“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侧重于个体道德实践与社会效用。 戴震与朴学对心学的重估:戴震(1732-1777),作为乾嘉考据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特别是心学,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将深入分析戴震的“以意逆志”、“情欲”等核心概念。我们将探讨戴震如何批判程朱、陆王理学“以理胜欲”、“以气遏情”的倾向,认为其压抑了人的自然情欲,导致了虚伪与不公。他主张“人欲”乃“天理”之所依,应当顺应自然,通过“求诸先王之政”,即考据经典,来理解“情”与“理”的恰当关系。我们将分析戴震的“情理说”如何重塑了人们对人性的认识,以及他的考据方法如何被用来“解经”,从而质疑了心学赖以建立的某些基础。 第四章:清代思想的多元光谱 除了主流的考据学与经世思潮,清代思想舞台还活跃着其他形式的思想探索,它们共同构成了清代思想的多元图景。 顾炎武《日知录》的社会批判与经世情怀:顾炎武(1613-1682),虽然早于乾嘉时期,但其《日知录》作为一部集大成的考据与经世之作,其思想影响力贯穿整个清代。本书将回顾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以及他如何通过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考证,揭示明亡的深层原因。我们将重点解析《日知录》中的“货币”、“兵”、“田”等篇章,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弊端的深刻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兼并”、“屯田”、“常备”等改革主张。顾炎武的思想,将考据的严谨与经世的关怀融为一体,为后世的学者树立了典范。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与早期政治思想的萌芽:黄宗羲(1610-1695),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其《明夷待访录》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本书将深入分析《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君臣之义”、“学校”、“官制”等方面的论述。我们将探讨黄宗羲如何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批判,提出了“保社稷”而非“保君”的观点,并主张建立“有司之官”而非“宰相之官”,以制约皇权。他对于学校的重视,以及其对官制的改革建议,都体现了其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 王夫之《船山遗书》中的哲学体系与历史观:王夫之(1619-1692),以其深刻的哲学体系和独特历史观著称。本书将梳理王夫之的“气本论”、“情理说”、“形而上学”等哲学思想。我们将分析他如何以“气”为本体,认为“气”是运动的、发展的,从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哲学世界。同时,我们将考察其“历史辩证法”的思想,以及他如何从历史的演变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王夫之的思想,融合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清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时代。在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同时,它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本书《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通过对乾嘉考据学、经世致用思潮以及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深入探讨,力图展现清代中期思想家们如何以其独特的智慧与勇气,在传统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探索着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无论是对经典的精辟解读,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还是对未来的大胆设想,都为我们理解中国思想史的演进,以及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些思想的火花,虽历经风雨,却从未熄灭,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后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展现出了一种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材料时,对一手文献的依赖度非常高,这使得全书的论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揭示了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和思维方式的塑造。然而,对于刚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设置得略高。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典故,如果没有相关的先验知识作为支撑,很容易在阅读中感到吃力,需要频繁地查阅注释或参考其他基础读物。这更像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的进阶读物,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入门手册。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知识被重新洗牌、结构被强化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有功力,不像一些通史类的作品那样大刀阔斧地赶进度,而是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历史节点、每一次思想交锋都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摹。尤其是在阐释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时,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语境的还原,他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引文和背景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当时思想家所处的困境与思考的出发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时所展现出的中立与克制,没有明显的偏袒,而是让历史本身说话。唯一让我感到些许遗憾的是,某些段落的论证链条稍显冗长,偶尔会出现一些过于口语化或者略显重复的表达,这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在某些章节打了折扣。不过,瑕不掩瑜,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某一历史时期思想发展轨迹的研究者而言,这种详尽的铺陈反而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拒绝肤浅,要求的是深度参与。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给人一种“史诗感”,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明白这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的工程。作者在结构设计上确实下足了心思,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过渡衔接处理得相当自然,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过渡句和总结段落,避免了章节之间生硬的拼凑感。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对一些非主流或者被边缘化的思想流派进行介绍时,篇幅分配略显不足,似乎有种“重者恒重,轻者则略”的倾向,这或许是受制于现有史料的完备程度,但也让整体的视角稍微偏向了主流叙事。尽管如此,那些被着墨较多的核心思想的解析部分,其深度和细致程度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它迫使你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文字。这本书更像是带着你进行一次长途的学术跋涉,而不是轻松的知识散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不过,我得说,这书的排版布局稍微保守了一些,很多地方的留白处理得略显拘谨,初看起来有点像早些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对于追求现代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翻开目录,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对特定思想流派划分的细致程度,这表明作者在梳理脉络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对某些思想家生平事迹的描述,资料搜集得非常扎实,甚至挖掘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这对于想深入了解人物背景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总的来说,作为案头工具书来看,它无疑是可靠且专业的,但如果期待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许需要调整预期。整体上,它散发出一种沉静、严谨的气息,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相当典雅和克制的,充满了古典学术著作特有的那种严谨和内敛。很少看到情绪化的表达,所有的判断和论述都基于清晰的逻辑推导和充分的史料支撑。这种风格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因为它保证了文本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种过于冷静的叙事方式,在某些时候确实会削弱文字的感染力。比如在描述一些思想家遭受迫害或其思想面临巨大阻力时,那种本应有的悲壮感和张力,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学术外壳包裹住了,使得情感的共鸣稍显不足。我期望能看到更多作者个人对这些思想遗产的“温度”化的解读,或者说,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能有更多的叙事技巧来增强代入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读者带着“做学问”的心态去阅读的著作,它不媚俗,不迎合,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的重量。

评分

(4)托王于鲁的说法,起源于《春秋繁露》,系对文字的误解

评分

书很不错,618促销很得力!推荐购买,值得入手!

评分

人文阅读,阅读人的历史、行为、思想

评分

儒所引的文字及意义各有不同,康有为遁其词,谓之“遗漏错置”,

评分

氏,司马迁当时应已看到该书,自非刘歆所能伪造。如其中部分有

评分

在这个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中,还有什么,能比古圣前贤的教导更让我们肃然起敬?对于后人而言,面对先人们睿智而忧郁的目光,又是一份怎样沉重的负担?

评分

明,立鲁诗,又立齐、韩诗。一诗所传如此,何况六经,故共立

评分

清代重要思想家都有了,挺好

评分

人民日报大楼因其外观和颜色被网友多次吐槽。实际上,那栋尚未完工的大楼并非真如网络照片上的样貌。本刊记者走进建筑内部近距离观察,并专访设计师周琦。周琦对记者详细阐释设计理念,并一一回应质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