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啸天 编
图书标签:
  • 诗歌鉴赏
  • 元诗
  • 明诗
  • 清诗
  • 诗歌史
  • 文学批评
  • 古典诗词
  • 文化史
  • 文学研究
  • 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801037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038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鉴赏系列工具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0
字数:19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收录340余位诗人的作品约1200首。这些诗歌上起金元,下止近代。元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不少生活内容、文化思想,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五、七言,古、近体作为成熟的诗歌体裁,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们运用这些体裁去反映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真伪、善恶、美丑,佳作累累,美不胜收。为了使诗歌爱好者从审美角度,对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编者周啸天出版了这本《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逐篇赏析,以飨读者。

目录

凡例
前言
目次
正文
附录

精彩书摘

牧童谣
施闰章
上田下田傍山谷,三年播种一年熟。
老牛乱后生黄犊,版筑将营结茅屋。
催科令急畏租吏,室中卖尽牛亦弃。
今年逋租尚有牛,明年田荒愁不愁?
前山吹笳后击鼓,杀牛飨士如磔鼠。
牛兮牛兮适何土?
鉴赏: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顺治六年(1649)诗人任江西布政使参议之后,描写清初战乱时期清王朝急征赋税、军粮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黎民穷苦处境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以“牛”为中心意象,故日《牧童谣》。诗从放牛娃的角度写“牛”的遭遇,借以反映贫苦农家的境遇。诗人围绕“牛”来落笔,写得十分紧凑集中,没有浮言冗词。
头四句为第一层次。诗欲抑而先扬,故这一层次先写农家收成虽不好,但因“乱后”老牛生犊,生活稍有起色:“上田下田傍山谷,三年播种一年熟。老牛乱后生黄犊,版筑将营结茅屋。”“上田下田”指山上山下的梯田。“版筑”,指筑土墙时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以杵舂之,使泥土坚实成墙;“结茅屋”,构建茅草房,实指牛屋。前两句写农家所种梯田收成极差,“三年播种”才有“一年熟”即好收成,生活之贫困可想而知。庄稼的收成坏难以为生固然可叹,所幸尚有“老牛”于战乱之后生下“黄犊”,使生活略有转机,因此,“牛”即成了农家希望之所在,并准备“版筑”“营结茅屋”。这一层次后两句与前两句已构成小的转折关系;而第二层次四句与第一层次四句又构成大的转折关系。刚写罢农家欲以牛维持生计,又转写“弃”牛以交赋税:“催科令急畏租吏,室中卖尽牛亦弃。今年逋租尚有牛,明年田荒愁不愁?”“催科”,催交赋税;“令急”是指朝廷急令征税作军粮用;“逋租”,欠租。老牛与黄犊就是农家宝,但由于官府急催赋税,收税的差吏又凶狠似虎狼,令人生畏,故不仅把室中东西“卖尽”,连牛亦用来交税,对农家来说真如剜却心头肉!尽管心痛,所幸今年“尚有牛”来偿还赋税,可勉强应付过关。但如果明年庄稼歉收,而牛已“弃”,又该如何应付“催科令急”呢?又怎能不愁呢?诗人不直接言“愁”,却以“愁不愁”问句道之,即显得“温柔敦厚”。

前言/序言


《诗的锦绣:跨越岁月的华章》 一本引领读者深入中国古典诗歌瑰宝的通行证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空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从先秦的质朴奔放,到汉唐的雄浑壮丽,再到宋元的婉约豪放,历代文人墨客以笔为刀,以词为剑,雕刻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诗歌画卷。然而,面对如海的古典诗篇,许多读者或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是止步于字词的隔阂,或是困惑于意境的深邃。《诗的锦绣:跨越岁月的华章》正是为这样的读者量身打造,它并非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而是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贴近人心的视角,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阻隔,触摸那些跨越千载,依然鲜活跳动的诗魂。 本书旨在为广大古典诗歌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而又不失趣味的诗歌鉴赏入门指南。我们相信,真正的鉴赏并非仅仅是字词的解读和背景的罗列,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对话,一种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体验。因此,我们摒弃了枯燥的考据和繁琐的理论,专注于如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真正地“读懂”诗歌,并且“爱上”诗歌。 为何选择“跨越岁月”? 我们的选篇,并非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朝代或风格。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演进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和审美取向,这些都深刻地烙印在当时的诗歌之中。从《诗经》的朴实民风,到楚辞的浪漫瑰丽;从汉乐府的现实关怀,到唐诗的盛世气象;从宋词的细腻婉转,到元曲的市井风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的锦绣:跨越岁月的华章》并非要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那些具有代表性、艺术价值极高,且能够反映不同时代风貌和思想情感的经典作品。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品读,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理解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这种“跨越岁月”的阅读体验,将有助于读者建立一个更为宏观和立体的诗歌认知体系,而不是被困于某个朝代的孤立理解。 “锦绣”二字,蕴含着怎样的追求? “锦绣”二字,既是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美的赞誉,也是我们对本书内容呈现方式的期许。古典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意象、深远的意境,如同织锦般绚烂,如同绣品般精致。它们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本书在选篇和解读上,力求体现这种“锦绣”之美: 精选佳作,荟萃精华: 我们精心挑选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每一首都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从描写自然风光的壮丽,到抒发人生抱负的豪迈;从刻画儿女情长的缠绵,到表达家国情怀的悲壮,本书力求涵盖诗歌情感的丰富光谱。 深入浅出,拨云见日: 我们的解读,拒绝空洞的说教和晦涩的术语。每一首诗的赏析,都将围绕诗歌的文本本身展开,从字词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入手,层层剥茧,揭示诗歌的表面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诗歌的情感基调、艺术手法以及其所能引发的联想和思考。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能够“看懂”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字面背后的情感和意境。 情境再现,感同身受: 诗歌的生命在于情感。本书的鉴赏,将注重情境的还原,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尝试去理解诗人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样的诗句。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对典故的梳理,对情感的剖析,力求让读者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风格对比,脉络清晰: 在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鉴赏时,我们会适当进行风格上的对比和梳理。例如,唐诗的雄浑与宋词的婉约,它们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反映的时代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变迁。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不同艺术风格的独特价值。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 本书的语言,力求平实质朴,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文学术语,以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我们希望,即使是没有多少古典诗歌基础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并且有所收获。 本书能为您带来什么? 《诗的锦绣:跨越岁月的华章》并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审美的熏陶。阅读本书,您将: 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为何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对优秀诗歌作品的鉴赏,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对意境的体悟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丰富人生感悟: 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获得阅读的乐趣: 重新发现古典诗歌阅读的乐趣,让那些曾经被视为“古板”的文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立自信的鉴赏能力: 掌握一套简单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能够独立地去欣赏和理解更多的古典诗歌作品。 本书内容涵盖(但不限于): 我们将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选取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赏析。 先秦诗歌的源头活水: 关注《诗经》中朴素的情感,以及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感受早期诗歌的生命力。 汉魏风骨的磅礴: 赏析汉乐府的现实批判精神,魏晋风流的洒脱不羁,体会“建安风骨”的独特魅力。 唐诗的辉煌篇章: 深入解读盛唐诗歌的雄浑壮阔,如边塞诗的豪情万丈,山水田园诗的清新淡雅,咏史怀古诗的深邃历史感。同时,也会关注中晚唐诗歌的情感细腻和风格多样性。 宋词的婉转低回: 领略宋词在不同词牌下的艺术变化,从婉约词的细腻柔情,到豪放词的奔放开阔,感受宋词独有的抒情方式。 元曲的生动鲜活: 欣赏元曲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感受其独特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本书的鉴赏方法: 作者背景与创作背景的梳理: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分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线索。 诗歌文本的细读: 逐句逐字地解读诗歌,分析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以及它们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意象与象征的解析: 深入挖掘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理解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 情感与意境的揣摩: 引导读者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艺术手法的鉴赏: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用典等,理解它们如何为诗歌增色添彩。 与现代读者的对话: 尝试将古人的情感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发读者对诗歌的思考和共鸣。 《诗的锦绣:跨越岁月的华章》希望成为您走进中国古典诗歌世界的一位温暖向导。我们相信,每一位读者,无论其背景如何,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感受到古典诗歌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寻美之旅,领略诗歌的无限风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在收录的广度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名家”,而是勇敢地挖掘和呈现了许多被历史长河冲刷得略显模糊的优秀诗人作品。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对整个元明清诗歌图景有一个全面认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发现了几位明代地方诗人,他们的作品风格独特,视角新颖,如果没有这本辞典的系统梳理,我恐怕永远不会接触到这些遗珠。此外,对于诗体和韵律的讲解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七律的对仗工整,还是散曲的跌宕起伏,都有清晰的范例和精确的规范说明,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也让我在阅读时能更好地领会格律美带来的音乐享受。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鉴赏”部分的独特性和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文本的复述,而是尝试将元明清诗歌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例如,在讨论清代诗人的山水诗时,它会引入当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透视学、地理学知识,探讨这种知识结构如何微妙地影响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深度和空间感。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古老的诗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感觉它们并非僵化的历史遗迹,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这些分析,就像是和一位拥有现代思维的古代文学专家进行了一场高水平的思维碰撞,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笔,尝试以新的角度去重新品味那些熟悉的篇章。

评分

这本《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带领我深入领略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璀璨星河。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其详尽的释义和精妙的点评所吸引。对于那些我以往望而生畏的典故、生僻的字词,辞典都能给出一个清晰、准确且富有文化深度的解读,绝非简单的词典式解释,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境。比如,对某一首元曲中描述边塞风光的词句,辞典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联系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使得诗句的苍凉感和力量感瞬间跃然纸上。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鉴赏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对诗歌背后的时代脉搏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而且,它的编排逻辑非常人性化,查询起来得心应手,无论是按诗人、按主题还是按体裁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所需内容,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研读和临摹学习。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辞典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可能会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它成功地找到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微妙平衡点。作者(或编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但叙述的口吻却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充满了对诗歌的热爱与敬畏。尤其欣赏它在分析诗歌意境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常常能捕捉到诗句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妙情感。有一次我研读一篇明代咏物诗,那诗中对竹子坚韧品格的赞颂,我过去只觉得平平无奇,但辞典通过对比同时期文人对竹的多种象征意义的解读,瞬间提升了对这首诗的审美高度,让我体会到“一竹一世界”的哲学意味。这种讲解,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好在哪里”,而是展示了“为什么好”,这对于提升我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辞典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装帧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地拿在手里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校对工作做得极其严谨,我仔细核对了多处引文和注释,未发现任何明显的错误或歧义,这在动辄引用海量古籍的工具书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清晰的排版和合理的留白,使得复杂的诗句和注释之间逻辑分明,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可以说,从内容的选择、深度的挖掘,到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实体质量,这本《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都体现出了一种对“典藏”的严肃态度,它不只是一本用来查阅的工具,更是一件值得在书房里细细品味的文学伙伴。

评分

好书,家藏书

评分

我突然意识到,我喜欢柴静,其实还是缘自她埋植在骨子里的文艺腔调

评分

活动时购买,性价比不错,东西也很好,送货又快,还是非常满意的。

评分

最真实的痛不用文字渲染,就在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

评分

元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不少生活内容、文化思想,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五、七言,古、近体作为成熟的诗歌体裁,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们运用这些体裁去反映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真伪、善恶、美丑,佳作累累,美不胜收。

评分

近代诗词更喜欢,值得购买拥有。

评分

不错 速度服务比较满意

评分

看那个文艺女青年一点点揭去青涩,变得更加深刻

评分

元最强的应该是曲,这本书竟然没收录。而且每首诗的评家的水平参差不齐,水平高的不多。对有点典故解释的不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