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9-14岁 《世界儿童文学传世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全译本)》是马克?吐温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一部小说。《世界儿童文学传世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全译本)》发表于1876年,描写了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一个小镇上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种种冒险经历,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趣事。《世界儿童文学传世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全译本)》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的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内容简介
《世界儿童文学传世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全译本)》描写一个叫汤姆?索亚的男孩在一段时期内的历险奇遇。他无意中撞见印第安人乔杀人的场面,从此担惊受怕却又经不住良心的折磨出庭作证,解救了无辜者;他和自己所爱慕的女孩蓓姬之间发生了一段恩恩怨怨;他不甘忍受刻板的生活,离家出走去当海盗;他和蓓姬在山洞中迷路,经过三天三夜终于脱险;他和哈克寻找财宝而引发了一系列故事,最终得到一笔为数不少的财富。这部小说的笔调清新优美,充满童趣,如颗颗滚动着的露珠那样晶莹、那样清纯,让人读过之后经久难忘。小说中不同孩子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可称得上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趣剧,同时也不失为成年人回味一下童年无忧无虑快乐时光的优秀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杰克逊岛;心灵的栖居地
前言
一 贪玩好斗的汤姆
二 了不起的粉刷工
三 获胜的英雄被爱情俘虏了
四 主日学校大出风头
五 铁钳甲虫戏小狗
六 汤姆认识了贝奇
七 爱的挫折
八 密林深处的罗宾汉
九 午夜坟场
十 血书誓言与深夜狗叫
十一 良心的折磨”
十二 灵丹妙药与猫
十三 说还是不说《
十四 快乐的海盗营地
十五 汤姆偷偷溜回家
十六 风雨交加的夜晚
十七 三个海盗出席自已的葬礼
……
三十五 制定新的历险计划
结束语
精彩书摘
“汤姆!”——没人答应。
“汤姆!”——还是没人答应。
“这孩子究竟上哪儿去了?真搞不懂。汤姆,我在叫你!”
老太太,住下拉了拉眼镜,眼睛从镜框上面朝屋里看了一遍;然后又往上推了推眼镜,眼睛从镜框下面朝屋外望了望。她很少、或者说从来也不透过镜片去找像一个孩子那么小不丁点儿的东西,眼镜是她的宝贝,是她心中的骄傲。戴眼镜是为了显得有“派头”,而不是为了用它——她就是戴上一对火炉盖也照样能把东西看清楚。她好像独自纳闷了好一阵,然后又开口说话了,虽然不算是粗声大气,但那嗓门还是大得连屋里的板凳都能听清楚:“喂,我发誓,我要是抓住你,我就——”
她话还没说完,因为这时她正弯下腰,用扫帚往床底下捅,所以她每捅一下,就需要停下来喘口气。结果,她除了从床底下捅出一只猫,一无所获。“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费心的孩子!”
她朝敞开的房门走去,在门口当中站住,又抬头朝花园里那些西红柿藤和曼陀罗花丛中张望。仍然看不到汤姆的人影。于是,她提高嗓门,高得足以让声音传到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里去,她高声喊道:“喂……汤姆!”
她身后忽然传来轻微的响动。她猛一转身,正好抓住一个小男孩的衣服下摆,这回他可跑不了啦:“好啊!我早就该想到你会躲在那个储藏室里。你躲在那里干什么?”
“没干什么。”
“没干!瞧瞧你那双手,再瞧瞧你那嘴巴。都成什么样了?”
“我不知道,姨妈。”
“哼,我可知道。是果酱,一定是果酱。我跟你说过有四十遍了,你要是不肯放过那果酱,我就剥你的皮。把鞭子递给我。”
老太太把鞭子已经抡到半空中了——就要大难临头了。
“哎哟!瞧你背后,姨妈!”
老太太猛一转身,紧抓住她的裙子以防不测。就在这一眨眼工夫,那孩子从她手底下跑掉了。他爬上高高的木板栅栏墙,迅速翻过墙去,不见了踪影。
他的波丽姨妈站在那里,一时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轻声笑出来:“这个该死的小子,我怎么总也不会多个心眼儿?这套把戏他跟我耍过多少回了,我怎么到现在还不会提防他?唉!真可怜,天底下最蠢的就数那些老家伙啦。还是俗话说得好,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可是天哪!他从来没有一天不换花样的。你怎么能知道这些花招他都是怎么想起来的呢?看起来他心里有数,他知道能捉弄我多久而不至于叫我发火。他还知道,只要他能想办法让我分心,或者逗得我发笑,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我就舍不得打他一下子。对这孩子,我没有尽到责任。老天在上,这是大实话。还是’《圣经》上说得好啊,舍下了棍子,惯坏了孩子。我作了孽呀,害了我们俩,这个我知道。这孩子真是一肚子坏水。可是天哪!他是我死去的亲姐姐的孩子呀,可怜的小东西,我是下不了狠心去揍他,怎么也不能。每一回我放过他,我的良心都好难受啊;可每回我要是真揍了他,我的心又难受得都要碎了。唉,算了吧,《圣经》上说,人为妇人所生,时光短暂,多有灾难。我琢磨着是这道理。下午他又会逃学,我呢,明天非叫他干活不可,好好惩罚他。要是让他在星期六,在别的孩子都休息的时候干活,可真是难死了,他可是最讨厌干活了。而我无论如何也得对他多少尽点责任呀,要不然,我真要把这孩子给宠坏了。”
汤姆果然逃学了,他玩得很开心。他回到家里,正赶上帮助那个黑人男孩吉姆把第二天要用的木柴全部锯好,在晚饭前还要把引火柴给劈好——或者说他至少是及时赶上了把他一天的经历讲给吉姆听。而吉姆一边听着,一边把四分之三的活儿都干了。汤姆的弟弟席德(其实是表弟)这时也已经干完了他分内的活儿(把劈柴碎片拾起来)。他是个守规矩的孩子,不会到处惹是生非。
前言/序言
这本书中所记述的历险大多确有其事,其中有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则是我同学们的经历。哈克·芬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写出来的,汤姆·索亚也是,但不是取自于一个人:他综合了我所认识的三个男孩子的特征,因此属。于那种类似建筑上的组合体类型。
书中所讲到的那些古老的迷信,在故事发生的年代,也就是在三四十年前,在美国西部的儿童和奴隶中都是非常流行的。
虽然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们高兴,但我也希望,它不至于因此受到成年人的冷落。因为我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也是想让成年人愉快地回忆起他们自己童年的时光,他们当时的生活感受、所思所想和言谈举止,以及有时也会干出来的那些荒唐古怪的事情。
马克·吐温
1876年于哈特福德
《世界儿童文学传世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 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少年,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 踏入19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圣彼得堡小镇,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河水、泥土与淡淡的烟草味。这是一个属于男孩们的黄金时代,一个没有电子游戏、没有智能手机,却充满着无限想象力与自由冒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鲜活的世界里,有一个名叫汤姆·索亚的少年,他如同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一颗星,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汤姆,一个淘气、聪明、又有些调皮捣蛋的男孩。他有着一头蓬乱的金发,一双闪烁着狡黠光芒的眼睛,以及一颗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他不喜欢循规蹈蹈,对学校的枯燥课堂和教会的严厉教规总是充满了抵抗。他更热爱的是在广阔的田野上奔跑,在密西西比河上泛舟,在古老的洞穴里探险。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让他的姨妈波莉头疼不已的“麻烦制造者”,但他却拥有着一颗善良、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心。 故事发生的圣彼得堡小镇,是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这里有白色的栅栏,古老的教堂,摇摇欲坠的码头,以及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的河水。镇上的人们过着淳朴而有规律的生活,但对于像汤姆这样的孩子来说,这里隐藏着太多的秘密和可能性。每一次的日出,都可能意味着一场新的冒险;每一次的黄昏,都可能伴随着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汤姆的身边,有着他最好的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哈克,一个被社会抛弃的流浪儿,他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是汤姆心中理想的冒险伙伴。他们一起逃学,一起去墓地“捉鬼”,一起在岛上搭帐篷,享受着孩童特有的简单快乐。还有那个善良、美丽的贝琪·撒切尔,她如同汤姆心中最初的朦胧爱恋,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淘气男孩的故事,它更是一幅生动描绘19世纪美国南方小镇风貌的画卷。马克·吐温以他特有的幽默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以及孩子们在纯真年代里的成长轨迹。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童年的赞美,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社会一丝丝的讽刺。 二、 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那些永恒的童年回忆 汤姆·索亚的冒险,从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却往往能演变成一场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经历。 还记得汤姆如何用“智慧”说服其他孩子为他粉刷栅栏吗?这看似是逃避劳动,实则展现了他超出同龄人的狡黠和领导能力。他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收获了一堆“战利品”,这是对儿童智慧的一种另类肯定。 而那个在墓地进行的“神秘仪式”,则将故事推向了一个更加黑暗的角落。当他们无意中目睹了一场谋杀,汤姆的童年就此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对邪恶的印第安人乔,汤姆和哈克必须鼓起勇气,保守秘密,并时刻提防着危险的降临。这不仅仅是孩子们过家家般的“冒险”,而是他们第一次真正直面人性的黑暗与社会的危险。 随后的“海盗生活”是孩子们对自由最纯粹的向往。他们逃离了令人厌烦的现实,在杰克逊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享受着远离成人世界束缚的快乐。他们在那里体验着独立的喜悦,也品尝着思念家人的滋味。这种短暂的“逃离”与“回归”,是童年时期一次重要的成长蜕变。 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在麦考伊的洞穴里的迷宫冒险。汤姆和贝琪被困在黑暗、冰冷的地下世界,饥饿、恐惧、绝望,一切负面情绪都如影随形。然而,汤姆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对贝琪的保护,让他们最终找到了出路。这次经历,不仅让汤姆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也让他与贝琪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这些冒险,虽然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都发生在汤姆童年最纯真的阶段。它们是孩子们想象力与现实碰撞的火花,是他们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勇敢尝试。每一次冒险,都让汤姆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更加认识自己,也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三、 那些令人捧腹的幽默,那些深刻的社会洞察 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幽默。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幽默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整个故事,让即便是紧张刺激的情节也充满了轻松的阅读体验。 汤姆的各种鬼点子,他与朋友们的调侃打趣,姨妈波莉的无奈与疼爱,教区牧师的迂腐,无不被马克·吐温描绘得惟妙惟肖,引人发笑。比如,汤姆用各种理由逃避学校,他的“神圣任务”理由层出不穷;他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用羽毛逗弄同学;他在教堂里打瞌睡,还因为“异想天开”而受到训斥。这些情节,无不展现了马克·吐温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以幽默的方式来呈现的艺术功力。 然而,马克·吐温的幽默绝不仅仅是为了逗乐。在这些幽默的背后,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辛辣讽刺。 他讽刺了当时陈腐迂腐的教育制度。学校的课程枯燥乏味,老师的教学方法僵化死板,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汤姆的逃学行为,正是对这种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抗。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和偏见。印第安人乔的形象,是当时社会对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体现,他被塑造成一个纯粹的邪恶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种族歧视。同时,镇上那些热衷于“复兴”的虚伪教徒,他们的虔诚表演与实际行为的脱节,也受到了作者的嘲讽。 他对“荣誉”和“正义”的理解进行了探讨。当印第安人乔被描绘成恶人时,汤姆和哈克却必须面对法律的审判和社会的压力。他们坚持说出真相,尽管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危险,但他们捍卫了内心的良知和正义。 《汤姆·索亚历险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经典,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面反映社会百态的镜子。马克·吐温用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幽默、冒险、批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思考。 四、 永恒的少年精神,献给所有热爱冒险的心 《汤姆·索亚历险记》所讲述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时代,但其中所蕴含的少年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它是对自由的歌颂。汤姆身上对束缚的反抗,对广阔天地的向往,是对生命本真需求的呼唤。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拥有那份纯粹的自由,而汤姆的故事,恰恰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它是对勇气与智慧的赞美。面对危险,汤姆虽然也会害怕,但他总能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应该学习的。 它是对友谊的歌颂。汤姆和哈克之间深厚的友谊,是故事中一道温暖的光。他们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这种超越贫富、超越社会阶层的真挚情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是对好奇心与探索欲的鼓励。汤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正是这份永不熄灭的好奇心,让他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汤姆·索亚历险记》就像一位老朋友,无论你什么时候翻开它,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它让你想起自己曾经的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它让你重新审视生活,发现平凡日子里隐藏的精彩。 这本书,献给所有心中依然住着一个孩子的大人,献给所有渴望冒险、追求自由的少年。它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关于勇气的永恒邀约。跟随汤姆·索亚的脚步,去发现属于你的密西西比河,去体验属于你的惊险与乐趣,去感受那份纯粹而美好的少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