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早年做木工出身,他把普通生活,画成了美丽新世界。
他以写意挥洒花卉树木,却用工笔细描飞蛾昆虫。
这是一种极为有趣的画面张力,一个令人震撼的视觉对比。
写意和工笔,完美的跨界糅合——齐白石做得如此天真而又极zhi!
《折枝花卉图》纸本设色,纵46厘米,横369厘米。此卷描绘了紫藤、荷花、秋菊、红梅和牡丹。据说此画是齐白石破例为展览无偿捐赠,又在卷尾题写说:“东北博物馆将举办白石画展,余以衰老畏远,不能躬与其盛,为作此长卷寄之。有解人当知,此乃余生平破例也。”
《四色梅花图》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269厘米。此卷描绘了四色梅花,即红梅、墨梅、腊梅、绿梅,在白石的作品中十分罕见。 齐白石画梅参以青藤、八大、金冬心、黄慎、扬补之、吴昌硕等诸家笔法。本卷布局疏密有致,枝花交错,开阖自如。行笔以篆法写枝,雄浑奔放,法度严谨。梅花四色,着彩淡雅,艳而不俗。整幅章法巧妙,以两段题跋穿插在梅花之中,在构图上起到了调整节奏,舒缓起伏的作用。笔法则强劲有力,气韵自然透逸。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散发出的典雅气质所吸引。封面材质的触感温润而厚重,配合着精美的烫金或局部UV工艺,将标题“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的厚重感与齐白石这位艺术巨匠的地位完美融合。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作的年代感和墨韵,还极大地保护了读者的视力,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高清印刷的画作局部特写,墨色的浓淡变化、笔触的干湿浓淡,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触摸到大师作画时的气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经典艺术书籍时所抱持的敬畏之心。翻阅间,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大师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指尖拂过画面的过程,都是对艺术审美的熏陶与提升。这种将艺术品转化为可触摸、可阅读的实物体验,是许多普通艺术画册难以企及的高度,无疑为这套系列定下了极高的基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爱好者,我发现这套“大师原典系列”在学术考据上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出版方似乎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比对不同版本的画作资料,力求呈现出最接近原作面貌的版本。这一点从插图中对颜色的还原度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传统水墨画中最难表现的就是墨色的微妙变化和水印的渗透效果,但在这本书中,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精品,其“润”、“枯”、“涨”、“飞白”的笔墨特征也得到了极好的保留。这种对“真迹”的执着,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供人欣赏的画集,更可以作为研究近现代中国画材料、技法和保存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历史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的、非线性的艺术史田野考察。它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年代和流派,而是真正深入到齐白石这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技法演变之中。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他们似乎并没有将齐白石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而是把他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社会变迁中去观察和解读。比如,书中对齐白石早年“衰年变法”的论述,分析得鞭辟入里,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画家自身的审美追求,阐释了他是如何挣脱传统束缚,最终熔铸出那种“红花墨叶”的独特面貌。文字的穿透力极强,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院派气息。对于想要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艺术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和解读钥匙。
评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艺术鉴赏的引导方式,它教会了我如何“看”一幅画,而不是仅仅“认识”一幅画。不同于那些只提供大图和简单注释的图册,这里的每一幅作品旁边都配有细致入微的导读。这些导读不仅仅停留在对题材(比如梅花、花卉)的简单描述上,更深入探讨了作者在构图上的匠心独运、用墨的层次变化,甚至是如何通过题跋来完善作品意境的。例如,当解读“折枝花卉图”时,书中会特意对比齐白石不同时期的画法,指出他如何通过对枝干的“拙”与花朵的“活”的对比,来营造出一种既浑厚又灵动的生命力。这种细致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让我体会到中国画那种“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东方哲学意蕴,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层次的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对生活态度的重新审视。齐白石先生的艺术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民间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万物的真挚情感,他笔下的花鸟虫鱼,无一不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生命的热情。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从乡土中汲取力量的朴素哲学。在当今这个节奏越来越快、审美趋于同质化的时代,重温齐白石那种大巧若拙、率真自然的艺术境界,让人心神安定,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美。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回归本真,才能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美”的定义都变得更宽广、更接地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