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艺术概论书籍

【后浪直营】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艺术概论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H. W. 詹森,J. E. 戴维斯 著,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概论
  • 詹森艺术史
  • 后浪
  • 艺术书籍
  • 插图版
  • 第七版
  • 西方艺术史
  • 艺术入门
  • 艺术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81027
商品编码:16500579503
品牌:后浪
包装:精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232
字数:2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艺术史大家H. W. 詹森倾力撰写,完整梳理三万年西方艺术发展历程,艺术通史的标杆之作,畅销欧美五十余年。
2. 与时俱进,紧跟学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和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扩充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
3. 朱青生教授组织组合译制团队,雕琢译稿近三十年,数易其稿,确保译文准确流畅,通俗易懂。
4. 全书共有1450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专业调色,确保作品色彩忠实于原作,零距离体会艺术作品的无限魅力。

名人推荐

《詹森艺术史》是一部在学界和社会大众中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一次次新版中不断修订和補充新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和提出问题,把艺术史的学习、研究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联系起来,鼓励和启发人们探究未知。
——邵大箴,著名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新版《詹森艺术史》反映了当今艺术研究、鉴赏和收藏中的新观念和潮流。新版对当代艺术的重视也远远超过旧版,选为插图的当代作品更反映了改编者对多元文化论的兴趣,而全球化则是另一被强调的重点。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这可以说是一本传奇性的教材,它曾带领一批批充满求知欲望的本科生穿越艺术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一直走到现在。詹森的名字成为了艺术史课程中“研究”一词的同义词。
——温尼?海德?米奈,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分校人文与艺术史教授

书中对中世纪艺术的美丽和庄严给出了清晰的阐释。……大卫?西蒙把詹森的杰作变得更可靠,更富启发性,同时也更为实用。他对这本超越时代的著作做了一次细致而又明智的修订。
——查理?李特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是《詹森艺术史》的一大进步。本版装帧精美,结构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强。除了提供基本的历史信息和精彩的形式分析之外,新版还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加以论述。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术语,感谢作者。
——肯尼斯?E?西尔维,纽约大学艺术系主任

戴维斯教授用清晰、有趣且整合良好的散文式语句阐释了古代艺术传统的发展。……这些生动又引人入胜的文本必然会激励读者,并为他们做好阅读后续章节的准备。
——大卫?戈登?米滕,哈佛大学詹姆斯?洛布古典艺术和考古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H. W. 詹森、J. E. 戴维斯 等 译者: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H. W. 詹森(H. W. Janson,1913—1982),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史学的传奇人物,曾任纽约大学艺术系教授、系主任。詹森出生于圣彼得堡,后随家人迁往德国汉堡,就读汉堡大学期间师从艺术史大师欧文?潘诺夫斯基。后接受潘诺夫斯基的意见移民美国,于1942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他曾任美国艺术院校协会主席、《艺术通报》编辑,还是美国文艺复兴学会的创办人之一并曾任主席。
詹森主要致力于文艺复兴艺术和19世纪雕塑的研究,主要的学术著作有《多纳太罗的雕塑》和《19世纪雕塑》等,晚年主要关注东西艺术对话。1962年撰写出版了艺术通史著作《詹森艺术史》,大受欢迎,很快成为美国艺术史教育的标准教材。
A.F.詹森(A.F.Janson),美国北卡罗来纳威明顿大学艺术史教授,博物馆策展人,H.W.詹森的儿子。从他父亲于1982年去世到2004年,由他负责修订《詹森艺术史》。
J.E.戴维斯(Penelope J.E.Davies),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助理教授。她主攻希腊罗马艺术与建筑,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她的著作《死亡与皇帝:从奥古斯都到马可?奥勒利乌斯时代的罗马帝国墓葬》曾获瓦萨里奖。
沃尔特?B?丹尼(Walter B.Denny),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艺术史教授,史密斯学院艺术博物馆伊斯兰艺术的策展顾问。他的著作包括有关奥斯曼土耳其地毯、织物和瓷器的书籍,以及有关细密画和建筑的论文。
弗利玛?福克斯?霍弗里希特(Frima Fox Hofrichter),美国布拉特学院艺术与设计史系教授、系主任。她的著作《朱迪思?莱斯特,荷兰黄金时代的一位艺术家》曾获美国艺术院校协会的米勒德?迈斯出版基金奖。
约瑟夫?雅各布斯(Joseph Jacobs),现居纽约市的独立学者,批评家及艺术史家,主要关注现代艺术。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市约翰和马布尔?林林艺术博物馆策展人,俄克拉荷马城艺术博物馆董事,新泽西州纽瓦克博物馆美国艺术策展人。
安?M?罗伯茨(Ann M.Roberts),美国森林湖学院艺术教授,新版《詹森艺术史》的主要作者。专攻文艺复兴的艺术史家,她发表了众多有关北方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散文、论文和评论。她的研究主要关注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
大卫?L?西蒙(David L.Simon),美国科尔比学院耶特艺术教授,2005年获学院的巴塞特教学奖。出版的著作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其分馆修道院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罗马式雕塑目录。

目录

序 言 17
导 论 走近艺术 23
第—部分 古代世界
第—章 史前艺术 1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 2
解读史前绘画 6
旧石器时代的雕刻 8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12
定居社会与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13
欧洲建筑:坟墓和仪式 17
小 结 19
第二章 古代近东艺术 21
苏美尔艺术 22
神庙建筑:连接天地 23
雕塑与镶嵌 24
视觉叙事 27
圆筒印章 29
阿卡德艺术 29
雕塑:权力与叙事 31
新苏美尔复兴 31
建筑:乌尔的塔庙 32
雕塑:古蒂亚雕像 33
巴比伦艺术 33
《汉谟拉比法典》 33
亚述艺术 34
帝国艺术:表现皇权 35
晚期巴比伦艺术 37
皇 宫 37
近东地区性艺术 38
赫梯人 38
腓尼基人 39
伊朗艺术 39
早期伊朗艺术 39
波斯帝国:美索不达米亚传统的世界继承人 40
波斯与伊斯兰统治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 43
小 结 45
第三章 埃及艺术 47
前王朝时期和王朝初期艺术 48
《纳米尔国王石板》 48
古王国:黄金年代 50
古王国墓葬群 50
吉萨金字塔:国王新角色的反映 52
表现人物 55
中王国:通过艺术重新肯定传统 59
皇家肖像:表情与比例的变化 60
墓葬建筑 60
新王国:重现光荣 62
帝王谷中的皇家陵墓 62
众神之庙 64
块 雕 67
新王国陵墓画像 68
阿肯纳顿与阿马尔纳风格 69
阿马尔纳风格 70
图坦卡蒙与阿马尔纳的余波 72
纸莎草卷:《亡灵书》 73
晚期埃及 74
小 结 76
第四章 爱琴艺术 79
初期基克拉迪艺术 80
米诺斯艺术 82
克诺索斯王宫 84
壁画:描绘仪式与自然 85
米诺斯陶器 88
米诺斯雕花石器 89
末期米诺斯艺术 91
迈锡尼艺术 92
建筑:城堡 92
迈锡尼墓葬及其内容物 96
雕 塑 98
小 结 99
第五章 希腊艺术 101
希腊艺术的兴起:几何风格 102
几何风格陶器 103
几何风格雕塑 105
东方化风格:开拓视野 105
微型器皿 105
古风艺术:城邦的艺术 108
纪念性神庙建筑兴起 108
石 雕 112
建筑雕塑:建筑焕发生机 115
瓶画:宴饮的艺术 119
古典时期 120
古典雕塑 121
雅典卫城的建筑与雕塑 128
古典时期晚期 140
古典晚期建筑:城市建筑与宗教建筑 141
古典晚期绘画 145
亚历山大时代和希腊化时期 146
建筑:学者传统与戏剧风格 147
城市规划 149
希腊化时期雕塑:表情与运动 150
希腊化时期的绘画 157
小 结 158
第六章 伊特鲁里亚艺术 161
墓葬艺术 162
坟墓及其内容物 162
建 筑 169
城市规划 170
雕 塑 171
赤陶和青铜中蕴含的活力 171
小 结 175
第七章 罗马艺术 177
罗马早期和共和国时期 177
建筑:混凝土革命 179
雕 塑 184
绘 画 189
帝国初期 190
肖像雕塑 191
浮 雕 193
建 筑 201
行省艺术及建筑 209
民居艺术及建筑 212
帝国晚期 219
肖像雕塑 219
浮 雕 221
建 筑 223
罗马帝国晚期的行省建筑 225
小 结 228
第二部分 中世纪
第八章 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艺术 235
早期基督教艺术 237
君士坦丁之前的基督教艺术 237
基督教得到官方承认后的基督教艺术 241
拜占庭艺术 253
早期拜占庭艺术 253
偶像破坏论战 264
中期拜占庭艺术 265
晚期拜占庭艺术 273
小 结 275
第九章 伊斯兰艺术 277
伊斯兰艺术的形成 279
宗教建筑 279
世俗建筑 282
伊斯兰风格的发展 282
宗教建筑 283
奢侈艺术 285
伊斯兰艺术与波斯传统 286
建 筑 286
伊朗的人物或动物艺术形式 288
古典时代 289
法蒂玛王朝的艺术影响 289
阿尤布人与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突厥人 291
古典末期的艺术和建筑 292
蒙古人的赞助 293
帖木儿的赞助 294
马穆鲁克人的赞助 295
纳斯瑞德人的赞助:阿尔罕布拉宫 297
晚期三帝国 299
欧洲和亚洲的奥斯曼人 300
伊朗的萨非时代 302
印度的莫卧儿时代 306
伊斯兰艺术的延续和变化 307
小 结 308
第十章 早期中世纪艺术 311
盎格鲁-撒克逊和维京艺术 312
动物风格 314
爱尔兰—撒克逊艺术 316
手抄本 316
加洛林艺术 321
雕 塑 321
绘画装饰书籍 322
建 筑 325
奥托艺术 330
建 筑 330
金属制品 333
帝国庄严的传达者:牙雕与手抄本 337
雕 刻 338
小结 343
第十一章 罗马式艺术 345
罗马式风格的首次登场 347
建 筑 347
大型石雕 348
成熟期的罗马式艺术 348
朝圣教堂及其艺术 349
克吕尼教派的建筑与雕刻 355
克吕尼教派壁画 364
西多会建筑与艺术 364
其他本笃会建筑与壁画 365
书籍插图 366
罗马式风格的地方变体 371
法国西部:普瓦图 371
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 371
托斯卡纳地区 373
默兹河谷的默兹风格 375
德 国 375
诺曼底和英格兰 376
罗马式时期的悖论 382
小 结 383
第十二章 哥特式艺术 385
法国早期哥特式艺术 387
圣德尼:絮热与哥特式建筑的开端 387
沙特尔大教堂 391
拉昂大教堂 393
巴黎圣母院 394
法国盛期哥特式艺术 396
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 396
亚眠大教堂 405
兰斯大教堂 407
辐射式风格或宫廷风格 410
圣礼拜堂 412
特鲁瓦的圣乌尔班教堂 413
手抄本彩饰 413
法国晚期哥特式艺术 415
手抄本彩饰 415
雕 塑 417
建筑:火焰哥特式 420
哥特式艺术的传播 420
英格兰 420
德 国 425
西班牙 428
意大利:哥特式艺术预览 430
小 结 431
第三部分 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
第十三章 13—14 世纪的意大利艺术 437
教堂建筑与托钵会的成长 438
阿西西的方济各会 439
城市教堂及其陈设品 441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扩建 445
市政府建筑:市政厅 448
托斯卡纳地区的绘画 448
奇马布埃与乔托 449
锡耶纳:杜乔和西莫内作品中对圣母的虔诚 452
彼得罗?洛伦泽蒂和安布罗焦?洛伦泽蒂 457
危难时期的艺术家与赞助人 460
意大利北部 463
威尼斯:稳定的政局与辉煌的建筑 463
米兰:维斯孔蒂家族与北欧的影响 463
小 结 467
第十四章 15 世纪北部欧洲的艺术创新 469
宫廷艺术:国际哥特式 471
法国王室雕刻 471
彩饰手抄本:《日课经》 474
波希米亚与英格兰 475
中心城市与新艺术 477
图尔奈的罗伯特?康平 477
布鲁日的扬?凡?爱克 480
布鲁塞尔的罗杰?凡?德?维登 485
15 世纪晚期的尼德兰艺术 488
贵族对珍玩宝器、个人书籍与挂毯的嗜好 488
南尼德兰的木板绘画 490
北尼德兰 492
早期尼德兰风格对各地区的影响 494
法 国 494
西班牙 495
中部欧洲 496
印刷与版画艺术 499
科尔马与巴塞尔的印刷中心 500
小 结 501
……

序言


迎走进詹森经典教材的第七版,之前的版本曾向数代英语学子介绍了艺术史。对于众多教授艺术史入门课的教师而言,詹森这个名字与我们介绍的主题是同义的。1962年普兰蒂斯?霍尔出版公司首次出版《詹森艺术史》时,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仍执掌白宫,而安迪?沃霍尔还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艺术家。詹森的著作紧扣西方艺术,强调艺术技巧与风格,观点鲜明。作者曾说,《詹森艺术史》并非简单串联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而是娓娓述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部艺术风格及其转变的历史。詹森的著述关注其探讨的艺术品的视觉及技术特征,不乏异常雄辩之辞。本书为数代学者确立了一个艺术史的经典名录。
虽然经过了大幅修订,新版教材依然在主要方面承袭了詹森著作的先例:内容限于西方艺术,但另辟一章介绍伊斯兰艺术及其与西方艺术的联系(早期版本的读者会记起伊斯兰艺术是包含在第—版中的)。讨论始终集中于艺术品本身、艺术品的创作及其视觉特征;将艺术家的贡献作为分析的重点部分。新版教材结构沿用了詹森确立的主线,北方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盛期文艺复兴分别单辟章节介绍,现代各重要时期则按其风格分别介绍。本版另新增文字,叙述不同文化框架下艺术随时间嬗变的过程。这些文化传统,欧洲称之为自己的遗产,美国人则通过与欧洲的联系也将它们称为自己的文化遗产。
新版《詹森艺术史》新颖在何处?
“以艺术史之博大,无人能胜任其中所有部分的研究。”
——H. W. 詹森,摘自《詹森艺术史》第—版“序言”
《詹森艺术史》第七版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们仔细修订、集体劳动的结晶,对艺术品的探讨颇有深度。书中融入了各个专业领域的新发现,包括考古学新发现,如《莫蒂阿的战车御者》;新的文献证据,如乌切洛的《圣罗马诺之战》的相关资料;以及新的解读方法,如民族主义在浪漫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调整结构,前后呼应多数章节重新组织,按年代顺序讨论各时期艺术的同时,穿插介绍各种艺术表现方式,摒弃了前几版将二者孤立处理的更为形式主义的做法。我们不但按照詹森的做法,将不同艺术品联系起来,还强调艺术赞助和艺术品的功能及其创作的历史环境。我们探究了艺术品被用于支撑政治和社会权力的方式。

解读文化
西方艺术史涵盖众多独特的时间段和文化期,我们有意将此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看待。于是我们提出,伊特鲁里亚艺术是伊特鲁里亚文化的体现,而不是罗马艺术的先驱抑或希腊艺术的追随者。我们自知对于某些历史时期的了解有限,但还是研究了艺术史家们如何从艺术品中得出结论。名为艺术史家的观点的专栏能帮助学生看清本学科的研究步骤,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史家进行论证的方法。原始文献是詹森著作各版本的独特之处,也已纳入书中各章,以支持所作的分析,并就正在探讨的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艺术史中的女性
本版《詹森艺术史》另一大特色,是女性的比重大大增加了。我们将这些女性作为艺术家、赞助人或艺术观赏者进行讨论。由于受到现代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我们将艺术上对女性的描绘视为有关女性的特定文化观念的表达,或视为某种象征。
艺术品、媒介和技法
本版新添大量艺术品,以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变化。大约四分之一的艺术品都是新增的。书中讨论的艺术媒介也有扩充,不仅包括现代艺术形式,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还涉及所谓的早期次要艺术,如挂毯、金属制品和瓷器。材料与技法专栏重点介绍了艺术史中的这一领域。
图像
本书不但增添艺术品,且对每幅作品进行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我们从艺术品所属机构直接获取了新的照片,以保证得到精确插图。只要有可能,所有图像均为彩色。
逐章修订
各章均由六位专家审定,再经过一次全面彻底的互审,因此,修订内容纷繁复杂,难以尽数。每一变化均以方便艺术史师生使用为宗旨。以下列表列出了新版的主要内容:
走近艺术
这一全新的部分介绍了艺术史分析的模式,定义了艺术史各种术语,同时,还概述了本学科的重要问题。
第—章:史前艺术
本章增加篇幅,纳入了更多信息介绍艺术品发现的各种背景,详述了学者(包括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理解艺术品的方法。本章还提供了更多样的解读方式,并澄清学者们以某种方式重构史前世界的原因。
第二章:古代近东艺术
充实内容,调整结构,分别介绍古代近东在同一时期兴盛的各种文化。
第三章:埃及艺术
本章更新有关埃及世界观的讨论,并将埃及艺术品与之联系起来。收入更多表现女性的艺术品,例如著名的《王后泰伊雕像》。
第四章:爱琴艺术
这一部分分析我们如何通过研究艺术品和建筑来构建关于古代社会的认识。同时详细介绍那些为增进我们对古代社会认识的个人,例如海因里希?施利曼和阿瑟?埃文斯爵士。
第五章:希腊艺术
本章新增重要艺术品,例如精美的《莫蒂阿的战车御者》。文字结构彻底调整,更符合时间顺序,不再按照艺术表现形式叙述。扩充有关雅典卫城的建筑及整个希腊化艺术的讨论。
第六章:伊特鲁里亚艺术
修改关于伊特鲁里亚艺术的讨论,将其描述为当之无愧的视觉文化,并非希腊艺术的延续或罗马艺术的先驱。本章加入了慕罗的宫殿建筑。
第七章:罗马艺术
本章的特色是大幅增加对共和时期艺术的介绍,并更详细地讨论了广义上罗马时期的建筑。增添了新的作品,如壮观的庞培剧场。文字结构彻底调整,按时间顺序而非艺术形式来组织。
第八章: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艺术
本章突出介绍了基督教为罗马帝国认可时,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发生的变革及政治因素,更深入地讨论建筑,强调当时人们如何体验各种建筑物,研究了所用形式的意象(即含义)。本章还增加篇幅,讨论圣像及具有争议的破坏圣像运动。
第九章:伊斯兰艺术
本章重新介绍伊斯兰艺术,试图在综述伊斯兰艺术的同时,强调其与欧洲(西方)艺术的联系。两种艺术共有的许多价值标准也在本章有所探讨。
第十章:早期中世纪艺术
本章加大对早期次要艺术的讨论,更深入地探讨爱尔兰手稿的含义,及其与罗马艺术的关系。增加篇幅讨论查理曼大帝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及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推进此进程。这一章更注重当时对女性的态度及艺术中表现女性的方法。
第十一章:罗马式艺术
加大对朝圣之路艺术的讨论,包括卡多那的圣文森特教堂和圣热尼?德?枫丹教堂。详细讨论女性作为艺术题材和赞助人所发挥的作用。本章结构调整后,融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获得以下认识:尽管这些艺术品存在本质区别,却表现出共有的愿望和恐惧。
第十二章:哥特式艺术
调整结构,删除意大利艺术(现收入第十三章)和部分国际哥特式的典范(现收入第十四章)。本章引入新例子(如拉昂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内景),使有关哥特建筑发展过程的介绍更具说服力。这一章还新增关于圣礼拜堂和西班牙哥特式艺术的讨论。
第十三章:13—14世纪的意大利艺术
本章将13—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发展情况与欧洲其他地方区分开,以便突出它在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之间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新收入的作品包括西莫内?马丁尼的《圣母领报》和西班牙教堂内佛罗伦萨的安德烈亚所作的《救赎之路》。新增一部分讨论14世纪意大利北部的艺术。
第十四章:14世纪北部欧洲的艺术创新
本章置于15世纪意大利一章之前,新的结构融入了一个特定时期和地域的艺术品,历史背景得到凸显。本章更新了对于一些关键作品的讨论,详细介绍版画制作及印刷书籍。
第十五章:15世纪意大利的早期文艺复兴
将艺术置于特定的时刻或地理区域中,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不同的表现形式。强调艺术赞助人的作用。新增部分介绍佛罗伦萨以外的艺术。这一章在国内背景之中,介绍了嫁妆箱奁的饰板和其他艺术品。包括的新作品有:安杰利科修士在圣马可修道院创作的《圣母领报》,布鲁内莱斯基的孤儿收容院,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为乌尔比诺宫廷所作的作品,以及曼泰尼亚在曼图亚的作品《绘画之屋》。
第十六章:意大利的盛期文艺复兴:1495—1520年
解释了六位重要艺术家一直得到学界专题式的详细研究的原因。集中讨论了1495至1520年这一段时期,将米开朗基罗和提香的相关内容移入第十七章。增加了达芬奇的画作《维特鲁威人》和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子像》。更新了艺术作品的讨论,包括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乔尔乔内的《暴风雨》。
第十七章:16世纪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与风格主义
本章按地理方位,首先讨论美第奇公爵统治下的佛罗伦萨,然后转向罗马、意大利北部及威尼斯等其他地区。强调宫廷及教皇对艺术的赞助,以及佛罗伦萨绘画学院的建立。讨论中涉及晚年的米开朗基罗和提香。新增部分讨论了布龙齐诺、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以及拉维尼娅?丰塔纳的作品。
第十八章:16世纪北部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本章探讨了五大地理区域的艺术作品。在讨论宗教改革和其他危机的过程中,考虑到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传播,及各个地方传统的发展。新增了关于《伊森海姆祭坛画》的讨论。
第十九章: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
本章研究了卡拉瓦乔和贝尼尼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讨论了宗教修道会和教皇制度,深入解释了女性、女艺术家、穷人和市井人物的作用,以及十七世纪生活方方面面的特点。 新增的艺术品包括贝尼尼的《祭台华盖》和他的一件雕塑作品的草图,委拉斯凯兹的肖像画《胡安?德?帕雷哈像》,以及真蒂莱斯基的《隐喻画自画像》。
第二十章:尼德兰的巴洛克艺术
本章研究了荷兰政治、宗教方面的差别和艺术上的关联。通过研究鲁本斯的工作室,探讨了他的重要性。在讨论荷兰景观、平静生活、北部欧洲风俗画的过程中,这一章介绍了开放市场这一概念,并通过朱迪思?莱斯特(新增)、克拉拉?彼得斯(新增)和拉歇尔?鲁伊斯的画作,集中讨论了这些女性艺术家的新地位。
第二十一章:法国和英国的巴洛克艺术
本章通过普桑的画、琼斯和雷恩的建筑,对古典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思考。新的作品包括普桑的《罗马将军之死》和《在帕特莫斯岛的圣约翰与风景》,勒布仑的面部表情图,以及雷恩设计的圣玛莉里波教堂的尖塔。
第二十二章:洛可可艺术
本章以华托和弗拉戈纳尔的画作为例(包括《热尔桑画店》和《秋千》),探讨了路易十四统治的时代。介绍了罗萨尔巴?卡列拉的粉笔画,维热-勒布伦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孩子们》,并以塞夫尔的瓷器为例,强调了装饰艺术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第二十三章:启蒙时代的艺术:1750—1789年
本章经过重写,将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由新古典主义转移到大致从1750至1789年的这一段时期,强调新古典主义对逻辑、道德和古典时代的依赖,同时指出,人们日益重视情感、非理性和艺术的崇高。本章收入了以下艺术家的作品:门格斯、巴托尼、汉密尔顿、德比的赖特、加布里埃尔和佩尔。
第二十四章: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1789—1848年
本章结构经过了完全的修改,解释了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强调了情感、个人自由和个人经历的重要性,研究了想象力、天赋、自然和异国特色。这一时期,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大势已去,本章将浪漫主义置于这样的背景中进行研究,更突出地将民族主义视为浪漫主义的一个主题。
第二十五章:实证主义时代: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拉斐尔前派,1848—1885年
本章以实证主义的概念为中心,以确凿事实和艺术家们记录的社会剧变为基础展开。本章还扩充了关于摄影的讨论,关注钢铁在工程和建筑上、特别是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中的使用情况。将罗丹和象征主义联系起来,讨论现实主义时加入了杜米埃和米勒。
第二十六章:进步与无止境的渴望: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新艺术风格,1880—1905 年
本章强调历史背景而非现实主义传统,强调这一时期动荡的心理及其在艺术上的体现。有关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的内容置于本章芝加哥学派中。摄影部分现加入了了克泽比尔的《你,女人中神圣的艺术》,并在女权主义的背景下加以探讨。
第二十七章:走向抽象:现代主义革命,1904—1914 年
本章是按时间顺序大幅调整后有关现代艺术的三章内容的第—部分;这一章内部按照主题重新组织。引起1904 至1914 年之间艺术形式和风格巨变、并终导致抽象主义诞生的各种社会力量在本章得到强调。本章极为重视杜尚的影响。新收入的作品包括勃拉克的《葡萄牙人》,杜尚的《下楼梯的裸体,2 号》。这一部分还大幅度修订了美国艺术。
第二十八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艺术本章的中心内容是一战的影响、创立乌托邦及揭示高层面现实的必要性,尤其是超现实主义所反映的现实。这一部分按时空顺序讨论达达主义,还详尽介绍杜尚在美国的经历,新增《泉》这一作品。这里以曼? 雷和达利的作品为例介绍电影。本章讨论还涉及蒙德里安和风格派的建筑、包豪斯艺术家和建筑师。
第二十九章:从战后到后现代:1945—1980 年
本章突出凯奇和劳申伯格对美国艺术发展的影响,加入了布莱希特的观念艺术、卡普罗的偶发艺术和环境艺术。其他添加内容包括:鲁沙、弗莱文、塞拉,以及关于白南准和海瑟的新探讨。以新增的艺术家大卫? 哈蒙斯和朱迪? 芝加哥为例,这一部分关注了种族认同及性别问题。
第三十章:后现代时代:1980 年至今的艺术
本章以简明的语言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突出了这一时期的多元主义,以及艺术无极限这一观点。新增建筑师包括文丘里、摩尔、约翰逊、哈迪德、里伯斯金和皮亚诺;新增艺术家包括巴斯克雅、霍尔泽、珀尔克、维奥拉、冈萨雷斯- 托雷斯、史密斯、赫斯特和蔡国强。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后浪直营】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艺术概论书籍之外的、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穿越时空的视觉史诗——《西方艺术的流变与革新:从古典到现当代》 一部宏大而精微的西方艺术全景式叙事,深入剖析风格、思想与社会背景的交织脉络。 本书核心特色: 本册著作,《西方艺术的流变与革新:从古典到现当代》,并非对既有艺术史教科书的简单重复或替代,而是一次深度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艺术运动背后文化动因与美学哲学的独特探索。它摒视传统的编年体叙述框架,转而采用主题驱动和案例精研的模式,旨在揭示艺术如何在不同文明的碰撞、技术的飞跃和哲学的革新中,完成自我解构与重塑的过程。全书通过对关键作品、核心思想家和时代精神的精妙剖析,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西方艺术景观。 第一部分:神圣秩序与世俗萌芽——中世纪晚期至早期文艺复兴的内在张力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从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过渡期所蕴含的深刻矛盾与突破。我们并不着重于列举佛罗伦萨的家族赞助史,而是深入探讨“中世纪末期世界末日情结”如何催生了对现世生命价值的重新评估。 主题聚焦: “空间、光线与虔诚:哥特式建筑的精神结构”。我们将详尽分析以沙特尔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为代表的玻璃花窗如何实现光线对神圣空间的物理性重构,探讨这种“光之神学”如何影响了雕塑和绘画中人物形态的“拉长”与“灵性化”。 案例精研: 乔托与杜乔的创新性。不同于单纯赞扬其空间透视的初步尝试,本章着重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引入“人物情感的重量”,打破了拜占庭僵硬的程式,为后世的“人本主义”艺术奠定了情感基础。我们探究《犹大之吻》中复杂的人性挣扎,而非仅仅将其视为透视法的胜利。 思想关联: 经院哲学与早期人文主义的交锋。探讨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秩序观如何在艺术实践中与神秘主义信仰产生共振,以及彼特拉克诗歌中对古典残篇的重新发现,如何为艺术的“复兴”提供了理论预热。 第二部分:理想的铸造与解构——盛期文艺复兴的理性高峰与 Mannerism 的焦虑 盛期文艺复兴常被视为西方艺术的巅峰,但本书旨在揭示其“完美”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紧张。 核心议题: “几何学、人体与神圣比例:文艺复兴盛期的‘宇宙模型’构建”。我们不仅展示达芬奇对手稿的解剖学研究,更深入探讨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世界”如何通过完美的圆形、方形和人体的黄金分割被投射到画布和墙壁上。重点分析《雅典学院》中空间组织对知识体系的等级划分。 视角转换: “米开朗基罗的‘非完成性’与造型的挣扎”。放弃将《被俘的奴隶》视为“未完成的草稿”的传统观点,本章将其解读为一种主动的“造型解放”,即艺术家在青铜或大理石的物质限制中,展现精神挣扎的动态过程,预示着对古典和谐的内在反叛。 Mannerism 的心理侧写: 剖析这一风格如何成为对拉斐尔式和谐的“审美疲劳”和对宗教改革冲击下社会不确定性的反应。重点分析帕尔米贾尼诺作品中脖颈的拉伸和色彩的非自然性,是社会焦虑的视觉化体现,而非简单的技术失误。 第三部分:巴洛克的宏大叙事与光影的戏剧性——绝对主义与反宗教改革的视觉策略 巴洛克艺术是权力的艺术,也是激情的艺术。本书将巴洛克视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说服运动。 光影的语言: “卡拉瓦乔的‘黑暗的革命’与瞬间的永恒”。深入分析卡拉瓦乔如何利用极端明暗对比(Tenebrism)来消除画面的空间纵深感,迫使观众直接进入到事件的“临界点”。探讨这种手法在罗马宗教场所中引发的即时、强烈的、甚至带有“暴力的”精神震撼效果。 动态的捕捉: “贝尼尼雕塑的‘第四维度’——时间性介入”。分析《圣特蕾莎的狂喜》中对戏剧化瞬间的捕捉,探讨大理石如何通过衣褶的流动感、云朵的虚化,以及光线被金属引导的布局,实现对时间流逝的艺术性模拟。 北方的新视野: 荷兰黄金时代的“小画派”与资产阶级肖像。对比意大利的宏大叙事,本部分侧重于伦勃朗和维米尔如何利用对“室内光线”的精微捕捉,将“平凡的日常”提升至哲学反思的高度,探讨家庭、财富和个人内在世界的崛起,及其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关系。 第四部分:启蒙的理性与浪漫的激情——对古典法则的挑战与新古典主义的回归 18世纪是艺术观念发生剧烈转向的时期,本书将此阶段视为一场“理性反思与情感爆发”的拉锯战。 新古典主义的“道德净化”: 探讨大卫的作品如何服务于法国大革命的意识形态建构。重点分析《马拉之死》中对古典英雄殉道式的处理,以及如何利用简洁的构图和冷峻的色调,重塑公民美德的典范。 浪漫主义的“崇高”体验: 深入分析康德的“崇高”理论如何物化在戈雅和透纳的作品中。分析戈雅的“黑色绘画”如何是对启蒙理性破灭后的恐惧与非理性的坦诚面对,以及透纳的海景画中,自然力量对人类理性的完全吞噬,预示着现代精神危机。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断裂与重构——印象派的瞬间捕捉与后印象派的思想转向 本部分不再是简单介绍印象派的技法,而是将其视为艺术对工业化都市生活和科学视觉理论的回应。 革命性的视觉捕捉: 分析莫奈如何通过对“色彩的分解”和“光线的科学测量”,放弃了对物体“本质”的描绘,转而专注于“感知的不稳定性”。探讨摄影术的兴起对绘画“记录”职能的解放作用。 内在世界的重建: 重点解析塞尚对“空间”和“体量”的结构性重构,他试图用几何形体来组织视觉经验,为立体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同时,分析梵高和高更如何利用“主观色彩”和“象征性线条”,将艺术从外部世界的模仿转向对内在情感和原始精神的探寻,为20世纪的抽象艺术铺设了道路。 总结: 《西方艺术的流变与革新》旨在引导读者跳出传统史观的束缚,通过对美学思想、技术变革和社会思潮的深度交叉分析,理解每一件艺术品如何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完成其独特的“发声”。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深入提问的方法,是艺术史爱好者、专业学生以及对人类文明史感兴趣的读者,进行高级思辨的有力工具。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文学性,力求让晦涩的理论变得清晰可感,让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合成一幅充满张力的宏大画卷。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可能需要经常翻阅的参考书,我非常看重它的索引和参考书目部分的详尽程度。如果我需要深入研究某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运用,或者拜占庭马赛克的象征意义,我需要一个结构合理、检索方便的工具。一个好的索引应该能精确到页码,涵盖主要艺术家、关键作品、核心概念以及重要术语。如果索引做得粗糙,查找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本书就只能束之高阁,而不是随时可以拿起来查阅的“案头书”。再者,参考书目部分的权威性和广度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底。我希望它能列出不同语种的经典文献,包括近期的重要期刊文章,这能为我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指明方向。一本优秀的艺术史教材,不仅要教会你“是什么”,更要教会你“如何学”以及“往哪里学”。如果它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学术地图,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教科书本身的范畴,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学术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决定它能否成为工具书还是入门读物的关键。我希望它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对专业术语的解释要精准到位,但对非专业人士的引导要足够友好。如果作者习惯于使用过于学院化、晦涩难懂的德式或法式句式,那么对于第一次接触艺术史的读者来说,学习曲线会变得异常陡峭。我更偏爱那种逻辑清晰、段落分明、论证层次递进的写作方式。例如,在介绍某一特定时期(比如北方文艺复兴)时,它应该能清晰地划分出不同地域或不同画派之间的差异,并且用简洁的语言点出关键特征。我期待看到大量的对比分析,比如意大利的理想化与北方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内在张力。此外,如果作者能在行文中穿插一些艺术家的轶事或者创作背景的“幕后故事”,那会极大地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毕竟,冰冷的年代和风格标签是记不住的,只有融入情感和故事的知识才能真正沉淀下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是我拿到手后第一个注意到的地方。坦白讲,作为一本被广泛推荐的专业书籍,我期望它在物理层面上就能体现出应有的分量感和耐用性。我希望它采用的是那种不易反光的哑光纸,这样在强光下看插图时,细节不会丢失,而且翻阅时手感会更舒适。我特别在意那种细节的还原度,比如对油画肌理的呈现,是能让我感受到颜料堆叠的厚重感,还是仅仅停留在色彩平面的展示?如果能有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那就太棒了。我个人对文艺复兴盛期和巴洛克时期的细节观察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比如提香的色彩层次,卡拉瓦乔的光影戏剧性,如果插图能有力支撑这些论点,这本书的价值就翻倍了。另外,关于图注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关键。图注信息是否完整?是采用分散在正文旁还是集中在后部?我倾向于图文并茂,让读者在阅读到相关理论时,能立刻将目光聚焦到具体的视觉证据上。一本优秀的艺术史读物,其设计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无声的教学工具,引导读者的目光流向。如果内页设计过于拥挤,或者索引系统不够完善,都会大大影响学习体验,毕竟这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

评分

我对艺术史教材的“新旧”迭代非常敏感。既然这本书是“插图第7版”,我最关心的是它在内容更新上是否紧跟了近十年来的学术前沿和新的考古发现。艺术史不是静止的,新的研究不断涌现,比如对早期古典雕塑颜色的还原、对早期文艺复兴赞助人身份的重新界定,或者对女性艺术家在历史上被忽视的贡献的再发掘。我希望第七版能够吸收这些新的学术成果,而不是简单地修补一些低级错误。更进一步来说,我希望它在理论框架上有所突破。它是否开始触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艺术审视、性别研究在艺术史中的应用,或者数字人文技术如何改变了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如果它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大师与杰作”的叙事框架内,那么它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下,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我阅读艺术史,追求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训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正史”。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勇于提出新的解读,并能引导读者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艺术史“常识”。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买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的,毕竟“詹森艺术史”这个名字在圈子里可是响当当的招牌。我印象里,插图版能有第七版,说明它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和修订,内容肯定相当扎实。我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它对西方艺术史脉络梳理的清晰度和深度上。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能深入剖析各个艺术流派兴起背后的社会、哲学动因。比如,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变,那种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书中是如何通过具体作品来体现和论证的?我特别期待它在视觉材料上的表现力,毕竟是插图版,如果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放大清晰,对于初学者理解作品的笔触、光影和构图至关重要。如果能针对某些关键作品提供多角度的解读,比如不同学派学者对同一幅画的争议性观点,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更高了。我总觉得,一本好的艺术史教材,应该像一座精心规划的博物馆,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殿堂,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文字堆砌。因此,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的叙事方式,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探索的乐趣。我尤其看重它对非西方艺术的介绍是否有所侧重和更新,虽然主题是“艺术史”,但一个现代的、包容的视角是越来越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