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山西吉县站(1978-2006)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山西吉县站(1978-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金兆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
  • 定位观测
  • 长期研究
  • 山西吉县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数据集
  • 中国生态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0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56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吉县站),源于“六五”期间北京林业大学高志义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黄土高原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研究”,开创了以吉县红旗林场(马莲滩)为主的野外试验研究基地,“七五”期间通过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黄土高原地区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基本上完成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站的建设,开始了定位、半定位的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监测。1990年以来,以吉县野外试验研究基地为主实施了中日技术合作“黄土高原治山(水土保持)技术培训”项目,在蔡家川流域营造试验林16000亩,修建了7座嵌套流域的量水堰,开始了小流域尺度的径流泥沙监测,建立了蔡家川试验研究基地。1998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专项投资将本站建成了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站,2005年,吉县站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行列,并于2009年获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站长朱金兆教授获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台站简介
1.2 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成果
1.4 合作交流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
2.1 生物数据资源目录
2.2 土壤数据资源目录
2.2.1 土壤理化性质
2.2.2 土壤水分人渗
2.2.3 土壤水分
2.3 水分数据资源目录
2.4 气象数据资源目录

第三章 观测场和采样地
3.1 概述
3.2 观测场介绍
3.2.1 综合气象要素观测场(编号:1)
3.2.2 刺槐林综合观测场(编号:2)
3.2.3 油松林综合观测场(编号:3)
3.2.4 次生林综合观测场(编号:4)
3.3 采样地
3.3.1 生物要素采样地
3.3.2 土壤要素采样地
3.3.3 水分要素观测样地
3.3.4 气象要素观测场地

第四章 生物监测数据
4.1 植物名录
4.2 乔木层、灌木层生物量和生产量
4.2.1 1978年红旗林场马连滩样地调查数据
4.2.2 1981年红旗林场马连滩样地调查数据
4.2.3 1986-1990年红旗林场马连滩样地调查数据
4.2.4 1995年蔡家川流域生物样地调查数据
4.2.5 2002年蔡家川流域生物样地调查数据
4.2.6 2002-2004年蔡家川流域生物样地调查数据
4.3 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4.3.1 2002年森林调查观测点植物群落乔木各植物种调查表
4.3.2 2003年森林调查观测点植物群落乔木各植物种调查表
4.3.3 2004年森林调查观测点植物群落乔木各植物种调查表,
4.4 灌草层植物种组成
4.4.1 2002年森林调查观测点植物群落灌草各植物种调查表
4.4.2 2003年森林调查观测点植物群落灌木各植物种调查表
4.4.3 2004年森林调查观测点植物群落各草本植物种调查表
4.5 主要树种热量值

第五章 土壤监测数据
5.1 土壤理化性质
5.1.1 吉县红旗林场观测点
5.1.2 吉县蔡家川流域观测点
5.1.3 吉县东城观测点
5.2 土壤人渗
5.2.1 吉县红旗林场观测点
5.2.2 吉县蔡家川流域观测点
5.3 土壤水分
5.3.1 吉县红旗林场观测点
5.3.2 吉县蔡家川流域观测点
5.3.3 吉县东城观测点

第六章 水分监测数据
6.1 自然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
6.2 枯落物截留降水
……
第七章 气象监测数据

前言/序言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山西吉县站(1978-2006) 概述 本书汇聚了山西省吉县地区在1978年至2006年间,长达近三十年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的核心数据。吉县站作为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测区域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灌丛化草地交错地带。该数据集的建立与发布,旨在为深入理解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关键的科学支撑。 本书内容翔实,涵盖了气象、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环境因子等多方面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以高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规范性著 collection,为生态学、林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农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自然扰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动态变化,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内容详情 本书的数据内容按照不同的监测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呈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象监测数据 气象数据是理解生态系统运作的基础。吉县站的气象监测涵盖了多项关键指标,旨在捕捉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季节性变化。 气温: 记录了空气的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生长季(通常定义为地表平均气温大于5°C或10°C的时期)的气温变化。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森林的生长适宜性、蒸腾速率、物候期以及寒害风险至关重要。 降水: 包括年降水量、月降水量、日降水量,以及不同降水类型(雨、雪)的统计。降水量是影响森林水分状况、物种分布、生产力以及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湿度: 测量了空气的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以及蒸发皿的蒸发量。湿度数据直接关系到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以及火灾发生的概率。 光照: 记录了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净辐射等数据。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其强度和时数直接影响植被的生产力。 风: 包括风速、风向、风力等级的监测。风速影响蒸散量、空气湿度,并对森林结构(如树冠运动、倒木)以及病虫害传播产生影响。 其他气象要素: 如气压、霜期、积雪深度等,为更全面地理解区域气候特征提供了补充信息。 2. 土壤监测数据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其理化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土壤水分: 监测了不同深度(如0-10cm, 10-20cm, 20-50cm, 50-100cm等)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质量含水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是衡量植被水分胁迫、径流形成和地下水补给的关键指标。 土壤温度: 记录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养分循环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 土壤理化性质: 包括土壤质地(砂粒、粉粒、粘粒含量)、容重、孔隙度、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CEC)等。这些数据揭示了土壤的肥力状况、保水保肥能力以及对植物生长的适宜性。 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与密度: 对于研究森林地表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数据: 若有监测,则可能包含土壤流失量、侵蚀模数等数据,对于评估森林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3. 植被监测数据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结构、组成和动态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直观体现。 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详细记录了监测区域内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包含了物种的名录,以及各物种的频度、密度、盖度等多样性指标。 植被结构: 乔木层: 调查了主要树种的胸径、树高、冠幅、树龄,以及小径木、幼苗的密度。计算了林分蓄积量、林分年生长量、林木生长量等。 灌木层: 记录了灌木的种类、高度、盖度、密度。 草本层: 调查了草本植物的种类、高度、盖度、生物量。 植被覆盖度: 通过遥感影像或地面调查,量化了植被在不同时期的覆盖程度。 生物量: 估算了不同层次(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物)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生产力: 估算了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总初级生产力(GPP),反映了生态系统捕获能量和固碳的能力。 物候监测: 记录了植物的萌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关键物候期。物候变化是气候变化在植被上的直接反映。 森林火灾数据: 记录了火灾发生的次数、面积、强度以及对植被造成的损失。 4. 生物多样性与动物监测 除了植被,动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种群动态与植被紧密相关。 鸟类监测: 记录了鸟类的种类、数量、活动规律。 哺乳动物监测: 通过调查、陷阱等方式,记录了常见哺乳动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布。 昆虫监测: 关注了主要类群(如传粉昆虫、植食性昆虫、天敌昆虫)的种类、数量、活动高峰期。 土壤动物: 如蚯蚓、螨类、弹尾类等,其数量和种类反映了土壤健康状况。 微生物: 尽管监测难度较大,但可能包含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如细菌、真菌数量)以及酶活性等数据,这些是养分循环的关键驱动力。 5. 生态过程监测 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可能通过箱式测量或涡度相关技术,估算了植被的CO2交换速率,即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 蒸腾作用: 测量了植物的蒸腾速率,或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估算区域蒸散量。 养分循环: 凋落物分解: 监测了凋落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以及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情况。 养分输入: 如大气沉降量(氮、磷等)、养分淋溶量。 养分输出: 如土壤侵蚀带走的养分、径流中的养分。 碳循环: 结合初级生产力、呼吸作用、凋落物分解等数据,估算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交换通量。 氮循环: 监测了土壤中氮的形态转化、固定、反硝化等过程。 6. 环境因子监测 除了上述主要内容,书中可能还包含一些与生态系统健康和变化相关的其他环境因子数据。 水文数据: 监测区域内的地表径流、地下水位变化。 土壤侵蚀: 如有监测,则包含地表径流侵蚀模数、风蚀模数、土壤流失量等。 人类活动数据: 例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农业生产强度、林业经营活动、畜牧业规模、人口密度等,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 如SO2、NOx、PM2.5等,可能对森林健康造成影响。 数据应用价值 本书所包含的山西吉县站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系统功能评估: 为评估黄土高原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等提供了精确的量化依据。 生态过程机理研究: 详细的数据记录,支持对森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利用、养分循环、凋落物分解等关键生态过程的深入研究,揭示其驱动机制和调控因子。 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近三十年的连续监测数据,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分析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的长期演变趋势。 模型验证与参数优化: 这些高质量的实测数据是验证和改进各类生态系统模型(如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植被模型、气候模型)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生态恢复与管理决策支持: 为制定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修复、森林经营管理等政策提供科学指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效益。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该数据集为研究森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高温、干旱、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提供宝贵资料。 生物多样性保护: 详细的物种名录和种群动态数据,为识别关键物种、评估生境适宜性、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环境影响评价: 为评估区域内各类开发活动(如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基线数据和对比依据。 多学科交叉研究: 数据的丰富性使其能够支持生态学、林学、地理学、农学、水文学、土壤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变化规律,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该数据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吉县站的地理与生态背景 山西吉县站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地理坐标大致在XXX°E,XXX°N。该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在XXX-XXX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海拔高度变化较大。 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如栎类、桦树等)和灌丛化草地为主,是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的典型代表。该区域曾长期受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影响,近年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生态系统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干旱、土壤贫瘠、生物多样性退化等。 正因为吉县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其长期的定位观测数据对于理解黄土高原这一重要生态屏障的生态过程、退化与恢复机制、以及应对区域性环境挑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结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山西吉县站(1978-2006)》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于一体的珍贵数据宝库。它不仅记录了山西吉县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近三十年的变迁轨迹,更揭示了黄土高原这一脆弱生态系统背后复杂的生态过程与环境互动。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对森林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汇编的文字风格,用一种近乎学术散文的方式,记录了一段特定时空内的生态记忆。尽管其主体是数据集,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对吉县地区生态系统韧性的探讨。作者们似乎在用冰冷的数据,书写着一篇关于“坚持”的故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监测,坚持记录每一个微小的波动。其中穿插的一些针对特定年份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虽然简短,却极富画面感,让人仿佛能想象到当年监测员们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场景。这种对历史的尊重,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科学文献。它提供了一个时间胶囊,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见过去三十年间,这片森林是如何应对自然波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对于那些对中国区域生态史感兴趣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原始档案,它的厚重感来自于其不可复制的时间维度。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丛书的“森林生态系统卷”时,我首先被它所体现出的宏大叙事结构所吸引。虽然焦点集中于山西吉县这个点,但通过这三十年的连续数据,我们实际上是在观察一个微观模型如何反映区域乃至更广阔的生态规律。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非常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步骤,层层递进。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最直接、最负责任的态度,将科研成果奉献出来。阅读体验是极度充实的,每翻一页都能带来新的信息增量,它迫使读者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去探究数据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的反馈机制。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生态恢复与演替规律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时间序列上无可指摘的基准线,让所有后续的评估和预测都有了坚实的锚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几乎没有花哨的装饰,这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严肃性和专业性。那种略带年代感的纸张质感,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数据收集和整理还未完全数字化的年代。我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研究站历史的详尽描述,光是这些背景资料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研究人员付出的心血。文字描述中充满了严谨的术语和精确的地理坐标,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山西吉县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宝藏。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数据采集方法的部分,那详细到近乎苛刻的说明,让我对这些数据的可靠性深信不疑。这不仅仅是一本数据集合,更像是一部地方生态变迁的编年史,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结着长达数十年的野外观测和系统分析。我感觉自己仿佛跟着当年的科研团队一起,走进了吉县那片林地,去感受那里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追溯的科学基石,让后来的研究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着一股“工具书”的实用主义美学,完全是为研究服务而生的。纸张的触感厚实而耐用,显然是设计用来在野外或者实验室频繁翻阅的。我注意到书中的图表往往占据了整整一页甚至跨页,这表明编撰者不惜成本,也要保证原始数据的可视化效果达到最佳。特别是那些绘制精美的植被群落结构示意图,它们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直观性极强。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对照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这本书的设计非常方便这种操作,页眉和页脚的标记清晰明确。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对于从事森林管理、水土保持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案头常备之作。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它的价值在于其数据的即时可用性与长期参考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我深感一种扑面而来的科学力量,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面对着未经修饰的自然规律。它的叙述风格极其冷静和客观,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科学报告文学。数据图表的呈现方式也很有讲究,并非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对比和趋势分析,将时间跨度内的生态变化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特定树种生长速率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种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早期生态学研究的深度和前瞻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统计模型,但一旦跨过这道门槛,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生命力的深刻洞察。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错失掉一个重要的生态信号。这本书是献给那些真正热爱细节和真相的探求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