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宁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王维
  • 孟浩然
  • 诗选
  • 文学
  • 古典文学
  • 鉴赏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9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71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出版时间:2012-01-01
页数:1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维的诗作,天才妙语,神韵悠然,与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交相辉映,成为中国诗坛最灿烂的景象。王维开创了完全不同于李杜的诗歌境界,他的山水诗造诣尤精,被推崇诗歌神韵一派的诗论家奉为最高的艺术典范。还有一位与王维有忘形之交,令李白高山仰止的诗人是孟浩然,在同时代人眼中,他是一个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隐士。他的诗歌深得妙悟之趣,境界脱俗不凡。他的诗继承了建安的峻健风骨和魏晋风流的清真自然,将这二者融合为清旷超迈的独特诗境,成为盛唐诗歌美学理想的典型代表。王维和孟浩然在诗歌的意境、风韵、品味上有较多相似之处,他们与李白杜甫一样,都是将盛唐诗艺推向灿烂巅峰之人。此书上部王维,分声华早著、贬官与隐居、出塞与知南选、半官半隐、余生晚景、未编年诗等章节;下部孟浩然,分待仕乡园、长安求仕不利、漫游与入幕、未编年诗等章节:对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创作作了详尽的注释和解评。深入浅出,易读易懂,适应新时代读者的欣赏阅读习惯,通俗而高雅。

目录

出版说明
王维
导言
一、声华早著(701-721)
题友人云母障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洛阳女儿行
桃源行
息夫人
二、贬官与隐居(721-735)
喜祖三至留宿
寒食汜上作
淇上送赵仙舟
鸟鸣涧
华 岳
归嵩山作
三、出塞与知南选(735-741)
献始兴公
寄荆州张丞相
使至塞上
出塞作
从军行
哭孟浩然
汉江临泛
四、半官半隐(741-755)
终南别业
终南山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送元二使安西
辋川集并序(选八)
孟城坳
华子冈
文杏馆
鹿 柴
木兰柴
白石滩
竹里馆
辛夷坞
积雨辋川庄作
春中田园作
山居秋暝
田园乐七首
酬张少府
五、余生晚景(756-761)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附:未编年诗
夷门歌
陇头吟
老将行
过香积寺
观猎
新晴野望
送梓州李使君
书 事

孟浩然
导 言
一、待仕乡园(689-728)
题鹿门山
洗然弟竹亭
彭蠡湖中望庐山
宿武陵即事
夜归鹿门歌
岳阳楼
二、长安求仕不利(728-729)
赴京途中逢雪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题长安主人壁
岁晚归南山
留别王维
京还留别新丰诸友
三、漫游与入幕(730-740)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早发渔浦潭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建德江
舟中晓望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
晚泊浔阳望庐山
附:未编年诗
秋登万山寄张五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夏日南亭怀辛大
与诸子登岘山
过故人庄
早寒江上有怀
春晓
后记

前言/序言


《山水情深——唐代边塞与山水田园诗歌赏析》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直接收录某一本特定的诗集,而是选取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唐代,聚焦于两大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细致的赏析。我们将穿越千年时空,聆听边疆将士的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大漠孤烟的壮阔与苍凉;同时,也将步入隐士高士的茅庐溪畔,品味田园风光的宁静与淡远。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的阐释,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唐诗的博大精深,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与人生哲学。 第一篇:边塞风云——铁马金戈的壮丽史诗 唐代,是一个充满传奇与荣耀的时代,疆域辽阔,国力鼎盛。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将士情怀、反映战争现实的边塞诗。这些诗歌,以其雄浑奔放的笔调,粗犷豪迈的气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篇将重点分析的边塞诗人,并非局限于某几位,而是选取了那些风格迥异、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例如,我们将深入探讨岑参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夸张与奇绝,感受他笔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塞外奇景,以及“走马川行雪海边,右贤王胡沙山下眠”的军事壮歌。岑参的诗,以其瑰丽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和雄健的笔力,成为边塞诗的巅峰之一,他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地理风貌,更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与思乡之情融为一体,赋予了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高适的诗。高适的边塞诗,更加侧重于现实的描写和人生的感慨。他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并非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暗含了对时事变迁的忧思。“君不见,青海头,雪叠千山鸟不度。君不见,汉家临边将,百战功名只须臾。”这些诗句,充斥着一种沉郁顿挫的力量,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辛劳与牺牲,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深刻反思。高适的诗,以其沉郁的风格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为边塞诗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此外,我们还会涉及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称。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景喻情,道出了边塞征战的绵延不绝与将士的渺茫归途,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寥寥数语,勾勒出边塞壮阔苍凉的景象,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王昌龄的诗,将边塞的雄浑与人生的感喟巧妙地结合,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高度。 本篇的分析,不仅停留在对诗歌语言和意象的解读,更将深入探究边塞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将回顾唐代与周边民族的军事冲突,理解边塞诗中弥漫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战争的反思。我们将探讨边塞诗如何打破了以往诗歌的狭窄题材,将广阔的边塞风光和激昂的战争场面引入诗歌,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我们可以看到边塞诗的多样性,既有对战争的赞颂,也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既有对边疆将士的敬意,也有对他们命运的同情。 第二篇:山水田园——宁静致远的诗意栖居 与边塞诗的雄浑壮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水田园诗则展现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它们将目光投向了远离尘嚣的自然山水,描绘出一幅幅宁静、淡泊、秀美的画卷,抒发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篇将重点赏析的诗人,同样会涵盖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我们将细细品味王维的诗。王维,被誉为“诗佛”,他的山水田园诗,将佛教的禅意融入诗歌之中,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境界。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氛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描绘出月光下松林与溪流的静谧之美。王维的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对心灵宁静的追求。我们将深入分析他诗歌中蕴含的禅宗思想,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来体悟人生的真谛。 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孟浩然。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真挚淳朴的情感而著称。他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以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春日早晨的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的情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则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又亲切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孟浩然的诗,更多地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眷恋,对朋友的思念,以及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我们将探讨他诗歌中那种“归隐”的情结,以及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此外,我们还会提及储光羲等诗人,他们的诗歌同样展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多样性。储光羲的诗,往往将农事活动、田间风光与诗人悠闲的心情结合起来,勾勒出淳朴的田园生活图景。 本篇的分析,将不仅仅局限于对诗歌意境和语言的欣赏,更会深入探究山水田园诗的文化根源。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发展,理解古代文人为何选择隐居山林,以及他们在山水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动因。我们将探讨山水田园诗如何成为文人精神自由的象征,如何反映了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自然和谐的向往。我们将分析山水田园诗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诗人的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第三篇:融会贯通——唐诗之美及其永恒魅力 在深入赏析了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各自特色之后,本篇将进行融会贯通的讨论。我们将尝试找出这两大诗歌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共同构成了唐诗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分析唐代诗人如何在不同的题材中,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无论是边塞诗的雄浑奔放,还是山水田园诗的清丽淡雅,都离不开诗人对语言的锤炼、对意境的营造以及对情感的抒发。我们将探讨唐代诗歌在格律、意象、比兴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以及这些创新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两类诗歌所蕴含的共同的民族精神与人文情怀。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与山水田园诗中的淡泊宁静、返璞归真,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我们将分析唐诗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从而赋予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感染力。 最后,我们将总结唐代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其永恒的魅力所在。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镜子,是人生的写照,是情感的共鸣。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汉语的优美,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感悟生命的真谛。本书希望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让读者重新认识唐诗的博大精深,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山水情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解读上的“温度”。在阅读过程中,我没有感觉到冰冷的学术分析,反而处处流淌着作者对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深情厚意。书中对诗句的感悟,仿佛是他亲身经历过相似的情感,才能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细微之处。例如,对于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这种解读让我对“偷得浮生半日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且,书中对一些诗歌的引申,能够触及到更广泛的人生哲学,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它不是一味地赞美,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探讨诗歌中的不足或局限,这种客观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加信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阅读诗歌,不仅仅是欣赏文字,更是一种与伟大灵魂共振的体验。

评分

这本《王维孟浩然诗选评》真是让我惊喜连连,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唐诗选本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诗歌汇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我本来以为会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名篇,但这本书的选篇角度相当独特,一些我不太熟悉,但细读之下却韵味无穷的佳作被巧妙地罗列其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编者在解读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深奥晦涩的学术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内心的方式,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那些对于诗歌中细微之处的品鉴,对于诗人创作心境的揣摩,都让我感觉像是与王维、孟浩然两位大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诗句的比喻、对意象的解析,都极其生动形象,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仿佛能看见 poeta 笔下的山水,听到他们心中的回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解读方式,让我对王孟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激发了我对唐诗其他方面的探索兴趣,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之前,我对王孟诗歌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上的那些经典段落。总觉得他们的诗歌是那种“之乎者也”的高雅,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诗歌意象的解释,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响”,不仅仅是声音,更是诗人内心的寂静与外界微渺联系的象征,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豁然开朗。它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透了诗歌中最深沉的情感。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跟一位资深的朋友在聊天,他带着你一一品味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珍珠,告诉你它们为何闪耀,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书中的选篇也很讲究,一些角度新颖的诗歌,比如侧重描绘日常生活片段的,让我看到了王孟诗歌更丰富的一面,也让我意识到,原来唐诗也可以如此贴近人心,充满生活气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它不像有些选本直接抛出深度解读,而是通过精巧的选篇和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逐步进入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梳理,它会不经意间点出某个比喻的妙处,或是某个意象的独特性,但又不失对整体意境的把握。它让我明白,原来一首诗的精妙,可以体现在如此多的层面。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它会时常引用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来做对比,或者借用后世文人的评价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旁征博引”的方式,让王孟的诗歌在唐诗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立体和鲜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唐诗的整体认知都有所拓展,不只是局限于王孟二人,而是对整个唐朝文坛的风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仿佛触摸到了唐朝文人的另一种风骨。以往接触到的王维和孟浩然,总带着几分隐逸仙风,或是田园归隐的平和。但《王维孟浩然诗选评》所呈现的,则更多地展现了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细腻敏感与深刻思考。书中对于诗歌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转折、情绪的微妙变化,都有着非常精到的点评。它不像某些过于理论化的解读,而是将诗歌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生际遇中去审视,让每一首诗都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诗句的“留白”处理,点到为止,却能引人无限遐想,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情感的空缺。这种不生硬灌输、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的风格,让我觉得非常舒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书中那些关于友谊、关于时光流逝、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悟,这些都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最美的升华,也让我对作者所说的“读懂王孟,便是读懂了一种人生境界”深以为然。

评分

要想写好,我想第一得努力地去生活、去观察。比如这回坐T110和T109往返于无锡和北京、我才明白什么叫穷困:一百六十多个人困在定员112人的车厢里。这点见解,才叫深刻。至于周乐华那种读书触发,我觉得是“思而不学则殆”。“我听见夜半的鸡声,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号”。好像没什么联系。

评分

goooooooooooooooood

评分

上述只是些零散的看法。

评分

还行

评分

内容不错,有诗的讲解,但价格偏贵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好的一个系列,选材上似乎可以更广些。

评分

给别人买的,很满意。

评分

好书,我买了一套,我最富有的资产就是这些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