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词之旅》之于我们中学生,又岂是仅仅具有为升学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意义呢?
《宋词之旅》的旅程中有两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自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金兵铁蹄踏破北宋江山;自高宗偏安江南,到两宋王朝最终在蒙古骠骑南下牧马之时寿终海寝。“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这原本尘封僵硬的历史,自旅途的各位时代骄子的生平与长短句中翩然而至,串起三百多年的兴亡感慨,生动撼人,不免使人陡感时代更迭,潮起潮落,物是人非。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阅读古诗词应该是拯救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非仅仅为了应试或者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王希明
李元洛先生以亲和的视角、严谨的史实、灵动的想象、大气的文字,写下这本《宋词之旅》,对中学生来说,确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文化旅行指南。
——复旦大学附中 赵轶凡(学生)
李元洛先生以其独特的见解,用散文的形式,将那串串如珍珠般的词句与那时代的微风细雨、家国离愁串连在一起,从一个个词人的独立人格里衔接起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复旦大学附中 方晋之(学生)
目录
编注者说
序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尘世中的诗意
与君歌一曲,天上人间
那一曲时代之歌
第一单元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隆宋”
落英缤纷
源头活水
巾帼之歌
怨曲·悲歌·丧钟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卷起千堆雪
月迷津渡
压倒须眉
国士三重奏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横看成岭侧成峰
爱情五弦琴
钗头凤
永远的中秋月
一去不还惟少年
单元链接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安居。”然而今天栖居在天地之间的我们,却活得并不诗意。诗意藏在唐宋诗篇中,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东西,但现在已成为回忆的东西。海德格尔还把现代人类的状态描绘为“无家可归”。精神的流浪其实并不能创造诗意,也不能让人安居,只能让人焦躁不安,陷入绝境。于是我们需要从回忆当中捕捉让我们安居的东西,让我们暂时远离尘嚣,摒弃浮躁,可以诗意地栖居在精神的港湾。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古诗词应该是拯救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非仅仅为了应试或者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古诗词的诗意是一种武器,它保护我们的超越性存在,让我们能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功利的实证性原则,进入到让上帝发笑的思考与体悟的状态。多年前有次我在山上干农活,正是傍晚时分,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让我一下子捕捉到了王禹傅《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诗意。这跟捕捉到田中一棵必须锄掉的草具有不同的意义。因为锄地本身通常不具有审美性,多数情况下只是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而进行的劳动。而抬头欣赏美景则不指向实际,只指向超越实际的性灵,指向人生体悟。
这就是说,假如把古诗词比喻成一棵树,那么阅读诗词的任务并不是分辨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也不是估算这棵树是适合做梁还是做椽子;也不是看这棵树哪里长得茂盛,哪里树叶少,各自是什么原因;而仅仅是眼睛看着树,心里想着树,感受它剪春裁秋的气势,为它倾倒,为它喝彩。如果面对古诗词,一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一种悲哀。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审美愉悦,而非写出漂亮的评论,更非利用现成的结论组织答案。
而要获取对一棵树的审美,就必须分清这棵树是立在高山,还是立在荒漠;是在春风中摇曳,还是在严霜中肃立。中国传统文论讲究“知人论世”,要理解一首词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帮我们做了这一工作,其中有一部分介绍了诗词所在时代的背景、文学的源流和宋词整体上的一些现象,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作者的生平遭遇和词作背景。我已经把前一部分文章编成第一单元,希望有助于学生把握宋词的整体情况;后一部分编成第二单元,希望有助于学生理解范仲淹、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这些名家的名作,有助于学生从词人的人生中得到一些体悟。这些名家的名作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们具有超越性存在的意义,不具备超越性的作品,注定是速朽的。
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悲秋,今天的我们先要理解古人对于秋天的特殊情怀,然后才能真正明白一首表达“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或词。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读“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时,最好心中早有积累。比如《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古诗十九首》中“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句子,还有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词。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沉淀在“草”这一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于文学的积淀,这个意象已经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感情的文学意义上的一种超越性存在。本书的第三个单元,将帮助我们去理解“爱情”、“七夕”、“少年”等主题、题材以及“中秋月”、“梅花”等意象中的文化积淀。这些文章仅仅是一些范例,更多的意象需要我们去积累、体会。
读书重在读者自己的体悟和思索。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连成一片,互相启发,这种被钱钟书先生提倡的“打通”的方法非常重要。李元洛先生学识渊博,古今中外事例随手拈来,又兼风趣幽默,使文章可读性很强。我所做的注解则侧重于重点之处的点拨及思想内容的扩展,偶尔也有一些必要的知识性的补充。但是这些都是一种辅助性的东西,因为欣赏者的主体只能是你自己。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人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共鸣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别人无法替代,你的体悟也无法传达给别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在生活中的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然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你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这一刻,可以说,你便获得了超越性存在的意义。
现在我们进行超越性存在的思考,上帝不会再发笑了,因为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但是取代上帝发笑的却是整个现代社会功利的实证性原则。这是一个只着重货币和商品的时代,所以我们精神上无家可归。我们需要拿起诗意的武器,来对抗无家可归的虚无感——这种被保罗·蒂利希称为“存在性忧虑”的东西。愿书中的文章以及旨在抛砖引玉的注解,能帮助我们获取这个武器,使我们能在尘世中酿造诗意。
……
前言/序言
读书对人生建树的重要性,中学生均略知一二,有的理解得还比较深刻。难的是如何把认识化为行动,使书(当然是精品、佳品)成为自己的亲密伙伴,深深地爱,从中吮吸养料,滋润精神成长。
怎样才能化解艰难,养成读书的习惯?首要在真正提高认识。行动受思想指挥,认识模糊、低下,行动必然朝三暮四,摇摆不定。须知:读书是人独有的神圣权利。北大教授贺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语重心长地对新大学生说: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即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思想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所以读书实为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这段话认真咀嚼一番,可思考的内容甚丰。人有文字,禽兽没有,文字承载文明,传久行远,恩泽后代。后代要继承文明,健康成长,进而发展创造,须臾离不开文字的杰作——书中的醍醐与琼浆。
然而,在当今生存的环境中,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思潮泛滥,对中学生精神的成长构成了种种威胁。读书的意识淡薄了,读书的欢乐消失了,嗜书如命的那份执著已凤毛麟角,读书的神圣权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冷遇。责任在谁?求学不下功夫读书的局面形成,确实有多种因素,学业负担重,题海围攻围堵,难辞其咎。即使如此,中学生仍要坚定读书的信念,冲出不良气氛的包围,做一名爱书、读书、心灵充实、大脑富有的人。
有一种误解,认为做现代人,只要是电脑操作的行家里手,与键盘为友,需要什么资料,都可以搜索,可以下载,要花功夫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这不仅对“现代人”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探讨,而且太小看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现代人去发展创造。现代人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道德观念,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和自主求索、运用知识、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或者说,要具有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主体意识、进取意识和创造意识能充分发挥。一句话,须全面提高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不是以某种能够运用的技术为基础,而是以整个知识进步为基础,因此,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不是看某一方面的技能运用,而是要看人才的整个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容量、知识的水平、知识积聚和更新的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方面也需要综合素养。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的要求越高。
全面提高素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其他姑且不论,单是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青年都敞开着,只要有入深山探宝的精神走进去,你会受到清澈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洞察力、文字的生命力的感染,如行走在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读书要慎加选择,绝不滥读。而今,由于利益驱动,平庸的作品,乃至坏书,经包装与炒作,搅乱人的视线,以时尚、时髦诱惑年轻的读者。坏书犹如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庄稼,使庄稼枯死,它戕害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无影无形,令人受害而不自知。人不可能活二百年,人生苦短,特别是青春年少的黄金岁月,更是应万分珍惜,不能让坏书、无益的书消蚀自己的青春。有人说得好: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读,就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但那里有心血,有智慧,有学问,有价值,你精神上获得了财富。
《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的编注者不仅深知阅读杰作对青年人的人生建设的重要与必要,而且躬身践行,体会成长的快乐。为此,怀着对中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从现当代经典散文的编注入手,引领大家与作品中的一个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作家、伟人对话、交流,沟通心灵,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文采,体悟他们洋溢时代精神的人格魅力。 读书要虚心。无谦虚心理,狂妄自大,就难以入门,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书中常会有“罅缝”,可深思,可探究,绝不是拿来审问。当今读书有种倾向,不管什么读物,先“批”字当头,否定,贬斥,美其名曰自己高明,批判性思维强。殊不知这种阅读连浅尝辄止都谈不上,又何能从阅读中收到成长的实效?经典之作不可能迎合你的思想,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完全能得到其中的真谛。要想真心实意地得到他们的教诲,须进入他们的思想,辛苦探寻,用力打凿,比较辨识,熔炼吸收。读书是辛苦的,而人也就是靠辛苦的陶冶而成其为人的。朱子说的“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执著追求的读书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闪发光芒。
祝愿中学生朋友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挤时间阅读编注的这套经典之作丛书,集众人之精气神,打好做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基石,为明日的发展蕴孕充分的底气。
于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宋词之旅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